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拼死,更要拼活!

 智能人做超人 2016-11-30
拼死,更要拼活!
健康时报 作者: 健康时报特约评论员 邓海建 2016-10-17 15:31:05 举报
阅读数:16638
“大医治未病”,不能等到猝死频发,再去奢谈健康话题。

44岁的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早逝——刚刚过去的国庆小长假期间,这位知名人士的猝然离世,在微信朋友圈引发一片唏嘘。不只是名人,普通劳动者的健康状况,亦再度成为公共议题。

中国人描述勤奋工作有个形容词,叫做“拼死拼活”。但千百年来,似乎从来只在工作上“拼死”着,却终究没有在健康上“拼活”过。

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居民平均寿命达75.83岁。然而,压力山大的转型期,人们越来越“感觉身体被掏空”。高额的生活成本、激烈的竞争压力,让不止步的奔跑和无穷尽的焦虑成为生活日常。健康,被狠狠甩在了九霄云外。

那些健康道理我们都烂熟于心,说的人语重心长,听的人耳朵起茧。精英早逝固然让人喟叹,但更让人心有戚戚的,是工业化与信息化浪潮下的全民健康能力的流失。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古人之训,人人皆懂。然而在“健康中国”成为国家战略的今天,对国民健康素养与状况,恐怕不能总是停留在普及价值理念的小喇叭阶段。一句话:是时候以制度刚性倒逼国民健康能力的生成与提升了。

这种刚性,当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构建基础的健康防护网。比如眼下,人社部刚刚印发《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的通知》,明确提出“加快推动城乡基本医保整合,努力实现年底前所有省(区、市)出台整合方案,2017年开始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种种努力,基本都是从财政硬件及制度软件等层面,兜底全民健康。用顶层设计的话说,就是“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

二是强化基本的健康考核观。既然健康就是GDP,那么何不设立“健康指数”用以考核企事业单位等部门的运行常态、乃至以“健康指数”衡量一座城市的宜居概貌?如果能将工作时长、休假频率等真实数据纳入职能部门的动态监管范畴,那么就算废寝忘食工作到停不下来,起码所在单位或部门也会忌惮于“健康指数”一票否决的压力而及时提醒或强制限制。

柔性的呼吁只有标配上刚性的责任,健康这回事才会由内而外进化为一种“能力自觉”。换句话说,一边放任无休止的加班或“床垫文化”肆虐,一边又呼吁劳动者自求多福、健康第一,岂不是很分裂?

“大医治未病”,不能等到猝死频发,再去奢谈健康话题。当然,拼死工作亦非中国特色,日本政府10月7日还专门通过了首部《过劳死等防止对策白皮书》。总之,应对过劳状态、保障健康权益,科普说教仅仅是第一步,接下来的漫漫征途,还得靠制度刚性,还得靠权责到位。

小编语:多少人舍得生病时花钱,却不舍得未病时为健康花点时间,为陪伴老人花点时间,为照顾幼子花点心思,?却在重病时醒悟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可是世界上没有如果,只有后果和结果,为了你的家人,也请珍惜你的身体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