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皮影进入小学美术课堂的探索

 文师书馆 2016-11-26
论文摘要:皮影进入小学美术课堂的探索
论文关键词:皮影 小学美术 探索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一种文化学习。教师必须通过美术教学,使学生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美术学习,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促进美术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
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当今各种媒体的影响下,学生对我们民族优秀文化知之甚少。美术教师应当挖掘优秀文化,利用好民间优秀文化教育资源,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艺术魅力。
皮影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的特有戏剧艺术,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被称为戏剧“活化石”的古老的剧种,提起它知道的人就不是很多了,它就是被世界公认的“电影鼻祖”——皮影。外国人称之为“比金子还贵重。”“魔术般、闪电般的艺术”。这个古老剧种在中华大地上吟唱了2000年,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皮影相传始于秦汉时期,成书于唐宋时期。小学美术教学论文宋代到清代是皮影的兴盛时期。写成于南宋初期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的《东京梦华录》记述了皮影戏在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的盛况,书中写道:“每一坊巷口,无乐棚去处,多设小戏棚子,以防本坊游人小儿相失,以引聚之。”足见当时皮影戏极为流行。皮影大发展是在清代,全国普遍上演皮影戏,尤其在冀东、关中、东北等地遇到喜庆,常演唱皮影戏,皮影戏农民的在农村更是主要文娱活动之一。
皮影戏在辽沈地区也曾经十分活跃,有许多影戏厢忙碌于城乡之间。笔者的祖父民间艺人关宝凤创立的“好乐班”就是其中之一。从上世纪初开始活跃在沈北大地,并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给当时的观众提供了精神食粮。也影响了当时的一批儿童观众,他们把制作纸影人和学唱皮影戏作为游戏活动之一。现在他们虽已步入老年,但是儿时的记忆还深深地印在脑海中,并能根据记忆画出皮影形象。
可是现在已经很难见到皮影兴盛时期的场面了,因为皮影受其它艺术的冲击和影响,市场不断缩小,观众也在减少。加上皮影老艺人相继去世,已经成为亟待抢救的文化遗产。就像中国的大熊猫一样受到广泛的关注。辽宁复州皮影、凌源皮影等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遗产名录,黑山皮影等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沈北的“关氏皮影”被列入沈阳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关氏皮影”的第三代传人——蒲河学校的美术老师关维颖(笔者),想充分利用这个本地的教育资源,为学校办特色教育、培养有特长学生服务,为皮影的传承尽力,上对得起先人,下对得起学生。但是苦于没有合适的机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