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李白诗中直呼汪伦之名说起

 不倦斋1166 2016-11-28

前几天在网上发了一篇《白刘的初冬唱和诗及其它》的文章,事后有朋友来信问:“你说古时平辈、朋友之间是不能直呼其名的,那么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作何解释?这个问题问得好 。首先,这说明我写的文章不够严谨。应该在这一句中的“是”字前面加“一般”二字,改为“古时平辈、朋友之间一般是不能直呼其名的”。

    有人问,古时候真的有这样的规定吗?我们先看一段故事:三国志卷三十二 蜀书二 先主传第二》中有一段记载:“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刘备)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注意,这里,曹操自称用的是自己的名(曹操姓曹名操字孟德);称呼刘备用的是官职(刘备曾被陶谦表为豫州刺史,汉代称刺史为使君,故称。);称呼袁绍用的是字(袁绍姓袁名绍字本初)。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说明当时的风俗确实是这样的。为什么古时候会有这样的规定呢?这要从古时候人们的名字说起。古人的名字比较复杂,是既有名,又有字的,“名以正体,字以表德”(《颜氏家训》)。古时,婴儿出生三个月后就要起一个乳名,俗称“小名”,供长辈呼唤。待到8岁入学时再由长辈起一个正式的学名,亦即“本名”俗称“大名”。男子20岁行成人礼,束发加冠,方可根据本名的含义另立别名即字,这就是《礼记》上说的“男子二十冠而字之”。女子则要待到出嫁时才起字(所以女子未出嫁前也叫“待字”或“待字闺中”)。取字不能随便乱取,而是根据长辈起的名选择合适的字,“冠而字之,敬其名也”(《仪礼》),一般是彰意明义,正名表德,所以也称为“表字”。字是名的涵义之阐发和延伸,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尔雅·释地》:“广平曰原”,平和原是关联的;孔子的学生樊须,字子迟。须与迟,都有等待的意思;颜回,字子渊。《说文解字》曰:“渊,回水也。回,渊水也。”,回和渊一回事。以上所列诸人之“字”,都是一字“字”,樊须的字“子迟”、颜回的字“子渊”中的“子”是古时对男子的尊称,乃虚词,并无实义,因之其实是一个字。秦汉以后,两个字的“字”逐渐增多,成为主流。如唐代书法家褚遂良,名遂良字登善,良和善是一个意思,唐宋八大家中的曾巩字子固,巩、固同义,十分相近。
    除过名和字以外,许多人,特别是士人往往还有号,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名、字是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多为自取,称自号。到后来,也有别人为了表示尊敬而送上的号,称尊号、雅号等,《周礼·春官·大祝》曰“号,谓尊其名,更为美称焉”。 号虽然起源很早,但直至六朝时期还不太流行,像葛洪(号抱朴子)、陶潜(号五柳先生)这样有号的人当时其实很少。唐宋期间,由于文学的发达,文人们讲究文雅,取号才开始流行起来。及至明清,此风更加盛行,取号者何止文人雅士,上自皇帝王公,下至庶民百姓都会取号自称,简直成了一种时尚。还真应了元人王炎午的那句话:“上古有名,中古有字,末世或以号行焉”。相对于起名和取字时有那么多规矩,起号则自由多了。如北宋文学家苏轼因谪居湖北黄州时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而大文学家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的原因就是他认为自己拥有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外加自己一个老翁;清代大书法家邓石如居皖公山下,析“皖”字而号“完白山人”------。除了名、字、号以外,人们为了表示尊敬,还有用官衔,籍贯,郡望,甚至轶事、作品名句称呼的。例如:大书法家王羲之人称王右军,是因为他曾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因其籍贯为江西临川,世称王临川;韩愈因其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北宋词人张先,号子野,诗句精工而受人称赞,因其词中有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人送其雅号“张三影”。

    由于后世对古人的称呼不统一,有称名的,有称字的,也有称号的,如果你不了解这些,常常会造成混乱。假若你不知道唐初诗人王勃字子安,当你见到《王子安集》时肯定不知道是谁的著作;如果你不知道唐朝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号“山谷道人”,那么当你见到《山谷词》后肯定不知道这是黄庭坚的文集。其实我们现在知道的名人中,很多人是不知道他们的真名的,例如徐霞客,其实霞客是他的号 ,他名弘祖、字振之,则大多数人不知道;还有曹雪芹,他本名霑,字梦阮,大多数人也并不知道,知道的只是他的号“雪芹”。而像苏东坡和孙中山还好一些,虽然人们知道的都是他们的号,但至少人们还知道苏轼和孙文这个名,尽管很多人不知道他们的字分别是“子瞻”和“逸仙”。

    古时候人们重礼仪,相互称呼之间有许多讲究。名、字是不能乱叫的。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关系很密切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以表示亲切。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对方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褒则书字,贬则书名”(《春秋·僖公25年》)嘛。平辈之间,一般相互称字,是有礼貌的表现。下对上、卑对尊写信和呼唤时必须称字,绝对不能称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更是不能提,否则就是“大不敬”。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唐朝大诗人杜甫在成都时,曾给严武(这个严武,字季鹰,是我们华阴老乡。武虽武夫,亦能诗。初为拾遗,后任成都尹,两次镇蜀,以军功封郑国公。与杜甫友善,常以诗歌唱和。)作幕僚。一次醉酒后,杜甫竟当着严武的面说:“不谓严挺云乃有此儿!”因为失言,他竟直呼严武父亲的大名。这下可把严武弄火了,他顿时暴跳如雷“杜审言之孙敢捋虎须乎?”,杜审言是杜甫祖父的大名。严武“回骂”时又升了一级,可见当时称谓要求之严格!

    现在再来说李白诗中为什么直呼汪伦之名的问题。李白在《赠汪伦》一诗中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一句。这个汪伦,字文焕,一字凤林,安徽歙州黟县(今安徽黄山市黄山区 )人,开元9年(公元722年)生。唐开元间任泾县令,卸任后,由于留恋桃花潭,特将其家由黟县迁往泾县,居泾县桃花潭畔。汪伦是李白的铁粉,唐朝天宝年间,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旅居其叔父李阳冰家(李阳冰乃李白族叔,唐代文学家、书法家。谯郡(今安徽亳州)人,曾任安徽当涂县令),便写信邀请李白到家中做客。信上说: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李白乃唐代“酒中八仙”之一,素好饮酒,又闻有如此美景,便欣然应邀前往。桃花潭在汪伦当县令的泾县,他当然尽地主之宜,盛情款待。从此,从粉丝变成了挚友,李白曾先后多次到安徽当涂宣城泾县秋浦南陵等地游玩,最后一次去安徽旅游是公元761年,此后第二年(公元762年)汪伦便去世了(巧合的是,李白也是762年去世的)。李白长汪伦21岁,可以算作是他的长辈,又是关系非常亲密的好朋友,明乎此,李白在诗中直乎汪伦的名字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

    古时的这种风俗其实对现代人际交往中的称呼还是有影响的,只不过我们没有了古人的那种文雅,而是更多了一些世俗。现在的交往中,不论平辈、长辈还是晚辈,只要对方是当官的,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股长,甚至并非什么“官”的经理之类,都是以官职称呼。因此现在你常常会听到诸如王县长、张科长、李书记,赵经理等称呼满天飞。而且即使相互是熟人也依然如此,很少有直呼其名的,这是尊称吗?天知道!恐怕叫过之后,一转身,背后就会骂一句,甚或吐一口唾沫。假如你是平头百姓,则平辈之间,也很少直呼其名(当然对长辈更不用说),这样显得过于生硬,好像有些见外;只称其名而不带姓,又显得过于亲昵。如何称呼,让人不好把握,怎么解决这一问题?不要急,现代人有的是智慧。最常用的方法是在姓的前面加一个“老”字,老刘,老马-----;对于晚辈,刚好相反,在姓的前面加一个“小”字:小刘,小王-----。倘若是在企业,则往往是在姓的后面加一个“师”字:张师、周师-----等等。但这样做会带来一个问题:假如你同时碰到两个姓张的熟人,你怎么称呼?叫一声老张,可能两个人都答应,也可能两个人相互一看,都不答应,会弄得非常尴尬。看来,还是有个字好。不过,现在起字的人很少,而且法律也不支持,你起一个字,身份证上不允许写,谁认可?据了解,现在的重名重姓非常多,特别是在大姓之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麻烦。窃以为,允许起字,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但,这行得通吗?我们期待

 

                           不倦斋主 2016.11.2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