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盐水洗鼻,怎么洗才合适?

 朱觉超 2016-11-29


鼻炎是儿童常见的呼吸道变应性疾病,危害严重,众多指南和共识均推荐采用生理盐水冲洗治疗儿童鼻炎。到底什么浓度的盐水洗鼻是合适的呢?


鼻炎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

 

我国儿童鼻炎平均发病率为9.8%,而鼻炎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都会产生巨大的不良影响[1]。鼻炎影响儿童睡眠质量及注意力,会造成儿童缺氧和头晕,导致儿童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严重降低生活质量[2];鼻炎将改变儿童的精神心理状态,还会使儿童缺乏自信,严重时甚至会伴有抑郁和焦虑[3];鼻炎还会导致多种并发症,如结膜炎、鼻窦炎、鼻音、鼾症,造成腺样体和扁桃体肥大、慢性中耳积液、咽鼓管功能障碍、听力下降,诱发哮喘和湿疹等[4]

 

怎么治合适?


鼻腔是呼吸道的门户,由于解剖部位表浅及鼻粘膜的吸收功能等特性,给鼻部的干预治疗提供了条件,鼻内局部用药已成为治疗鼻病的主要手段。

 

鼻腔盐水冲洗作为一种安全、方便、价廉的治疗方法,通常用于鼻腔和鼻窦炎性疾病的辅助治疗。研究显示,40℃鼻腔冲洗可明显改善变应性鼻炎患者喷嚏和鼻塞症状,并降低鼻腔冲洗液中组胺和白三烯的含量[5]

 

2010《儿童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6]、《中国专家共识》[7]、《儿童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建议》[8],2012 EPOS[9]、2014 EAAC等指南共识中均推荐采用生理盐水冲洗治疗儿童鼻炎。2012年《中国慢性鼻-鼻窦炎诊疗和治疗指南》[10]中明确指出鼻腔清洗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有效手段,也是鼻内镜手术后常用的辅助治疗方法。

 

起效迅速,区分病程序贯疗法应运而生

 

一般冲洗鼻腔的生理性海水浓度为0.9%。而缓冲高渗海水为2%,可以刺激和快速改善鼻腔黏膜纤毛的清除功能,减轻黏膜水肿,改善鼻腔通畅度。

 

鼻粘膜自身的生理特性给鼻部给药提出严格要求,鼻腔冲洗液的理化性质必须符合鼻黏膜的生理特性。有研究显示,生理性海水联合鼻内皮质激素可显著改善变应性鼻炎患儿的临床症状,显著减少鼻分泌物中平均嗜酸性粒细胞计数[11]

 

有研究显示,缓冲高渗海盐水冲洗儿童急性鼻窦炎患者5天的疗效优于生理盐水(表1)[12]


表1


 

还有多项研究也证实,高渗海水鼻腔冲洗可显著改善过敏性鼻炎患者症状,显著减少嗜酸性粒细胞的释放;高渗海盐水冲洗治疗慢性鼻炎,显著缩短鼻黏液纤毛清除颗粒时间;对于鼻中隔术后患者,缓冲高渗海水更显著缓解鼻通气,缩短鼻黏液纤毛清除颗粒时间;鼻内镜手术后及时高渗盐水鼻腔冲洗,将显著改善患儿生活质量。

 

2015年我国《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5]中明确指出使用生理盐水或2%高渗盐水进行鼻腔冲洗,可清除鼻内刺激物、变应原和炎性分泌物等,减轻鼻黏膜水肿,改善黏液纤毛清除功能。

 

由于起效迅速,鼻炎发作及围手术期更适合高渗海水冲洗,目前唯有诺斯清?于国内最早提出“高渗快速缓解+等渗日常护理”鼻腔疾病序贯治疗的新理念。

 


 

当患者出现喷嚏、鼻塞、流涕(清水样或脓性)、头痛、嗅觉减退或丧失等问题中的2项以上(含2项)症状,以及症状每天持续或累计1小时以上,患者可以选择居家护理或就医。选择居家护理的患者可先进行高渗盐水治疗2周,2周后症状缓解可自行等渗盐水日常护理,若无好转,及时就医。

 

选择直接就医的患者,根据病情轻重程度,一般有手术和药物两种治疗方式,手术患者术后先进行高渗盐水治疗,出院后遵医嘱并进行等渗日常护理;药物治疗的患者可高渗盐水联合抗组胺药和/或鼻用激素治疗2周,2周后症状缓解可遵医嘱进行等渗盐水日常护理,若无好转,遵医嘱持续高渗治疗(建议使用不超过1个月),待病情好转后进行等渗盐水日常护理。

 

此外,过敏性鼻炎和慢性鼻炎鼻腔内环境pH值与正常鼻腔内环境有所不同,过敏性鼻炎鼻腔内环境pH值偏酸性,而慢性鼻炎则是偏碱性[13]。研究证实,添加碳酸氢钠的缓冲溶液冲洗鼻腔,患者使用舒适度更高[14],且弱碱性清洗液可显著改善患者全部鼻部症状[15]诺斯?缓冲高渗海水鼻腔护理喷雾以2%高渗海水为基础,添加碳酸氢钠缓冲液保持溶液弱碱性,可用于纠正偏酸性鼻腔内环境,在鼻炎急性发作期、鼻部手术围术期、急慢性鼻-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情况下均可安全舒适使用,快速改善鼻痒、鼻塞、流涕、喷嚏、鼻出血等鼻腔不适症状。


参考文献:

1.FeiLi,et al. BMC Public Health.2011;11:437.

2.王敏,等.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4;14(4):250-252.

3.吕小飞,等.中国耳鼻喉科头颈外科.2014;21(11):577-580.

4.G.Roberts,etal.Allergy. 2013;68:1102-1116.

5.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鼻科组.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6;51(1):6-24

6.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鼻科组,等.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46(1):7-8.

7.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鼻科组,等.中华儿科杂志.2011;49(12:116-117.

8.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鼻科组,等.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3;48(3):177-179.

9.WytskeJ,etal.Rhinology. 2012;23:1-298.

10.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鼻科组.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3;48(2):92-94

11.Jia-RuiChen,eta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diatric Otorhinolaryngology.2014;1115-1118.

12.牛小燕等.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5;15(5):356-357.

13.刘永革等.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1;9(2):84-85.

14.Keojampa BK,et al.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4,131:679-682.

15.Chusakul S,et al.Laryngoscope.2013;123(1):53-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