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浑元剑经》中“仙脉阐宗”秘考

 草尾巴偶 2016-11-30

仙脉阐宗


 

繄自剑之肇基也哉于元始天尊,本乎先天一气之意,则乎木性之曲直,火功之锻炼,土性之浑厚,金质之刚柔,水德之清决,因以象形制器,会意剑法,而剑甫成,以为形。彼时分九宫九式,九九共络而成,八十一式而已。嗣传于盘古氏,以降之伏牛氏,遂分门别式,立意传真,亦宗三一一三之旨,剑仪殆备。后又传之唐李靖、李谪仙等。

当太宗之时,剑术大兴。善斯技者,精而且备。自唐以后,越宋元二代之久,虽精于外功者不少,能行内功者几希。

历于明初元末间,有毕坤者,字云龙,于韶龄之年,得异授于伏牛氏,因以遁于川之南山水莲洞。昼则采薪以自食其力,夕便内外兼修。如此者百余载,而神坠形爽,周游宇中。又阅百余载,始缘遇得以融神超脱。

由明溯至于今,数百载以来,克以剑术成道,神化之功曾未闻见也。由斯观之,剑虽微技,其旨趣亦浩渺焉。是传脉之要诀。内篇为首。即由人仙而地仙而天仙之阶梯,可不言而喻也。

今则毕氏复不敢秘其渡迷之宝筏,济世全形之梁舆,更授之于大清北直顺天府,奉先郡邑,西南周口里之仙宗派者,其意将欲继绝学,开后觉于将来也。特此谨识。

                                                         清真玉妙通玄真人心坛  敬撰

                                                                 聚云山主许地云  敬书

 

阐释:

此《仙脉阐宗》非毕云龙所撰。好似聚云山主许地云所书之。非许所写,是许之先前之人所作,而著此文之人,已是清代人矣!故此,知道《仙脉阐宗》一文之内,多有不实之处,又多有揭密之言。之所以如此说,因其不脱那时之人著言立说的托古、托神等俗套。以便增加其神秘性。从《仙脉阐宗》一文与《浑元剑经》中的序文、内篇、外篇诸文中的潜词用字,也可以分辨得清楚。

为何此名《仙脉阐宗》。原来在中国古代的修身诸流派之中,有“修仙了道”一派,即“修真”派。即修真体道、修真入道、修真合道,以此为宗旨的修行之人,由古及今,是为仙宗一脉。而此一脉传承之人,又多习剑术、剑道,以内修、外修、内外统一,将练、体、用之精髓合一为“道”之体现,故论“剑道”亦成为此“仙宗一脉”的内容了。此《仙脉阐宗》即为阐明此意而立的题目。

我们可以从下面的逐段阐释中,会看得更为明白。

 

【原文】

繄自剑之肇基也哉于元始天尊,本乎先天一气之意,则乎木性之曲直,火功之锻炼,土性之浑厚,金质之刚柔,水德之清决,因以象形制器,会意剑法,而剑再成,以为形。

阐释:

此段直述:造剑和剑术、剑道的起因。元始天尊:即是造剑器,创剑术、剑道的先人们。元始者,初也。天尊者,大也,大道也。那些先人们根据天道的五行生克制化的道理,即“木性之曲直,火功之锻炼,土性之浑厚,金质之刚柔,水德之清决”。按法而造出了剑这一攻防器具。有了剑这一攻防器械,按其特点,又根据五行之道理,创编了剑术、剑道的练、体、用等一系列功法内容,这从《九要论·五要》论中:

今夫捶以言势,势以气言。人得五脏以形成,即由五形而生气,五脏实为生性之源,生气之本,五脏名为心、肝、脾、肺、肾是也。心为火,而有炎上之象;肝为木,而有曲直之形;脾为土,而有敦厚之势;肺为金,而有从革之能;肾为水,而有润下之功。

此乃五脏之意,而必准于气者,以其各有所配合焉。此所以论拳事者,要不能离乎斯也。······至于生克制化,虽有别论,而究其要领自有统会,五行百体,总为一元;三心四体,合为一气。

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到,手战之道皆“本乎先天一气之意”的宗旨是相同的。“元始为尊”是一致的。此乃“有从无处生”之说法。

实际上剑器和运用剑器的剑术、剑道的出现,皆源于争斗的实践。剑器的元始雏形,源于棍棒之器械的改造、进化、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剑术、剑道,是随剑器的出现,先人们在实践争斗中的不断认识总结,而按剑器的攻防特点,逐渐成为系统有效的成规方法,又上升到理论的认识,又以理论指导攻防实践。攻防实践验证理论。以实践、理论;理论、实践。历代先人们不断地在这样循环往复中而形成了剑术、剑道的系统的、完整的定形模式而已。而传至于今天,可以说,一切传统手战之道的内容,都是历代先人们的智慧的结晶。其中蕴含着历代先人们血的教训,血的凝聚及智慧的结晶。故光彩照人,而辉煌于世。

 

【原文】

彼时分九宫九式,九九共络而成,八十一式而已。嗣传于盘古氏,以降之伏牛氏,遂分门别式,立意传真,亦宗三一一三之旨,剑仪殆备。后又传之唐李靖、李谪仙等。

当太宗之时,剑术大兴。善斯技者,精而且备。自唐以后,越宋元二代之久,虽精于外功者不少,能行内功者几希

阐释:

九宫九式,共计八十一式之说,乃尊夏朝《连山易》之说法而论。又依《易》之“洛书”九宫说而立。此是较早的说法,因有传统手战之道的“一手拆八手、八手破一招”的练、用之拆手破招法,可为之证明。以后又有遵商朝《归藏易》的八八六十四式之变的说法,其意相同。皆遵求全而不滥也之意思。

文中“剑之肇基也哉于元始天尊。······嗣传于盘古氏,以降之伏牛氏”的这段论述之说法,似有不实之处。这样说,元始天尊、盘古氏、伏牛氏,就成为三个人了。实际上,元始天尊乃是先天一气、盘古氏是指天地阴阳剖判之事情的,而元始天尊、盘古氏是人格化了的说法,并非指某人。

而伏牛氏,实际上是指写《道德经》的老子。老子骑青牛西行,途中经函谷关,关令尹喜索求其著说,老子无奈,著《道德经》五千言,送给尹喜,算作出关的“关节费”,这样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而不知其所终。有尹喜的索求,才有了《道德经》五千言流传于世。关令尹喜,乃有识见之人。道家仙宗一派皆称老子为鼻祖,因于此也。

其上述说法,旨在说明,剑术传到伏牛氏遂分门别式,立意传“真”这句话。因为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样的万事万物的顺生模式。此又可以说,道生天一、天一生地二,天地之二又生人三,有了天、地、人之三才,演化了我们现在这样地球上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共存的万事万物。这就是三生万物的道理。其又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逆修之法则。即修真得道、体道的基本法则之确立。故此文才说:“降到了伏牛氏,遂分门别式,立意传真,亦宗三一一三之旨”。而“三一一三之旨”正是前面老子所言的“顺生、逆修”之基本法则。

剑仪殆备:说明到了伏牛氏,剑、剑术、剑道,分门别式,立意传真,宗三一一三之旨,几乎达到了完备的程度。即剑器的制造,剑术的攻防招法之全面,剑道的修真之体、用,及剑术、剑道之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的升华的理论总结,几乎达到了框架结构完美无缺的齐备之程度了。这一点可以从出土的当时之剑器,和《越女论剑道》一文之精辟的论述,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关于仙宗一脉,后又传到了唐代李靖、李白。李白号称诗仙,少年曾习剑,自然成为仙班人物了。当到唐太宗贞观盛世之时,剑术、剑道大兴。简略介绍如下:

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中写道: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耀如羿射九日落,娇如群帝参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剑影声光,似闻如见,精湛的技艺,惊心动魄的气氛,如呈眼前,难怪书法家张旭看了“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成为一代书法大家了呢!真乃善假借而通神之上悟者。裴旻为唐时之将领,文宗时诏以:“李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之三绝。裴旻与幽州督孙佺北伐,为奚所围。旻舞刀于马上,矢四集,皆迎刃而断。奚大惊而走去。裴旻常以刀于战场,

而又善舞剑。唐李冗《独异志》云:

裴旻走马如飞,左旋右抽,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旻引手执鞘承之,剑透空而下,(直入鞘中,)观者数千人,无不悚怵。

这反映了裴旻剑舞艺术的高超及唐时剑舞所达境界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唐时人们以“学诗书,能击剑”视为一个青少年时的主要修为之课程,故著此文之人说:“当太宗之时,剑术大兴。善斯技者,精而且备”矣。是有其可信之事实的。

由于时代的变迁,自唐代以后,历宋元二代之久,剑道衰落。是因手搏之道的兴盛,即徒手搏击术的兴盛。虽有精于剑术者,亦是精于外功者不少,能于剑术中“以神为主,以气为充,形从而利”的行内功者几乎稀少了。这里提出了“内功、外功”的分别之说法。看来,手战之道所谓仙脉一宗,皆注重内功修为。这一点应当引起现在习拳者的高度注意。一、内功者何?二、修法内容者何?此乃《浑元剑经》中所阐述的精髓之处。但此段所论:“内功不通,纯外功之精,不为手战之道的真传一脉”。这一观点表述是相当明确的。注意以后经中的“此乃性命双修之旨意也”一句之说法,便知此论之精义了。

【原文】

历于明初元末间,有毕坤者,字云龙,于韶龄之年,得异授于伏牛氏,因以遁于川之南山水莲洞。昼则采薪以自食其力,夕便内外兼修。如此者百余载,而神坠形爽,周游宇中。又阅百余载,始缘遇得以融神超脱。

 
 

阐释:

此段说明明初元末时期,有一青少年,名毕坤,字云龙的人,得异人传授了“浑元剑经”。因得此传授,遁于川之南山水莲洞,昼采薪,夕修炼。这都可能是事实。但如此百余年,后又阅历了百余年,此人当二百岁有余了,始得遇融神以超脱。此言就有不实之处了。

得异授于伏牛氏:此句可以理解为,得异人传授了伏牛氏仙脉一宗之剑法。这还说得通。如果是“得伏牛氏所异授”,则属荒唐之言了。根本是不可能的,故此为不实之处。

为什么在此段话语中将毕坤先生的寿命,说得如此之长寿呢?问题在本文的最后一段言语中方露端倪,到时再解之。

【原文】

由明溯至于今,数百载以来,克以剑术成道,神化之功曾未闻见也。由斯观之,剑虽微技,其旨趣亦浩渺焉。是传脉之要诀。内篇为首。即由人仙而地仙而天仙之阶梯,可不言而喻也。

阐释:

上段说毕云龙先生的剑道已达神化之功夫艺境了,并说其活了二百多岁,表示浑元剑法的功夫艺境至高无上。故在此段说出:由明至于大清朝,数百载以来,能够胜己之私,惟道适从的修炼剑术以成道,达到出神入化之功夫艺境者,未曾闻说,也未曾见到过。看来只有毕云龙先生的浑元剑法,才能修炼到神化之功夫的艺境了。由此观之,剑术虽微末小技,然其秉承的宗旨和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之升华的内容趣味,亦浩渺而不容易体认得到,是外行人又不可能知道的。

而首要的是一脉真传之要诀,更重要的是内功篇的内容。不得真传,不知修炼之方法。也就更不知道由人仙而地仙而天仙之进功升华之阶梯了。一是内功、一是练功升华之阶梯,不得真传,自然不知,此乃不言而喻的事实。

而文中“人仙、地仙、天仙、”乃功夫艺境之品级。此乃由仙学一脉的“鬼仙、地仙、人仙、神仙、天仙”五个修炼品级中脱化而来的。并无神秘的色彩。就象我们今天的教师、讲师、助教、教授的品级一样。只不过是修炼功夫的水平、境界、功能、艺境的等级而已。并无神秘不解之处。

【原文】

今则毕氏复不敢秘其渡迷之宝筏,济世全形之梁舆,更授之于大清北直顺天府,奉先郡邑,西南周口里之仙宗派者,其意将欲继绝学,开后觉于将来也。特此谨识。

阐释:

“今”,乃指大清年间。明初到清初,历时二百七十年,如果是毕云龙先生亲传“西南周口里之仙宗派之人”,几乎是不可能的。此乃此文的不实之处。肯定毕氏必有传人,否则,不会有“许地云先生敬书”的此篇文章。

毕氏乃元末明初之人,其《浑元剑经》何时著作成文?为什么明代的剑学大家中没有毕氏的名号?整个明代时期,为何也未见有介绍《浑元剑经》的?而独到了清末时期,才见其出世?这都是未知之谜。不知其所以然,便是谜!

而在《仙脉阐宗》一文中,只记载毕氏传授给“西南周口里之仙宗派者”,其弟子姓谁名何、仙号为何称?皆未见指出。这在仙宗真传一脉传承中实属罕见之现象,就是在武学传承支派中也是罕见的现象,究竟是如何呢?

据我揣测,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毕氏得传修炼体认以后,携谱云游,年事已高,云游到大清北直顺天府、奉先郡邑、西南周口里一带,住在道观里。自知不久于人世,将亲自所撰之《浑元剑经》奉献给道观中人,因不能亲自传授,故没有亲传弟子。际后,道观中人亦不通其剑道,只将《浑元剑经》谱,权作镇观之宝而藏于观中。直到大清朝时,才有人将其传抄,流传在少数人手中,后有清末抄本藏于北京国家图书馆中。到如今亦是“孤本”之状况,可想而知了。

另一种是:毕云龙氏,原是明初战将,后由某种原因触犯朝廷,隐忍于道观中,潜心而作《浑元剑经》。著完之后,藏于观中,做为镇观之宝,并嘱后人,明朝时期,不可示人,以免再生是非。

是以明朝二百七十年未见《浑元剑经》问世流行。而其只传内功于观中之人,未传外功剑术功夫,亦未可知。

而解放后五十年来,亦未见《浑元剑经》之传人,乃成自然之事实了。就是在解放前国民党统治时期,亦未见《浑元剑经》的剑道之传人问世。现时台湾拳家亦未知《浑元剑经》之存在。

前后联系起来看,毕氏只撰写了《浑元剑经》,并没有剑道的亲授传人,或有亲传之人,亦未形成流派,就成绝学了。幸而其谱留了下来,才能复为今人所运用。

我们从《浑元剑经》撰写内容来看,毕氏乃“道学、易学、剑学”三学统于一身之大家,而更精通于“内功心法”。故成为手战之大家乃顺理成章的。其文采之精,武功艺境之高,见解之透彻,在以后对《浑元剑经》的阐释过程中,读者自然会见识得到的。

关于许地云先生敬书的通玄真人撰写的《仙脉阐宗》就阐释到此,也就应该结束了。至于“通玄真人”为何时代的人,只有询问道家传承谱系,方能推而知之。

此文中的妙处和不实之处,已然阐释清楚了。而不实之处,只有具备更多的可信资料时,可依资料的事实而更改。目前我也只能这样阐释了。

明代如唐顺之、吴殳等武术大家都未言及《浑元剑经》和毕云龙;何良臣说:剑用则有术也,法有剑经,术有剑侠。故不可测者数十家,举有“卞、王、刘、马、马”五家。另提到短身一家,并称“使剑之家六”。皆未提到毕坤和《浑元剑经》,即著于元末明初而未见传,确实为谜了。

 

  

 

清真·玄真之辈分年代考

《浑元剑经·仙脉阐宗》一文为清真玉妙真人敬心撰写的,《浑元剑经·浑元剑法内外篇原序》一文乃玄真玉妙真人敬心撰著的。但是,此两者为何许人也?是大约什么年代的人?在道家传承中属于什么辈分,各是第几代传人?这些内容都有初步考证的必要,这对全面的了结《浑元剑经》流传及传承过程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要知清真玉妙真人和玄真玉妙真人的辈分,这要从道家的全真派说起,才能论的清楚。

邱长春其人

邱长春,金·皇统七年丁卯(公元 1147 年)生,元·太祖二十二年丁亥(公元 1227 年)卒,原名处机,字通密,山东登州栖霞县人。十九岁从师王重阳,后继王重阳、马丹阳、谭长真、刘长生为全真派第五位掌教者。因曾居陇州龙门山阐教七年而立龙门派。古谓:“全真之教始于少阳君,兴于重阳,大盛于长春公”。由于当时全真教及邱长春本人在民众中威望,宋、金、元三朝统治者层争相结纳。最后,邱长春应元太祖之诏,远游中亚,公元 1222 年“于大雪山之阳”面见成吉思汗,得到他的大力支持,而使全真派大为兴盛起来。邱长春之学术思想及其道派邱长春之修持思想承传于王重阳自不待言。成吉思汗曾向他请教长生,他说没有长生药只有养生方,而以清心寡欲为劝;向他咨询“治国保民”之术,则以爱民、止杀为说。此后,由于统治者的咨询,在他以至他的门人的言论中以道家的无为思想为基础,融汇的突出了儒家“修养、齐身、治家、安帮、定国、平和天下”、“诚敬、仁孝”等思想。充分的体现出儒道不分的古代传统文化之精髓。

在制止元代统治者的野蛮杀戮的问题上,邱长春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成吉思汗听了他的劝说甚至半年不出猎。而他更广发“度牒”(宗教中的一种身份证。按成吉思汗的特许,凡持有全真度牒者,可免服兵役,不交纳赋税等),其数约达两三万之多。元代姚牧庵所撰《长春宫碑铭》说:“长春癸未(1223 年)至燕,年七十六矣,而河(黄河)之南北已残,首鼠未平,鼎鱼方急。乃大辟玄门,遣人招求于战伐之际。或一代黄冠而持其署牒,奴者必民,死赖以生者无虑二三巨万人”。这种“保民”措施颇为当时陷于水深火热中的民众所欢迎,亦为后人所称道。

清·乾隆皇帝题邱长春像说:

万古长生,不用餐霞求秘诀。

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

龙门派以邱处机为“龙门启派恩师”,其十八大弟子为龙门第一代。留有“龙门百字派”歌诀,即龙门派后裔按这一百个字的顺序排辈。这百字歌诀录之如下:

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

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圆明。

至理宗诚信,崇高嗣法兴。

世景荣维懋,希微愆自临。

为修正仁义,超升云会登。

大妙中黄贵,圣体全用功。

虚空乾坤秀,金木性相逢。

山海龙虎交,莲开现宝新。

行满丹书诏,月盈祥光生。

万古续仙号,三界都是亲。

现在所见到的龙门道士,其辈分一般在第十几代至第三十几代之间。

除以上所说的一百字以外,复有续派四十字。据《道统源流》记,此四十字是在“清·道光五年(公元 1826 年)五月五日午时,在北京白云观客堂开藏抄出。”

其四十个字为:

道修悟玄微,清净本希夷。

无为自然妙,真长德正知。

又继龙门裔,重开凤唱奇。

功成超紫府,丹诏赴瑶池。

从上面所录的排辈歌诀内容来看,不但可以知道龙门派道士的辈分,同时亦道出了龙门派修炼宗旨、理法、准则、功果艺境等多方面的内容。这样,从歌诀中就可以推理知道清真玉妙真人和玄真玉妙真人为何时代的人了。

清真玉妙通玄真人

根据其所敬心撰著的“仙脉阐宗”的内容来看,像是百字歌诀 “真常守太清”句中的“清”字辈。计算起来乃龙门派第十代的弟子。然其作此文之时已是清朝时代了,其文中“今则毕氏复不敢秘其渡迷之宝筏,济世全形之梁舆,更授之于大清北直顺天府,奉先郡邑,西南周口里之仙宗派者,其意将欲继绝学,开后觉于将来也。特此谨识。”这些论述说明两点问题,一是顺天府,奉先郡邑,西南周口里之仙宗派者,乃说明此地而今处在北京西南周口店一带;而清真玉妙通玄真人是周口店一带之道观内的道士。此其一也。

如果按照续派四十字的“清净本希夷”句中的“清”字辈来论,其辈分可能就靠后了。大约为清代末期的道士了,其证据亦是“大清北直顺天府,奉先郡邑,西南周口里之仙宗派者”这句话,同时亦证明,其乃“西南周口里”处的某道观的道士。其可能与“聚云山主许地云”是同时代的人,或者是至交好友亦未可知。只因为“聚云山主许地云”要抄录《浑元剑经》而作此文。

上述两点的共同之处,就在于清真玉妙通玄真人是清朝时周口店一带之道观内的道士,这可以是定论了。

玄真玉妙真人

根据其所敬心撰著的“浑元剑法内外篇原序”的内容来看,像是百字辈歌诀  “道德通玄静”句中的“玄”字辈。计算起来乃龙门派第四代的弟子。此时正是元末明初的时期。

既然是玄真玉妙真人心坛撰序,为什么又称为“浑元剑法内外篇原序”呢?此“原”字究竟为谁所加的呢?是许国本所加的,问题就清楚了:此序文乃玄真玉妙真人撰写的;如果是玄真玉妙真人撰写此序文时就有“原序”字样,那问题就出来了。就是说此序文是原剑经就有的,只称为“序”就可以了,为什么还称“原序”呢?这就提出毕坤先生和玄真玉妙真人究竟是什么关系来了?一是毕坤先生老年时游历到当今的北京西南周口店一带的某道观中,与玄真玉妙真人成为好友,随即寄居在道观里而把《浑元剑经》留在了道观中而成为镇观之宝了,而由玄真玉妙真人补充撰写了原有之序文的内容而成之;一是毕坤入观后成为全真派的弟子,由其师尊赐道号为玄真玉妙真人。其自己以道号为名而又书写的序文,故而名之曰:“原序”了。

毕坤先生何许人也

我在阐释《浑元剑经》的过程始终,就提出过质疑:毕坤先生的《浑元剑经》历经明清两个朝代,大约五百多年,在武林界始终没有名气,究竟是为什么?而不得其解!是否玄真玉妙真人就是毕坤先生入观修道,其师尊所赐的法名呢?这些问题都需要考证,才能知之。

可是,我从“剑髓千言”中的:  “试思昔有伯温先生言:此天子气也,十年之内,必都金陵,吾当负剑从之。”这段论述的语气中,可以隐约的看出毕坤先生乃好像是刘伯温先生的旧交好友;当听到刘伯温先生的论述后,则毕坤先生负剑从军出征了。

但是,在朱元璋军队的战将中没有运用剑器的毕坤先生。肯定毕坤先生乃是归隐后的化名。因为,历数朱军的战将,只有扫北大元帅徐达的手下先锋战将华云龙手使双剑上阵厮杀;其弟华云虎,兄弟俩称为龙虎二将,颇得徐达喜爱。不由得联想到:毕坤先生是否就是华云龙呢?

在《浑元剑经内篇》的最终之两首歌诀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录之如下:

四海为家天下游,放怀得意到燕州。

传来法式无双妙,练就身形似絮柔。

千载奇缘未易逢,而今传脉获其宗。

循然善诱曾无厌,变化通玄伏虎龙。

第二首歌诀的“变化通玄伏虎龙”句,暗中说明华云龙、华云虎兄弟俩。第一首歌诀的“四海为家天下游,放怀得意到燕州”句,说明毕坤先生习武学艺和从军后在徐达麾下作战在燕州地区,就是当今的北京地区。而在燕州地区作战期间也是毕坤先生最为得意的时期。其为什么得意?因其与某公主有了爱情的关系,后来事发暴露,遭到南京朝廷的圣旨问罪,拘拿回南京候审,然在押解回南京的途中,忽然暴病身亡,而朝廷也就不了了之了。

到底华云龙在被押解途中是否暴病身亡?当然这是个永远解不开的谜团!但是,可以推论,华云龙在被押解途中明着是暴病身亡,朝廷信之;暗中确隐遁藏身了。而引遁在北京西南周口店地区的某道观中,成为观中的道士了。而这个道士就是“玄真玉妙真人”,这个推论也是可以成立的。

如果真如推理所言,毕坤二字,就很有讲究了。毕字,说明事情的终结完了;并有蔽盖的意思,因蔽与毕同音,用毕以契蔽之意,乃前人含光韬诲之计的通用之法。坤字,为阴,阴者,隐也。毕坤二字如果反着看,只有隐蔽的巧妙,才能不再生发事端了,这符合当时销声匿迹隐遁避难行为的做法。其字为“云龙”,乃仍然保留其俗家时的字,可使后人知其端倪。这就是其名“毕坤,字云龙”的缘由。

再有,繁体的“畢”字和繁体的“華”字,从字形上看是比较近似的,只是字头的不同,而字尾却是相同的。也就是畢云龙和華云龙粗看乃是近似的。关键在于从前的事如草木一秋,犹如过眼烟云;最终还是终老田园生活,这也是用“畢”字来代替“華”字的又一层意思。

其所以归隐道观中,还有当时遗留的“凡持有全真度牒者,可免服兵役,不交纳赋税” 等特殊的因素在内。总之,隐遁在道观中在当时是比较安全的选择吧!

通过以上种种迹象的分析,我觉得玄真玉妙真人就是毕坤先生,而毕坤先生就是明初武将华云龙。这从《浑元剑经》全集行文的文笔风采中,亦可以看出华云龙先生乃文武全才将相身之人才。

这一推论是否成立、属实,还需要拳史学家进一步考证,方能定论!非我之能力所及也!

 

 

马国兴

2003·5·9 日书于北京寓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