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吕氏文化

 梁园处士 2016-11-28
  吕氏起源 辽金元时吕氏辽金元时吕氏辽金元时吕氏辽金元时吕氏 (一)辽朝的吕德懋家族 辽王朝是由契丹人创立的一个北方政权,契丹是一个剽悍勇猛的民族,兵强马壮,骁勇善战。辽王朝强盛时期疆域北到外兴安岭、贝加尔湖一线,东临库页岛,西跨阿尔泰山,南抵河北和山西北部,疆域是北宋的两倍。由于契丹的名声远杨,至今国外有些民族仍然把中国称做“契丹”。 辽统治中国北方长达百年(907-1125年)之久,与北宋时战时和,形成南北对峙的格局。北宋于979年、986年两度北伐,要收复辽占据幽蓟地区,都被辽军击败。1005年宋真宗与辽订立和约,协定宋每年上贡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各守疆界,互不骚扰,成为兄弟之邦。并互遗使贺正旦及生辰。 辽统治者对内采取“因俗而治”的统治方式,分治汉人和契丹。辽也实行科举选拔人才制度,在北宋吕蒙正二次出任宰相的994年,吕德懋考中辽圣宗甲午科状元。吕德懋的弟弟吕德推是辽朝枢密直学士。 吕德懋中状元后,历官三司使。1018年,升为枢密副使。1018年十一月吕德懋刚任吏部尚书不足一个月时,北宋派遣吕夷简前去辽朝祝贺千龄节。当时吕德懋是否与吕夷简相见,并彼此欣赏吕氏人才辈出呢?不得而知。 1022年身为宰相的吕德懋因政绩突出,辽圣宗赐予他大量钱财,以示嘉奖。在吕夷简任宰相的第三年(1033年),辽宰相吕德懋病逝于任上。 元朝末,脱脱、吕思诚等人撰修《辽史》时,辽王朝留下的史料甚少,已有文献不足以给吕德懋等立传,这样后世说到吕德懋时只好“籍贯、字号、生年不详”。 辽政权还有其他吕氏载入史册,985年十二月,枢密直学士吕嗣立参知政事。986年三月,宋朝派田重进围飞狐,至城下劝城中守将投降,飞狐守将定武军都指挥使吕行德等将叛辽,归顺宋朝。1035年六月礼部员外郎吕士宗出使宋朝祝贺宋生辰及来岁正旦。其兄弟吕士安也是辽代名士, 吕德懋与这些吕氏是什么关系不详。 (二)金朝的吕延嗣、吕子羽家族 金是女真人(现满族人的祖先)建立起来的北方政权,1115年金建国后,展开灭辽之战,并和北宋订立海上之盟共同击辽。金灭辽后,与北宋遂成敌国,于1127年灭亡北宋。女真在消灭辽朝和北宋后,统一了包括黄河流域在内的广大北方地区。它与南宋对峙了110年。 金进入燕云汉地后,使用原有的汉官制度,实行女真旧制和汉制的双重体制,它同辽一样也实行科举选拔人才制度。 1、吕造家族 吕延嗣,辽道宗时考中进士,进仕。辽亡后,仕于金,官至殿中侍御史、太常少卿。吕延嗣的孙子吕忠翰在1150年中状元,特授左补阙,擢大兴县令,再迁礼部员外郎、翰林待制。 吕忠翰为翰林直学士时,曾以贺南宋皇帝生日使身份出使过宋朝。他的儿子

  吕造(1165-1225年)在1197年也中状元。吕造父子二人同在翰林院作过翰林,吕造著有《尚书要略》一书。 2007年在北京石景山区出土了吕造家族墓。墓志铭显示吕氏家族有多人在辽、金中状元和进士,并担任高级官吏,是燕京地区的大族。吕延嗣墓志文中记载:他在辽道宗时考中进士,并做官。辽亡后,仕于金,官至殿中侍御史、太常少卿。金太宗天会四年(1126年)卒于太原,享年65岁。出土的墓志盖背面记载了吕造于1201年把吕氏祖坟从漷阴县柳村(今北京通州一带)迁于宛平鲁郭(今北京石景山)的缘由。还有一座墓葬的墓志记述:吕忠敏的夫人韩氏。她生于1131年,16岁时嫁给吕忠敏,卒于1206年。墓志中提及了韩延徽、吕德方、吕介石、吕造等韩、吕两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墓主人吕□□,是吕延嗣的父辈。志文记载了他的履历、家世等。 元好问《续夷坚志》中记载“吕造的祖父吕延嗣,父亲吕忠嗣。”父子之名有讳常伦,恐不实。 笔者至今沒能读到吕造家族墓志铭,只是从考古简报知道以上内容。根据墓志中吕造家族中有多人在辽、金中状元和进士,并担任高级官吏,及附近有辽朝吕士安墓,能否推断吕德懋家族和吕造家族是一脉相承?待读过墓志铭就能知晓。 2、吕子羽家族 吕子羽,字唐卿,大兴人(今北京大兴)。是金朝明昌二年(1191年)词赋进士。吕子羽少年即享有盛名,中进士后相继任尚书左司郎中、开封府治中,1218年,金乘对南宋的胜仗想与南宋朝议和,派开封治中吕子羽带队出使宋国。他们行至中途,遭到宋朝拒绝,只好返回,自此金宋和好遂绝。吕子羽官至陈州防御使,因被人诬陷,于1222年自尽。 吕子羽父子和叔伯昆弟六人中过进士。《屏山故人外传》中说,吕贞幹(字周卿),“尤自刻苦,酷嗜文书,著十万言,皆近代以来事迹。幽隐谲怪,诙谐嘲评,无所不有。在史馆论正统,独异众人,谓国家止当承辽,大忤章庙旨,谪西京运幕,量移北京,致仕秘书郎。自号虎谷道人,晚年感末疾,又号吕跛子,自作传以见志。”其子吕鉴,字德昭,任过集贤院谘议官。 元好问的把吕贞幹误为吕子羽的叔父,现北京市昌平区佛岩寺遗址摩崖石刻存有吕贞幹写于1204年的游记,证实吕贞幹和吕子羽是兄弟。 吕卿云,字祥卿,在章宗时曾任应奉翰林文字,为国史院编修,官至左司谏。 弟吕士安,字晋卿;弟吕景安;侄吕益均是金朝名士。 3、翰林待制吕中孚,冀州南宫人(今河北南宫市一带)。金建明昌年授于绛州教官,后召为宫教、官至翰林文字。年老时授于同知华州防御使。吕中孚著有《清漳集》。 (三)元朝吕氏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蒙古帝国最大时的疆域面积达3300万平方公里,它东到太平洋,北抵贝加尔湖,西达黑海沿岸,南至南海,占了世界陆地

  面积的22%。 1259年成吉思汗之孙蒙哥汗去世后,蒙古帝国分裂为四大汗国。名义上是蒙古大汗法定继承人的忽必烈在北京定国号为元,但是,四大汗国各自为政,并不臣服于元朝。 蒙古帝国与元朝,被许多中国人混为一体,以为蒙古帝国就是元朝,借此夸耀元朝领土的广阔。 其实,南宋后的中国,只是被蒙古帝国占领的无数国家之一,和俄罗斯、伊朗等一样都是蒙古帝国的奴伇地。正如鲁迅先生在《随便翻翻》中说:“到二十岁,又听说‘我们'的成吉思汗征服欧洲,是‘我们’最阔气的时代。到二十五岁,才知道所谓这‘我们’最阔气的时代,其实是蒙古人征服了中国,我们做了奴才。直到今年八月里,因为要查一点故事,翻了三部蒙古史,这才明白蒙古人的征服‘斡罗思’,侵入匈、奥,还在征服全中国之前。那时的成吉思还不是我们的汗,倒是俄人被奴的资格比我们老,应该他们说‘我们的成吉思汗征服中国,是我们最阔气的时代的。” 殖民地也好,把汉族划为最低等人也好,吕氏总不能因亡国随同南宋末帝一起投海徇国吧?他们要活着,就必须在蒙元奴役下生存,还要尽量向高处走,并活得滋润。 1、吕文涣家族 1273年二月,襄阳失守,吕文焕投降了元朝,时任南宋制抚的吕文德之子吕师夔惶恐不安,五次上书宋度宗,请求辞官还乡省亲,再奔赴前线杀敌立功。宋度宗并不批准他的要求,下诏吕师夔率部抗元。 1274年六月,忽必烈下达灭宋诏令,蒙元大军向南宋发起总攻。吕文焕以元昭勇大将军、侍卫亲军都指挥使之职率领元军攻打长江沿线,长江防线土崩瓦解,南宋守将纷纷降元。镇守九江,刚被任命为兵部尚书的吕师夔带领将士向元军献城请降。 吕文焕和其子吕师龙降元后,吕文焕累升为参知政事,1282年,吕文唤以江淮行省右丞职告老,后卒于家。吕文焕卒后,元朝授吕师龙为宣慰使。 吕师夔降元后官至中书省左丞。1281年六月,乞假省母到江州。未几卒。吕文德还有一子吕师孟降元后,不知所终。 1358年,刘福通的红巾军攻陷太原,吕师夔的孙女避难于赵庄石岩。见红巾军围上来,知道难免一死,她说“吾为中书左丞之孙,义不受辱。”与几位妇孺一起投岩而死。 2、吕合刺家族 吕合刺,辽东咸平(今辽宁省开原县)人,后迁徙大都。祖父吕元,是金监军,1213年,率所部降成吉思汗。父吕惠贤,事顺圣皇后,与其妻董氏为皇子北安王保傅。 吕合刺,性格廉直,累迁工部侍郎、1295元成宗即位,拜他中书参知政事,再迁升为大司徒。卒后赠金紫光禄大夫,谥忠惠。吕合刺生子五子,吕天麟、吕天佑、吕天祺最知名。 吕天麟,1296年年由工部尚书拜中书参知政事。1303年,迁左丞,以中书右丞、领将作院加授大司徒。 吕天佑亦官至大司徒。 吕天祺,先任同知异样局总管府事,累迁秘书监。继其父为监使,擢集贤学士,迁大都留守,兼少府监,1308年擢河东山西道肃政廉访使,后以老母辞,改任礼部尚书。守葬期满,授寿福院使。1317年,拜集贤大学士,1328年为陕西等处行省平章政事。1337年卒,年七十。儿子吕延寿,大都人匠府达鲁花赤(达鲁花赤即总管)、同知异样局事。 早在唐朝,就有不少吕氏生活于少数民族聚集地辽宁。渤海国(698年~926年),是我国唐朝时期以粟末靺鞨族为主体,统治东北地区的地方民族政权。795年十一月,渤海康王派遣匡谏大夫,工部郎中吕定琳带随员68名访问日本。吕定琳等驶船漂海到虾夷(日本北海道)志理波村时,多人被虾夷人劫杀,人物散亡。吕定琳被安置在越后(日本本州岛新泻县),796年4月吕定琳向日本呈国书和方物,通报文王薨,康王即位,兼修友好。同时转交日本在唐学问僧永忠托带之书。次年五月吕定琳回到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渤海国926年为辽国所灭,928年,辽太宗耶律德光作出了将渤海人集体南迁的决定。吕合刺家族是不是吕定琳南迁的后裔,只是笔者的枉自揣测。 3、东莱吕氏后裔吕掞(吕域)、吕子开 吕掞(1237~1314年),字伯充,(《新元史》说叫吕域,字伯充)。祖籍河内(今河南沁阳市一带),七世祖吕公绪是吕蒙享之孙,与宋丞相吕公著为叔伯兄弟。祖父吕庭,金末避乱到乡下。父吕佑,金时从军,迁徙北郡,后到关中(今陕西关中地区)安家。1260年,经许衡举荐,吕掞为伴读。 1276年,吕掞升为为陕西道按察司知事,1277年授四川行枢密院都事之职,驻于成都。任职中出计谋,使元军未动干戈,合州,泸、崇庆、思、播、万等州相继投归元朝,从而,避免了四川生灵涂炭。因平定四川有功,被提升为奉训大夫,四川行省左右司郎中。1293年,任华州知州时,也颇有政绩。 1311年,吕掞为翰林侍读学士,不久退休。1314年,回到关中后卒于家中,年78岁。卒后,被元朝赠陕西行省参知政事,追封东平郡公,谥文穆 。儿子吕杲、吕果、吕桢都是元朝官员。孙子吕鲁是济宁路总管。 吕子开是吕掞的堂叔,是南宋制置司参谋官,南宋灭亡后,闲居在鄂州。元为了稳定襄汉形势,请吕子开出来参与治理襄汉事务,吕子开誓不从命。元政府派吕掞为说客,前往吕子开家中邀请他进京为元效力。吕子开随同吕掞进京后,向怱必烈陈述了安抚襄汉的策略。怱必烈拜吕子开为翰林直学士,他推辞沒有就职。 4、吕思诚 吕思诚,字仲实,平定州(今山西平定县周围)人。他的六世祖吕宗礼是金朝的进士,辽州司户。吕宗礼生吕仲堪,亦是进士。吕仲堪生吕时敏,吕时敏生吕钊,吕钊为千夫长,死于国事。吕钊生吕德成,吕德成生吕允,吕允在佥汉中

  道廉访司事位上退休,吕允生吕思诚。 吕思诚是1324年的进士,授同知辽州事,未赴任,又改仼景州蓚县尹(今河北景县)尹,任内,他鼓励县民开荒种地,倡导破除迷信,很有政绩。后,吕思诚升为翰林国史院检阅官及编修。拜监察御史。出任广西廉访司事。 以后,吕思诚历任侍御史、集贤院侍讲学士兼国子祭酒、湖广参政、中书参知政事、左丞转御史中丞等职,任国子监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加荣禄大夫,是宋、辽、金三史的编修。吕思诚晚年因得罪权势降为湖广行省左丞,又被召回朝廷,官复原职。1357年卒,年六十五。追封齐国公,谥忠肃。葬于平定城。有文集、《汉通纪》行于世。吕思诚性情刚直倔强,政绩卓著,是元朝后期著名的大臣。 (四)辽、金、元时吕氏的迁播 吕氏的迁播主要集中在两宋交替间,这是晋“衣冠南渡”以后,北方吕氏又一次大规模的“南迁”。 金人南下,宋皇室仓惶南逃,定都于杭州偏安,浙江变成人口众多的繁化之地。浙江的金化、永康、临安、余姚、宁海、临海等地是吕氏“南迁”的主要落脚地。 晋“南渡”和宋“南迁”并不同,晋“南渡”是整州、整郡、整县、整乡成建制的官吏和平民一起南移。而宋“南迁”则是官吏及名门大族携家人随皇室南徙。宋“南迁”人员的文化素质要明显高于晋“南渡”人员的文化素质,财富也亦然。由此,“南迁”的吕氏在当地能多娶妻妾多生子,很快的繁衍成名门大族。再就是他们有财力供养子女读书,经科举进仕,也造成了南宋后南方吕氏人才明显的多于北方。由于南方吕氏读书的人多于北方吕氏,他们格外注意收存有关家族的信息并传递给后代,从而,浙冮的吕氏家谱几乎占全国吕谱的一半。 相对讲,元朝的统治者文化素质偏低,战争期间他们好屠城、屠乡,用血色恐怖,镇慑抵抗。元朝建立后,蒙古族的地方官员草原习性不改,他们不惜烧房驱赶人口将良田改变为饲养马匹的草场,这样更增加了百姓流离失所,迁播它乡。 从明朝后修编的几家吕谱得知: 宋吕扩的后裔吕师颜1324年左右(元泰定年间)由杭州迁到江苏无锡奚山。 吕法明1264年由苏州迁盐城。 吕袓泰南宋寓居宜兴梅村,其子吕荆玉又转徙居宜兴南庄,孙吕崧迁宜兴的西城里,吕荆玉六世孙吕汝贤元末避战乱,徙居皇保舍。第十五世孙吕思敬1352年由东阳分居义乌 元末吕万兄弟由今河南新安县迁徙今河北三河市又转徙现山东文登。明初,其后裔吕霜定居文登市吕家集,繁衍为大族。吕万的同族吕思祖同时迁山东莱阳。 上虞始迁祖吕贵六,元时由今浙江嵊州市北迁今浙江上虞市吕家埠。 吕彦成,元末自山东历城迁居广丰之岑阳。 元顺帝时的泾阳守将吕公弼战死后,遗一子吕思义,吕思义生吕海、吕渊、吕河、吕汉四子。四人因战乱不能归原籍,自陕西固原迁河南罗山定居。

  吕祖俭,1289年,携三子自洛阳东郊相公庄迁河南登封吕岗村安家。1543年(明嘉靖二十二年),吕俭七世孙吕知落户今郸城县白马镇,后裔繁衍成大族。吕祖俭有的后裔流寓到太和、亳州、南阳等地。 …… 由于战火频繁,许多吕氏迁徙后再次转迁,到明清撰修家谱时,年代久远,实难说清祖源,撰谱人只能靠前人的传说归宗认祖,或攀附名人为祖。 十四十四十四十四、、、、明朝吕氏明朝吕氏明朝吕氏明朝吕氏 蒙元统治既黑暗又残暴,到元末恶劣到不允许每户拥有菜刀,他们把菜刀锁在井边,供十几户人家使用。在他们心中,民如牛羊随意驱使,他们可以随意对新娘行使初夜权……。既使这样黑暗的政权,利益既得者吕复也要为其徇葬。吕复,福建省福清人,曾任过江西行省左右司都事,在代理长乐县长官时寓居在福州,明兵攻入福州,吕复说:“学古世食君禄,不以死报国,无以见先人于地下。”自缢而死。 明朝是汉族复兴的王朝,经前期长达几十年的大移民,及后期小规模的自流,基本上形成了今日吕氏分布的雏形:1、唐宰相吕湮后裔以福建晋江为中心逐歩弥漫到江南每一个省份。2、南宋浙江金华吕氏以江苏、浙江为中心逐歩扩散到江南的每一个省份。3、梁领军将军吕僧珍后裔以安徽旌德、歙县为中心逐歩析出于江南每一个省份。4、南宋吕太德的后裔繁衍于云、贵、川、 赣西。5、唐末吕商佐的后裔以江西为中心 扩散于湖南、湖北。6、后凉王吕光留在甘肃的同族和宝鸡吕氏生活于陕、甘、宁。7,唐河东吕氏后裔是山西吕氏的主源,并有余族在大移民时迁徙到河南,山东中、西部、河北等北方各地。8、洛阳吕蒙正的后裔以新安系为代表在河南各地強势生长,并有余族扩散于山东东部和河北。8、金代北京吕造、吕子羽宗族因改朝换代避于河北承德、滦县各地,后随明初几次移山后民于北平,而繁衍在河北中、北部。9、在上述大族间全国各地还生活着面对黄土背朝天,土生土长的各宗吕氏。 第一章浙江 有资料统计,元、明时期吕姓集中于浙江、江苏、甘肃三省,约占吕姓总人口的一半。浙江吕姓人口约占吕姓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为吕姓第一大省。明代各宗吕氏在浙江各地都有后裔生活,分布的特点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几个主要大宗吕氏是1、北宋东莱吕氏析出的金华吕氏;2、北宋廊坊吕氏后裔析出的新昌吕由诚宗族;3、南北朝吕僧珍迁南京后裔吕从庆、吕从善析出的浙江后裔;4、唐宰相吕湮迁福建晉江后裔吕占析出的浙江后裔四大块。浙江各地同样间杂其他吕氏小族。 一、金华后裔 东莱吕氏析出的安徽寿州吕龟祥一宗在北宋世代为官,其子吕蒙周一支最有名。吕龟祥-吕蒙周-吕夷简-吕公著-吕希哲(吕希绩、吕希纯)-吕好问。吕好问随宋“南迁”定居在浙江金华,后繁衍为南宋第一大望族-金华吕氏。 吕好问(1064年—1131年),字舜徒,以父荫补官。1126年任御史中丞,不久改兵部尚书。吕好问既是个忠君之臣,又是位作人处事较圆滑之人。宋崇宁初年,蔡京横扫元祜党人,吕好问因是元佑党子弟废官,被赶到扬州任仪曹。金人南下,迫于态势宋徽宗不得不下诏解党禁,部分元祜党人才得以重新使用,靖康元年,吕好问召为左司谏、谏议大夫,擢御史中丞。金人占领真定,攻中山,上下震骇,大臣中主和派占据上风,吕好问困力主抗金被贬为袁州知府,又下迁

  为吏部侍郎。待金人围攻都城时,宋钦宗提找吕好问为兵部尚书。 宋皇帝被金人扣留,立张邦昌为帝时,任命吕好问为事务官。吕好问劝张邦昌不要称帝。金人退后,吕好问劝进元佑太后垂帘听政,张邦昌易服任太宰。 宋高宗即位后对吕好问说“宗庙获全,卿之力也。”封吕好问为尚书右丞。不久,侍御史王宾上奉说吕好问曾当过张邦昌的官员,不可以在新朝为官。吕好问出知宣州,后卒于桂州。死后封为东莱郡侯。 有人说吕好问与吕夷简、吕公著三代皆为丞相,这是一种误读。宋尚书右丞为正四品,是宰相的佐贰(副官)。 《宋元学案》记载;吕好问-吕弸中(吕本中、吕揆中、吕用中、吕忱中)-吕大器-吕祖谦。 吕祖谦字伯恭,婺州(今浙江金华)人,生于1137年,卒于1181年,人称东莱先生。他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大家之一,他所创立的“婺学”,对后世颇具影响。 1上虞市有族贵门吕氏,其族谱说是出自吕用中之子吕大椇,吕大椇之子吕祖璟是两淮安撫使,卒后赠武公大夫,从金华迁剡县(今浙江嵊州市),其长子浦城县丞吕询的四世孙吕曾六自剡县迁上虞,因系出贵门,不忘其本,更名吕贵六。吕贵六其族后裔古称贵门吕氏。 2宁波市鄞州区有一族称系出金华吕氏。吕复长达7417字的墓志铭说:吕好问的重孙吕袓俭的后裔吕宝任过吏部郎知台州事,从金华迁到宁波。吕宝-n代吕克德-吕居敬-吕复。 吕复,字元膺,今宁波市鄞州区人。吕复少时孤贫,从师受经。后以母病求医,遇名医郑礼之,开始学医。因得到禁方及色脉药论等书,试验有用后,逐购买古今医书研究,自此成为名医 。官府曾历次举荐他任仙居、临海的教谕和台州教授,他都沒有干。 但吕复墓志铭说吕祖谦、吕袓俭自河东徒婺一句令人疑惑。要么是吕复假托袓源,要么是撰写人不知道金华吕氏的来龙去脉。 3、苍南县有支吕氏出自金华吕氏,代表人物的吕洪七世祖吕士廉是元代温州路总管推官、官至广东道监察御史,因职从金华迁到浙江苍南县安家。明代吕洪的后裔居浙江平阳。 吕洪、字大正,今浙江苍南县人。1454年的进士,在明朝长期任御史。1465年吕洪等共同上奉请求重用宣府巡抚李秉。1478年,朝廷增铸北司印信,御史吕洪上言,请求毁之。其子吕耇是永嘉县学教谕。孙子吕深任过县典史。 二、嘉兴吕氏。嘉兴有支吕氏源自那支不详。吕原的墓志铭记述:他的祖太爷吕茂卿是元朝主管专门事务的提举,吕茂卿-吕仲雄-吕伯诚-吕嗣芳。吕原的父亲吕嗣芳是万泉(今山西万荣县)教谕。哥吕本是景州(今河北景县)的训导。 吕原,字逢原,秀水(浙江嘉兴县)人。吕原不到15岁时,父亲和哥吕本相继去世。家贫不能归葬秀水故里,有人劝他以胡人风俗火焚父、哥。吕原大哭不同意、土葬在景州城东。二十岁后,他和母亲及侄子回归嘉兴。秀水无田无房,他借房居住供养毌亲和侄子。吕原勤学不止,举乡试第一。1443年,进士及第,授编修。1447年,是侍讲学士,兼中允。不久进左春坊大学士。1457年,改通政司右参议,兼侍讲。入内阁预机务。进翰林院学士。1463年,母丧后,他去景州,起父兄归葬。因途中车舟劳苫,儿子吕常,蒙父萌补国子生,供事翰林,迁中书舍人。累迁礼部郎中,他好学能文,熟知典故,进南京太仆寺少卿。累迁南京太常卿,辑《典故因革》若干卷。1506年退休归乡。再沒有为官。次子吕奎。吕常之子吕言,字伯时、1506年入选吏部,为太平府通判、后改任应天府通判。五十八岁卒。吕言之子吕科。吕原以后的传世为:吕原-吕常(吕奎)-吕言-吕科 三、永康吕氏 永康吕氏源出多支,声望最大的当属太平吕氏、青山吕氏、仰平吕氏。 1、太平吕氏。南北朝时东平吕氏后裔、粱领军将军吕僧珍的后代吕伸、吕昌兄弟在唐代旅宦至金陵(今南京),吕伸的孙子吕从庆、吕从善880年避黄巢之乱举家从南京迁徙今安徽旌德县丰溪和安徽歙县,形成旌德-歙县吕氏望族。吕从庆的后代吕玖(尊称吕五十府君)从歙县迁浙江永康,繁衍太平吕氏大族。 有的吕谱说:吕玖也叫吕希哲,迫于战乱自河南迁来,见太平这个地方青山绿水,退能据守,进可发展,就此安家,衍繁成永康太平吕氏望族。这是撰谱者把吕玖向北宋东莱吕氏身上靠,不足以采信。永康太平可能存在吕希哲后裔,但吕希哲和吕玖决不会是一人。 《金华南浦吕氏家谱》说:吕五十府君宋代自浙江临海市括苍镇迁居永康太平,十七世孙吕栢明代时从太平转迁金华南浦,繁衍为金华南浦吕氏。笔者私下揣测,可能是太平吕氏析出多支,修谱人因袓上转迁太频,逆源有误。 吕玖的后裔很是给他老人家长脸。南宋吕皓淳熙年间中举,后隐居桃岩讲学,为永康学派人物之一,其子吕殊是1208年的进士;吕抚是1238年的进士,资政殿大学士,封永康县开国男,吕抚的侄子吕圭,也是进士。元代有吕浦、吕洙名人。明代有吕文荧,吕文燧、吕兼明、吕宏、吕补和进士吕传恺等。 吕文燧,字用明,永康人。元末盗起,吕文燧散家财,募壮士三千人与盗连战。朱元障平定金华后,吕文燧以左副元帅之职兼永康知县。不久升为庐州知府。入朝,奉诏出使阇婆国和兴化。洪武三年卒于兴化驿站,年五十四。 2、青山吕氏。青山吕谱说:北宋尚书吕大嘉1127年随宋皇南迁于钱塘。其子吕祖闰由起居舍人迁任吏部侍郎,因忤旨贬到婺州(浙江金华),吕袓闰生吕泗、吕洙、吕兴三子。吕洙是1145年的进士,退休后与弟吕兴在永康县青山繁衍为青山吕氏大族。但是,《宋元学案》记载:“吕溥,字公甫,永康人。从学白云。讲究经旨,为文落落有奇气” 弟吕洙,族子吕权、吕机亦从学白云。从“吕溥永康人” 句看,青山吕氏始迁太平时要早于吕洙,极有可能吕袓闰就居于青山。 3、仰平吕氏。有吕谱说吕蒙正之子吕德简因官职居浙江仙居县白塔,第七世孙吕仁明代由仙居县白塔迁徙永康仰平。笔者翻阅了一下吕蒙正之子的名讳,无有吕德简之名。吕德简戓许是吕蒙正的侄子。 还有谱说吕英年南宋中叶由浙江丽水迁居东阳市,后裔吕仁在明代转迁永康仰平。 东莱吕氏的确有两支后裔宋“南迁”居于仙居县,一支是寿州吕夷简的后裔,南宋、元时有后裔转迁缙云县、丽水。另一支是洛阳吕蒙正的后裔,明时,有后裔散居于武义、永康、缙云、丽水。 缙云县、丽水、武义、仙居、永康等地吕氏,在修家谱时很容易把吕龟图洛阳之吕与吕龟祥寿州之吕混淆。因年代久远,这也难怪。 四、余姚吕氏 回家办完葬事不久而卒,年四十五。赠礼部左侍郎,谥文懿。吕原内刚外和,与事无争。

  余姚吕氏除金华后裔外,还有它支吕氏,有本吕谱载,吕蒙正的儿子吕务简之子吕元(字宗昌)承父荫为承事郎,家居山东东平孝义庄,宋“南迁”时携子吕仲应迁居余姚县桃邑。笔者以为,按宋东莱吕氏辈字讲究,孝义庄的吕元难说是吕蒙正的孙子,有假托之嫌。 还有本吕谱说,东平吕荣的九世孙吕仲应为监运使,宋“南迁”时和父亲吕昌禹迁住余姚。 吕胤昌,1560生,字玉绳,浙江省余姚人。1583年中进士,官至吏部主事、河南参议。一生喜好元曲与《牡丹亭》作家汤显祖交好,因改编《牡丹亭》与汤显祖闹的很不愉快。汤显祖叮嘱演员:“吕家改的,切不可从”1593年因是赵南星的外甥,受党争牵连,以考评不佳之名被罢官。吕胤昌是那宗吕氏后裔不详。 吕天成(1580~1618) 晚明戏曲理论家、剧作家。原名文,字勤之,余姚人,出生于仕宦家庭。万历三十一年(1603)前后,曾在南京做过职位很低的官。吕天成有很高的艺术才能,是明晚期剧坛多产作家。 五、新昌吕氏。 河北廊坊人北宋宰相吕端—吕荀—吕诲—吕由诚。吕由诚生七子,其中吕偘、吕仍、吕偰、吕俣被害。另外三子,1、吕傅居四川-吕绍清。2吕倬迁居浙江东阳,为东阳吕氏一支始迁袓。其子吕绍义、吕绍定、吕绍护又析出三支。3、吕亿为浙江新昌始居祖。吕亿生三子,(1)长子吕绍曾(又名吕集)—吕蒙—吕琰—吕宜之—吕暹—吕镰—吕璞(转居余姚。)—吕思贤—吕克孝—吕秀山、吕秀泗、吕秀泽又转迁海宁。新昌吕氏析为孝、友、睦、婣、任、恤六派。还有后裔吕信、吕任转居浙江桐乡。(2)吕亿次子吕绍庭、吕绍彭迁居浙江绍兴。 (一)、吕本 ,字汝立,号南渠,又号期斋,浙江余姚人。吕本生于1503年,1532年中进士,两年后充经筵展书官。1546年任南京国子监祭酒,次年任少詹事兼翰林学士。入阁后任续修《明伦大典》的总裁官。后历任礼部尚书、转吏部尚书、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光禄大夫兼太子太傅。吕本后期阿顺严嵩,严嵩败后,他家居不复出。1587年卒,赠太傅,谥文安。死后有大臣几次上书要追夺吕本的封赠。吕本生六子,长子吕元是祠部郎,次子吕允、三子吕兌都为膳部郎,五子吕觉入太学,六子吕魁授光祿署丞,吕本的侄子吕兗任成均历。孙子吕彭、吕胤。 今余姚有吕本“宰辅第” 旧居,龙泉山有吕文安祠遗址,绍兴有吕府十三厅。 吕本的墓志铭说:先祖吕端-吕诲-?-吕亿-八传吕贵义-吕德玉-三传吕公琼(吕公珍)-吕懋-吕改-吕本。 其子吕允的墓志铭说:系出吕端,自河南徙余姚,以黃籍误书「吕」为「李」,高、曾祖皆用李氏,后复姓。 明代著名戏曲家、抗倭名将汪道昆(1525~1593年)所写的《太傅呂文安公本传》中说:吕本是宋宰相吕端的后裔,出自吕亿族,自山东青州迁到浙江新昌。历六代到吕镰时迁浙江余姚的新河,又传三代生吕公琼、吕公珍兄弟,吕公珍生吕懋,吕懋生吕改,吕改生吕本。 (二)、吕光洵,字信卿、新昌人。吕光洵生于1508年,小吕本5岁,1532年和吕本同时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外放为福建崇安县令。再任江苏溧阳县令,讲学劝农,施善政。1541年,擢为河南监察御史,苏、松、常、镇等府巡按。1550年,迁光禄寺少卿。累任大理寺少卿,南京光禄寺卿,应天

  府尹。南京工部侍郎,食正二品俸。1563年升为兵部尚书。1580年卒,年73岁。其弟吕光午是位“游侠”参加过沿海抗击倭寇。 吕光洵近袓出自新昌“友门”吕祖宪。吕亿十一传吕存正-吕乐-吕廷圭、吕廷安二子。吕廷安无子、过续吕廷圭之子吕世良-吕光洵。 (三)、吕升,新昌人。由举人授溧阳县教谕,升为江西按察僉事、坐事降官,参修《永乐大典》,后历山西福建按察佥事,官至大理寺左少卿、1433年卒。 (四)、吕不用、字则行,是吕升的侄子。1353年(元代)应乡试,以思致敏捷负才名。及长,翻然悔悟,曰:“吾家世宋臣,仕元非义也。”遂更名不用,字则耕,率诸弟躬耕县西石鼓山下,以奉双亲。与叔吕升,宋濂,刘基酬唱应和。过往甚密,为人侧目。1368年授本县训导。后以耳疾辞官,屡征不就。自号“石鼓山聋”,所著有《得月稿》、《牧坡稿》、《力田稿》。 吕升、吕不用出自新昌“睦门”吕祖蚮。 (三)、吕献,字丕文,新昌人。 1484年进士,授刑科给事中。弘治初年奉旨出使交趾。任礼科都給事中时,因敢言,升为应天府丞、順天府尹、终为南京兵部右侍郎、因忤旨被劾后退体。他为人优雅厚重、其诗文冲淡纯粹,善草书。1517年卒。 六、丽水吕氏 丽水吕氏宗源多出,大族除北宋宰相吕蒙正、南宋宰相吕熙浩两支后裔外,还有吕从庆的后代子孙。 1、吕文英(1421年-1505年),字阔苍,是明代著名画家。擅长画人物兼山水,现存世的字画颇贵。1488年,吕文英与今浙江宁波人吕纪以锦衣卫指挥同知在皇宫供职,人呼为“小吕”“大吕”。大小吕合作创作有《竹园寿集图》《龙女斩蛇图》等。至今沒见到那宗吕谱将吕文英一支归宗。 2、吕鸣珂是1559年进士,吕文英之孙。历官平阳府、庐州府知府,累升陕西按察司副使,陕西右布政、江西左布政使。因违例遭弹劾降为山东副使。转任福建参政。山西按察使,山西右布政使,南京太仆寺少卿。回京任光禄寺卿,太常寺卿。1594年升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工部右侍郎。1598年卒于官,赠尚书祭葬。吕鸣珂是位尽职的官员,口碑很好。吕文英宗源不详。 七、其他地区吕氏 (一)、东阳市吕氏有几大族,1、迁入最早的是五代吕邦彦一族,吕邦彦是今山西运城人,957年(后周显德四年)迁至东阳,遂成大族。因居东阳吴宁,故称吴宁吕氏。宋时有吕友能、吕绍德、吕常年三人考中进士。吕望潮任过福建泉州知府。2、北宋东莱吕氏后裔吕英年南宋中期自丽水市迁东阳,衍为大族。3、吕夫之南宋由金华迁入,其子吕纯文、吕纯忠、吕纯信分三派吕氏。 (二)义乌市吕氏大族,是东阳吕氏某族后裔吕祖逢第15世孙吕思敬于元代迁入形成的。 (三)衢州市。后凉皇帝吕光的后裔吕著原居安徽寿县,北宋时迁入,因居住衢州西安县,故称西安吕氏,为今衢州市大族。 (四)缙云大族是吕盛一支。吕盛是北宋河南开封人,因官职居于台州。南宋初转居缙云县壶溪,故称壶溪吕氏。修撰于明正统年间的《壶溪族谱》是现存世较少的明代谱碟。也有吕谱说:南宋高宗、孝宗年间,仙居县吕盛前往杭州,路经壶溪,认为缙云县壶溪有贸易发展前途遂迁居。据说吕盛是吕夷简的后裔。

  (五)嵊州。除吕祖璟贵门吕氏外,嵊州别有一支吕氏,始祖吕大蓂,生于北宋,南宋时自金华迁嵊州西部的贵门。五世孙吕璿复迁嵊州东部。因居地故称剡东吕氏。其孙吕玺,吕珠,吕璧析为三支。吕大蓂与吕大椇关系不详。 (六) 桐乡吕氏既有新昌吕氏吕信、吕任由余姚迁入而居外,还有吕本中六世孙吕继祖自河南开封因阻兵不得归而居桐乡。谱说吕继祖这脉吕氏是清代吕留良的远祖。 (七)诸暨有支大族是安徽合肥吕坤一的后代,经其子吕福、吕祈繁衍为望族,后析出开化县、江苏江阴多支。吕坤一可能是吕从庆、吕从善的后代。 (八)临海的吕隆云一族可能是南宋宰相吕熙诰的后代,因逃避秦桧迫害改姓汪。明代复姓吕。有后裔迁苍南。 (九) 奉化是蒋介石先生的故里,唐代起奉化就有一支狮山吕氏大族,始迁袓唐代洛阳人吕宏基。其子吕德昭是676年(唐仪凤元年)的进士,是狮山吕氏二世祖,据族谱说其族源于隋唐之际的河东人吕子臧。 (十)宁波吕氏更是宗源繁杂,难一一述说。 吕纪(1477~?)中国明代画家。字廷振,今浙江宁波人。以画被召入宫,值仁智殿,授锦衣卫指挥使。擅花鸟、人物、山水,以花鸟著称于世。 第二章江苏 江苏自古就有吕氏居住,以吕安国为代表的扬州吕氏生于斯,长于斯。宋“南迁”又有多支北方吕氏涌入江苏生息繁衍,从而,江苏吕氏宗出多支。江苏吕氏可分为徐州-连云港吕氏,其宗源与山东,河南吕氏骨肉相连,受明初移民影响,有晋、陕及漠北元朝降兵降民经河北枣强县强行迁入。苏北盐城吕氏既有琅玡吕氏后裔又有浙江北迁吕氏。南京-泰州-淮安与安徽吕氏有割不断的亲情。长江以南吕氏大部分和浙江吕氏一脉相承。 一 泰州吕氏。自古安徽人在泰州经营盐业著名,元末的吕珍是其代表人物。 吕珍,今江苏泰州一带人。1353年,张士诚因受不了盐警欺压,与其弟及李伯升、潘原明、吕珍等十八人率盐丁起兵反抗元朝,史称“十八条扁担起义”。 张士诚的亲信骁将都很善战,而吕珍尤其敢战,常常会派伪装好的将卒夜袭敌方。吕珍在每次战斗中都会命令部下高歌呐喊,用噪嚷声瓦解对方的斗志。 1355年徐达收复宜兴后,廖永安乘胜深入太湖与吕珍交战。吕珍见徐达后继部队没能跟上,就在搁浅的船舟上活捉了廖永安。然后吕珍兵围俞通海,射瞎了俞通海的右目。 1356年,朱元障命徐达攻常州,张士诚密派吕珍进入常州以助守御。到三月份,常州的外围危急,吕珍带领城中将士趁夜撤出常州城。 1362年吕珍率十万兵马包围诸安,吕珍筑堰想用水灌城,不料,围堰被胡大海占领,反灌了吕珍的军营。胡大海深知吕珍能战,不敢轻易交战,只能与吕珍于马上折矢发誓休兵。 1363年二月,张士诚派遣吕珍率军围攻红巾军刘福通占据的安丰(今安徽寿县)捉拿小明王韩林儿,吕珍杀了身经百战的刘福通,并攻陷安丰城。朱元璋说:“安丰破则士诚益强。”遂亲自率师前往救援。两军战于城下,吕珍击败朱元漳攻城的左右军。后来,吕珍不敌常遇春中军的三次攻击,安丰城破,只得退走。九月,张士诚复自立为吴王,封吕珍为左丞相。 1366年9月朱元璋以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二十万精兵攻湖州,吕珍率兵六万在旧馆修筑五座兵寨与徐达、常遇春的十垒相对歭。不料,

  ——scgzl62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