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课堂,需要幽默来拯救

 培根阅读 2016-12-01

一起学


如果有人问小编喜不喜欢语文,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但如果有人问小编喜不喜欢语文课堂,我的答案就会截然相反。是什么原因让原本丰富有趣的语文变成了索然无味的语文课堂呢?又该如何让语文课堂回归有趣呢?一起看看大王老师是如何理解的吧。

前些日子的一个下午,我给一位小学五年级的孩子上了一节语文课。如果以学校语文课堂的标准来看,这应该是一节相当失败的语文课。


先说说这名孩子,他是一位小男生,性格开朗好动。其他科目学的都相当不错,唯独语文,虽然说不上是恨之入骨,也是怨念颇深了。再加上他那好动的性格,学校语文课堂上的表现自然也是让老师们伤透了脑筋。曾经写出了“没有理由,没有理由,没有理由……(重复至三百字)”的检讨书。


昨天下午的语文课本是安排在前天的下午,因为前天他需要去参加钢琴考级,便调到了昨天的下午。下午他迟到了近半小时,进门时手里拿着一把装满颜料水的水枪。脸上挂着运动后留下的汗迹和红晕。打开书包,里面只有一本字帖,两只笔和一袋撕名牌用的名牌,加上他手里的水枪,便是为这节语文课准备的所有物品了。而按照我们之前的课程安排,这节课他应该有写好的两页字帖,一篇讲述他周末生活的随笔和他最近所读的课外书籍中的故事,他最近在看《水浒传》(他自己选择的读物)。


所有一切,都在告诉我:他显然还没有从钢琴考级后“小考小玩,大考大玩”的情绪中走出来,并没有准备好上这节语文课。果不其然,随笔和故事都没有,字帖倒是写了几页,但写的很不认真。我以我跟他的友谊为要挟,让他重写了两页字帖,没有时间限制,唯一的要求就是不能像之前写的那样草率,他用了近半个小时。两页字帖写完,他已经满是疲态。我想如果我要是接着再让他写完随笔,即使我再以友谊要挟,他也必定要反抗了。


于是我佯装因为作业没写而要打他屁股,而唯一躲避打屁股的方法就是跟我讲他经历过的最有趣的一个故事来逗笑我。听闻有这种惩罚,他马上拿出手机翻照片来寻找回忆,先后跟我讲了两个故事。听第一个故事时我做出极力憋笑的样子,他眼看着就要成功,于是更努力地将第二故事讲得绘声绘色,眼看他已经尽扫之前的疲态,我便跟着他的笑声一起笑了起来,并且顺水推舟:下次要写的内容我都帮你想好了,就写这件。至此,这节语文课就算上完了。

如果以学校语文课堂的标准来评判的话,这节语文课绝对是不合格的。没有学习目标,没有学习重难点,没有课堂导入,没有上课流程,没有配套练习,甚至连个老师的样子都没有,实在不像一节语文课。但至少,提到王老师的语文课,这名孩子应该不会太抗拒。就像他妈妈说的:您的语文课,他的兴致还蛮高的。


这使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耳熟能详的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但对于语文学科来说,这句话却显得颇有些尴尬。在很多人都搞不清楚“语文”这两字到底是什么意思的今天(包括许多语文教育者),如果孩子对语文有兴趣那还好,如果孩子对语文不感兴趣,那我们就只能望洋兴叹,束手无策了。因为语文学科不像物理化学这些自然学科,光是那些千奇百怪的实验道具便能让好奇的孩子兴致勃勃,跃跃欲试了。语文更像是一名垂垂老者,说着千百年不变的老话,讲着高深莫测的道理,板着脸坐在案首,使得孩子们只能敬而远之,要让他们对这些东西感兴趣那实在是为难了他们。


那么对语文的兴趣从何而来?


2006年,网络作家当年明月开始在天涯社区连载《明朝那些事儿》,这部讲述明朝历史的作品跟传统的历史题材的作品的语言风格大不相同,当年明月运用了十分幽默的语言(包含大量的网络用语),将明朝三百多年间的历史娓娓道来。这部作品让一个原本被历史课堂磨去了对历史的兴趣的我,重新拾起了对历史的热爱。这部书我反复阅读了许多遍,时至今日还不时拿出来翻阅。同时也开始主动去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现在也算是历史的发烧友了。


同样是2006年,央视《百家讲坛》栏目邀请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讲评三国,易中天教授以他幽默的语言方式,掀起了一阵“三国热”,当时真是见面不聊三国,都好不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用媒体评论来说就是“巧妙的运用‘俗不可耐’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表演,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这档节目我也反复看了数遍,尤以易中天口中的“孙帅哥”“周帅哥”让我印象尤为深刻,再读《三国演义》时也觉得更有劲头有兴趣了。


幽默的力量,将原本冷门的史学变得炙手可热,更是培养了一大批历史爱好者。我们同样可以运用幽默的力量来培养孩子们对语文的兴趣,有了兴趣才算是打开了语文学习的通道。


也许会有人质疑,语文老师应该是学富五车,风度儒雅的先生做派,若像二人转演员一样极尽跳唱之能事来取悦学生,那还有个老师样吗?先不说“老师样”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问题。我先声明,我并非此意,我所说的幽默是指以语言的形式来发现生活中的幽默,或者说是一种对生活的幽默精神,这倒更像是相声演员。运用语言,让生活散发出幽默的光芒。语文本就是最贴近的生活的学科,加以这种幽默精神,便能让这个学科散发出生活的魅力。


“幽默大师”林语堂在他的《论幽默》中开篇就提到:“幽默本是人生之一部分,所以一国的文化,到了相当程度,必有幽默的文学出现。人之智慧已启,对付各种问题之外,尚有余力,从容出之,遂有幽默--或者一旦聪明起来,对人之智慧本身发生疑惑,处处发见人类的愚笨、矛盾、偏执、自大,幽默也就跟着出现。”可见幽默不仅能引发兴趣,更能开启智慧。而学习语文不就是为了学会语言运用的智慧么?


我曾经听过一名前辈的教诲:“如果能通过喜欢你而让学生喜欢这门学科,那便是善莫大焉了。”在提到语文便是哀鸿遍野的今天,也许只有幽默才能拯救语文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