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佛教成语

 亚圣故里 2016-12-01
 

1 〔一口吸尽西江水〕

襌宗比喻融贯万法。《五灯会元.卷三.庞蕴居士》:「后参马祖,问曰:『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祖曰:『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士于言下顿领玄旨。」 

2 〔一切众生〕

佛教称所有的天、人、畜生、地狱、饿鬼。也就是一切有情识作用的生命。元.无名氏《碧桃花.第三折》:「誓欲剿除天下妖邪鬼怪,救度一切众生。」《红楼梦.第七七回》:「我佛立愿,原是连一切众生无论鸡犬皆要度他。」或称为「一切有情」。 

3 〔一佛出世,二佛生天〕

出世为生,生天指死。全句意指死去活来。《初刻拍桉惊奇.卷二三》:「直哭得一佛出世,二佛生天,连崔生也不知陪下了多少眼泪。」亦作「一佛出世,二佛涅槃」。 

4 〔一佛出世,二佛涅槃〕

「涅槃」是佛教用语。指佛教修行者的终极理想。为梵语nirva的音译。意译为灭、灭度、寂灭。指灭切贪、瞋、痴的境界。因为所有的烦恼都已灭绝,所以永不再轮迴生死。涅槃并非死时才能证得,肉身尚在者称有馀依涅槃,肉身已死者称无馀依涅槃。一般也用来尊称出家人去世。俗以出世为生,涅槃为死。「一佛出世,二佛涅槃」意指死去活来。《水浒传.第三九回》:「一连打上五十下,打得宋江一佛出世,二佛涅槃,皮开肉绽,鲜血淋漓。」亦作「一佛出世,二佛生天」。 

5 〔一动不如一静〕

南宋孝宗游幸杭州灵隐寺,有僧净辉相随,见寺前有飞来峰,问净辉曰:「既是飞来,如何不飞去?」对曰:「一动不如一静。」典出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上》。比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劝人行事谨慎小心,以静制动。《警世通言.卷二二.宋小官团圆破毡笠》:「况且下水顺风,相去已百里之遥,一动不如一静,劝你息了心罢!」《红楼梦.第五七回》:「紫鹃停了半晌,自言自语的说道:『一动不如一静,我们这裡就算好人家。』」 

6 〔一丝不挂〕

了无牵挂。语出《愣严经》:「一丝不挂,竿木随身。」意思是钓鱼人虽然钓竿随身,钓丝上空无一物。宋.黄庭坚〈僧景宣相访寄法王航禅师〉诗:「一丝不挂鱼脱渊,万古同归蚁旋磨。」比喻人虽活于世上,当无所牵挂,不为尘俗所牵累。宋.苏轼〈赠虔州慈云寺鉴老〉诗:「遍界难藏真薄相,一丝不挂且逢场。」后将钓丝转为布丝,一丝不挂遂指赤身裸露。宋.杨万里〈清晓洪泽放闸四绝句〉四首之一:「放闸老兵殊耐冷,一丝不挂下冰滩。」或作「寸丝不挂」、「寸丝不挂」。 

7 〔一尘不染〕

尘,比喻物欲,佛家以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一尘不染」指修道人六根清净,不受尘俗干扰。《喻世明言.卷二九.月明和尚度柳翠》:「他从小出家,真个是五戒具足,一尘不染,在皋亭山显孝寺住持。」《红楼梦.第一一三回》:「我想他一尘不染,是保得住的了,岂知风波顿起,比林妹妹死的更奇。」后比喻品性高洁廉明。《清史稿.卷二九九.路振扬传》:「向闻振扬操守廉洁,今览此奏,非一尘不染者不敢言也。」《文明小史.第一二回》:「他自己做了几十年的官,依然是两袖清风,一尘不染。」 

8 〔一瓣心香〕

心香,指虔诚的心。佛教徒以燃香供养三宝,对于未燃香而其心相同者,称为「心香」。《南朝梁.简文帝.相宫寺碑铭》:「窗舒意蕊,室度心香。」「一瓣心香」,比喻心悦诚服,有似于焚香供佛般的诚敬。宋.王十朋〈行可生日〉诗:「祝公寿共诗书久,一瓣心香已敬焚。」 

9 〔七手八脚〕

形容人多,动作纷乱没条理。《五灯会元.卷二○.育王德光禅师》:「七手八脚,三头两面,耳听不闻,眼觑不见。苦乐逆顺,打成一片。」《金瓶梅.第七回》:「七手八脚将妇人床帐、装奁、箱笼,搬的搬,抬的抬,一阵风都搬去了。」《红楼梦.第七十回》:「这裡小丫头们听见放风筝,巴不得一声儿,七手八脚,都忙着拿出个美人风筝来。」 

10 〔七颠八倒〕

(1)形容复杂难言。《五灯会元.卷八.招庆道匡禅师》:「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云:『七颠八倒。』」 (2)形容纷乱。《朱子语类.卷五一.梁惠王》:「只当商之季,七颠八倒,上下崩颓。」《红楼梦.第一一一回》:「家下人等见凤姐不在,也有偷閒歇力的,乱乱吵吵已闹的七颠八倒,不成事体了。」 (3)形容晕头转向,神魂颠倒。《警世通言.卷二四.玉堂春落难逢夫》:「只为这冤家害的我一丝两气,七颠八倒。」 

11 〔人穷智短〕

人的处境穷困,知识浅薄,言行就显得笨拙而不聪敏。《五灯会元.卷一九.五祖法演禅师》:「僧问:『祖意教意,是同是别?』师答曰:『人穷智短,马瘦毛长。』」亦作「人贫智短」。 

12 〔八面玲珑〕

玲珑,明亮的样子。「八面玲珑」,形容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语本唐.卢纶〈赋得彭祖楼送杨宗德归徐州幕〉诗:「四户八窗明,玲珑逼上楼。」宋.葛长庚〈满江红.钧天高处〉词:「八面玲珑光不夜,四围晃耀寒如月。」《古典复音词汇辑林.册一引马熙.开窗看雨诗》:「洞房编葯屋编荷,八面玲珑得月多。」后转而形容人处世圆滑,面面俱到。宋.夏元鼎〈满庭芳.久视长生〉词:「虽是无为清净,依然要,八面玲珑。」《续传灯录.卷二六.明州青王佛智瑞裕禅师》:「无孔铁锤,八面玲珑,多虚少实。」《孽海花.第七回》:「原来宝廷的为人,虽是八面玲珑,却十分落拓。」 

13 〔三生有幸〕

佛教指前三世修来的福分,今多用以谦称荣幸之至。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小生久闻老和尚清誉,欲来座下听讲,何期昨日不得相遇?今能一见,是小生三生有幸矣。」《孽海花.第一二回》:「贱妾蒲柳之姿,幸蒙太太见爱,今日登宝地,真是三生有幸了!」 

14 〔三灾八难〕

三灾,原指佛教所说的大小三灾。大三灾是指「风灾」、「火灾」、「水灾」。小三灾是指「刀兵」、「饥馑」、「疫疠」。八难,指八种难以入道的状况,即地狱、饿鬼、畜生、北俱卢洲、长寿天、聋盲瘖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众生在这八种情况或苦、或乐、或残废、或过分聪明和没机会见佛,都很难修行。《西游记.第八回》:「那怪道:『南海菩萨可是扫三灾、救八难的观世音么?』」后来「三灾八难」也用来形容人多灾多病。《红楼梦.第四五回》:「(赖嬷嬷向孙子说)从小儿三灾八难,花的银子照样打出你这么个银人儿来了。」 

15 〔三姑六婆〕

三姑是尼姑、道姑、卦姑;六婆是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旧时均被视为非高尚职业的妇女。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一○.三姑六婆》:「三姑者,尼姑、道姑、卦姑也。六婆者,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也。」后亦借指爱搬弄是非的妇女。《初刻拍桉惊奇.卷六》:「话说三姑六婆,最是人家不可与他往来出入。」《镜花缘.第一二回》:「况三姑六婆,裡外搬弄是非,何能不生事端?」《红楼梦.第一一二回》:「包勇骂妙玉说:『我说那三姑六婆是再要不得的,我们甄府裡从来是一概不许上门的……。』」 

16 〔三教九流〕

三教指儒、佛、道三教。九流指先秦至汉初的九大学术流派。「三教九流」指各种学术流派。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一个通彻三教九流,一个晓尽描鸾刺绣。」后亦用于指社会上各种行业或各色人物。《镜花缘.第九九回》:「细细看去,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一不有。」亦作「九流三教」。 

17 〔三头六臂〕

本指某一种天神的长相。《法苑珠林.卷五》:「(阿修罗)体貌粗鄙,每怀瞋毒,稜层可畏,拥耸惊人。」后用以比喻人神通广大,力强可畏。《景德传灯录.卷一三.汾州善昭禅师》:「如何是主中主?师曰:『三头六臂惊天地,忿怒那吒扑帝钟。』」《水浒传.第二回》:「你两个闭了鸟嘴!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他只是一个人,须不三头六臂。」《水浒传.第二八回》:「我只道他三头六臂,有那吒的本事,我便怕他。原来只是一颗头,两条臂膊。」 

18 〔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陷入走投无路的困境。《五灯会元.卷一○.西余体柔禅师》:「一人把火,自烬其身。一人抱冰,横尸于路。进则触途成滞,退后即噎气填胸。直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水浒传.第三四回》:「闪得我如今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着我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19 〔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

形容极为贫苦,连容身之地都没有。《五灯会元.卷一三.扬州丰化和尚》:「僧问:『上无片瓦,下无卓锥时如何?』师答:『莫飘露么?』」《何典.第九回》:「原来刘打鬼收成结果了雌鬼,把活鬼的故老宅基也卖来喂了指头,弄得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只得仍缩在娘身边。」或作「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 

20 〔千差万别〕

形容差别很大,各不相同。《五灯会元.卷一○.报慈文遂导师》:「僧问:『如何是无异底事?』师答:『千差万别。』」《朱子语类.卷六○.尽心》:「今人直是差处多,只一条大路,其馀千差万别,皆是私路。」亦作「万别千差」。 

21 〔口碑载道〕

口头的称颂,有如石碑文字,充满道路。语本《五灯会元.卷一七.太平安禅师》:「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人行人口似碑。」形容到处都是称颂的声音。《红楼梦.第九一九回》:「自从老爷到了任,并没见为国家出力,倒先有了口碑载道。」 

22 〔大千世界〕

古印度的宇宙观,后影响佛教,成为佛教的宇宙观。其说以须弥山为中心,以铁围山为外郭,同一日月所照的空间,称为「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称为「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称为「大千世界」。因一个大千世界是由小中大三种千世界组成,故称为「三千大千世界」。简称为「大千世界」。见《大智度论.卷七.释初品中》后泛指广阔无边的世界。《镜花缘.第一○○回》:「消磨了三十多年层层心血,算不得大千世界小小文章。」 

23 〔大吹大擂〕

用力吹法螺、击法鼓。《金光明经.空品》:「吹大法螺,击大法鼓。」后用来形容众乐齐奏。《三国演义.第四○回》:「许褚方欲前进,只听得山上大吹大擂。」《儒林外史.第一○回》:「黄昏时分,大吹大擂起来,娄府一门官衔灯笼就有八十多对。」后来引喻指言辞夸张、毫无根据。如:「他就是不务实际,终日大吹大擂的,如何能有一番作为?」 

24 〔大吹法螺〕

法螺,一种生活在海洋的软体动物。是僧道作佛事用的乐器。「大吹法螺」比喻善说佛法,能传播很远。《金光明经.空品》:「吹大法螺,击大法鼓。」后讥讽人好说大话。如:「他又再对自己的英雄事蹟添油加醋,大吹法螺。」亦作「大肆吹嘘」。 

25 〔大发慈悲〕

慈悲,佛教用语。慈指给予众生安乐,悲指拔除众生为苦。「大发慈悲」形容对人表现慈爱或怜悯之心。《喻世明言.卷三七.梁武帝累修归极乐》:「伏望母亲大人,大发慈悲,优容苦志。」《文明小史.第三八回》:「兄弟是为百姓请命的意思,还望老同年大发慈悲,就是兄弟也感之不尽了。」 


26 〔大慈大悲〕
佛家用语。大慈,指爱一切众生。大悲,指拯救一切受苦难的人。「大慈大悲」形容救度众生的广大慈悲。《五灯会元.卷一.释迦牟尼佛》:「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亦形容人心肠好,非常慈悲。《水浒传.第四回》:「万望长老收录,大慈大悲!看赵某薄面,披剃为僧。」 
 
27 〔女大十八变〕
龙女神通广大,善于变化。见《景德传灯录.卷一二.幽州谭空和尚》。后借以泛指女性在发育成长过程中,容貌性格的变化多端。《清平山堂话本.花轿莲女成佛记》:「从来道『女大十八变』。」《红楼梦.第七八回》:「老太太挑中的人原不错,只怕他命裡没造化,所以得了这病。俗语又说:『女大十八变』。况且有本事的,未免有些调歪,老太太还有什么不曾经验过的?」 
 
28 〔寸铁杀人〕
寸铁,指极短小的兵器。以寸铁杀人,比喻事在精不在多。语本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一》:「杀人手段譬如人载一车兵器,弄了一件,又取出一件来弄,便不是杀人手段。我则只有寸铁便可杀人。」 
 
29 〔弓折箭尽〕
西川定慧禅师向罗山大师学佛法而不得,失望之馀,感叹说:「我在西蜀峨眉山脚下拾得一隻蓬蒿箭,拟拨乱天下,今日打罗山寨,弓折箭尽也。休!休!」事见《五灯会元.卷八.西川定慧禅师》。此语比喻无力再战或无法可想。 
 
30 〔不二法门〕
本指超脱一切,用心不二的习佛之法。《维摩诘所说经.卷中》:「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后引申指独特的,唯一的方法。《文明小史.第三五回》:「这是专制国的不二法门,现在俄国何尝不是如此。」亦作「不二门」。 
 
31 〔不可言宣〕
无法用言语表达,只能意会。《景德传灯录.卷二五.天台山德韶国师》:「僧问:『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和尚如何为人?』」 
 
32 〔不可思议〕
(1)在直观中才能证悟的真理或境界。《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十》:「种种台榭,不可思议,皆于岸上,次第行列。」 (2)无法想像,难以理解。含有神祕奥妙,出乎常情之意。《孽海花.第三四回》:「然我们族性裡,实含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潜在力,结果外族决不能控制我们……。」《老残游记.第三回》:「此人名震一时,恐将来果报也在不可思议之列!」 
 
33 〔不即不离〕
本是佛教用语。谓众生和佛的关係,既不是等同,也不是两个个别体。《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后多比喻对人的态度,既不亲近,也不疏远。如:「她不即不离的态度,让他苦恼万分。」 
 
34 〔不看僧面看佛面〕
不看本人的情面,也看第三者的情面。指总要给点面子。《金瓶梅.第一四回》:「大官人,没耐何,不看僧面看佛面。」《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四回》:「务望娘舅不看僧面看佛面,只算看我母亲的面罢!」亦作「不看金面看佛面」。 
 
35 〔五体投地〕
本为古印度最恭敬的致敬仪式,指双膝、双肘及头五处着地,佛教徒沿用此礼以敬三宝。《大佛顶首愣严经.卷一》:「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后比喻非常钦佩。《儿女英雄传.第八回》:「我安龙媒对你这样的天人,只有五体投地了。」《老残游记.第六回》:「屡闻至论,本极佩服,今日之说,则更五体投地。」 
 
36 〔六耳不同谋〕
语出《五灯会元.卷三.泐潭法会禅师》。一人有二耳,三人有六耳,如有三人知道,事即不能保密。 
 
37 〔六根清净〕
佛教谓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都可以看、听一切和得到一切愉快的觉受。《妙法莲华经.卷六》:「即得如上眼根清净;耳、鼻、舌、身、意根清净,得是六根清净已,更增寿命二百万亿那由他岁。」后泛指断绝尘世间的一切慾念。 
 
38 〔匹马单枪〕
比喻不靠他人帮忙,独力行事。《景德传灯录.卷一二.汝州南院和尚》:「汝州南院和尚问:『匹马单枪来时如何?』师曰:『待我斫棒。』问:『上上根器,人还接否?』师曰:『接。』」《三国演义.第九二回》:「(赵云)匹马单枪,往来冲突,如入无人之境。」亦作「匹马单鎗」、「单枪匹马」。 
 
39 〔天花乱坠〕
传说佛祖讲经说法,感动了天神,天上各色香花从空中纷纷落下。典出《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一.序品第一》。后用以形容说话言词巧妙,有声有色,非常动听。多指夸大而不切实际。《二刻拍桉惊奇.卷一一》:「凭那哥哥说得天花乱坠,只是不肯回去。」《红楼梦.第六四回》:「说得天花乱坠,不由得尤老娘不肯。」亦作「天花坠地」、「乱坠天花」。 
 
40 〔心心相印〕
本指禅宗修行者,师徒间不须经由文字、言语的传达,即能相互契合,了悟禅理。语本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自如来付法,迦叶以来,以心印心,心心不异。」后引喻彼此心意互通。《儿女英雄传.第二六回》:「如今听了张金凤这话,正如水月镜花,心心相印,玉匙金锁,息息相通。」《官场现形记.第五九回》:「抚台看了,彼此心心相印,断无驳回之理。」 
 
41 〔心到神知〕
心意虔诚地礼敬神明,神自然知道,而无须繁琐的礼节。亦用以比喻礼敬他人,不必当面。《镜花缘.第五九回》:「莫若竟呼姐姐,把老师二字放在心裡,叫作心到神知罢!」《红楼梦.第一一回》:「大老爷原是好养静的,已经修炼成了,也算得是神仙了。太太们这么一说,就叫作心到神知了。」 
 
42 〔手忙脚乱〕
形容做事慌乱,失了条理。《五灯会元.卷一一.镇州大悲和尚》:「问:『如何是大悲境?』答:『千眼都来一隻收。』问:『如何是境中人?』答:『手忙脚乱。』」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二折》:「扑咚咚阶下升衙鼓,諕的我手忙脚乱。」《醒世恆言.卷二十.张廷秀逃生救父》:「父子三人量画定了,动起斧锯,手忙脚乱直做到晚。」亦作「脚忙手乱」。 
 
43 〔方便之门〕
本指佛家用灵活的方式劝诱各种人信仰佛教。后指给予便利。唐.王勃〈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维摩见病,益伸方便之门;道安谢归,思远朝廷之事。」 
 
44 〔水中捞月〕
比喻无法办到的事情。或以为此语由「猿猴取月」演变而来。《西游记.第三五回》:「泼魔苦苦用心拿我,诚所谓水中捞月;老孙若要擒你,就好似火上弄冰。」《初刻拍桉惊奇.卷一三》:「五钱银干什么事?况又去与媳妇商量,多分是水中捞月了。」亦作「海中捞月」。 
 
45 〔水泄不通〕
连水都无法流通,形容拥挤不堪。《五灯会元.卷一六.投子脩顒禅师》:「愣伽峰顶,谁能措足?少室岩前,水泄不通。」《儒林外史.第五回》:「众回子因汤知县枷死了老师夫,闹将起来,将县衙门围的水泄不通。」亦用以形容防备极严密。《三国演义.第九二回》:「近闻诸葛亮杀败夏侯楙,困于南安,水泄不通,安得有人自重围之中而出?」。亦作「水洩不通」。 
 
46 〔水涨船高〕
水面涨升则船浮得高。《五灯会元.卷九.芭蕉继彻禅师》:「水长船高,泥多佛大。」后多作「水涨船高」。比喻人或事物,随着凭藉者的地位提升而升高。《儿女英雄传.第四○回》:「长姐儿更不想到此时,水涨船高,不曾吃尽苦中苦,怎得修成人上人。」 
 
47 〔火烧眉毛〕
火都快烧到眉毛了,形容情势非常急迫。语出《五灯会元.卷一六.蒋山法泉禅师》:「问:『如何是急切一句?』师曰:『火烧眉毛。』」后引喻作只顾眼前的意思。《镜花缘.第三五回》:「小弟此番揭榜虽觉孟浪,但因要救舅兄,不得已做了一个『火烧眉毛,且顾眼前』之计,实是无可奈何。」 
 
48 〔牛鬼蛇神〕
牛鬼,佛教传说中阴间的牛头鬼卒。蛇神,传说中人面蛇身之神。牛鬼蛇神泛指各种奇形怪状的鬼神,或讚美诗意境虚幻怪诞,神奇莫测。语出唐.杜牧〈太常寺奉礼部李贺诗集序〉:「鲸呿鼇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幻诞也。」后亦借指各种坏人。《老残游记续编.第二回》:「近来风气可大不然了,倒是做买卖的生意人还顾点颜面,若官幕两途,牛鬼蛇神,无所不有!」 
 
49 〔牛头马面〕
佛教传说地狱阎罗王众多鬼卒中有「牛头鬼」及「马面鬼」。《喻世明言.卷三二.游酆都胡毋迪吟诗》:「阶下侍立百馀人,有牛头马面,长喙朱髮,狰狞可畏。」 
 
50 〔仙露明珠〕
形容人气质风度秀异出尘。唐.太宗《大唐三藏圣教序》:「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真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51 〔功德无量〕

本指功劳、功业极大。语出《汉书.卷七四.丙吉传》:「拥全神德,成育圣躬,功德已无量矣。」后为佛教专用语。功德,指行善所生的利益。功得无量形容善行所生的利益非常广大。《文明小史.第二五回》:「只说龙华寺裡的和尚募化添造一座大殿,只少二千五百块洋钱,要是肯捐,功德无量。」 

52 〔功德圆满〕

佛教用语。本指已经圆满地完成利他的善行。后引申为事情圆满的结束。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楔子》:「限三日功德圆满,脱了孝服,换上颜色衣服,倒陪房奁,定将小姐送与将军。」 

53 〔半斤八两〕

半斤和八两轻重相当。比喻彼此不相上下。《五灯会元.卷一四.瑞岩法恭禅师》:「望空雨宝休夸富,无地容锥未是贫。踏着秤槌硬似铁,八两原来是半斤。」《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第二八齣》:「两个半斤八两,各家归去不须嗔。」亦作「八两半斤」。 

54 〔半路出家〕

成年后才出家为僧为尼。《初刻拍桉惊奇.卷二七》:「自幼出家的?还是有过丈夫,半路出家的?」比喻中途转业改行。《醒世恆言.卷三十三.十五贯戏言巧成祸》:「先前读书,后来看看不济,却去改业做生意,便是半路上出家的一般。」 

55 〔只重衣衫不重人〕

只重外表,不重内在,形容人很势利。《五灯会元.卷一七.三圣继昌禅师》:「五陵公子争夸富,百衲高僧不厌贫。近来世俗多颠倒,祇重衣衫不重人。」《黑籍冤魂.第二○回》:「这训蒙本来没有道理,但官场是个势利世界,只重衣衫不重人的,你出客衣服,总须办几件。」 

56 〔四大皆空〕

佛教用语,解说有二。第一种解释:佛教以地、水、火、风四大为构成物质的元素。四大皆空谓构成一切万物的元素都非实有,无自性。亦即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思。后来泛指一切都虚空而一无所有的意思。 

57 〔打成一片〕

把零星的、部分的连结成一个整体。《五灯会元.卷二○.育王德光禅师》:「七手八脚,三头两面,耳听不闻,眼觑不见。苦乐逆顺,打成一片。」宋.朱熹〈答方宾王书〉:「只要常自提撕,分寸积累将去,久之自然接续,打成一片。」今亦指人与人相处,生活亲近,感情融洽,不分彼此。如:「他才上任不久,就已和大伙儿打成一片了。」 

58 〔生老病死〕

本指佛教「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等「四苦」,后泛指人生中诞生、衰老、疾病、死亡等生命现象。《敦煌变文.八相变》:「生老病死相煎逼,积财千万总成空。」明.何良俊《世说新语补.卷八.雅量》:「裴晋公不信术数。每语人曰:『鸡猪鱼蒜,逢着则喫;生老病死,时至则行。』」 

59 〔白玉无瑕〕

洁白玉上毫无瑕疵。比喻人或事毫无缺点,十全十美。《景德传灯录.卷一三.汝州风穴延沼禅师》:「白玉无瑕,卞和刖足。」《群音类选.官腔类.卷七.犀珮记.势逼改嫁》:「我是个白玉无瑕,怎肯使蝇相累。」亦作「白璧无瑕」。 

60 〔吐丝自缚〕

蚕吐丝作茧困缚自己。后比喻为自作自受。《景德传灯录.卷二九.志公和尚十四科颂》:「声闻执法坐禅,如蚕吐丝自缚。」 

61 〔因果报应〕

佛教的基本理论之一。佛教谓生死轮迴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因果关係。一切有意志的行为,不论善恶或中性,都必导致来世的乐、苦或中性的生活经验和生命形态。换言之,一切众生的生活经验和生命形态都是过去意志行为的结果。这种因果关係,在未解脱之前,永不休止。《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四回》:「说起来,话长得很,这裡还像有点因果报应在裡面呢。」 

62 〔因风吹火〕

顺着风势吹火,比喻趁着有利的形势做事。《景德传灯录.卷一三.汝州风穴延沼禅师》:「问:『如何是临机一句?』师曰:『因风吹火,用力不多。』」《警世通言.卷三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十娘锺情所欢,不以贫寠易心,此乃女中豪杰。僕因风吹火,谅区区何足挂齿!」《歧路灯.第二十一回》:「承奉他们的色笑,偏会顺水推舟,怂恿他们的行事,又会因风吹火。」亦作「顺风吹火」。 

63 〔回头是岸〕

佛教以苦海喻世界,只有藉宗教修持,方能断灭欲望,超脱生死轮迴,达到涅槃境界。「回头是岸」即劝人莫陷溺于苦海中,能知回头,方能登于涅槃彼岸。后多用来比喻悔过自新或促人向善。元.无名氏《来生债.第一折》:「兀那世间的人,那贪财好贿,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何不早结善缘也。」 

64 〔在劫难逃〕

「劫」为劫灾的省略。佛教谓世界在劫末时,会起水、火、风三灾把世界一切物质都烧成灰烬,大风一吹一切皆无。后用「在劫难逃」指处在劫灾,无所逃避,比喻没办法避免的灾难。 

65 〔多口阿师〕

多嘴的人。宋.圆悟《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五》:「钵裡饭、桶裡水,多口阿师难下嘴。」《五灯会元.卷五.药山惟俨禅师》:「师书『佛』字,问道吾:『是甚么字?』吾曰:『佛字。』师曰:『多口阿师。』」 

66 〔好肉剜疮〕

把好肉当疮挖掉。比喻无事生非,自寻烦恼。《五灯会元.卷二○.慧通清旦禅师》:「说佛说祖,正如好肉剜疮;举古举今,犹若残羹馊饭。」 

67 〔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

好事情不容易传扬,坏事情却往往传得很快。《五灯会元.卷九.寿州绍宗禅师》:「『如何是西来意?』师云:『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金瓶梅词话.第四回》:「自古道:『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不到半月之间,街坊邻居都晓得了。」《喻世明言.卷二.陈御史巧勘金钗钿》:「石城县把这件事当做新闻,沿街传说。正是『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亦作「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 

68 〔安身立命〕

安身,得以容身。立命,精神安定。安身立命指有了容身之处,生活有着落,精神上有所寄託。《五灯会元.卷四.长沙景岑禅师》:「汝向甚么处安身立命?」《水浒传.第二回》:「那裡是用人去处,足可安身立命。」《文明小史.第三十七回》:「你们正在青年,须要晓得安身立命的道理。」亦作「立命安身」。 

69 〔有口皆碑〕

众人的嘴,都如记载功德的石碑。语本《五灯会元.卷一七.太平安禅师》:「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人行人口似碑。」比喻人人称讚、颂扬。《老残游记.第三回》:「老残道:『宫保的政声,有口皆碑,那是没有得说的了。』」 

70 〔死马当活马医〕

比喻在绝望的情况下,仍尽力挽救。语或本集成和尚《宏智禅师广录.卷一》:「若恁么会去,许你有安乐分,其或未然不免作死马医去也。」《晚清文学丛钞.新中国未来记.第三回》:「哥哥所言,我也细想过多次,但我的政策,全是俗话说的:『死马当活马医!』」 

71 〔百了千当〕

一切都十分妥当。《景德传灯录.卷一三.汝州风穴延沼禅师》:「问:『百了千当时如何?』师曰:『不许夜行,投明须到。』」《五灯会元.卷一七.宝华普鉴禅师》:「不如屏净尘缘,竖起嵴梁骨,着些精彩,究教七穿八穴,百了千当,向水边林下长养圣胎,亦不枉受人天供养。」亦作「千了百当」。《朱子语类.卷三四.述而》:「圣人发愤便忘食,乐便忘忧,直是一刀两段,千了百当!」 

72 〔老僧入定〕

原指修行很好的老和尚安住在定境中。后形容一个人正襟危坐,不受外境的诱惑。《孽海花.第二○回》:「看时,却是个黑瘦老者,危然端坐,彷彿老僧入定一样。」 

73 〔肉眼凡胎〕

平常人的眼睛和肉体。形容见识平凡。《西游记.第一五回》:「弟子肉眼凡胎,不识尊神尊面,望乞恕罪。」亦作「眼肉胎凡」。 

74 〔自由自在〕

不受任何拘束,随心所欲,安详悠閒。《五灯会元.卷八.华光院范禅师》:「『牛头(即法融大师)未见四祖时如何?』『自由自在。』『见后如何?』『自由字在。』」西游记.第五回:「那齐天府下二司仙吏,早晚伏侍,只知日食三餐,夜眠一榻,无事牵萦,自由自在。」《红楼梦.第七九回》:「我何曾不要来。如今你哥哥回来,那裡比得先时自由自在的了。」亦作「自繇自在」。 

75 〔自作自受〕

自己招惹事情,由自己承担不良的后果。《五灯会元.卷一二.金山昙颖禅师》:「僧问:『一百二十斤铁枷,教阿谁担?』师答:『老僧。』僧云:『自作自受。』」《水浒传.第二回》:「这个不妨。若是打折了手脚,也是他自作自受。」《红楼梦.第五十一回》:「他这会儿不说保养着些,还要捉弄人。明儿病了,叫他自作自受。」
 


76 〔衣鉢相传〕

本指佛教禅宗师徒间传授禅法,以衣鉢为信物。语本《旧唐书.卷一九一.方伎传.神秀传》:「昔后魏末,有僧达摩者,本天竺王子,以护国出家,入南海,得禅宗妙法,云自释迦相传,有衣鉢为记,世相付授。」后泛指思想、技术、学术等的传授。《镜花缘.第六○回》:「这是衣鉢相传,亦非偶然。」亦作「衣真传」。 

77 〔佛口蛇心〕

比喻人嘴巴说得十分仁善,却心怀恶毒。《五灯会元.卷二○.净慈昙密禅师》:「古今善知识,佛口蛇心,天下衲僧,自投笼槛。」明.梅鼎祚《玉合记.第二○齣》:「好两个佛口蛇心,你且去殿上伺候,怕有客来,好生支应。」亦作「蛇心佛口」。 

78 〔佛是金妆,人是衣妆〕

(谚语)比喻人的仪表须靠穿着打扮。《醒世恆言.第一卷》:「常言道:『佛是金妆,人是衣妆。世人眼孔浅的多,只有皮相,没有骨相。』」《醒世恆言.卷二○.张廷秀逃生救父》:「张权将廷秀打扮起来,真个人是衣妆,佛是金妆。廷秀穿了一身华丽衣服,比前愈加丰采。」或作「人要衣妆,佛要金妆」。 

79 〔佛眼相看〕

以佛之慈悲相待,喻好意看待,不加伤害。元.无名氏《博望烧屯.第一折》:「这村夫若下山去呵,我和他佛眼相看。」《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快把金银献出来,还有个佛眼相看,不然,太爷们就要动手了。」 

80 〔佛头着粪〕

在佛像头上拉粪。语本《五灯会元.卷三.东寺如会禅师》:「公见鸟雀于佛头上放粪,乃问:『鸟雀还有佛性也无?』师曰:『有。』公曰:『为甚么向佛头上放粪?』师曰:『是伊为甚么不向鹞子头上放?』」比喻亵渎美好的事物。《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香奁体我作不来,并且有他的珠玉在前,我何敢去佛头着粪。」 

81 〔作贼心虚〕

语本《五灯会元.卷一五.云窦重显禅师》:「却顾侍者曰:『适来有人看方丈么?』侍者曰:『有。』师曰:『作贼人心虚。』」后比喻做坏事怕人察觉而内心不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四回》:「偏偏那天又在公馆裡被端甫遇见,作贼心虚,从此就不敢再到端甫处捣鬼了。」 

82 〔冷暖自知〕

本指水的冷暖,饮用者自己才知道。语本《大毘卢遮那成佛经疏.卷一二》:「如饮水者,冷热自知,尚不可为不饮人说,况如来境耶?」佛教禅宗比喻证悟的境界,不可言传。《景德传灯录.卷四.袁州蒙山道明禅师》:「今蒙指授入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后引喻对道理体会的深浅,全在自己本身的体验。宋.苏轼〈韩退之孟郊墓铭云以昌其诗举此问王定国当昌其身耶抑昌其诗也来诗下语未契作此答之〉诗:「吾言岂须多,冷暖子自知。」 

83 〔君子一言,快马一鞭〕

本作「快马一鞭,快人一语」。语出《五灯会元.卷三.南原道明禅师》。「君子一言,快马一鞭」,指说话算话,不再反悔。《金瓶梅.第五三回》:「君子一言,快马一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哥前日不要许我便好,我又与他每说了,千真万真,道今日有的了,怎好去回他?」亦作「丈夫一言,快马一鞭」。 

84 〔忍俊不禁〕

忍不住地笑。《五灯会元.卷一二.大宁道宽禅师》:「僧问:『饮光正见,为甚么见拈花却微笑?』师答:『忍俊不禁。』」《文明小史.第三四回》:「毓生忍俊不禁,把来一一记下,着了一部《济南卖书记》,诽笑这班买书的人。」《孽海花.第六回》:「一会竖蜻蜓,一会翻筋斗,虽然神出鬼没的搬演,把个达小姐看得忍俊不禁,竟浓装艳服的现了庄严宝相。」 

85 〔见兔放鹰〕

比喻看准时机,及时採取行动,以获取利益。《五灯会元.卷一二.净因继成禅师》:「见兔放鹰,刻舟求剑。」《石点头.卷一二.侯官县烈女歼仇》:「当今世情,何人不趋炎附势,见兔放鹰,谁肯结交穷秀才。」 

86 〔邪魔外道〕

本指佛教界称妨害正道的邪说和教派。语出《药师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信世间邪魔外道、妖孽之师,妄说祸福。」后比喻妖魔鬼怪。元.无名氏《神奴儿.第四折》:「你将金钱银纸快安排,邪魔外道当拦住,只把那屈死的冤魂放过来。」后亦比喻异端邪说或不正当的行径。《儒林外史.第一一回》:「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或作「邪门外道」。 

87 〔依草附木〕

本指精灵鬼怪附着于草木上为非作歹。后比喻依仗他人的权势地位。《五灯会元.卷一七.开先行瑛禅师》:「登山须到顶,入海须到底,学道须到佛祖道不得处。若不如是,尽是依草附木底精灵,喫野狐涕唾底鬼子。」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二折》:「想必有那依草附木,冒着俺家名姓,做这等事情的。」《水浒传.第九回》:「大官人只因好习枪棒上头,往往流配军人都来倚草附木。」亦作「倚草附木」。 

88 〔味同嚼蜡〕

味道如同嚼蜡,形容食物毫无味道,亦指诗文平澹无味。《愣严经.卷八》:「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如嚼蜡。」《儒林外史.第一回》:「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捨着性命去求他,及至到手之后,味同嚼蜡。」或作「味如嚼蜡」。 

89 〔呵佛骂祖〕

禅宗为启悟弟子破除执着,常有呵骂佛陀、祖师以及噼佛像的作法。故呵佛骂祖是指教导弟子悟道。《景德传灯录.卷一五.朗州德山宣鑑禅师》:「是子将来有把茅盖头,呵佛骂祖去在。」后亦引喻无所顾忌。明.梅鼎祚《五合记.第六齣》:「使不得呵佛骂祖。」亦作「诃佛骂祖」。 

90 〔拂袖而去〕

形容言语不合,心裡不满地离去。语或本《五灯会元.卷一一.南院慧顒禅师》:「明以衣袖拂一拂便行。」《三国演义.第一○六回》:「辂曰:『老生者见不生,常谈者见不谈。』遂拂袖而去。」亦作「拂袖而起」、「拂衣而去」。 

91 〔披毛戴角〕

披着毛,顶着犄角,指畜牲。《五灯会元.卷一三.邻珏和尚》:「学人不负师机,还免披毛戴角也无?」亦指畜牲的外形。《儿女英雄传.第八回》:「莫如叫他早把这口气还了太空,早变个披毛戴角的畜牲,倒也是法门的方便。」 

92 〔抛砖引玉〕

将砖抛出,引回玉来。后以此为自谦之词,比喻自己先发表的粗陋诗文或不成熟的意见,以引出别人的佳作或高论。《景德传灯录.卷一○.赵州东院从谂禅师》:「赵州观院从谂禅师,……时有一僧便出礼拜,师云:『比来抛砖引玉,却得个墼子。』」《幼学琼林.卷三.珍宝类》:「以小致大,谓之『抛砖引玉』。」《镜花缘.第一八回》:「刚才婢子费了脣舌,说了多书名,原是抛砖引玉,以为借此长长见识……。」 

93 〔拈花微笑〕

本指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说法,手持鲜花示众,然众人皆面无表情、不解禅意,只有维摩诃迦叶面露笑容,世尊遂将心法传于迦叶。见《五灯会元.卷一.释迦牟尼佛》。后世以「拈花微笑」比喻以心传心、参悟禅理的样子。亦可喻为会心或默契之意。《镜花缘.第一○○回》:「自家做来做去,原觉得口吻生花,他人看了又看,也必定拈花微笑;是亦缘也。」 

94 〔拖泥带水〕

本为佛教禅宗语。比喻纠缠牵扯,因而无法直探禅的本源。语出《五灯会元.卷十五.开先善暹禅师》:「一棒一喝,犹是葛藤,瞬目扬眉,拖泥带水,如何是直截根源?」后用来指做事不乾脆俐落,或说话、写文章不够简洁。亦作「带水拖泥」。 

95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教徒劝人修行的话。后比喻只要真心改恶从善,便立即成为好人。《朱子语类.卷三○.论语.雍也》:「佛家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若有过能不贰,直是难。」《镜花缘.第一○回》:「此非『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么!可见上天原许众生回心向善的。」亦作「放下屠刀即便成佛」。 

96 〔泥牛入海〕

泥塑的牛一旦掉入海中,立刻瓦解。比喻一去不复返。《五灯会元.卷一六.灵岩圆日禅师》:「九年面壁空劳力,三脚驴儿跳上天,泥牛入海无踪迹。」《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回》:「此时那两个钱庄干事的人,等了好久,只等得一个泥牛入海,永无消息。」 

97 〔泥船渡河〕

泥製成的船过河,遇水易散。比喻世道险恶,如乘泥船过河。语出《三慧经》:「人在世间,譬乘泥船渡河,当浮渡船且坏,人身如泥船不可久。」 

98 〔沿门托钵〕

「钵」为梵语ptra音译的省称,指出家人盛饭食的器具。平底,口略内收,呈扁形。「沿门托钵」原指僧尼挨家向人请求布施,后泛指挨户乞食。「托」亦作「託」。《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你若借了这事,向亲友各家,不问交谊,一概的沿门託钵,摇尾乞怜起来,就大不是我的意思了。」 

99 〔盲人摸象〕

数个盲者各自摸一隻大象,所摸的部位各不相同,然都误以为自己所知才是大象真正的样子。见《六度集经.卷八》。后比喻以偏概全,而未能洞明真相。亦作「盲人说象」、「众盲摸象」。 

100 〔金刚怒目〕

本指寺院护法菩萨睁目凸眼的样子。亦作「金刚努目」。《太平广记.卷一七四.薛道衡》:「金刚努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后引申为凶怒时的表情或威勐的形象。如:「老师傅一见徒弟出错,立即用金刚怒目式的大喝一声。」
 
101 〔门外汉〕
外行人。《五灯会元.卷六.天竺证悟法师》:「师举东坡宿东林偈……曰:『祗如他道,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若不到此田地,如何有这个消息?』庵曰:『是门外汉耳。』」《镜花缘.第一八回》:「起初如果只作门外汉,随他谈什么,也不至出丑。」 
 
102 〔勇勐精进〕
佛教鼓励信徒勇于止恶修善,朝涅槃境界努力。即谓积极努力地修行。《无量寿经.卷上》:「勇勐精进,志愿无惓,专求清白之法,以慧利群生。」后来此语泛指力求进步。 
 
103 〔急来抱佛脚〕
比喻平时不准备,事到临头才匆忙应付。《水浒传.第一七回》:「哥哥正是急来抱佛脚,闲时不烧香。我却要你银子时,便是兄弟勒掯你。」《官场现形记.第六回》:「只有三年大阅,是他们的一重关煞,那一种急来抱佛脚情形,比起那些秀才们三年岁考还要急。」亦作「急时抱佛脚」、「急则抱佛脚」、「临时抱佛脚」。 
 
104 〔恆河沙数〕
印度恆河的沙多到不可计数。形容数量极多。《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以七宝满尔所恆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三.槐西杂志三》:「然则一家一灶神耳,又不识天下人家如恆河沙数,天下灶神亦当如恆河沙数。此恆沙数之灶神,何人为之?」简称为「恆沙」。 
 
105 〔指东话西〕
形容东拉西扯的说,而不就题论事。或以为本作「指东画西」。《五灯会元.卷一七.隆庆庆闲禅师》:「不用指东画西,实地上道将一句来。」《五灯会元.卷二○.双林德用禅师》:「际山今日去却之乎者也,更不指东画西,向三世诸佛命脉中,六代祖师骨髓裡,尽情倾倒,为诸人说破。」《醒世恆言.卷五.大树坡义虎送亲》:「单氏走一步,哭一步。走了多时,不见虎迹。张稍指东话西,只望单氏倦而思返。」《官场现形记.第七回》:「三荷包再问问他,他便指东话西,一味支吾。」亦作「指东说西」。 
 
106 〔皆大欢喜〕
大家都十分高兴、满意。《金刚经》:「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107 〔看风使舵〕
本指顺着风向行船。或以为语本《五灯会元.卷一六.法云法秀禅师》:「看风使帆,正是随波逐浪。」后比喻做人做事随机应变,以适应时势。如:「你先到那边看看,须看风使帆,可别打草惊蛇了。」亦作「看风转舵」、「看风使帆」、「看风使船」。 
 
108 〔看破红尘〕
看透了世情。《镜花缘.第七回》:「从前好梦歹梦,俱已做过,今看破红尘,意欲求仙访道。」 
 
109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本意指生死轮迴是无穷尽的,但只要能看到自我清净的本性,即可解脱轮迴的痛苦。后引申为恶将招致无穷的痛苦,向善才能到达安乐境界,用来劝人改过自新。元.无名氏《度柳翠.第一折》:「世俗人没来由争长竞短,你死我活,有呵喫些个,有呵穿些个,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110 〔若即若离〕
像是接近,又像是不接近。语或本《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形容态度不明确。如:「他对我总是若即若离,使我不太明白他的心意。」 
 
111 〔降龙伏虎〕
降龙,或以为出自《梁高僧传.卷一○》:「(范材)能以祕咒咒下神龙,每旱,坚常请之咒龙。」伏虎,或以为出自《唐高僧传.卷一六》:「闻两虎交斗,咆响震岩,乃以锡杖中解,各散而去。」降龙伏虎,比喻有极大的本领,能克服重大困难或恶势力。元.马致远《黄粱梦.第一折》:「出家人长生不老,炼药修真,降龙伏虎,到大来悠哉也呵。」《西游记.第八○回》:「你莫是魍魉、妖邪?我不是寻常之人。我是大唐来的,我手下有降龙伏虎的徒弟!」亦作「伏虎降龙」。 
 
112 〔面壁功深〕
相传南朝梁时,禅宗宗师菩提达摩由天竺至于梁,后转赴北魏。曾于嵩山少林寺修习禅定,面壁九年。后世以「面壁功深」指和尚面壁静修,使道行高深。后亦引喻人因长期钻研,而造诣精深。如:「书法造诣要高,没有面壁哪能功深?」 
 
113 〔香火因缘〕
前世共修所结的缘分。《北齐书.卷三二.陆法和传》:「但于空王佛所与主上有香火因缘,见主人应有报至,故求援耳。」唐.白居易〈喜照密闲实四上人见过〉诗:「臭帑世界终须出,香火因缘久愿同。」 
 
114 〔香花供养〕
以香烛、鲜花供佛敬神。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注》:「天人以新白裹佛,以香花供养,满七日,盛以金棺,送出王宫。」《聊斋志异.卷八.锺生》:「倘得再生,香花供养有日耳。」 
 
115 〔香象渡河〕
香象,古印度敬称大象。佛教以兔、马、象渡河来比喻悟道程度的不同。兔渡则浮,马渡及半,只有象才能澈底截流。所以「香象渡河」,比喻悟道精深。语本《优婆塞戒经.卷一》:「如恆河水,三兽俱渡,一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后也用以称讚诗文写得精闢、透澈。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李杜数公,如金鳷擘海,香象渡河,下视郊岛辈,直虫吟草间耳。」亦作「渡河香象」、「香象绝流」。 
 
116 〔借花献佛〕
原指以鲜花奉献给神佛。语本《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今我女弱不能前,请寄二花,以献于佛。」后比喻借用他人的东西来作人情。元.萧德祥《杀狗劝夫.楔子》:「既然哥哥有酒,我们借花献佛,与哥哥上寿咱。」《老残游记.第六回》:「今儿有人送来极新鲜的山鸡,烫了吃,很好的,我就借花献佛了!」 
 
117 〔冤有头,债有主〕
报仇讨债要找准对象,不牵累他人。比喻处理事情要找主要负责的人。《五灯会元.卷一六.双峰宗达禅师》:「冤有头,债有主。」元.施惠《幽闺记.第七齣》:「休敢,休敢,俺和你鱼水无交,冤有头,债有主,教你一个来时一个死。」《金瓶梅.第十七回》:「各人冤有头债有主,你平白焦愁些甚么?」亦作「冤各有头,债各有主」。 
 
118 〔哼哈二将〕
原为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作者根据佛教守护寺庙的两位门神,附会而成的两员神将。形象威武凶勐,一名郑伦,能鼻哼白气制敌;一名陈奇,能口哈黄气擒将。后用以比喻权势者手下,狼狈为奸、仗势欺人的两个人。如:「他们二人仗着在官府做事,便胡作非为,真是名副其实的哼哈二将。」亦可比喻行为迥异却能相互配合的一对伙伴。清.邱园《虎囊弹》:「(净):『来!咱问你:两旁两个鸟大汉他叫什么?』(丑):『这是哼哈二将。』」 
 
119 〔家丑不可外扬〕
家中的丑事不可以向外宣扬。《五灯会元.卷一五.化城鉴禅师》:「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不欲说似人。』僧曰:『为甚哦么如此?』师曰:『家丑不可外扬。』」《醒世恆言.卷一六.陆五汉硬留合色鞋》:「常言道:『家丑不可外扬。』若还一打,邻里都要晓得了。」《二刻拍桉惊奇.卷五》:「宗王心裡道:『是家丑不可外扬。』恐女儿许不得人家,只得含忍过了。」 
 
120 〔旁门左道〕
不正派的宗教派别。后比喻不遵循正规的途径﹑法门。亦作「左道旁门」,《扫迷帚.第一三回》:「有何奇异?这又不过是左道旁门,借书符念咒惑众骗钱罢了。」或作「旁门外道」、「傍门外道」。 
 
121 〔破颜微笑〕
表示对事物已经有所领会,而露出笑容。《五灯会元.卷一.释迦牟尼传》:「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122 〔神通广大〕
神通,佛教中指能清楚明白直接看见,知道一切远时、远地各种情况的一种神祕智力。《央掘魔罗经.卷二》:「常行自他利,愿速安众生,如是修方便,疾获上神通。」神通广大,语本《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七》:「沙门瞿昙神通行有六种:一者天眼通,二者天耳通,三者他心通,四者宿命通,五者如意通,六者漏尽通。」意指释迦牟尼佛具有观听天下一切,可以了解人的心思,可以了解人的过去未来等的神通。本指佛的法力广大无边,后借以形容本领、手段高明巧妙。《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你神通广大,去必无妨。」《三侠五义.第四回》:「方才遇见相公的亲随,说相公神通广大,法力无边,望祈搭救我家小姐才好。」 
 
123 〔笑面夜叉〕
夜叉,佛教谓一种捷疾勇健会伤害人的鬼。笑面夜叉,比喻表面和善而心地险恶的人。宋.陈次升《弹蔡京第三状》:「毒流天下,实不忍闻其事,主行虽在章惇,卞实启之,时人目之为『笑面夜叉』。」或作「笑夜叉」。 
 
124 〔臭肉来蝇〕
腐肉容易招蝇虫。喻本身不善,故招来邪恶。语出《五灯会元.卷一一.三胜慧然禅师》:「僧问慧然:『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曰:『臭肉来蝇。』」慧然禅师将达摩贬喻作苍蝇,将中国贬喻作臭肉。 
 
125 〔茹苦含辛〕
形容受尽种种辛苦。宋.苏轼〈中和胜相院记〉:「佛之道难成……以肉饲虎豹鸟乌蚊蚋,无所不至,茹苦含辛。」亦作「含辛茹苦」。

126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身在此行业,不得不做事。有无可奈何,勉强从事的意思。《文明小史.第四四回》:「我们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只要不像从前那位老中堂,摆在面上被人家骂什么卖国贼,我就得了。」亦作「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127 〔唯我独尊〕
相传释迦牟尼一出生时,即朝四方各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修行本起经.菩萨降身品》:「夫人攀树枝,(佛)便从右胁生堕地。行七步,举手而言:『天上天下。唯我为尊。三界皆苦。吾当安之。』」后形容人高傲自大,目空一切。元.无名氏《连环记.第一折》:「孤家看来,朝裡朝外,唯我独尊,若要举事之时,那一个敢道个不字儿。」亦作「唯吾独尊」。 
 
128 〔将错就错〕
迁就已造成的错误而继续行事。《五灯会元.侍郎杨杰居士》:「无一可恋,无一可舍。太虚空中,之乎者也。将错就错,西方极乐。」《醒世恆言.卷二八.吴衙内邻舟赴约》:「事已如此,也说不得了。将错就错,悄地差人送他回去,写书与吴府尹,令人来下聘,然后成礼,两全其美。」《孽海花.第一四回》:「别的名次都没动,就掉转了我一本。有人说是上头看时迭错的,那些阅卷的,只好将错就错。」 
 
129 〔张三李四〕
张、李是大姓,最为普见,故以张三李四泛指某人或某些人。《五灯会元.卷一○.栖贤澄湜禅师》:「僧问:『如何是佛?』师曰:『张三李四。』」《景德传灯录.卷一九.漳州保福从展禅师》:「有人从佛殿后过,见是张三李四;从佛殿前过,为什么不见?」或作「李四张三」。 
 
130 〔得未曾有〕
从来没有过。《愣严经.卷一》:「法筵清众,得未曾有。」 
 
131 〔得其三昧〕
三昧,佛教谓修行者将心集中在一点的状况。后引申为妙处、诀窍。「得其三昧」形容对某事或某物不仅洞察其精义,而且造诣深湛。《镜花缘.第一七回》:「大贤天资颖悟,自能得其三昧。」 
 
132 〔救苦救难〕
拯救人的痛苦与灾难。大乘佛教主张佛要下化众生,要如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以千眼观照世间,以千手普济群生,拔救众生,脱离苦难。救苦救难,即成为菩萨之象徵。《水浒传.第三四回》:「刘高在马上死应不得,只口裡念道:『救苦救难天尊!』」《初刻拍桉惊奇.卷八》:「弟子虔诚拜祷,伏望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使夫妻再得相见!」 
 
133 〔杀人不眨眼〕
形容人非常狠毒残忍。《五灯会元.卷八.圆通缘德禅师》:「长老不闻杀人不眨眼将军至乎?」《初刻拍桉惊奇.卷三○》:「其子士真就受武俊之节,官拜副大使,少年骄纵,倚着父亲威势,也是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君。」《活地狱.第一○回》:「这盗首名唤梁亚梗,是本省人氏。广东人性气最是刚强,杀人不眨眼。」 
 
134 〔清规戒律〕
本指禅宗僧尼或道士应遵循的戒律。后泛指规范制度。如:「这些清规戒律已经不合时宜,早就该修正了。」 
 
135 〔现身说法〕
原指观世音菩萨因众生的不同因缘,而化现适当的各种身分来教导众生。见《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及《愣严经.卷六》:「我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后比喻以亲身经历为例证,来劝导别人。如:「他以自己苦读多年的经验,现身说法,更是可贵。」 
 
136 〔庄严宝相〕
本指佛像,后引喻人的真面目。《孽海花.第四回》:「既然现了庄严宝相,自然分外绸缪。从此月下花前,时相往来。」 
 
137 〔逍遥自在〕
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五灯会元.卷一八.性空妙普庵主》:「六十馀年,和光溷俗。四十二腊,逍遥自在。逢人则喜,见佛不拜。笑矣乎!笑矣乎!」《儒林外史.第三五回》:「你只去权坐几天。不到一个月,包你出来,逍遥自在。」《红楼梦.第四六回》:「平儿听说,照样传给婆子们,便逍遥自在的往园子裡来。」亦作「逍遥自得」、「自在逍遥」。 
 
138 〔逢场作戏〕
本指艺人遇到合适的场所,就开场表演。《景德传灯录.卷六.江西道一禅师》:「师云:『石头路滑。』对云:『竿木随身,逢场作戏。』便去。」后亦指随事应景,偶尔游戏玩耍。《三侠五义.第六○回》:「劣兄虽有两面。也不过逢场作戏,幸喜不失本来面目。」《文明小史.第二三回》:「定辉倒也罢了,不过逢场戏,华甫到了这金迷粉醉的世界,不觉神魂飘荡。」亦作「逢场作乐」。 
 
139 〔雪上加霜〕
语本《景德传灯录.卷八.大阳和尚》:「师云:『汝只解瞻前,不解顾后。』伊云:『雪上更加霜。』」比喻祸患接踵而至,使伤害加重。元.吴弘道〈梅花引.兰蕊檀心仙袂香套.紫花儿序曲〉:「不做美相知每早使伎俩,左右拦障,笑裡藏刀,雪上加霜。」《镜花缘.第五一回》:「一连断餐两日,并未遇着一只船。正在惊慌,偏又转了迎面大风,真是雪上加霜。」 
 
140 〔顶礼膜拜〕
顶礼,五体投地,以头顶礼佛足。膜拜,举两手伏地跪拜。顶礼膜拜指崇拜到了极点。《荡寇志.第四四回》:「再看时,塔顶忽全,那老僧前面,又添一个青年女子,顶礼膜拜,行状举止,彷彿慧娘。」《痛史.第二六回》:「汉人不准骚扰,虽一草一木亦不准动。此令一下,合城汉人无不香花灯烛,顶礼膜拜。」 
 
141 〔单刀直入〕
一刀直接向目标刺去。比喻勇勐精进。《儿女英雄传.第六回》:「那女子见他来势凶恶,先就单刀直入取那和尚。」亦可比喻直截了当地论及问题的核心。《五灯会元.卷九.沩山灵祐禅师》:「若也单刀直入,则凡圣情尽,体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五灯会元.卷一一.守廓侍者》:「大众,今日若是临济、德山、高亨、大愚、乌窠、船子儿孙,不用如何若何,便请单刀直入,华严与汝证据。」 
 
142 〔寻行数墨〕
读书时拘泥于一字一句地钻研,而不求义理的融会贯通。《景德传灯录.卷二九.志公和尚大乘赞》十首之九:「口内诵经千卷,体上问经不识;不解佛法圆通,徒劳寻行数墨。」 
 
143 〔拣佛烧香〕
选择佛的大小而烧不同的香。语本唐.寒山〈诗〉:「择佛烧好香,拣僧归供养。」比喻待人有厚薄之分。《品花宝鑑.第一八回》:「府中那些朋友门客及家人们,算起来就有几百人,那一天没有些事,应酬惯了,是不能拣佛烧香的。」 
 
144 〔森罗万象〕
宇宙间的各种现象繁多而整齐地排列在眼前。《五灯会元.卷一九.白云守端禅师法嗣》:「乾坤大地,日月星辰,森罗万象。」亦作「万象森罗」。 
 
145 〔游山玩水〕
游览、赏玩山水风景。《五灯会元.卷一五.云门文偃禅师》:「僧问:『如何学人自己?』师答:『游山翫水。』」《喻世明言.卷三○.明悟禅师赶五戒》:「每与源游山玩水,弔古寻幽,赏月吟风,怡情遣兴,诗赋文词,山川殆遍。」亦作「游山玩水」。 
 
146 〔无佛处称尊〕
比喻在无人才处称霸逞强。宋.黄庭坚〈跋东坡书寒食〉诗:「使苏子瞻见此,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清.梁章钜《归田琐记.卷三.小李将军画卷》:「且愿芑源昆仲,就现存之蹟,剔去卷后各伪跋,重加潢治,以无负此唐人妙蹟,庶可于无佛处称尊云尔。」 
 
147 〔无事不登三宝殿〕
三宝殿,泛指佛殿。为表示对佛的尊敬,平常除了礼拜敬佛外,无事不入佛殿。「无事不登三宝殿」比喻没事不登门造访,上门必有事相求。《荡寇志.第二七回》:「孙婆道:『无事不登三宝殿,老身要烦三郎画幅手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六回》:「所以你一进门,我就知道你是有为而来的了。这才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啊!」 
 
148 〔无风起浪〕
比喻无端生事。《五灯会元.卷一○.栖贤道坚禅师》:「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答:『洋澜左蠡,无风浪起。』」明.杨柔胜《玉环记.第十五齣》:「富童儿之言,惯会无风起浪,如何听得。」《初刻拍桉惊奇.第一七回》:「在城棍徒,无风起浪,无洞掘蟹。」亦作「无风生浪」。 
 
149 〔猢狲入布袋〕
比喻山野之性受到拘束。《五灯会元.卷八.白云智作禅师》:「僧问:『如何是主中主?』师云:『汝还具眼么?』僧云:『恁么则学人归堂去也。』师云:『猢狲入布袋。』」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梅尧臣)其初受敕修唐书,语其妻刁氏曰:『吾之修书,可谓猢狲入于布袋矣。』」 
 
150 〔发人深省〕
语本唐.杜甫〈游龙门奉先寺〉诗:「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启发人作深刻的省思。如:「先生的一席话,真是发人深省啊!」


151 〔善男信女〕
佛家称在家信仰佛教的男女为「善男」、「信女」。道教亦沿用之。元.高明《汲古阁本琵琶记.第三十四齣》:「大家却去诵弥陀,诵弥陀,善男信女笑呵呵。」《初刻拍桉惊奇.卷二十八》:「一灵真性自去拣那善男信女有德有褔的人家好处投生。」 
 
152 〔菩萨低眉〕
形容人慈善或柔弱的样子。《太平广记.卷一七四.薛道衡》引《谈薮》:「金刚努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新中国未来记.第五回》:「结识得几个有体面的洋大人,那就任凭老佛爷见着你,也只好菩萨低眉了。」 
 
153 〔超凡入圣〕
(1)超脱尘世,得道成仙。《镜花缘.第四五回》:「孽龙业已觅了仙草,百花服过,不独起死回生,并可超凡入圣。」 (2)修养达到极至的境界。唐.吕岩〈七言〉诗:「举世若能知所寓,超凡入圣弗为难。」 (3)形容学术造诣达致极至的境界。《警世通言.卷四○.旌阳宫铁树镇妖》:「许逊复传吴勐诸徒,则渊源有自,超凡入圣者,不患无门矣。」 (4)超脱现实。《红楼梦.第一一五回》:「今日弟幸会芝范,想欲领教一番超凡入圣的道理,从此可以洗净俗肠,重开眼界。」 
 
154 〔开山祖师〕
本指在名山始建寺院的人。后引申指某一学术流派或事业的创始人。如:「达摩祖师是中国禅宗的开山祖师。」亦作「开山鼻祖」、「开山大师」、「开山老祖」。 
 
155 〔圆孔方木〕
以方形木头塞入圆孔。比喻二者不相合。语本《五灯会元.卷一三.云居道膺禅师》:「将有限身心向无限中用,如将方木逗圆孔,多少讹。」 
 
156 〔摇头摆尾〕
本指动物摆动头尾,借以形容人高兴、得意或悠然自得的神情。《五灯会元.卷六.洛浦元安禅师》:「临济门下有箇赤梢鲤鱼,摇头摆尾,向南方去,不知向谁家虀瓮裡淹杀?」《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三回》:「他出来一见了,便摇头摆尾的说道:『此所谓有文事者,必有武备。』」亦作「摆尾摇头」。 
 
157 〔极乐世界〕
佛教经典中记载的一个西方佛国。这个佛国是阿弥陀佛依愿力而形成的圆满世界。《阿弥陀佛经》:「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唐.白居易〈画西方帧记〉:「极乐世界清净土,无诸恶道及诸苦。」后亦引喻幸福安乐的地方。如:「这裡已是我的极乐世界,我又何必去另寻乌托邦?」 
 
158 〔猿猴取月〕
指佛教传说中猿猴因对物象认识不清,心怀贪欲,下井捞月而坠落水中的故事。见《摩诃僧祗律.卷七》。后比喻凡夫把假有的世界当作真实,心生贪欲,使自己陷入烦恼之境。或比喻蠢人做事徒劳无功。亦作「海中捞月」。 
 
159 〔当头一棒〕
佛教禅宗接引弟子时,常用棒一击或大声一喝,促其领悟。后用以比喻促人醒悟的警告。《红楼梦.第一一七回》:「一闻那僧问起玉来,好像当头一棒。」亦作「当头棒喝」、「迎头棒喝」。 
 
160 〔当头棒喝〕
佛教禅宗接引弟子时,常用棒一击或大声一喝,促其领悟。后用以比喻使人立即醒悟的警示。《歧路灯.第一四回》:「那日程希明当头棒喝,未免触动了天良。」亦作「当头一棒」、「迎头棒喝」。 
 
161 〔万古千秋〕
世世代代,形容时间的长久。《五灯会元.卷六.栖贤怀祐禅师》:「僧问:『如何是五老峰前事?』师曰:『万古千秋。』」宋.沉佺期〈邙山〉诗:「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四折》:「方纔见无私王法,留传与万古千秋。」亦作「万代千秋」。 
 
162 〔万劫不复〕
佛教本谓人一旦堕入地狱,虽经万次世界毁灭那么久的时间,也不易投胎为人。后引申指无法挽救的行为或命运。《梵网经菩萨戒.序》:「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163 〔万家生佛〕
旧时善良的官吏,万家皆以香火祭祀,祝其早升佛土。形容一个人恩泽广被,为众人的活菩萨。《幼学琼林.卷一.文臣类》:「司马温公,真是万家生佛。」亦作「生佛万家」。 
 
164 〔万籁俱寂〕
万物无声,一片寂静。语本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万籁此都寂,但馀钟磬音。」《聊斋志异.卷一.山魈》:「辗转移时,万籁俱寂。忽闻风声隆隆,山门豁然作响。」《儒林外史.第一二回》:「当夜万籁俱寂,月色初上,照着阶下革囊裡血淋淋的人头。」亦作「万籁无声」。 
 
165 〔叶落知秋〕
看到树叶凋落,故知秋天已近。比喻由局部迹象,可以推知整体事物的现象。《五灯会元.卷二○.天童咸杰襌师》:「动絃别曲,叶落知秋。举一明三,目机铢两。」 
 
166 〔叶落归根〕
叶子凋落,仍落回根处。比喻事物最后终须返回本源。《景德传灯录.卷五.第二十三祖慧能大师》:「吾此形骸,归必有所。众曰:『师从此去,早晚却迴。』师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亦作「叶落粪本」。后亦比喻久居异乡之人不忘本源,终究要返回家乡。《红楼梦.第一○○回》:「两家都是做官的,也是拿不定。或者那边还调进来,即不然,终有个叶落归根。」亦作「落叶归根」。 
 
167 〔解铃还是繫铃人〕
金陵清凉泰钦法灯禅师在寺院修持时,个性豪迈,不做事,大家觉得他平凡无奇,但法眼禅师特别器重他。有一天,法眼问说:「虎项金铃,是谁解得?」众人回答不出来,刚好法灯禅师到,法眼禅师以同样问题问他,法灯禅师说:「繫者解得。」典出明.瞿汝稷《指月录.卷二三.法镫襌师》。比喻所有问题、困难还是得让原作者去解决。《红楼梦.第九○回》:「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是繫铃人。」 
 
168 〔游戏三昧〕
佛教称修行者达到自在无罣碍,且心念纯净无染的境界。《景德传灯录.卷八.池州南泉普愿禅师》:「后扣大寂之室,顿然忘筌,得游戏三昧。」后借以形容一个人,放浪形骸,游戏人间的生活态度。《儿女英雄传.第一八回》:「只因他一生所遭不偶,拂乱流离,一团苦志酸心,便酿成了这等一个遯迹空山,游戏三昧的样子。」 
 
169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原为佛家告诫修行者,谨防外界诱惑。道,指修行功夫;魔,指修道的障害。《妙法莲华经.卷二》:「我堕疑网故,谓是魔所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是指修行功夫每高一层,魔障也会随之高一丈。《西游记.第五○回》:「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性乱情昏错认家。」《初刻拍桉惊奇.卷三六》:「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冤业随身,终须还帐。」后用以比喻一事兴起,又会有一事超过其上。 
 
170 〔电光石火〕
闪电呈现的亮光,火石击发的火光。语本《五灯会元.卷七.保福从展禅师》:「此事如击石火,似闪电光。」比喻转瞬间即逝。《儿女英雄传.第二三回》:「便是厮守百年,也不过是电光石火。」 
 
171 〔电光朝露〕
比喻空虚不真实。《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72 〔顽石点头〕
传说晋时道生法师在虎丘山聚石为徒,讲解《涅槃经》,主张众生皆可成佛,并问周边石头:「如我所说,契佛心否?」群石皆为点头。见《晋.无名氏.莲社高贤传.道生法师。》后用来形容说理透澈,使人心服。《野叟曝言.第一一回》:「文相公这一番议论,真可使顽石点头,胜如药饵百倍!」 
 
173 〔僧多粥少〕
比喻人多而东西少,不够分配。如:「僧多粥少,一定得有人牺牲。」 
 
174 〔梦幻泡影〕
比喻空虚不真实。《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75 〔对牛弹琴〕
相传古人公明仪曾为牛弹琴,但牛依然低头而食,听而不闻,因为人类的音乐,对牛而言并不适合。典出汉.牟融《理惑论》。后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或讲话不看对象。《醒世姻缘传.第二八回》:「说起天地二字,只当是耳边风;说到关帝、城隍、直山圣母,都是当对牛弹琴的一般。」《镜花缘.第九○回》:「对牛弹琴,牛不入耳,骂得狠好,咱们一总再算帐。」 


176 〔敲骨吸髓〕
碎骨头,吸取其中骨髓。语出《五灯会元.卷一.东土祖师.菩提达摩大师》:「昔人求道,敲骨吸髓,刺血济饥,布髮掩泥,投崖饲虎。」本指求道之苦,后借以形容残酷地压榨剥削。如:「像你这样敲骨吸髓的作为,终究会为人所唾弃。」或作「敲骨剥髓」。 
 
177 〔紧箍咒〕
明吴承恩《西游记》中观音菩萨传授给唐僧的咒语,可将套在孙悟空头上的金箍缩紧,使他头痛难忍。后比喻使人烦恼、不自在的话。清.李渔《十二楼.三与楼.第一回》:「那些放帐的人少不得一齐逼讨,念起『紧箍咒』来,不怕他不寻头路。」 
 
178 〔纶音佛语〕
纶音,指古代称皇帝的谕旨。「纶音佛语」,形容使人心生敬畏或景仰的话。《红楼梦.第一二回》:「贾瑞如听纶音佛语一般,忙往后退。」 
 
179 〔聚沙成塔〕
本指儿童堆积泥沙成佛塔的游戏,虽是游戏也能成就功德。见《妙法莲华经.卷一》。后比喻积少成多。如:「只要努力,必能聚沙成塔,显现成绩。」 
 
180 〔蒸沙成饭〕
蒸煮沙却想得到饭,比喻事情不可能成功。《愣严经.卷六》:「若不断婬,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千百劫,祇名热砂。」 
 
181 〔暮鼓晨钟〕
佛寺中朝课之前和熄灯之前皆会敲击钟鼓,用以警惕与自励。唐.李咸用〈山中〉诗:「暮鼓晨钟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清。」宋.俞德邻〈送程道大归新安兼简宪使卢处道学士〉诗四首之三:「我生惭愧贾胡留,暮鼓晨钟复报秋。」明.周履靖《锦笺记.第一九齣》:「清净是菩提,爱染难离,蒸沙为饭饭终非,暮鼓晨钟勤忏悔,怎免阿鼻。」后引申比喻使人觉悟的言论。亦作「朝钟暮鼓」﹑「晨钟暮鼓」。 
 
182 〔担雪填井〕
比喻白费力气,或徒劳无功。《五灯会元.卷一二.净因继成禅师》:「汾阳与么示徒,大似担雪填井,傍若无人。」《水浒传.第八三回》:「只是行移邻近州府,催儹各处,迳调军马,前去策应。正如担雪填井一般。」亦作「担雪塞井」。 
 
183 〔昙花一现〕
昙花,优昙婆罗华的简称,即无花果。印度传说无花果只在圣王出世时才会开花。见隋.智顗《妙法莲华经文句.卷四.上》。谓佛的出世、说法如优昙婆罗华出现,其含意有二:一说指在适当时机才会出现;一说指希有难得。后多用于比喻人或事物一出现便迅速消失。如:「他上次月考的成绩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这次月考又滑到十名之外了!」 
 
184 〔磨砖成镜〕
相传道一和尚(即马祖大师)于唐代开元中,在般若寺结庵而居,常白日坐禅,欲图成佛。时南狱怀让禅师为启发他,乃取一砖于庵前石上磨。道一困惑,磨砖岂能成镜?禅师遂曰:「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耶?」典出《景德传灯录.卷五.南狱怀让禅师》。后以此语形容因选错对象,下错工夫,结果将徒劳无功,一事无成。 
 
185 〔醍醐灌顶〕
醍醐,由牛奶中精炼出来的乳酪。灌顶,金刚乘仪式。当上师向其弟子传授一种新法门之前,所举行的宗教仪式。上师以圣水洒在弟子头顶,以象徵授予力量。醍醐灌顶,将醍醐浇到头上。佛家以此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得到启发,澈底醒悟。《西游记.第三一回》:「那沙僧一闻孙悟空的三个字,好便是醍醐灌顶,甘露滋心。」《红楼梦.第六三回》:「宝玉听了,如醍醐灌顶,嗳哟了一声,方笑道:『怪道我们家庙说是铁槛寺呢,原来有这一说。』」今亦可比喻令人感到清凉舒适。如:「来到这冷泉下一淋,方知醍醐灌顶是何事。」 
 
186 〔随波逐流〕
顺着水流而行。或以为语本《五灯会元.卷一六.法云法秀禅师》:「看风使帆,正是随波逐浪。」后比喻没有确定的方向和目标,只依从环境、潮流而行动。《隋唐演义.第三二回》:「我看将军容貌、气度非常,何苦随波逐流,与这般虐民的权奸为伍?」亦作「随波逐浪」。 
 
187 〔头头是道〕
原为禅宗语,指道无所不在。《续传灯录.卷二六.慧力洞源禅师》:「佛祖不立,雨落街头自溼,凡圣何依,晴乾自是无泥。方知头头皆是道,法法本圆成。」后遂用以形容言行清楚明白、有条理。《西湖佳话.灵隐诗迹》:「老师父既出口便成,想胸中定然头头是道。」 
 
188 〔龙蛇溷杂〕
比喻愚贤不一的人溷在一起。《五灯会元.卷九.无着文喜禅师》:「文喜问:『此间佛法如何住持?』老翁云:『龙蛇溷杂,凡圣同居。』」《红楼梦.第九回》:「人多了,就有龙蛇溷杂,下流人物在内。」《儿女英雄传.第三八回》:「我这座国子监衙门,管着天下十七省龙蛇溷杂的监生。」亦作「龙蛇浑杂」、「龙蛇杂处」、「鱼龙溷杂」。 
 
189 〔龟毛兔角〕
佛教用语。龟没有毛,兔没有角。仅有其名而无其实。佛典常用以譬喻空理。《大佛顶首愣严经.卷一》:「汝不着者为在?为无?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五灯会元.卷七.玄沙师备禅师》:「祇前尘色声香等法而有分别,便道此是昭昭灵灵……若无前尘,汝此昭昭灵灵同于龟毛兔角。」 
 
190 〔韩卢逐块〕
韩卢,战国时代善驰的猎犬。「韩卢逐块」指令韩卢去追逐土块。比喻白费精神力气。「卢」文献异文作「」。《五灯会元.卷九.常侍王敬初居士》:「供养主纔坐,问曰:『昨日米和尚有什么言句,便不相见?』公曰:『师子咬人,韩逐块。』」 
 
191 〔骑牛觅牛〕
比喻事物、道理就在身边,反而捨近求远,向外追寻。《景德传灯录.卷九.福州大安禅师》:「礼而问曰:『学人欲求识佛,何者即是?』百丈曰:『大似骑牛觅牛。』」亦作「骑驴觅驴」。 
 
192 〔骑驴觅驴〕
比喻事物、道理就在身边,反而捨近求远,向外追寻。《景德传灯录.卷三九.志公和尚大乘讚》一○首之四:「不解即心即佛,真似骑驴觅驴。」宋.黄庭坚.〈寄黄龙清老〉诗三首之三:「骑驴觅驴但可笑,非马喻马亦成痴。」亦作「骑牛觅牛」。 
 
193 〔想入非非〕
非非,为「非想非非想处」的省略。《愣严经.卷九》:「如存不存,若尽不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非想,即捨弃一切想法。非非想,即连捨弃一切都不想的想法。所以「非非」指非一般智慧所能及之境界。「想入非非」,则指思考能力已达玄妙超脱的境界。《官场现形记.第四七回》:「施大哥好才情,真要算得想入非非的了。」后误用以指不切实际的奇想或不正当的邪思妄想。如:「这个广告语意暧昧,容易令人想入非非。」 
 
194 〔宝山空回〕
进入充满珍宝的山却空手而回。比喻机会虽好,却毫无收穫。语本《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离世间品》:「如人无手,虽至宝山,终无所得。」或作「空入宝山」。 
 
195 〔悬驼就石〕
为了剥骆驼的皮,把骆鸵悬起,去就置于楼上的磨刀石。典出《法苑珠林.卷五三》。比喻用力多而效率低。如:「你不用车把需要的材料都运来,却宁可工地、仓库两边跑,比悬驼就石还要笨。」 
 
196 〔馨香祷祝〕
虔诚地焚香,向神祷告祝愿。形容真诚地盼望。如:「生活安乐,是我们大家所馨香祷祝的。」 
 
197 〔鉴貌辨色〕
观察人的脸色、表情。《五灯会元.卷八.清泉守清禅师》:「僧问:『和尚见古人得个什么,便住此山?』师曰:『情知汝不肯。』僧云:『争知某甲不肯?』师曰:『鉴貌辨色。』」《野叟曝言.第三十三回》:「那知乌龟、鸨子,是世上第一等精灵不过的东西,鉴貌辨色,早已猜透了九分。」亦作「见貌辨色」、「鉴毛辨色」。 
 
198 〔驴前马后〕
官员出行时跟随在前后的衙役差卒。亦可指身分卑下,听人使唤的人。《五灯会元.卷一三.洞山良价禅师》:「苦哉!苦哉!今时人例皆如此,祇认得驴前马后底,将为自己。佛法平沉,此之是也。」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二折》:「小人是个驴前马后之人,怎敢认义那壁秀才也。」 
 
199 〔钻冰求酥〕
钻冰求取酥油,比喻事情不会成功。《菩萨本愿经.卷三》:「譬如钻冰求酥,是实难得。」 
 
200 〔钻冰取火〕
比喻极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语本《法苑珠林.卷五五》:「未见钻火得冰,种豆得麦。」《西游记.第二十八回》:「我这一去,钻冰取火寻斋至,压雪求油化饭来。」 

201 〔鹦鹉学舌〕
鹦鹉学人说话。《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越州大珠慧海和尚》:「僧问:『何故不许诵经,唤作客语?』师曰:『如鹦鹉只学人言,不得人意。经传佛意,不得佛意而但诵,是学语人,所以不许。』」后以鹦鹉学舌比喻人云亦云,搬嘴弄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