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冯小刚《我不是潘金莲》,刘震云也不是马尔克斯

 船漏又遇头顶风 2016-11-21

01

首先《我不是潘金莲》中圆形和方形呈现的画面感没有想象中那么差,几乎不会影响到观影的效果,圆形镜头反而有一种中国古典团扇的美感,尤其是风景。

不过,除了这种新鲜感外,剩下的就是镜头的“乱”,还好这是一部比较“静”的电影,节奏和画面感非常缓慢,观众对镜头语言要求不算高。如果说对推动电影技术的进步,还是出门左转看李安。

整部电影呈现一部不好不坏的状态,你说好吧,你如果把这部电影拿出来和《红高粱》、《霸王别姬》比较,总觉得还是差。你说坏吧,你也能看到冯小刚的用心,能力是一回事,态度是值得肯定的。

拿演员表演来讲,如果说这是范冰冰的上限的话,那只能代表范冰冰最多算一个演戏还不错的一线明星,算不上一个有天赋的演员。宽容的讲,这已经算是范冰冰能贡献出最好的表演了,虽然口音很刻意,表演经常会出戏,但是吊打唐嫣、袁姗姗之流还是绰绰有余。

所以问题的关键是,这部电影的定位以及冯小刚给自己的定位。

冯小刚这些年一直试图摆脱之前的标签,说白了就是钱挣够了,开始考虑怎么“留名”了。正好和张艺谋相反,后者各种大奖拿到手软后,走上商业化的道路,然后毁誉参半。

不过张艺谋再怎么毁自己,功力尚在,而冯小刚自从转型以后,看他的电影,感觉就是“力不从心“,谈艺术吧,上不去那个层次,而只谈商业吧,感觉是在打冯导的脸,人家都这么努力了,怎么还把人家放到一群商业导演里。

单从今年上映的电影来讲,《我不是潘金莲》无疑是一部好电影,无论电影的立意、架构、拍摄手法都有值得称赞的地方。不过从一个外行的角度来看,如果看过《秋菊打官司》,再回过来看《我不是潘金莲》,巩俐简直吊打范冰冰。

02

曾经看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时,被推荐恶心到了,说是中国版的《百年孤独》,只想翻白眼好不好。

不客气的说,中国大部分作家的写作功底是非常差的,几乎整个故事的推动都要靠“对话”完成的。说白了这是最懒最差的表现手法。

人物、场景、背景、心理、动作等细节描写和渲染,尤其是多人物场景的处理,最考验一个作家的功力,但是大部分作家要么就很简单的一笔带过,就和黄教主在表演时处理自己“难过”一样,只会捶胸大喊“我好难过,我好难过”……

要么就是自己也觉得很不好意思,啰哩啰嗦的写了一堆不相干的话,纯粹就是凑字数。然后一帮人凑在一起,互相抱团,多恶心等话都能说出来。说实话,别看金庸是写武侠小说等,写作功力分分钟虐死国内绝大部分的作家。

说句题外话,写作的形式可以有不同,科幻、玄幻甚至各种修仙也罢,那都只是一张皮。金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是因为金庸把西方的写作手法和中国古典小说结合的近乎完美,中西融会贯通,完全可以作为写作者的教材。

刘震云的优点在于,他能从自己的所见所闻中,提炼出一些东西并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这种习惯和表达和莫言比较接近,都带有一种中国式的魔幻色彩,显示出一种真实和荒诞的交错

然而比较一下莫言的《红高粱》,你便会发现刘震云这种风格刻意的属性太多,似乎专门就是表达而表达,语言贫乏且散乱,有种强行装逼的既视感。最大的问题依然是,过于依靠“对话”来推动故事的情节和走向,而《红高粱》放到一个空间观察,你会发现每一个场景和人物细节都是饱满且鲜明。

所以说,即使刘震云是一个不错的作家,但是把《一句顶一万句》说成中国版的《百年孤独》就有点扯了,别说那刘震云和马尔克斯比,就是和莫言比,中间起码还差一个严歌苓,额,还是100个郭敬明吧。

03

《我不是潘金莲》的原著其实也缺乏大量的细节描写,几乎也都是靠“对话”撑起的一部作品,胜就胜在题材大胆,而中国的社会形态为这种荒诞也提供了土壤,在一种熟悉的氛围中读这个故事,掩盖了刘震云写作的缺点。

缺乏细节等描写可能导致最后形成的剧本同样会出现这种问题,好处是演员可以自由发挥,坏处就是遇到平庸的演员,他们无法去深入的理解角色。继续拿《秋菊打官司》作为比较,整个表演不留痕迹,一切真实且自然,细节到每一个场景、每一个演员的动作和表情的传达,都找不到缺点。

理解起来很容易,画个一个人很容易,一个脑袋,两个胳膊两条腿,加上身子就出来了。差的就是这种,好一点的就把嘴巴、鼻子、耳朵给你带上,而细节越丰富,对一个绘画的人要求越高,到最后不光是整个人的描绘,还要考虑到光影、面部细微表情,整个画面的立体感,还要在真实的基础上创作。

而《我不是潘金莲》的表演效果基本就把花了一个人物角色的大概,然后嘴巴、鼻子、耳朵描上,但是你要求再高一点,对不起,没有。作为主演的范冰冰,在电影中告状10年之后竟然还保持一个妙龄少女的身段,在阳光下皮肤那么好,简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

这可是一个告状10年,每年千辛万苦风吹日晒不远千里到北京告状的农村妇女。你不能说把自己打扮的土气就觉得自己进入了角色,你得融入到整个电影中所展示的环境,所有的形式都要围绕着你的身份,

故事情节上,这是一部很不错的题材,甚至有点敏感。但它和《天注定》这种带有“激烈、绝望的反抗”不同,李雪莲这种反抗是一个温和的反抗,说白了就是依然“相信党和政府”,在体制内把这个问题解决掉。所以有点浪费的感觉。

这样处理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整部电影的批判力度不够,隔靴搔痒。你想你要成为一个“大师级”的电影,你得有深刻的内涵和反思,要有斗天斗地被熊暴的觉悟,要把人性中最复杂、最险恶的一面呈现等等。

所以冯导也不容易,戴着镣铐跳舞,处处小心。而整个故事也有多个雷区,稍有不慎,换来就是一纸封杀令,毕竟冯导还惦记着赚钱这事呢,要不然也不会和万达撕起逼来。

04

在原著中的李雪莲是一个处处精明算计的农村妇女,她的行为动机是合乎常人的。离婚就是为了多要二胎。告状就是为了给前夫添堵,自己活不好也不让你开心。

原著上有一段话就是,李雪莲问自己告状会不会被判死刑,法官王公道说,不会,只会把你开除公职什么的。李雪莲一听算计了一下,自己没啥损失就决定告了。

而电影中的李雪莲动机却似乎成了单纯就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是真离婚“,感觉和一神经病,小说的荒诞指的是官场政治的荒诞,体制的荒诞,而不是把李雪莲塑造成一个神经病。

从原著地角度来看,李雪莲一开始的动机就是正常的,只是她遭遇到畸形的官场,这种正常渐渐的越来越变的不正常,这种冲突才好看,而不是两神经病撞到一起。

不过电影还是比较完善的把小说原本的主题呈现出来了,上演了一出官场现形记,一个农村妇女引发了一场官场大地震,并持续影响了十几年。虽然忌惮审核,始终要保持“伟光正”这张皮,然而还是留给足够多的思考空间。

这部电影中冯小刚无疑是大胆的,当然不仅仅是镜头,如果放到10年前,想必也不愿碰这种题材。不过这几年,我们都能感觉到冯小刚有了一种变化,即不愿再纠结一些小市民的乐趣,而是开始有了家国情怀。

有了家国情怀是一件好事情,毕竟谁也不愿真的活在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最近的《驴得水》、《我不是潘金莲》的上映起码给观众一种相对更好的选择。毕竟冯导拍喜剧还是躺着就能赚钱的,人家冒着风险拍这种电影,还是需要支持和鼓励。

之所以我前面有那么多的吐槽,是因为媒体吹捧的有点厉害,简直算是“捧杀”。毕竟《我不是潘金莲》从演员中便可以看出来,还是更多的倾向商业因素。不是说一部电影想要艺术就得放弃商业,而是这种平衡真的很难把控。

从我个人的感觉来讲,这几年媒体的吹捧,似乎让冯小刚有点漂浮,脾气变的倒是越来越大了,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好现象,一个导演动不动就出去和人撕逼,摆出一副“教别人做人”的态度,老实说,我个人很反感。

我个人还是更欣赏李安、王家卫这种类型的导演,温润如君子,真正的把电影当做自己的生命。当然这就扯的有点远了。《我不是潘金莲》如果降低点期望值,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毕竟冯导还是努力的拍了。

起码,冯导是真的在努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