分享

理中汤----------吕英浅析--摘自(气一元论与中医临床)

 乐乐书屋 2016-11-19

小编:小编如此的懒,实在是罪过罪过!建议大家不要喝啤酒!今天介绍一下吕英老师对于理中汤的解释。

以下为吕英老师的部分见解:

若患者处于胃气较弱,临床可见食欲差、纳食量减少等症状时,遵师傅李可老中医提出的“三阴统于太阴”“治太阴,保少阴”之理,首选理中汤加味治疗,以恢复人之后天之本。

一气周流最终必归于生生之源处,或形象地理理解为地球的中心能源处。

“中”字体现了中轴、中土、中焦。理中汤并非单纯的作用于脾胃,而是作用于贯穿整个人身的中气。直接对应本气自病的太阴,间接可对应到伤寒杂病论中“四逆辈”的作用。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太阴之上,湿气主之”“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故有足太阴脾经已土之气的称谓。

脾胃同位中土,“一阴一阳之谓道”,戊土胃为阳土,已土脾为阴土,二者一阴一阳,人身的土气才能燥湿相济,也是“天五生土,地十成之”的体现。

戊土胃属于中央土气,但位于西方,对应阳明燥气,戊土胃俱金土相合之德,故有足阳明胃经戊土之气的称谓。所以师傅李可老中医说:“阳明之降乃人身最大之降机。”,但“阳明之燥热永不敌太阴之寒湿”这种观念说明土气升降出入规律的主次,因为釜底火对应的坎对应的坎中一点真阳是人身立命之本,釜底火足,釜中太阴湿气之濡润、运化功能正常发挥,自然燥以湿济,阳明自降,阳明主“合”也源于此理。

理中汤对治土气之患,除相应的戊己二土外,尚有手太阴肺经辛金之气。

十二经脉中肺属手太阴,太阴位于中土;生成五行中,肺属辛金,位于西方。

十二经气图中有手太阴肺经辛金之气的称谓。但肺在西方,敛降的作用与胃不同。因“肺为华盖”“肺主气”,故其气机的运行是宣发、肃降。此宣发与肃降统一在六合之内,是相辅助相成的两个方面。

上与下、内与外、散与收是一气即对立,又统一的体现。

临床中常见患者由于过食生冷寒凉之物而患“上呼吸道感染”。其理缘于肺属于手太阴,位于中土,摄入过多“寒饮”,遵同气相求,手足太阴经气一气贯通,故可出现手太阴肺经对应的“肺主气”和“主宣肃”功能失常的症状。

正如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曰:“形寒寒饮则伤肺”另一种常见情况是患者除了上述症状外,还伴有腹泻、呕吐、纳差,西医命名为“胃肠型感冒”。这与脾主运化、升清功能和胃主受纳、腐熟、降浊功能失常相关。因肺、脾、胃三者均通于土气,故上述两种类型感冒均可用理中汤对治。

理中汤针对的是土气不足,临床以中央戊己燥湿二气不相济的脾失升清、胃失降浊的症状为主,如口干、食欲强、喜凉饮(戊土燥气太过);不欲饮或欲少量温热饮(己土湿气太过);大便不调或数日1解或1日数次,质干或粘滞或稀溏,排解畅顺或不畅,无便意但解出的大便以成形、细条或稀便为主;少食易肥;多食体瘦。

凡遇此种情况临床治疗均可立足太阴,以理中汤为基础方加味治疗。

立足中土,若能将药力归至地面泉下之水阴处,药物发挥的力量与四逆汤同理,均可增强生生之源头,故将理中汤加味命名为四逆辈。

理中汤之药力欲起到增强生生之源的效果,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配伍方法:

(1) 合用五味子

五味子性温味酸,可将五方离位之邪通过其敛藏之性归入土中,再通过土气之“执中州、溉四旁”的作用使离位之气各自归位。

本草崇原曰:“五味子色味咸。。。。气味酸温。。。茎赤色,花黄,白子,生青熟紫,亦具五色,实具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味虽有五,酸味居多。。。。谓禀水精而及于木。。。盖五行之气,本于先天之气,而生后天之木也。”

(2) 合用乌梅

可使全身离位之相火归位,详见“河图数理与中医临床篇”“虎 啸汤”的解释。

(3) 合用山茱萸

其酸敛之性可发挥乙葵同源之效,条畅之性可增强艮卦畜势、萌发之力,详见上述三界方中“生生不息汤”的解释。

(4) 合用山茱萸、乌梅

可使异常的风气、相火归位。

(5) 合用山茱萸、五味子

可使异常的风气、寒气、湿气、君火归位。

(6) 合用乌梅、五位子、山茱萸

可使异常的风气、寒气、湿气、君火、相火归位。

四逆辈的临床使用必须明白先后天之本,以及先后天的关系。

其他信息:

方歌:(古方歌)

理中汤主理中乡,甘草人参术黑姜,

呕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总扶阳。

理中汤的两种加味 (何绍奇谈医)

仲景原文并没有把理中汤、丸作为太阴病主方。理中丸见于《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篇。太阴病以吐、利、腹痛、腹满为特征,属太阴脾虚寒证,仲景提示治法是“当温之”,“宜服四逆辈”。理中丸由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组成,当属“四逆辈”。理中丸及汤的加减法中,本有腹满(阳虚寒凝),去术加附子一枚,寒者加干姜,足证其当属“四逆辈”。正是由于如此,后世才移用此方作为太阴病主方。

理中汤的加味方很多,在我用理中汤的经验中,有一热一寒的两味药的加入最为重要。

理中汤加附子

这就是理中汤与四逆汤的合方。加附子是为了振奋脾肾之阳,是虚寒之象的进一步发展,也可以是太阴传少阴,太阴少阴同病。其证除吐、利、痛、胀外,尚见手足逆冷。

周某,女,8个月。体质弱。先因伤食,医用消导不应,改硝黄下剂,即腹泻不止,后来改用西药,不意服硅碳银、活性炭后,药亦随大便排出,泻出物皆稀水,日十余次,精神萎顿,头额冷汗,肢厥,舌淡。补液后腹胀。病在太阴,脾阳衰败,累及少阴,虚寒证也,用理中汤加附子、灶心黄土,一帖泻止,易以异功散调理数日而安。

左某,男,64岁。初春某日,晨起放牛上山,归家即呕吐、腹泻、肢厥,昏睡不起,察其舌淡苔白,脉沉细。初议用四逆加人参汤(红人参10克,附子24克,干姜15克,炙甘草6克),后采纳会诊医生意见再加白术、龙牡,浓煎以进,一服即酣然入睡,尽剂而安。

周某本脾虚不足之体,由误下而致太阴虚寒,累及少阴。所服活性碳亦随之泻出,中阳不振也;补液更增腹胀,中虚失运也,此际若至用理中汤,犹嫌药力不足,必得附子之大力,姜附协力,始可回阳救逆,挽回败局。左案则为寒邪直中太阴、累及少阴,非“四逆辈”不可为功。

理中汤加黄连

方出丹溪《证固脉治》。张潞说本方主治“胃虚挟食,痞满发热”,戴复庵说“盛暑逼于外,阴冷伏其中”,俱难得其要领。我的理解,无非脾胃虚寒而又挟肠热,多年来用此方治疗泄泻屡收捷效。

黄某、女、76岁,久患糖尿病,最近突发不明原因的泄泻,日四、五次,在某医院治疗半月不效,腹部隐痛,时胀,食不下,口不渴,察其舌质色淡而苔黄腻,断为中寒而挟肠热,用连理汤三剂而愈。

谢某、女、56天,腹泻52天,体重不增,某医院用过消导健脾药多付不效。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皮肤干皱,啼哭不宁,而肛门红灼,遂用连理汤,二剂泻即止,易方调理而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