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八卦掌基础八掌 —— 荣华丰著

 许多郎 2016-11-20

 

八卦掌基本功训练,是练好八卦掌的关键。想练好八卦掌,必须遇到明师,有了明白的师父,就能得到科学的训练方法,成功的希望就大了。任何一门拳术都有它自己的行功方式,以八卦掌门而言,也绝不是千篇一律,各支都有各支的方法。过去老一辈也常这么说,“一个师父一个令,跟定了哪个师父,你就去听他的那个令吧!”

 

八卦掌的掌式较多,我们以八个基本掌式为代表,分别是:磨掌、转换掌、抱月掌、托枪掌、下沉掌、推山掌、二郎担山掌、指天插地掌。每一掌形都不是摆花架子,而是有它的意图、目的,也就是都有它的用处。武术是兵法,有着它的攻防战略思想,八卦掌是内家拳功夫,与太极、形意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每一个掌法训练,都有各自的行气内容,有丰富的抽象思维。练习中多用心脑,要在意念假借中找到真知,在抽象虚无中求得实感,则径路可通,深造有望。

 

这八大掌式都是单练的功夫,是初学八卦功夫的必修之课,是在走圆圈功夫中训练,沉肩坠肘、气沉丹田等,要领大同小异,基本上相同,不同的是,不同的意图训练不同的内功,这叫想着练,练什么有什么。

 

内家拳是极抽象的,每个功法如何训练?各种掌法的行功内涵思想是怎样的?要想讲明白不容易,要想听明白也不容易。本人试图用最浅显最直接的语言阐述,希望众多的八卦掌爱好者一看就懂。

 

1、磨掌

磨掌,也称为转掌,像抱着磨杆推磨的姿势,神态自然,虚灵顶劲,头顶胫梗正直,中盘溜臀提肛,下盘屈膝弯步,意识要三心空洞。所谓三心,即:足心、手心、胸心。头朝哪面转,腰跨就往哪面拧,眼亦往哪边看,手随眼而变。周身不可用拙力,不怒气,尽量放松,久之则自然气沉丹田、直达于涌泉。走圈时胯要下坐,步幅要适当,不可过大也不可过小。形体中正,心意舒松。眼神自然,无须瞪大双眼,瞪得过大容易怒气丢神,要有些内敛,暗含左顾右盼之机,对神气意的内在修炼大有益处,进步也就快了。尤其要注意放下僵拙力,出了僵拙力后又没有明师指点,练多少年都不会长太多功夫。有些人不认识僵拙力,还以为自己的功夫长进了,没遇上高手时还自我感觉良好,一旦遇上高手就大吃一惊,心里直犯迷糊,“我这是怎么了?我不是练得挺好的吗?”

 

2、转换掌

转换掌训练,身体各方面的要求和磨掌的要领基本一样,所不同的是,转换掌要眼随手转,手随身转,步随身走,身随步换。练习时,三步一转,一步一换。“转”是转身,“换”是换步,每步里边都隐藏换手法的妙用。初学转换掌时,有师父看着随时指正引导为好。

 

3、抱月掌

抱月掌,主要是练合气的功夫,基本要求也与前两掌一样。此掌练习之时,全身放松,以气运身,两手取合抱之势,意想自己怀中抱着一个大圆球,又轻又薄,慢慢地走着圆圈,故也叫做抱球掌功。特别注意的是,气息要平和,运劲要均匀,万万不可急躁。

 

4、托枪掌

托枪掌,基本要求也和以上掌式行功法相同,所不同的是,有上举之意,撑力比较强,同时也包含着裹劲。练习时,撑三抱七,产生滚钻争裹的矛盾力。提请爱好者注意,但凡修炼内劲的功夫,练习时均不可用力,多用意思为妙。研习八卦掌,尤其需要多感悟,发挥心内之觉性,由内及外,内外如一。

 

5、下沉掌

下沉掌,基本要领与以上掌式类同,独特之处,是它的松沉之意比较强,要注意全身各部位关节的松沉,手掌始终保持下按状,步法缓缓进行。神意内敛,气沉丹田,身架及意气务令沉稳之极,外动而内静,安逸自然。一举一动,内意决不可丢。如此练功,精、气、神同步运化,身心舒泰,人体发挥自我调整、自我修复、自我建设的本能,进入到极佳的状态。所谓“熔炉大冶身”,指的就是在这种状态下提炼内功。

 

6、推山掌

练习推山掌,要做到自我放大,觉得自己是顶天立地之巨人,身内有能够推动大山的感觉。行走时要放松,从容不迫,毫无拘紧之处,同时神意中又不失强悍之霸气。

 

7、二郎担山掌

二郎担山掌,主要功能是拉长内筋,有伸筋拔骨之意,使内劲柔韧性增强。与推山掌一样,此掌也讲究意识强悍,似乎有担山之威。

 

8、指天插地掌

指天插地掌,行步时要更加缓慢,特别要注意虚领顶劲、气息和顺。一手指天,上指云天之上;一手插地,下插地心深处。

 

基础八掌功法,都是越慢越好。慢功出细活,练得越细腻越好。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筋骨壮实,气血和顺,身体动转有一定的规矩,从而为深造八卦掌内功打下稳固的基础。各掌运劲行走时,呼吸要自然,用鼻吸鼻呼,特殊情况下可用鼻口同吸同呼,无论何时也不可鼻吸口呼、口吸鼻呼。功夫深时,呼吸自然而然地深、细、慢、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