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形功之鹤形的练习与实作应用 意动气动力量动

 靜心自觀 2016-11-28

  编者:五形功是王安平先生根据王斌魁先生所教的操手而创编。《武魂》2008年第3、4期曾连载作者的“虎形的练习与实作应用”、2009年第4、5期刊出了“熊形的练习与实用”。

  五形功的第三形为鹤形。鹤俗称为仙鹤,鹤给人的感觉是气质高贵、动作优雅,性情安静、精力充沛、与众不同。在神话传说中鹤又被誉为仙禽,是健康长寿的象征。在过去人们练武主要是为了防身自卫,而现在人们练武更注重的是身体的健康,五形功之鹤形练习就是突出了动静结合、练养合一这一特点,使武功与养生、消耗与补充得到了矛盾统一。

  动静与松紧是五形练功之核心,其中动静代表着心意之气,而松紧则代表着筋骨之力。所谓五形之功的练习其实就是为求取五形之中的灵气与活力。气由心动而生,力由意动而奋,心气与意力的练习皆出自一个动字。动是练功的关键,不动就少气无力。有阳必须有阴,有动必须有静,动与静在练功中是互为补充的谁也离不开谁,于是在五形之鹤形练功中又提到了一个静字,并指出“静练浑圆得高功”。那么何为动?又何为静呢?

  首先是动,动有外动与内动之分,外动是指筋骨之动,称为外拳,是拳脚上的功夫。内动是指神意之动,称为内拳,是身体内部的功夫。内动是外动的根本,外动是内动的体现,内与外就象楼房与地基,楼房建得越高其地基就要修得更深,所以练外必须练内,只有由内达外、内外如一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意拳高手。内动的练习是有层次之分的,当你由虎形、熊形练至鹤形时其内容主要有三个,这就是意动、气动、力量动。下面分别介绍:

  1、意动是指持桩人在练功时的意识活动,是心理作用生理的过程。我们知道修习意拳需要站桩,这是因为意拳的诸多功夫都是由站桩中得到的,因此站桩也就成为了意拳人的必修之课,而站桩的好坏会直接关系到今后的成败,所以他们把站桩当成了功夫来练,同时称站桩为站桩功。意拳的功夫是练出来的,不是站出来的,站只是练功时的一种外相,是指站着练功,而不是坐着、睡着,更不是什么站立不动。意拳站桩的关键是在用意上,须知,无论什么样的桩其本身并不具备什么养生或技击功能,同样的一个桩由于用意不同所产生的功能也就不同,比如用养生的意只能得到养生的功,用技击的意只能得到技击的功,意是桩的内在灵魂,桩是意的外在表现。意拳站桩的意识活动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养生的、练功的、技击的。在站桩时不思不想为空桩,意念单一为死桩,用意能照顾到全身时称为“整”。站桩时要有意、有感、有应方为练功,只有想到、做到,才能得到。

  2、气动是指情绪调动。心动气生,心平气静,当人的情绪由某种环境或某件事情而被诱发激动兴奋时我们称之为生气,这个气有正气、义气、勇气、霸气、怒气、杀气等内在的精神力量,这种人体潜在的力量若经过武功练习后就是传说中的气功、内功。所谓意拳之动静即指这种心情的激动与平静,而非外形体之动静。所谓站桩练气就是让你学会生气,能让自己在最短的时间内激动、兴奋起来,又能让自己马上恢复平静,这一动一静皆是功夫。俗话说“练拳就是练习精气神”,站意拳桩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学会炼精化气。炼精就是养精蓄锐、积累能量,而化气就是提高斗志,学会生气。可以说每个人都曾有过生气的经验,当人的情绪在激动、愤怒时全身会因之而鼓舞、而热血沸腾,这时生气之人就会感到自己比平时强大了许多,而且全身充满了力量。生气是生活用语,而我们称之为来神。来神是要专门训练的,来神时犹如神助,你会感到自己完全变了,就像换了一个人,你会变得霸气十足,勇猛无比,而且对自己更加自信,相信有能力去面对一切。 有功夫的人在一抬手一投足或一瞪眼之瞬间就能令自己兴奋起来,而且在生气来神时还能做到理智不乱,心律还能保持基本正常(这就是动中之静,激动中的沉着与冷静)。功力的高低取决于兴奋的程度,气盛而力强,气衰而力弱,一个好的拳手和敌人照面时就要先在气势上战胜对方,给对方照成心理压力,使其心虚气衰,无力战斗。当然气盛是要用实力作后盾的,如果没有真正的实力就是气盛也是假的、虚的,也只能是一只纸老虎一捅就破。所以练五形之气须有五形之力相合才能练出五形之灵气活力,

  气动还包括呼吸之气的练习。意拳发力对呼吸有着严格的要求,因此,气息练习也是五形功的重要课目之一。例如,初习站桩要求做到全身放松,而全身放松的关键就在于呼吸,就是让你在站桩时把挺起的胸部松弛下来,由胸式呼吸变为腹式呼吸,由实胸虚腹变为虚胸实腹,使呼吸变得深长而自然,这就是所谓的上虚下实气沉丹田。我们知道一般人的呼吸都是在胸部,而这种呼吸是不能用于技击的,因为当人在激烈运动或因情绪激动时会需要大量的氧气,由于肺的扩张使原本狭窄的胸腔变得更加拥挤,就会使呼吸变得短浅而急促,并压迫心脏导至大脑缺氧而感到头重脚轻、周身乏力。气乱而心慌,精疲则力尽,所以气要往下行,神要往上领,只有改变了呼吸的方式才能使你神清气爽,身体舒畅,手脚灵活而充满力量。

  3、力量动是指意拳的专用力量的具体操作与应用,这也是初学者练习之重点。以精化气,以气化力,有气才能有力,气之力是通过筋骨进行发放的,而且筋骨的质量越高其发放的效果就越好,因此,筋骨训练也就成了五形功的重要课目之一。意拳之筋骨力非生活之用力,也与一般拳术用力不同,这种力是由神意作用于身体四肢而产生的,就是在站桩时通过形象思维假想自身如弓似簧,然后进行各种伸缩、开合、旋拧,使之产生紧争之力,又通过放松回原而产生松弹之力。争弹松紧之力简称为争力(因为不争就不弹),争力即意拳之浑圆力,意拳之试力、发力即是这种争力之松紧的具体练习与应用。争力练习主要有三,一是体内争力(如筋伸骨缩、气血鼓荡),二是肢体之间的争力(如六面牵挂、周身不空),三是人体与空间的争力(如精神放大、有感即应),这三个争力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威力来。争力即弹力,有争紧之意才能产生松弹之力,可惜的是有些人站桩只是松不着力的去傻站,去熬时间,根本不去做真正的争紧与松弹试力,好像意拳的功夫就是这样傻站得来的。也有的人虽然知道由松到紧是争力发力,却不知道由紧到松却是弹力的释放,争弹二力只得其一,当然功夫也只能练成一般。争力如张弓,弹力似放箭,争力是打,弹力也是打,争弹是一来回力,是可以互为蓄发的,只有做到争弹互用,才能使力无断续、炸力不断。意动为力,形动为技,五形功的力与技是合一的,因为争弹松紧之法就是运力打人之法,所以练与用、力与技是一体的,不可单纯地理解为力量之动。

  有动必须有静,动为消耗为用,静为补充为养。无论是练气与习力都是要消耗精力的,特别是在来神动气之后会感到精神疲惫、全身乏力,这就是精力的消耗而造成的。须知,五形之功就是通过有目的的精力消耗为代价换得的,有消耗必须要有补充,在五形的练功中学会消耗是一种功夫,而学会补充则是功夫中的功夫。功夫高的人无论一抬手一投足无不灌注精神,用神则耗神,功夫越高其消耗就会越高,而对补充的需求也就更高,能否及时地将消耗的精力给予补充这很是关键,所以意拳高手即是消耗的高手当然也是补充的高手。消耗与补充其实是一种吐故纳新,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只有不断的消耗才能换得更新的补充,只有不断的补充才能满足练功的消耗,总之养要大于练、补充要大于消耗,这就是量变达到质变的道理。消耗为练为用,补充为养为蓄,养即是养精蓄锐、积累能量,称为养气(包括采气)。养气的过程也是心理作用生理的过程,心动则气生,心平则气静,养气时身心多以平和松静为主,要知道不静不松,不松不静,松得越好,静得越深,只有深层次的静才能体认激活深层次的动,也只有深层次的静才能滋养补充深层次的动。当你由外动练到内动、由外静练到内静时就会感到静字的重要性了,这时的练功多以站桩修内为主,师曰:“百练不如一站,万动不如一静”,那些只会动不会静的人不是高人,因为“高功源于静”,所谓以武入道即是从静字入手,只有得到静字真髓的人才能真正地得道成功。

  五形功是武术不是养生之术,站桩虽有健身养生之功用,但不可把武术与养生之术相混淆,更不可把武术练成了养生之术,否则当你面对真正的敌人时就不能自保,就会有性命之忧。所谓武之养生实是武之健身,即通过武功锻练使你外有坚强的筋骨、内有健康的内脏,同时又有精湛的武艺用来防身自卫,这才是习武练功的真正目的。(文/朱平 待续,下期刊出下半部分“鹤形的独立桩练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