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24条

 医贵仁心 2016-11-25


第124条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太阳,经也。膀胱,腑也。此太阳随经入腑者也。六七日邪气传里之时,脉微而沉,邪气在里之脉也。

表证仍在者,则邪气犹浅,当结于胸中;若不结于胸中,其人发狂者,热结在膀胱也。经曰∶热结膀胱,其人如狂。此发狂则热又深也。少腹硬满,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者,血证谛也,与抵当汤以下蓄血。


清·吴谦《医宗金鉴》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者,脉当浮大。若脉微而沉,则是外有太阳之表而内见少阴之脉,乃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也。或邪入里,则为结胸、藏结之证。今既无太阳、少阴兼病之证,而又不作结胸、藏结之病,但其人发狂,是知太阳随经瘀热,不结于上焦之卫分,而结于下焦之荣分也。故少腹当满,而小便自利者,而血蓄于下焦也。

下血乃愈者,言不自下者,须当下之,非抵当汤不足以逐血下瘀,乃至当不易之法也。

喻昌曰:蓄血而至于发狂,则热势攻心,桃核承气不足以动其血,桂枝不足以散其邪,非用单刀直入之将,必不能斩关取胜也,故名其汤为抵当。抵者至也,乃至当不易之良法也。

张璐曰:邪结于胸,则用陷胸以涤饮;邪结少腹,则用抵当以逐血。

程知曰:脉微而沉,邪结于里也。表证仍在,而反不结胸,太阳随经之邪,不结上焦,而结下焦。小便自利,血病而气不病也。

程应旄曰:热结于气分,则为溺涩,热结于血分,则为蓄血,血既蓄而不行,自非大下其血不愈。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此亦病发于阳误下热入之症也。表症仍在下,当有而反下之句。太阳病六七日不解,脉反沉微,宜四逆汤救之。此因误下,热邪随经入府,结于膀胱,故少腹硬满而不结胸,小便自利而不发黄也。太阳经少气多血,病六七日而表症仍在,阳气重可知。阳极则扰阴,故血燥而蓄于中耳。血病则知觉昏昧,故发狂。此经病传府,表病传里,气病传血,上焦病而传下焦也。少腹居下焦,为膀胱之室,厥阴经脉所聚,冲任血海所由,瘀血留结,故硬满。然下其血而气自舒,攻其里而表自解矣。《难经》云∶“气结而不行者,为气先病;血滞而不濡者,为血后病。”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六七日,经尽之期,表证犹存。脉微而沉,已无表脉。寸脉浮,关脉沉,当病结胸,乃反不结胸,而其人发狂者,以热不在上焦而在下焦也。热结下焦,其少腹当硬满。若是小便自利,是热结血分,下血乃愈。以太阳表邪,随经内入,瘀热在里,宜抵当汤,水蛭、虻虫、桃仁、大黄,破瘀而泻热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太阳病六七日,已满一候,仍见恶寒发热之表证,则其病为不传。但不传者,脉必浮紧及浮缓,乃反见沉微之脉。考结胸一证,关上脉沉,以其结在心下也。今见沉微之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因太阳阳热陷于下焦,致少腹硬满。夫下焦者,决渎之官,上出于肾,下属膀胱,西医谓之输尿管,亦称肾膀管,中医以为肾与膀胱相表里者以此。以少阴为寒水之藏者,未尝不以此也。血海附于膀胱,太阳阳热,随经而结于府,伤及胞中血海,因病蓄血,然必验其小便之利,乃可定为血证。抵当汤一下,而即愈矣。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这两条(124,125条)是讲蓄血重证的辨治及其与湿热发黄的鉴别。

这是汉朝的一个兜头笔法。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这是一个括弧句子,是张仲景的一个自注之词。这个病的来路是从太阳病六七日,这时候表证还仍在,表证仍在,为什么脉微而沉,反不结胸?这个衔接有点儿突然,根据历代的大家的体会,在这个地方应当有一个误下的过程,底下反不结胸,就接上来了。因为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

病发于太阳之表,要给他泻下,往往构成水热互结的结胸,现在反不结胸,邪气虽然由表入里了,但是它没有构成结胸。变成什么病了?这就接着下焦了,说脉微而沉就是说脉不见浮了,由浮变沉,沉脉主里,病在里了。其人发狂者,这个人就发狂了,发狂就是狂妄不羁了,精神上就不彗了,精神亢奋。这个尖叫啊,打人啊,毁物啊,奔跑啊,嚎叫啊,不避亲疏啊,这些举动就叫发狂。

热结于下焦,是太阳的表邪与传入之热互相郁结在下焦,所以少腹当硬满,小肚子应当硬满,既硬而且胀满。怎么知道它硬?当医生的要有腹诊,得用手摸一摸,满是个胀满。什么心下满啊,绕脐痛啊,少腹硬满啊,这些都要用手摸一摸。要了解胀满的性质,腹肌是软的还是硬的,是喜按还是拒按。少腹硬满,脉沉、发狂,这是一个下焦的实证的问题,不是个虚证的问题。下焦的实证不外两大类,一个是水的凝结,一个是血的凝结。这时候要有一个鉴别的诊断。小便自利者,小便没有问题,这个少腹硬满就不是蓄水,是血的凝结。

下血乃愈,应当用药,攻下它的凝血,这个病就好了。这个不能用桃核承气汤了。桃核承气汤的主要症状是少腹急结,血自下,下者愈,还有个自己作解的机会。因为热与血刚一凝结,热大于血,虽然是小肚子胀结,很难受,但是势力尚浅,不是根深蒂固的。这一条就不成了。少腹当硬满,少腹又硬又胀满,硬是什么?是有物了。瘀血已经是成形,凝结了,非下不可了。

抵当汤证以逐血为主,桃核承气汤以逐热为主,二者有轻重的不同。在临床两方的鉴别点是:热重的,热与血结而偏于热的,用桃核承气汤;热与血结而瘀血偏重,少腹硬满,其人如狂的,要用抵当汤。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所以然者,导致这个病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脉沉,少腹硬满,其人如狂?知其当然,也要知其所以然。这个病就因为太阳的随经之热入里,热与血结,瘀热在下焦的缘故。所以,张仲景是讲经的,有些人不承认经,不承认经怎么能行?那是不行的。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太阳病六七日,这是要传里了。四五日,它要传半表半里,六七日它要传里了。可这个时候呢表证还有,这个表证是指表热说的,还有外热。可是脉微而沉。表脉应该浮呀。脉微而沉者,沉为在里,微,血液有所阻碍,里有所结,结实很深了,所以脉沉微。里头实呢,它的脉沉,不会有微。脉微而沉,所以结的程度相当深了。后头有,结胸脉,结胸就是里实得很厉害的病了。结胸脉是寸脉促,关脉沉。那么这个结实如此之深,依法应该结胸,而反不结胸,它没结在上头。

“其人发狂者”,这个与头前讲的桃核承气汤都是瘀血证不一样,那个是如狂,这是发狂,比那个厉害,干脆就是发狂,就是现在精神病人样子了。这是什么道理呢,这不只是热结的问题,这是血结的问题了。“以热在下焦”,就是热和血结于下焦。结于下焦的部位呢,“少腹当硬满”,小肚应该硬满,它结在那个地方了嘛。小腹硬满有两种情况,一种小便不利,影响到膀胱的蓄水,所以小腹硬满。如果是小便自利,那与水没关系,纯粹是血瘀的问题了,所以“下血乃愈”。这是“瘀热结于下”。“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这句话有问题了。古人看问题未必真。这个瘀血哪来的呀,古人认为下边的血受点邪热就结在那个地方,这是有问题的。这个瘀血证,我们在临床上的观察呀,大概总是这样的多,这个病人平时就有瘀血,旧有瘀血,在少腹的地方最多了,拿现在的话来说呢,就是静脉有所瘀滞。因人老是站着坐着,液体它往下,我们可以看看解剖生理学,在盆腔这个部位,膀胱、大肠这里有很多的静脉血管。打架呀怕伤小肚子,伤了就会出血不止。所以古人叫这个地方为血室,这是指男人,女人就是指子宫了。瘀血呀沉淀在少腹的情形最容易最多了。它平时就有,但是没有诱因它也不发作,偶而赶上外感了,发生太阳病的时候要传里的时候,这才可能瘀血证发作起来,人就发狂,这时候用桃仁承气汤或者抵挡汤,就得看情形了。

如果是病比较重,瘀血难解,用抵挡汤的机会多。如果这个人病不那么严重,象桃核承气汤,其人如狂,少腹急结,也不是硬满,这个少腹硬满,结的东西也坚固,那个急结而已。桃核承气汤,其人如狂,它有时还下血,这个绝不下血,所以这个瘀血证比较顽固,只是用桃核一味是不行了,所以它给水蛭虻虫。同时它也不用甘草,甘草这个药缓哪,它能缓药力。所以大黄芒硝泻得厉害,你加上甘草就叫调胃承气汤,你看它们两个挺厉害,加上甘草这个东西呀它能缓这个药力。想用大力的驱瘀下血,甘草它不合适,所以把甘草去掉。热不象桃核承气汤,所以芒硝也去掉。搁水蛭虻虫桃仁大黄,水蛭虻虫这两个药,作用差不多,都是驱瘀之中兼有解凝的作用,所谓解凝就是解那个结实。它对这个能起作用。我们对它的医疗作用呢就是顽固陈久的瘀血,我们是要用水蛭虻虫的了。象干漆庶虫,都是这个作用,要比桃核、丹皮有力量。所以叫抵挡汤,抵挡汤的就是非它不足以抵挡的意思,重一点的瘀血呀,得用这个来驱逐。


子恒试注

患太阳病六七天,还有恶寒、头项强痛等表证,但脉不浮而是微而沉,脉微主阳气衰微或气结,脉沉主病在里,病有表证而现里脉,当有误治或是表里同病。病人精神失常,出现发狂,却并非邪热结胸所致,这说明热不在胸膈,而可能在下焦,少腹部位应是按之硬且胀满,当有实邪,下焦实证主要包括蓄水和蓄血二证,如果小便通利,就可以排除蓄水证,应是蓄血所致。出现蓄血的原因是病人素有瘀血在少腹,太阳表邪不解,随经入腑,与在里的瘀血互结,而成蓄血之证,应该使用抵挡汤破血化瘀治疗。本条当互参第106条,从“如狂”、“发狂”;“急结”、“硬满”等症状可看出此条较106条更重,所以用药方面选择了虫类药,取其破血之功。

条文互参第106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桃核承气汤主之。

 

继承和发扬中医,是我们的责任!

版权说明

版权说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作者/刘渡舟;《胡希恕讲伤寒论》,讲述/胡希恕。转载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文中《子恒试注》部分为原创内容,转载请说明出处。



前文提要

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04条: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105条: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106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108条: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109条: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110条: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111条: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则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112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113条: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114条: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

115条: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116条: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之,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118条: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119条: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120条: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121条: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

122条: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12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自我测验

第124条: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复制可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