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对联艺术

 杏坛归客 2016-11-27

什么是对联

对联,又称对子、对句、楹联、楹帖……一般说来,对联是两行对仗的文字,上联落脚于仄声,下联落脚于平声。对联发于魏晋,兴于宋元,盛于明清。它广泛吸收辞赋、骈文、诗词曲等各类姊妹艺术的对仗元素,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的一种文学体裁。

对联一般为两行,但是也有特例。当代贵州联家萧锡义先生适应题写的需要首创三柱联,这是一类以三()行或三()行以上联语组合而成的新型对联艺术形式。各位师友可以了解一下。


名村辉九域,尤仰这眼前栋宇,史上人文。[右柱]       

      古堡历千秋,凭赏其身后峰峦,堞边壑谷;[中柱]

          玄机迷众旅,更嗟此洞中奥秘,地下乾坤。[左柱]

这副三柱联,是吉林的李俊和先生参加山西张壁古堡征联获得一等奖的作品。李俊和先生的这副联,以张壁古堡地道入口为切入点,以独特的视角、洗练的语言创作而成,可谓工切。其一句写其历史,一句写其环境,一句写其特色,相互辉映,各有千秋。


对联的前世今生

关于对联的起源,至今众说纷坛,尚无定论。现在的人们普遍认为春联的起源有二,一是桃符,一是春帖。较为大多数人接受的观点是:先有了先秦时期的桃符,而后从桃符演变成春联,这才出现了对联。

远在周秦时代,民间就有了在门前挂桃符的习俗,以用于驱鬼除邪。《后汉书·礼仪志》说,“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止恶气。”据传,古代东海度朔山有一大桃树,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主管万鬼,如遇见鬼祟,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后来,民间在春节时,便在桃木板上画上二神像,以去鬼瘴,这就是关于桃符的最初记载。后来,人们将这一习俗继承下来。

《后汉书》其卷七十《孔融传》中有此记载:“岁馀,复拜太中大夫。性宽容少忌,好士,喜诱益后进。乃退闲职,宾客日盈其门,常叹曰:座上客恒满,尊中酒不空,吾无忧矣。’”在这里,孔融无意之间说出了现在看来完全符合对仗的句子。《世说新语·排调》记载:“荀鸣鹤、陆士龙二人未相识,俱会张茂先坐。张令共语。以其并有大才,可勿作常语。陆举手曰:“云间陆士龙。”荀答曰:“日下荀鸣鹤。”说的是:晋代文学家陆云(字士龙)、荀隐(字鸣鹤)两人互不相识,一起在张华(字茂先,任过中书令,右光禄大夫)家中会面。张华让他们交谈,因为两人都有突出的才学,要他们别说平常的俗话。陆士龙拱手说:“我是云间的陆士龙。”荀鸣鹤回答:“我是日下的荀鸣鹤。”西晋两位名人陆云和荀隐初次会面时的“脱口秀”是一副艺术性颇高的人名对。由此可以看出从魏晋时期,人们就开始关注对仗工整的句子了。有人认为这是中国对联的滥觞。我想,正是因为这些具有对仗特征句子的偶然出现,才有稍加发挥甚至是刻意为之的对联文学的出现。

《蜀檮杌》录曰:“蜀未亡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于寝门,以其词工,昶命笔自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贺长春。蜀平,朝廷以吕余庆知成都,长春乃太祖诞圣节名也,其符合如此。”所以,多数人都认为这是最早的春联。

另外,《楹联丛话》记载:吴越时,龙华寺僧契盈,吾闽人也。一日,侍忠懿王游碧波亭,时潮水初满,舟楫辐辏。王曰:“吴越去京师三千里,谁知一水之利如此!”契盈因题亭柱云:“三千里外一条水;十二时中两度潮”时江南未通,两浙贡赋率由海达青州,故云。时人称为骈切。忠懿王是吴越国主钱倜。契盈,名广辩,号周智,福建人,五代吴越僧。吴越广顺间,居杭州龙华寺。此联通常认为题于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7),然胡毅雄君依据陶岳《五代史补》记载考定,此联当题于吴越广顺初年(951)。陶岳乃北宋人,离契盈不远,所作记载较为可信。据称,此为我国已知最早之题署联。

北宋时,对对子是当时流行的文学活动之一。宋真宗时期的宰相寇准在中书省时,就喜欢和同事们嬉戏做对子。一日,他说:“水底日为天上日。(水底中的太阳是天空中的太阳)”没有谁能对出,恰好杨亿(当时西昆体的代表人物)来报告事情,于是别人请他对对子。杨亿紧接着(对方)刚停的话音说:“眼中人是面前人。(眼睛里面的人是面前的人)”所有在座的人都称这是好对子。

元朝末年,农民起义席卷整个中国。“红巾军”在起义的誓师会上,树起两面大旗,上面写着这样一副旗联: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这副对联,充满着革命性、战斗性和艺术性,激励当时的一代豪杰。据说就是因为此,参加了红巾军的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喜欢上了对联,并倡令天下人家过春节时都要悬挂对联,拉开了对联文学繁荣的序幕。

上有所好,下必效之。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及其以下的皇帝更是喜爱对联,带动了清代成对联创作高峰的到来。举凡当时的读书人几乎没有不会写对联的。这时期可谓是高手如云。纪晓岚、刘墉、郑板桥、曾国藩、左宗棠、梁章钜、李鸿章、孙髯翁、钟云舫……等对联高手就是在这样环境下诞生的。梁章钜还编写我国第一部对联联话丛书《楹联丛话》,其中更是尽己所能,广搜对联,进行理论研讨,为对联文体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下面,我们通过几个故事,感受一下对联在明清的微妙地位吧。

做了皇帝的朱元璋,一日与皇子皇孙在御花园宴饮游玩。朱元璋想试一试子孙中那个才学更高些。朱元璋便说:“我有一联:‘风吹马尾千条线’,你们试着对一对。”皇孙朱允炆答道:“雨打羊毛一片毡。”朱元璋一听对得虽是工整,但立意不雅。时为燕王的皇子朱棣对道:“日照龙鳞万点金。”朱元璋一听,心想这一个还差不多。据说,朱元璋就从这时候开始提防自己的四儿子,为自己的长孙登基铺路了。

清代的左宗棠更是于对联沾光不少。1832年,20岁的左宗棠参加本省乡试,与哥哥同榜中举。此时的左宗棠年轻气盛,自命不凡,极想由此一举登上仕途。但他先后数次到北京参加会试,均遭失败。举人成了他在科举道路上获得的唯一功名。多次会试不中,他只好执教渌江书院。这也为他带来一个很好的契机。

18369月,醴陵知县得知两江总督陶澍由江西检阅军伍后赴湖南安化省亲,要路过醴陵,特意准备了馆舍,并让左宗棠写了副对联挂在门外,以示欢迎和敬仰。陶澍一到馆舍,立刻被这副对联所吸引:“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上联描述的是,道光皇帝去年底召见陶澍,询问陶澍的家庭状况和成长历程,并特赐御笔“印心石屋”匾额。下联借晋代陶渊明的曾祖父掌督八州军事的典故,引出陶澍远祖的光荣历史,并展现出家乡父老对陶澍荣归故里的祈盼。此联对仗工整,寥寥26个字将陶澍及祖先历史、荣耀全部囊括,颂扬与敬仰之情融于其中。陶澍对此联大为赏识,要求见一见写联人。知县不敢怠慢,立即请来了左宗棠。陶澍觉得左宗棠虽是位年轻的教书先生,但举止轩昂、谈吐不凡,视为奇才。左宗棠对陶澍能诗善对的才情、盐政海漕的政绩早有耳闻,也表达了对陶澍的由衷敬佩。两人一谈,才知家乡距离不远,谈古论今,越谈越是投机,不知不觉地谈至深夜。陶澍特意在醴陵多逗留了一天,以便和左宗棠深入长谈,并勉励他多研究些经世致用的文章,最后还叮嘱他下次赴京考试归时可到南京再聚。这一年陶澍57岁,左宗棠24岁。

1838年(道光十八年),左宗棠北京会试第三次落第。据悉,会试失败的左宗棠如约专程到两江总督府拜见陶澍。陶澍安排左宗棠在馆舍住下后,就没和他见面了。两个月过去了,左宗棠有点憋不住了,认为陶澍即使是公务繁忙,总不至于两个月也没时间会晤吧,心里感觉受了怠慢,竟要不辞而别。陶澍刚好起床,才穿好一只袜子,听报说左宗棠要走,连另一只袜子都没来得及穿就追了出去。原来陶澍是有意试探左宗棠的耐心,想全面地了解、磨炼他。陶澍一直追到辕门,边说边挽着左宗棠回到厅堂,让他坐上位。左不肯,陶澍认真地说:“贤弟当坐此位,他日名位必将在我之上。”左宗棠对这突如其来的“器重”不知所措,但见陶澍说得如此真诚,感动得差点掉下眼泪。陶澍挽着左宗棠的手,一直劝勉他,并把他聘为自己的私人幕僚。陶澍甚至以一代名人之尊,提出要与左家结秦晋之好,将年仅7岁的唯一儿子陶桄,许配给左宗棠为婿,表明他对左宗棠才学与人品的器重。左宗棠正是在这里开始接触军国大事,开始了解夷人的船坚炮利与世界大势。他将自己的命运与朝廷的命运连在一起了。

1984年春节,中央电视台以“碧野田间牛得草”三个著名文化人名字为出句征下联,当年收到几十万封信件,解放军派出一个连队足足拆了一个月,才处理完全国人民投递的应征作品。最后高中一等奖的是“金山林里马识途”,也是三个著名文化人的名字。也就是在这一年的11月,中国楹联学会在北京正式成立。三十多年来,在中国楹联学会的带动下,国家级会员由初建时的40余人发展到现在的近万人。全国有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000多个地、县成立了楹联组织,人数可以以百万计。

2005年春节晚会上, 由中国楹联学会策划撰稿的“全国联手喜送春联”节目,向海内外电视观众展示了对联文化独有的魅力,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对联在电视上放射出了熠熠光辉,并影响了社会。就是从这一年起,对联作为中高考的内容走进了学校。2015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选用了济南千佛山兴国禅寺门两侧石刻上的对联:“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 而这些,距离上次对联进入考试已经有八十多年的时间了。

清华大学1932年入学考试国文试题,由陈寅恪教授命题,曾经出过一个三字的上联:“孙行者。”在众多的考生中,周祖谟[mó]周燕孙先生对得最精彩,对句是:“胡适之”。 孙行者、胡适之,都是人名;一古一今、一武一文、一虚一实、一神一凡,又都是名人;这两个名人,可以说,又都是赴西天的取经人。这是意对。胡、孙,都是猴子的别名,是名词;行、适,都有走动的意思,是动词;者、之,都是文言虚词。这是文对。讲音韵:平平仄,平仄平,是格律对。这副三字的对联,真是言简意赅、妙趣横生、对仗工整、自然天成。梁羽生先生在《名联谈趣》中认为“祖冲之”对“孙行者”最佳,乃天造地设。因为“祖”对“孙”更工整。 所以“孙行者”对“祖冲之”。

其实事情没有传闻那样繁复,答案就在陈寅恪先生的文字里:1965年,76岁的陈寅恪先生追忆昔日命题经过自道:“其对子之题为‘孙行者’,因苏东坡诗有‘前生恐是卢行者,后学过呼韩退之’。‘韩卢’为犬名,‘行’与‘退’皆步履进退之动词,‘者’与‘之’俱为虚字。东坡此联可称极中国对仗文学之能事。”又说,“寅恪所以以‘孙行者’为对子之题者,实欲应试者以‘胡适之’对‘孙行者’。盖猴狲乃猿猴,而‘行者’与‘适之’意义音韵皆可相对。”

可以说,任何事物之产生,均有其萌发、演变之原因过程,对联当亦不例外。孟昶“馀庆”、“长春”联出现之后,“对联天子”朱元璋大力提倡之前,对联这一文学形式已经经历了其发展之阶段,吸取了我国古典诗文中“编字不只,捶句皆双,修短取均,奇偶相配”之对偶修辞手法,与传统习俗紧密结合,从而脱胎演化出我国民族文学的这一独特文体。明清以后,对联文学更是成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

对联的作用

抛开对联类别化功用不谈,我认为对联在写作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这五方面:传情、写景、说理、叙事、逗趣。而这几方面往往又是密不可分的。

谈到传情,像春联、寿联、婚联、挽联以及一些祝贺联表现的尤为突出。比如这幅挽联:

大是大非抛开,半世治农学,八十六载功勋在;

河南河北哭罢,一朝失宋老,千百万家桃李殇。

——敬挽宋文成先生

宋文成是河北省保定市人,生前为河南洛阳农业高等专科校长。这幅挽联就表现了对其一生事业功勋的赞美及其逝世的悲痛之情。

写景,也叫题署,多用于题写亭台楼阁、庙堂馆所等处,一般都是以描摹风景为主,叙事传情往往也掺杂其中。我们看这幅对联:

忙来乂麦,闲与莳花,茨上可逍遥,几朵春云人静好;

管领湖山,安排风月,堂前真淡泊,一川秋水梦依稀。

——题巩行远先生茨上草堂

说理叙事之联,一般用于写人咏物多一些。

将腹内清刚一气嚼来咀去,变脸露狰狞,借此真身,来行正道;

看人间古怪千般蔽日遮天,居心多险恶,独将大任,赋与斯神。

——题钟馗

希望算人间至美,予心灵别样光辉,有梦无须天救赎;

自由为脚下征程,看大地何其壮阔,惟它见证我从容。

——题《肖申克的救赎》希望之树

逗趣类的,一般都为无情对、讽喻联,或者拆字析字的技巧联。我们就看无情对的例子吧。对联一般要求上下联内容要相关,配合要紧密。但有一种对联,只讲究上下联字词相对,至于内容则各讲各的,绝不相干,使人产生奇谲难料,回味不尽的妙趣,这就是无情对。

杨三已死无苏丑;

李二先生是汉奸。

——佚名

这个联句中的杨三指的是清末唱昆曲的名丑角杨鸣玉,而李二则指当时的李鸿章。因为他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所以当时的国人就视其为汉奸卖国贼。现在想想,其实李鸿章也只不过是代人受过吧了。

关于对联的作用,我就粗浅的谈这些了。


对联与永川

说起对联,我们永川可以说是一座有着浓郁对联文化氛围的城市。对联文化广泛应用于各种场所,比如松溉古镇、茶山竹海、兴龙湖公园、望贤公园以及永川城内的好多茶馆酒肆、庙宇祠堂、亭台楼阁。我们本地也出现过好些在中国对联史上占有着一席之地的人物。

成都武侯祠,又名汉昭烈庙,祠内供奉刘备、诸葛亮等蜀汉英雄塑像50余尊,有唐及后代碑刻50余通、匾额对联70多块。在这众多的人文遗迹中,有一副五言对联因言简义丰而广为流传,这便是署名“永川子明游俊”的“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联语。此联入选过多部联书,并被南阳武侯祠三顾堂借用。因该联名气太大,有人考证说这一五言对联是明代一号“永川子”、名“游俊”的文人所作,实在是大错特错。其实,该联是永川人游俊所撰书。

除成都武侯祠这一五言对联外,另有新都桂湖升庵祠一处也留有他的联作,内容如下:

荷花香罢桂摇秋,好风月尽勾留。酒不招李翰林,诗不和杜工部,睹一龛肖像,我激起谏诤精诚。蛮烟瘴雨砺贞操,况贬潮韩愈,转成化蜀文翁;系忠义于平湖,数百载仰言表行坊,何须问浩浩洞庭、澄澄西子;

衣带缓时人欲倦,臭皮囊勤摆脱。官莫寻谢知县,将莫遇马威侯,叹满地疮痍,谁有个痌瘝怀抱?落日浮云装幻境,恐哭汉贾生,犹似投江屈老;拜宝光而绕塔,十三层皆禅门觉路,再休管年年芳草、夜夜啼鹃。

此联全文188字,熔铸景物事情,用语沉雄犀利,气脉流畅而奇郁,寄托遥深。上联从桂湖荷花桂子入手,于好风月中拉来李白杜甫衬起杨慎,其文采风流,其颠沛流离及郁郁不得志,可谓是两相激越。“蛮烟瘴雨”句转而写杨慎因不避斧钺,敢于犯颜直谏而充军云南永昌卫,与因《谏佛骨疏》而被流放的韩愈境遇何其相似。这风光旖旎的桂湖,借得升庵先生之风骨,又何输于浩渺之洞庭,清灵之西子。下联则言及人世间名利堪破,宦海沉浮,人宜早归。“官莫寻谢知县,将莫遇马威侯”,用谢脁、马超之典故,慨叹着大好河山,又有谁可以托付。转而再拉汉代贾谊,战国屈原作衬,表现杨慎之铮铮风骨、郁郁文风。“拜宝光而绕塔”,以十三层宝光塔收束,再次触动人心。“再休管年年芳草、夜夜啼鹃”似有四大皆空、看空一切之意。

曾被毛泽东主席点过名的,“中国民主建国会”创会人之一黄默涵先生,作为永川的文化名人,自幼饱读诗书,研习诗赋,曾经写过一副对联被刊登在建国前的《新华日报》纪念李公朴、闻一多两先生的特刊上。

1945728日,民建重庆分会和民盟等党派经过筹备,在中华路青年馆公开举行李公朴、闻一多追悼大会。黄默涵送挽联“四日杀两贤,天下事已可知矣;一手掩众目,国中人岂尽盲乎?”不久,《新华日报》(特刊)登载了黄默涵的题词:“四日杀两贤,天下事知矣!千言无一定,国外人亦苦之!”这两副对联皆本自梁启超吊挽蔡锷、黄兴之联:“十日陨两贤,天下事可知矣;千钧系一发,后死者其念诸。”黄默涵先生信手拈来,稍加点化,却也切人切事,可谓化用无痕。

黄默涵先生生前还留有一副自勉联:“满船明月载归去;两袖清风任漫游”,表现了他作为金融界之人士,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高洁品质。联语言简意赅,洒脱有致。

民国时期,永川人杜品琳题写都江堰二王庙的对联“一拳石把混沌凿开,成陆海膏腴,二水中分沾再造;七洞天让神仙居住,作狂澜保障,三川利济永千秋”用语雅驯精切,堪称对联艺术的经典之作。

远在甘肃的永川人袁第锐先生2010年去世,他生前担任甘肃诗词学会会长,也是写对联的好手。他曾经写有成都望江楼一联:“此地荟人文,有几多国士名流,曾传韵事;斯楼阅今古,占一角锦城风月,莫负春阳

去年,永川区楹联学会组织人员为了守住传统,保护文化,启动了编撰《永川对联集成》的工作。我有幸参与其中,参与收集永川区地方对联作品,并实地勘察,见到过大量精美的永川本土对联作品。

如永川来苏关帝庙联:

经续春秋,义垂百代;

恢宏韬略,威肃九仪。

——佚名

除了上面列举的这些外,堪称本土刻挂对联典范的当属松溉古镇的罗家祠堂正厅所悬挂的几副对联作品,用语妥帖工稳、精警雅训,可谓是美轮美奂。

豫启宗门,随乾坤社稷而百世其昌,裔胄八维绳祖武;

章开族宇,兆日月星辰以千秋永盛,光芒万丈耀轩坛。

——佚名

永川作为一个拥有近百万人口的城市,从2010年成立永川楹联学会以来,对联爱好者也越来越多。近年来,广大的对联爱好者更是在彭在村、冯泽尧两位会长的带动下,传承着对联艺术的薪火,为繁荣永川的文化艺术事业而努力着。最后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对联爱好者,加入这支队伍,汇聚在最美两行字的旗帜之下。沂蒙山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