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导引法(中)----谢青云 整理 今考察各家版本,以《保生心鉴》本为佳,故以此为底本,参考其它版本,将其具体操作方法整理出来,以供养生爱好者参考。因年代久远,具体文意理解上,难免有偏差,若有不当之处,欢迎方家指正。 《保生心鉴》中的这套导引术名为《太清二十四气水火聚散图》,内容是每个节气有一张导引图,并配有一段文字说明。原文前有一段序,大意为药物、食物因为都有偏性之患,服用不当,反而致病,所以若是“修身养命”,不如取用导引,今不录。另外,每个节气导引法的文字说明中有有关月令和中医五运六气的相关描述,整理时也删去,是为说明。 每日寅卯时,正立,仰身,两手上托,左右力举,各五六度,定息,叩齿,吐纳,咽液。 腰肾蕴积虚劳,嗌干,心痛,欲饮,目黄,胁痛,消渴,善笑,善惊,善忘,上咳吐,下气泄,身热而股痛,心悲,头顶痛,面赤。 芒种节气时,每日早晨3点至7点,身体直立,两腿与肩同宽,上半身后仰,头后仰,两目上视,视线望向天空的远处。两臂直立上举,手掌伸直,吸气同时全身伸直,上托一手,似向空中托举重物,至极致时呼气放松,再吸气换另一手上托,左右各做30次。结束时,放下两臂,恢复立式站立,全身放松,至呼吸均匀和缓后,再行叩齿、吐纳、咽液的方法收功。 此式主要疏通手少阴心经和腰肾区的积滞,故对心肾不交和心经瘀滞引起的虚劳,咽干,胸痛,渴欲饮水,眼目发黄,胁肋疼痛,消渴症以及嬉笑不休,易惊易忘等心气有余、不足之症都有效,另外对上焦的咳嗽、呕吐,心阳不足的宗气外泄(现代多称心功能不全),身体烦热伴股部疼痛,心气不足引起的悲伤抑郁,头顶部痛,面红赤等症状都有调理效果。 说明: 此式主要用于疏通手少阴心经,同时疏通手厥阴心包经,故手臂向上举托时,整个手掌和掌指应并拢伸直,并尽量后翻,使心经和心包经得到最大限度的拉伸。身体后仰时应保持下半身直立绷直,从胯部以上后仰,初次后仰幅度不宜过大。本式除调理心、肾相关症状外,对肩周和脊柱等相关症状也有调理效果。今人用于保健,可不必拘于练习时间。 十、夏至 每日寅卯时,跪坐,伸手叉指,屈脚,换踏左右,各五七度,叩齿,纳清吐浊,咽液。 风湿积滞,腕膝痛,臑臂痛,后廉痛厥,掌中热痛,两肾内痛,腰背痛,身体重。 夏至节气时,每日早晨3点至7点时,取如图坐式,两手十指交叉扣紧,一腿在地面伸直,一腿抬起,前脚掌踏在交叉的掌指中,吸气,脚掌向前用力蹬,手臂伸直,两手向后用力拉,使形成前后争力,略停片刻后放松呼气,换另一只脚蹬踏,左右各做35次。再做叩齿、吐纳、咽液收功。 此式可以疏通手太阳小肠经及足太阳膀胱经,所以可以调理相关症状,如全身大关节的风湿积滞,手腕部,膝盖的疼痛,肩周,上臂前后肌肉痛,手掌中发热、痛等,另外还可以调理肾内痛,腰背疼痛,寒湿导致的身体沉重感等。 此式通过前后争力,让手脚上的经络得以打开、畅通,足部蹬踏时,腰部要前躬,两手臂伸直,带动两肩关节向前,使整个后背肌肉处于紧张状态,如此放松呼气后,则促进气血在后背部经络中的运行流动,以利于祛风除湿。蹬踏时,蹬踏的腿要尽量伸直,以拉伸膀胱经,若不能,也可稍微弯曲。今人用于保健,可不必拘于练习时间。 十一、小暑 每日丑寅时,两手踞,屈压一足,直伸一足,用力掣三五度,叩齿、吐纳、咽液。 小暑节气时,每天凌晨1点至5点,两手分开在身后按住地面,一脚弯曲,脚背着地,使大腿压在小腿上,另一腿前伸。吸气挺胸,挺腰,收缩会阴,伸直的一只脚以大脚趾带动整个脚面向前伸,略停片刻后,呼气放松,伸直的脚面收回。左右各做15次,然后行叩齿、吐纳、咽津液法。 此式以拉伸脾经,扩充锻炼心肺功能为主,从而调理相关经络病症或湿邪引起的相关症状。如腿、膝、腰部位聚集的风湿邪气,及脾不运化导致的体内湿气过重,肺部胀满,体内湿气重导致的津液不能上承所引起的咽喉干,喘咳等。另外对缺盆(锁骨上窝)部位疼痛,肚脐部位嘈杂,右小腹胀引起的腹痛,手不能屈伸,身体沉重,半身肢体或肌肉的运动障碍、麻木,健忘,哮喘,肛门脱出,手腕无力,情绪不稳、喜怒无常等都有调理效果。 此式主要以调理脾经和肺经为主,在摆好姿势后,吸气的同时,两臂用力,使胸部上挺,锁骨挺出,这样锻炼了手臂和肩部、腕部。同时,收上腹部,使胸廓打开,再让腰部上挺,同时收缩会阴部,此时,让大脚趾带动脚面和一条腿尽量前伸,使足太阴脾经和半边身体得到最大程度的拉伸,从而可以调理半身不遂等症状。 此式两手臂在身后拄地时,可以用十指按地,如果体弱力量不足,也可以用掌跟按地。此法今人用于保健,可不必拘于练习时间。 十二、大暑 原文: 坐功 每日丑寅时,双拳踞地,返首肩引作虎示,左右各三五度,叩齿、吐纳、咽液。 治病 头项胸背风毒,咳嗽,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痛,掌中热。脐且或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欠,溏泄,皮肤痛及麻,悲愁欲哭,洒淅寒热。
解读: 大暑节气时,每天凌晨1点至5点,双腿盘坐,两手作拳,拄按地面,拳心朝向体侧。臀部微起,重心前移,使两膝头着地,两臂伸直,重心压在两拳上,背部弓起,吸气,同时转头扭肩向身后看,意想头尾相接,至极致,呼气放松,恢复原位。左右各做15次,再行叩齿、吐纳、咽液法。 此式以同时作用肺部及膀胱经和督脉为主,可调理肩颈胸背的风邪之气,对咳嗽,上气喘逆,心烦胸满,及肩臂痛,掌心发热等症状都有调理效果。同时对脐周痛,肩背痛,感受风寒所致的汗出,中风引起的小便次数多而量少、大便泄泻,皮肤痛、麻,肺气不足引起的悲伤欲哭,怕风怕冷等症状都有一定的调理效果。 说明: 此式重点是增强肺气,开通膀胱经和督脉,振奋人体一身的阳气。督脉行于后背正中线,膀胱经在督脉两侧,扭头转身时,一定要背部弓起,意想尾闾和头部相接到一起,这样和呼吸配合,使背部阳经得以打开,振奋人体阳气。重心压在两拳上时,两臂要用力伸直,使肺经得以打开。练习时,两拳下须有较柔软物支撑,这样不致引起压痛。今人用于保健,可不必拘于练习时间。 十三、立秋 原文: 行功 每日丑寅时,正坐,两手托,缩体闭息,耸身上踊,凡七八度,叩齿、吐纳、咽漱。 治病 补益虚损,去腰肾积气。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反侧,面尘,体无泽,足外热,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肿痛,腋下肿,汗出,振寒,马刀侠瘿,结核。 解读: 立秋节气时,每天凌晨1点至5点,取正坐,两手掌按压在地,手臂伸直,吸气同时低头,收缩会阴,躬背向上,意想百会与会阴两头收紧,使整个脊柱上躬至极致,稍停,再呼气放松,身体还原。共做56次,然后行叩齿、吐纳、咽津液法。 此式以锻炼脊柱后背,调理两胁胆经为主,同时也可以强化心肺功能。主要功效为补益虚损,祛除腰肾之间所留积的寒湿之气。对胆火上扰引起的口苦,胸中烦闷引起的爱叹气,心胁两侧疼痛所致不能转身,面色灰暗如蒙灰尘,肌肤缺乏光泽等都有调理功效,另外对胆经循行所过部位为主的病症,如脚外侧发热,两侧头痛,下颌痛,外眼角痛,锁骨上窝肿痛,腋下肿痛、出汗多等也有调理功效,此外还可调理经常打冷战,腋下、颈部淋巴结核等。 说明: 此式主要以调理胆经、背部和胁肋部为主。练习时,背部有如猫躬背一般,尽力上拱,两臂用力撑地,使两胁得以撑开,从而调理到胆经。因躬背时,背部诸阳经都得到撑拉,故可振奋全身阳气,而有补益效果。躬背时,需要配合低头、吸气、收腹、收缩会阴,而使调理效果最大化。低头时,须下颌内收,头顶尽量下拉,以起到辅助拉伸脊柱及督脉的效果,同时可调理颈部两侧淋巴结。 此式今人用于保健,可不必拘于练习时间。 十四、处暑 每日丑寅时,正坐,转头,左右举引,就返,两手捶背之上,各五七度,叩齿、吐纳、咽液。 风湿留滞,肩背痛,胸痛,脊膂痛,胁肋、髀膝经络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咳嗽,喘渴,上气,胸背脊膂积滞之气。 处暑节气时,每天凌晨1点至5点,双腿盘坐,两手扶膝,肩部不动,吸气转头至一侧,至极致时,抬头向上,两目上视,略停片刻,呼气放松还原,再吸气转头至另侧,至极致时抬头上视,然后还原。再两手握拳捶背,捶背时腰背直立,可用拳背或拳侧稍微用力捶打,并尽量使两小臂向后背上方上举,使捶打的位置靠近背部上方。左右同时捶打35次,再行叩齿、吐纳、咽液法。 此式主要可去肩背关节等处的风湿邪气,对肩背痛、胸痛、脊柱痛等都有调理效果。对足少阳胆经循行的胁肋、大腿、膝盖,胫、踝骨外侧等也有调理效果,同时对上肢关节疼痛,咳嗽,哮喘,呼吸困难,胸部背部脊椎停滞的风寒湿邪之气等都可进行调理。 此式依然以调理胆经为主,同时对胸背部的关节进行调理,对胸背部的积滞邪气进行驱散。练习时,尽量使肘部向后,小臂在后背上举,使捶打部位靠近后背上方。当肘部向后向上时,可使胁肋部位得到牵拉,从而作用循行此处的胆经,并对胆经循行的下肢部位相关病症产生调理作用。今人用于保健,可不必拘于练习时间。 十五、白露 每日丑寅时,正坐,两手按膝,转头,左右推引,各三五度,叩齿、吐纳、咽液。 风气留滞腰背经络,洒洒振寒,善伸,数欠,或恶人与火,闻水声则惊,狂疟、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颈肿、喉痹不能言,颜黑、呕、呵欠,狂欲上登而歌,弃衣而走。 白露节气时,每天凌晨1点至5点,正坐,上身保持中正,两手掌按在膝盖上,指尖方向相对,两肘尖向外侧,吸气同时向右侧转头,至极致时,右手用力推右侧的膝盖,左手也用力按住左侧的膝盖,使整个上半身向右侧转动至极致,稍停片刻,放松呼气,返还原坐姿。此式左右各15次,然后行叩齿、吐纳、咽津液法。 此式以锻炼脊柱及腰背为主,以调理胃经为主,同时也有调理两侧肝经的作用。主要功效为祛除腰背部风寒邪气,对因阳明经受风寒导致的打冷战,胃气不舒导致的爱伸懒腰,打哈欠,或者风邪内动导致的不喜人在身前走动、不愿见火、怕听到水声等症状都有一定的调理效果。同时,对阳明热邪瘀滞所导致的发狂、爱出汗、流鼻血、口唇生疮,颈项肿大、咽喉红肿疼痛不能说话,脸色发黑、干呕、哈欠多,精神躁狂所引起的相关症状等都有调理作用,另外对风邪导致的口眼歪斜也有一定的调理效果。 此式主要以调理脊柱及背部经络为主。练习时,上身要保持中正,转体时,需配合吸气,水平方向转动,转至极致时,两手臂需用力,肘部向外侧,使两臂在两膝上形成一个内圆。当一只手推着一侧膝盖时,另一只须按着另一侧膝盖,两手同时用力,推动上半身向一侧扭转。向左侧转则使右侧腰背肌肉组织等产生紧张状态,向右侧转则使左侧腰背肌肉组织等产生紧张状态,从而使相关经络得到拉伸,而祛除腰背部的风气。从调理的症状描述来看,有些符合现代疾病中的甲状腺结节等相关病症。此式练习时,动作要轻柔和缓。今人用于保健,可不必拘于练习时间。 十六、白露 每日丑寅时,正坐,两手按膝,转头,左右推引,各三五度,叩齿、吐纳、咽液。 风气留滞腰背经络,洒洒振寒,善伸,数欠,或恶人与火,闻水声则惊,狂疟、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颈肿、喉痹不能言,颜黑、呕、呵欠,狂欲上登而歌,弃衣而走。 白露节气时,每天凌晨1点至5点,正坐,上身保持中正,两手掌按在膝盖上,指尖方向相对,两肘尖向外侧,吸气同时向右侧转头,至极致时,右手用力推右侧的膝盖,左手也用力按住左侧的膝盖,使整个上半身向右侧转动至极致,稍停片刻,放松呼气,返还原坐姿。此式左右各15次,然后行叩齿、吐纳、咽津液法。 此式以锻炼脊柱及腰背为主,以调理胃经为主,同时也有调理两侧肝经的作用。主要功效为祛除腰背部风寒邪气,对因阳明经受风寒导致的打冷战,胃气不舒导致的爱伸懒腰,打哈欠,或者风邪内动导致的不喜人在身前走动、不愿见火、怕听到水声等症状都有一定的调理效果。同时,对阳明热邪瘀滞所导致的发狂、爱出汗、流鼻血、口唇生疮,颈项肿大、咽喉红肿疼痛不能说话,脸色发黑、干呕、哈欠多,精神躁狂所引起的相关症状等都有调理作用,另外对风邪导致的口眼歪斜也有一定的调理效果。 此式主要以调理脊柱及背部经络为主。练习时,上身要保持中正,转体时,需配合吸气,水平方向转动,转至极致时,两手臂需用力,肘部向外侧,使两臂在两膝上形成一个内圆。当一只手推着一侧膝盖时,另一只须按着另一侧膝盖,两手同时用力,推动上半身向一侧扭转。向左侧转则使右侧腰背肌肉组织等产生紧张状态,向右侧转则使左侧腰背肌肉组织等产生紧张状态,从而使相关经络得到拉伸,而祛除腰背部的风气。从调理的症状描述来看,有些符合现代疾病中的甲状腺结节等相关病症。此式练习时,动作要轻柔和缓。今人用于保健,可不必拘于练习时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