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歷史文化古跡——山西运城临晋县衙(下)【圖文】

 還舊樓主. 2016-11-22

       千百年来,临晋县衙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也演绎了大量传于民间、载在史籍、极具地域特色的人文轶事。临晋古称桑泉,有关桑泉那古老而美丽的传说,几乎家喻户晓,无人不知。
 
 山西临晋县衙(元至近代.国五)(下)
 
        据临晋旧志考证,“桑泉原名桑落泉,因泉畔多桑,入秋桑叶落,泉水清湛,取以酿酒,其味芬芳,因以名地。”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临晋知县潘士瑞闻故老有识桑泉故地,乃寻东沟掘地得甘泉。临晋自古为兵家战略要地,隔秦称塞,汉称临晋关,唐改蒲津关,宋为大庆关。
 
山西临晋县衙(元至近代.国五)(下)
 
        西汉魏晋的史书上多记载着临晋关发生的战事。楚汉战争时,韩信率大军东渡黄河,平叛魏王豹,史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载曰:“汉高祖二年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渡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韩信在这场战争中,除潜渡智取外,尤以“背水一战”而著称,成为中国古代史上有名的成功战例。
 
山西临晋县衙(元至近代.国五)(下)
 
        临晋因地近蒲州,自古“富庶尤甚,商贾争趋”(《松窗梦语》),在威尼斯商人马克·波罗的笔下是个商业非常发达的城镇。临晋又西隔黄河,与陕西相望,距潼关不到140华里,自古即为秦晋交通之咽喉。据民国版《临晋县志·生业略》载:“(临晋)地滨大河,与秦中接壤,樊迁有无化居,取道甚便,故执业商道者,亦颇不乏人。”
 
山西临晋县衙(元至近代.国五)(下)
 
        志书记述:“民国纪元前,临民经商陕西省者常万余人。凡子弟成年,除家无余丁及质地鲁钝者外,悉遣陕省习商。陕省金融业归临人掌握者,居其泰丰。其他各贸易所,亦多临人据其要津。每岁吸收之金钱,不下数万金。”早在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临晋王申李氏家族就远赴陕西咸阳码头的东明街,创办新兴油店,经营清油,因生意兴隆,商贾云集,逐渐形成了后来的咸阳县城,因此有“先有新兴油店,后有咸阳县城”之说。
 
山西临晋县衙(元至近代.国五)(下)
 
         清康熙初年,陶唐姚氏赴潼关经商并最终创设酱园,打造了陕西名扬四海的传说特产“潼关酱菜”。清末至民国初年,樊家卓郝晓春,在西安开设万寿酒店,成为原产于陕西眉县的中国历史名酒——太白酒的商标注册人。
        北马大财东王东顺,当年在山西、陕西、河南等地开设的商号星罗棋布,雇用的掌柜、店员及长工、短工,多达数百人。每逢巡视商事,沿途食宿均在自家开设的店铺,可算得纵横捭阖闾商海,展心舒胸度人生。
 
山西临晋县衙(元至近代.国五)(下)
 
        临晋自古还是一块弘扬儒学的圣地。县衙东侧的文庙,据载由县尹许荣于至元年间(公元1264——1294年)所建。清王朝以前,文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为弘扬孔子的儒学,文庙设有学宫(清乾隆二十六年,改为桑泉书院)。临晋知县在文庙建造以来的八百多年间,多次对学宫(包括文庙)进行了兴修。在历次科举考试中,临晋被金榜题名的状元、进士不乏其人。前不久,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记忆遗产名录、陈列于北京国子监那张乾隆年间皇榜,就赫然写着蒲州府临晋县一名学子的名字。
山西临晋县衙(元至近代.国五)(下)
 
        如今,随着中国的日益崛起,儒学中的不少积极思想,已成为建设和谐社会可贵的思想资源,也为西方文明处理与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带来了启迪。中国的科举制度,尽管有许多复杂的弊端,但在当时确不失为一种颇具开创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人才选拔制度。“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等原则,不仅一直影响着我国的考试制度,而且影响到东南亚和英美等诸多国家。
 
山西临晋县衙(元至近代.国五)(下)
        临晋县衙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为研究我国古代衙署文化和官吏制度,提供了翔实的史料。2001年,在维修大堂时,发现一通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碑刻,题名为《旨指按晋训廉谨刑约言》。由时任巡按山西监察御史李若星撰发,临晋知县杨名显勒石。“约言”文为楷书,从右向左,31行,401字,内容为两部分:一为训诲各州县官吏,从政务廉,切莫贪赃枉法;二为严禁滥施酷刑,残害民命。这一不可多得的“国宝”,充分显示了千百年来为官的宗旨就是清正廉洁,为民爱民。“约言”中写到:“岂知民之一丝一缕,皆民命也。”体现了以民为天,惜民如命的爱民情怀。一个封建社会的官员能发自内心地呼喊“天理良心”,对于当今的为官者有着深远的警示意义。
山西临晋县衙(元至近代.国五)(下)
山西临晋县衙(元至近代.国五)(下)

山西临晋县衙(元至近代.国五)(下)

山西临晋县衙(元至近代.国五)(下)

山西临晋县衙(元至近代.国五)(下)

山西临晋县衙(元至近代.国五)(下)


山西临晋县衙(元至近代.国五)(下)

山西临晋县衙(元至近代.国五)(下)

山西临晋县衙(元至近代.国五)(下)
山西临晋县衙(元至近代.国五)(下)

山西临晋县衙(元至近代.国五)(下)

山西临晋县衙(元至近代.国五)(下)

山西临晋县衙(元至近代.国五)(下)

山西临晋县衙(元至近代.国五)(下)

山西临晋县衙(元至近代.国五)(下)

山西临晋县衙(元至近代.国五)(下)

山西临晋县衙(元至近代.国五)(下)

山西临晋县衙(元至近代.国五)(下)

山西临晋县衙(元至近代.国五)(下)

山西临晋县衙(元至近代.国五)(下)

山西临晋县衙(元至近代.国五)(下)
山西临晋县衙(元至近代.国五)(下)
山西临晋县衙(元至近代.国五)(下)
山西临晋县衙(元至近代.国五)(下)
山西临晋县衙(元至近代.国五)(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