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传统农具,两千年了有些还在使用中

 等待MYLOVE 2016-11-25

中国传统农具,两千年了有些还在使用中

东蒙养正 2016-11-25 09:07

农业有时又称为农耕,耕就是耕地,而犁就是耕地最基本的工具。农民用犁耕地,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将土划开,二是将划开的土块尽量翻过来。最初为了划开土地,用的是一根尖头的木棍,这便是最早的犁──耒。

系由耒耜发展而来。耒耜是手推足蹴 的直插间歇式的翻土农具,而犁则是由人力或畜力等做为牵引,将间歇翻土改为连续式的翻土,它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翻土的效率。犁最初可能是用人来拉的。后来最常见的牛拉犁可能出现于春秋之间(即大约公元前五至四世纪之间)。

中国传统农具,两千年了有些还在使用中

早期的犁铧一般呈V字形,只能破土划沟,不能翻土作垄。汉代在犁铧的上端加上了犁壁,使其在破土划沟的同时有翻土作垄的功能。不过汉代的犁还嫌笨重,一副犁需要二牛三人才能操作,即由二牛抬摃,一人前牵牛,一人按犁辕,一人扶犁,这对于田地面积较小的南方水田很不适应,于是到了唐代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一种更为轻巧的一人一牛就能使用的曲辕犁,称为江东犁。这也就是后来使用最为广泛,直到今天仍能看到的犁。

中国传统农具,两千年了有些还在使用中

,是一种碎土农具。它的作用就是把耕起的土块破碎。有道是:大树底下无茂草,大块之间无美苗。耕起的土块往往较大,上面不仅附着杂草,里面还可能藏有害虫,而且土块太大,也不利于种子播下之后的生根发芽。用耙将土块破碎,可以起到消灭杂草,抑制虫害的作用,为播种准备条件,在干旱的北方地区,耙通过改变土壤结构,还起到保

中国传统农具,两千年了有些还在使用中

土壤中的水分,称为

防旱的作用。所以古时候,人们非常重视耙的作用,有「犁一耙六」之说。耙最早出现于汉代,起初是一种手工操作使用的齿耙,齿有三到六个不等,这种耙唐宋以后在江南水田地区得到广泛使用,称为「铁搭」,今天仍能见到。

通常说的耙是指畜力牵引的碎土农具。它最早见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时称:铁齿

楱,唐以后始称为耙,或爬。耙依据其形制,又分为长条形耙、人字耙和方形耙。

,又称为

中国传统农具,两千年了有些还在使用中


,或者盖。耢,即无齿耙。它的形制与作用都与耙差不多,不过是用藤条、荆条之类取代了耙上的铁齿而已。它用于耕之后,和耙一样具有碎土的功效,用之耙后,则有平整地面的作用,为播种作准备。有时也用于播种之后,起到覆盖种子的作用,所以又称为盖。无论是碎土、平整地面,还是覆土,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保

中国传统农具,两千年了有些还在使用中

防旱,为农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条件。

也是最早出现于汉代,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称之为「耢」。

是南方水田耕作使用的一种专门的农具,它的作用和北方的耢差不多,即在破碎土块的同时,还具有平整田面的作用。但由于是在水田使用,形制与耢相差较大,耙、耢都是平放着使用,而耖则是竖着使用,下部有列齿,上部则有横把,耖田时扶横把操作。耖有可能在西晋时就已在南方水田稻作中出现,但真正普及则是在宋朝以后。

中国传统农具,两千年了有些还在使用中

,又称耧车。耧是一种畜力播种工具,这种工具据东汉崔寔《政论》的记载,耧车由三只耧脚组成,即三脚耧。三脚耧,下有三个开沟器,播种时,用一头牛拉着耧车,耧脚在平整好的土地上开沟播种,同时进行覆盖和镇压,一举数得,省时省力,故其效率可以达到「日种一顷」。

据史书记载,耧车是汉武帝时主管农业生产的搜粟都尉赵过发明的。赵过为了推广代田法,发明了一系列与之配套的农具,耧便是其中之一。耧车的三个耧脚可以一次性开出三条沟来,同时完成的还有播种和覆土等项作业,因此大大提高了效率。

耧车的出现为分行栽培提供了有利的工具。它能够保证行距、株距始终如一,这就为畜力中耕的发明准备了条件。元代时,出现的一种耧锄,它是直接从耧车发展而来的,耧锄同耧车非常相似,只是没有耧斗,取而代之的是耰锄。使用时用一驴挽之,效率非常高。锄头的入土深度达二三寸,超过手锄的三倍,而且速度快,每天所锄的地达二十亩之多。

中国传统农具,两千年了有些还在使用中

耧车除了改进为耧锄之外,还经过改进用来施肥,而成为下粪耧种。下粪耧种,是在原来播种用的耧车上加上斗,斗中装有筛过的细粪,或拌过的蚕沙,播种时随种而下,将粪覆盖在种子上,取到施肥的作用,使开沟、播种、施肥、覆土、镇压等作业一次完成,大大提高了功效。

耧,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农学史上最巧妙的发明!至今在北方农村仍然能见到耧使用的身影。

秧马是宋代出现的专门为水稻移栽而设计制造出来的农具。这种农具因最初由苏轼在武昌发现,并在江西、岭南、两浙等地的宣传推广而广为人知。据苏轼的记载这种农具最初可能是一种拔秧的坐骑,在泥地里乘坐秧马可以提高行进速度,减轻劳动强度,起到劳动保护的作用。但在流传的过程中,它的功用似乎被人所误解,以致在很长的时间里,有人认为它是一种插秧农具,甚至认为它是一种运秧农具。

中国传统农具,两千年了有些还在使用中

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种子播下之后,和作物一起长出的可能还有杂草,杂草和作物展开生存竞争,于是需要除草。锄就是除草的农具。清除杂草,改善土壤环境,可以帮助作物更好地生长。所以古人认为,锄者,助也。中国传统农学中最重视锄地,认为锄可以带来丰产等多方面的好处,所以主张「锄不厌数」,也因此唐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成为千古名篇。

中国传统农具,两千年了有些还在使用中

锄是一种古老的农具。原始农业中就有石锄、木锄、骨蚌锄、鹿角锄,商和西周出现了一种青铜锄

镈,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锄,并沿用至今。尽管在这期间,锄的形制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中耕除草的功能没有变。

水车是一种灌溉工具。作物需要灌溉,犹如人需要喝水。灌溉工具有多种,诸如戽斗、桔槔等。水车是其中技术最高、效率最好、使用最广的工具。水车有两种,一种名翻车,发明于东汉末年,发明人是掖廷令(官名)毕岚,起初用于给郊区道路洒水,后经三国时人马钧的改进始用于农业。马钧改进的翻车是用手摇的,后世称为拔车。

中国传统农具,两千年了有些还在使用中

自唐以后,又出现了功效更高的脚踏翻车和牛转翻车。其中又以脚踏翻车为多。唐宋以后发明了利用畜力为动力的牛转翻车、流水为动力的水转翻车和以风为动力的风力水车。

另一种水车名筒车。筒车是利用水流推动转轮来提水灌溉的装置。发明于唐朝。唐人陈廷章的《水轮赋》中对筒车有生动具体的描述。宋元时期,适应不同的农田灌溉需要,筒车又有所发展,出现了卫(驴)转筒车、高转筒车、水转高车等不同形制。

中国传统农具,两千年了有些还在使用中

唐代还发明了另一种灌溉工具立井水车。「以木桶相连,汲于井中。」这种「以木桶相连」的水车是用来提取井水的,故又称为井车。

镰:收割谷物最常用的工具就是镰刀,全世界的镰刀基本上都大同小异,形似一弯新月。镰刀是个后起的名字,中国古代最早称镰刀为铚艾,艾又写作刈,表示割草,铚,则是割草时发出的声音。后人试图从形制和功用上加以区分,认为艾铚有长短和收割方式之别,实际上它们都是镰刀。镰刀一般都是单手握着使用,但宋元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带轮的镰刀,用双手推着使用,称为推镰。这种推镰对于收割落粒性很强的荞麦等作物,非常适合。是中国农业史上最早的收割机械。

中国传统农具,两千年了有些还在使用中

扇车,又称风车、风扇车,或扬车、厢车。谷物的成熟度是不一致的,有的饱满,有的空瘪,且在脱粒成谷或脱壳成米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掺杂进去各种秸秆、糠秕之类,为了清除这些杂物,人们采取了各种办法, 或簸扬, 或水淘,或过筛。扇车就是一种簸扬的工具。扇车由木箱和装有叶片的轴构成。

扇车最迟在西汉就已出现,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西汉扬雄的《急就篇》,汉墓中也有陶风车的出土。扇车以后被广泛使用,成为谷物加工中最重要的工具。

中国传统农具,两千年了有些还在使用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