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在《伤寒论》少阳病篇对柴胡汤证进行辨证时提出: “伤寒中风,有柴胡汤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柴胡汤证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呕而发热四大主证为凭,且小柴胡汤临床应用也极为广泛,但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有时独见一证,有时数证并见,笔者简述柴胡汤证的疑似证如下,临床应仔细辨析。 1 “往来寒热”的鉴别 往来寒热,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之证,包括恶寒时不发热、发热时不恶寒,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定时或不定时发作的情况。这是少阳病正邪相争所出现的热型,为伤寒少阳病柴胡汤证之主证。因邪入少阳,居半表半里,正邪分争,邪胜则寒,正胜则热,故寒热往来。 原文: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宜桂枝麻黄各半汤。(23条) 服桂枝汤,大汗出……若形似疟……宜桂枝二麻黄一汤。(25条) 此两条太阳病中亦有寒热休作如疟者,指寒热交替发作,有定时;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宜桂枝二越婢一汤。(27条) 也提到发热恶寒的现象,此三条病机为正邪相争于表。其中表邪较甚者( 面有热、身痒) ,用桂枝麻黄各半汤; 表邪轻者,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表邪轻而兼里热者( 微烦口渴) ,用桂枝二越婢一汤; 此三证临床应仔细辨析与柴胡汤证之往来寒热相鉴别。 2 “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的鉴别 此证当与结胸和痞证鉴别。结胸和痞证为伤寒太阳或少阳病误下后的两种主要变证。由于误下,邪热乘虚而入,其病位不在太阳之表,又未入阳明之里,而在心下。两证均有心下满,类同于少阳,故当细心鉴别。但结胸为邪于有形之痰饮相结,痞为邪于无形之气相结,故结胸硬满,痞则不痛。结胸和痞也有不因误下而原发的,若患者素有水饮,邪热内传与水饮相结便成结胸; 若患者平素中虚不运,邪热内聚多成痞证。 原文: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 …… 宜半夏泻心汤。(149条) 本条论述了柴胡汤证误下后的三种转归,即柴胡汤证仍在结胸与痞的鉴别和治疗。伤寒五六日,见呕而发热的柴胡汤证,如误以他药下之,柴胡汤证仍在者,是虽下而病证未变,可再与柴胡汤。误下后伤中气,复得柴胡汤助正气,正邪分争,故见蒸蒸而振,后发热汗出而解; 此处复与柴胡汤,也包含小柴胡汤加减方。若下后热邪内陷与水饮相结,心下满而痛为结胸证,以大陷胸汤主之; 若下之后,邪与气结,心下满而不疼者为痞证,非柴胡汤所主,宜半夏泻心汤。 原文: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柴胡不中与之也,食谷者哕。(98条) 本条证为病人素虚而误下致变的柴胡疑似证。得病六七日,指病人气血素虚,而外感风寒,邪热入里而表未解,故见脉迟浮弱。脉浮弱,恶风寒,说明表邪仍在,为外感风寒表证; 脉浮迟而手足温,主在太阴,《伤寒论·太阴篇》第278条“伤寒脉浮而缓(迟) ,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综上所述乃太阴病兼表的证候即太阴伤寒证。治疗则应温里解表,如桂枝人参汤。但医见邪入,竟二三次误下,误下会更伤中气,脾阳受伐,运化失司而见“不能食”,误下致邪陷,脾虚气滞而“胁下满痛”,此与嘿嘿不欲饮食,胸胁苦满截然不同,绝不可误认为柴胡汤证; 脾阳受伐,寒湿郁滞而“面目身黄”,属于阴黄,亦不可误认为“阳黄”; 其“颈项强”是寒湿郁滞在表而表犹未解之症; “小便难”为脾不运湿,水不下行。此上证候分析说明,其证是误下后致太阳虚寒而兼表的证候,但中气更伤,脾阳受伐,绝非柴胡汤证。治疗仍当以用温里解表之法。此时若与小柴胡汤阴证用寒药,更犯虚虚之误,一误再误,必致脾虚气陷而见下垂,故曰“后必下重”,“后”指的是服用柴胡汤后,这是脾虚不可用柴胡汤之例。“本渴饮水而呕者”,是胃中水饮停滞,脾失转输,津液不布,故渴而欲饮,而得水即呕,此亦非为“心烦喜呕”之柴胡汤证,故曰“柴胡不中与之也”; 若与柴胡汤必致脾胃败绝而“食谷者哕”,预后不良,是为恶侯; 这是水饮病,也不可与小柴胡汤之例。 原文: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 …… 以呕,故知极吐下也。(123条) 此条论述吐下致变及调胃承气汤与柴胡汤的使用法。由于这个病本来是太阳病,属表证,在十余日的时候病有陷于里之势,所以说过经; 十余日见心下温温欲吐,胸中痛,证似转入少阳,但少阳无便溏症,其便溏; 腹微满又似太阴,而太阴又不应该有郁郁微烦之症,并且又说“大便反溏”。其证为何呢? 这是因为先此经极度吐下,吐下后表邪陷入胸腹,胃气受伤,中气受阻,升降失司,邪气上逆,故见温温欲吐,胸中痛; 下后邪热内聚于肠,水谷不利,故见大便反溏,腹微溏,郁郁微烦; 证属吐下后里气不和,用调胃承气汤。若其证原未经极吐下,而非表邪陷入胸腹,调胃承气汤亦不可与。这又是什么证候呢? 以出现欲呕、胸中痛的症状来看,似少阳柴胡汤证; 而微溏、腹满则又非柴胡汤证; 《伤寒论》第172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 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 “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但从“以呕”等诸证来看,可以判知其证以前已极吐下,是当用调胃承气汤,且剂量易小。 3 “口苦、咽干、目眩”的鉴别 原文: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21、222条) 少阴病,自利清水,心下必痛,口干咽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321条)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67条) 太阳病……心下悸,头眩……真武汤主之。(82条) 从以上举例的条文可以看出,口苦、咽干、目眩非少阳病独见,临证之时不可不辨。阳明病邪热伤津,少阴急下存阴,等都可见口苦、咽干。病在太阳,口中和(不干) ; 入阳明可见口苦、咽干,但以口燥渴饮为主要特点,其口苦、咽干是或然证; 少阳病口苦、咽干为提纲,为主证。太阳误汗,误下伤阳,阳虚饮停或水泛,清阳不振可见头眩,与少阳之目眩不可不加以鉴别。 本文简述了柴胡汤证的疑似证候,临床上应当细加鉴别,以免误用小柴胡汤而致误治。 【本文来源:李文文,仲德华.《伤寒论》柴胡汤证辨识[J].河南中医.2013,33(8):1199-12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