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篆《峄山碑》的书法解读

 lj0279 2016-11-29

学习篆书的朋友大都喜欢《峄山碑》,可你有没有仔细去了解过《峄山碑》的来历和背后的故事,在读碑文的时候对它的风格形成有没有做过详细的思考?《峄山碑》除了它的年代特征外还有一些什么特点?解读《峄山碑》对今人学篆书会有怎么样的帮助?

小篆是秦代官方的标准字体,秦代书法家代表是丞相李斯,他为推广小篆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其代表作有《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会稽刻石》等。

在众多代表作中,《峄山刻石》最为被学习篆书的人所钟爱、临摹。《峄山刻石》也称《峄山碑》,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东巡峄山,丞相李斯等为颂其功德而立碑,为始皇东巡第一刻。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中说:“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可见原石在唐代已被野火烧毁。现在流传下来的是宋淳化年间郑文宝的刻本。虽然后来有许多不同的刻本,但是郑文宝的刻本历来被认为是翻刻本第一。宋以来,学小篆的人大多选择此刻本。此刻本中锋用笔,结体稳健,讲究均衡对称,尤其不难想见秦篆的体貌。

郑文宝的刻本是由他与其老师徐铉合作摹刻。郑文宝字忠贤,宁华人。宋朝太平兴国八年,登进士第,管至兵部员外郎。能诗,善鼓琴,工于篆书。徐铉称赞其篆书“李阳冰不及,若大篆可兼尔。”徐铉为南唐著名《说文》研究学者,小篆家,扬州人。黄庭坚曾称赞他的小篆“与阳冰并趋争先”。

徐铉和郑文宝的师徒的篆书水平都被认可与李阳冰媲美。从李斯撰写的《峄山刻石》到徐铉所见的摹本,再到徐铉的摹本,还有郑宝文的刻本,其间经过了数次变易,神韵自然有所不同。即便如此,我们还能通过摹刻本去揣度秦篆的规范,其特点也十分突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 中锋行笔,起笔收笔均为藏锋。所有的起笔和收笔都是浑圆的笔画形态,这种笔画形态与金文《墙盘》类似,每一笔画都圆劲有力,说明其行笔纯用中锋。

第二、 节奏平缓,匀速用笔。从笔画形态上,还可以看出笔画轻重一致,没有明显的起伏。因为所有的笔画都是一个速度,节奏几乎没有变化所致。与金文相比,《墙盘》、《散氏盘》相比,《峄山碑》与《散氏盘》的随意起伏大不相同,更接近为《墙盘》的用笔速度和节奏。

第三、 突出结构的匀称。不管是空白处理,还是笔画弧度的对称,上下关系和左右关系的弧度对称,上下关系和左右关系的弧形笔画,在弯曲度上都基本保持对称和呼应。

第四、 单字处理上,大都采用长方形构图,出了第一行“初”字外略方外,其余都是长方形。单字所占用的空间都一样,字距、行距大致相等,章法整齐美观。从整体来看,横竖之间基本相等的距离,每一个字几乎都在预先设定的方框内布置妥当。正因为单字外形的接近,而且字间距离的相近,保证了整体章法的整齐。

《峄山碑》这些明显的特征跟徐铉和郑文宝所处的时代也是有相当大的关系。现存的石刻跟郑文宝的《峄山刻石》也是有区别的。《峄山刻石》字形方整甚至略显呆滞,而秦刻石则多用弧形或者斜曲笔画,显得流畅、自然一些。

总之,我们在学习篆书的时候,要深刻的读帖读碑,看清楚起笔和收笔的不同,字与字之间的布白和呼应,还应该把同时期的刻本拿来进行对比分析,熟悉每一本碑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字传输的内容,这样对学习好字体有更好的帮助和提升。学习书法是个漫长的学习过程,更应该有博大的胸怀去容纳更多的字外知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