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歷史文化古跡——河北滄州獻縣漢墓群【圖文】

 還舊樓主. 2016-12-01

         献县汉墓群系西汉王室墓葬群。位于河北省献县,西汉河间献王受封于此,王室人员墓葬以河城街乡一带较集中,地面现存墓葬37座,封土一般高8-10米,最高的达28米。曾出土错金铜豹、铜龙、铜俑、陶俑等文物。
    献县自西汉建立河间国,直至南北朝时,一直是王封之地。1937年以前,献县辖境面积较大,境内号称有大小七十二冢。从现存古墓来看,多集中在河城街和十五级乡,河城街是汉代河间王的都邑所在地,汉代古墓多是有道理的。古墓有两个特点,一是几个大墓集中在一起;二是大墓旁还有小墓,可见墓与墓之间有历史渊源。
    献县汉墓群现存有河间献王墓、李王墓、惠王墓、刘淑墓、刘苌墓、毛公墓、贯公墓等墓葬37座,以河城街乡一带分布最为集中。墓地的排列多为几个大墓集中在一起,且大墓旁还有小墓,从而表现出各墓之间的渊源关系。墓葬属土坑木椁墓,封土堆一般高8~10米,最高的达28米,墓内出土有错金铜豹、鎏金铜雀、铜龙、耳杯、盘、铜俑、陶俑等大量随葬品。 
    汉墓群的墓主最早为中水侯吕马童,封于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最晚为曹魏受禅之后,降为崇德侯的刘陔等人,延续达400多年,贯穿于汉代始终。 
    汉墓群规模大,级别高,层次全,一般封土直径100多米,高8~10米,其中以惠王刘良墓(又称云台山)最高,达28米,以刘德的献王陵面积最大,达4万平方米。且多数陵墓上早年建有祠庙,有些墓上至今仍存石造像、碑刻等遗物。一般大墓旁有小墓,为诸侯王的陪葬墓。除王侯陵墓外,也有当时的名臣如毛苌、贯公等人的墓葬。1968年开挖南排河时在贯公墓封土中出土错金豹镇1件。1993年11月至1994年5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对汉墓群之一的陵上寺汉墓进行发掘,出土遗物有陶壶、残鎏金铜马、玉器、金饼等。 
    献王陵是献县汉墓群中的一座汉墓,位于献县城东5.5公里。东邻云台山,东北200米处为河街镇西八屯,占地面积3.9万平方米,为献县名胜。该陵墓乃西汉河间献王刘德之墓,故称河间献王墓,又称献王陵。河间献王刘德,乃汉景帝之子武帝之兄,生于西汉前期,精通史书,多才多艺,汉景帝前两年(公元前155年)封为河间王。在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刘德招集学士,招集遗书上朝献雅乐,对保护文化遗产起了巨大作用。刘德死后,被追谥为“献王”。献县也就因此而得名,现在献王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献县城东10公里的云台山,高20米,占地2.3万平方米,是汉代丞相匡衡之墓。匡衡年少时家贫,为读书曾“凿壁偷光”、“萤囊映雪”。 当丞相后,两袖清风,爱民如子。死后人们纪念他,自愿为他修大墓,男的肩担、车推,女的手捧、袄包,用土筑成“比云彩高的山”,故名云台山。 
    献王陵是献县汉墓群中的一座汉墓 ,位于西八册屯村西侧。封土南北242米,东西197米,占地面积近4万平方米, 主人是西汉河间献王刘德。  
    刘德,西汉景帝刘启之子,武帝刘彻之异母兄。公元前155年,被封为河间王。班固《汉书》载:“(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他倾注毕生精力,置日华宫搜集典籍,整理诗经,成为一代宗师。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后为先秦文化的传播做出了贡献。当时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极为欣赏刘德的才华,因此,刘德几次到长安“献雅乐,策对三雍宫。”武帝既折服他的才华,另一方面又猜疑他,恐他与自己抗衡,江山不稳,刘德知其意后,终日纵酒听歌,不久郁闷而终。他在位二十六年,因其“聪明睿智”,谥号曰“献”,称之为“河间献王”,这就是献县得名的由来。

河北 <wbr>献县汉墓群(汉.国保)

河北 <wbr>献县汉墓群(汉.国保)

河北 <wbr>献县汉墓群(汉.国保)

河北 <wbr>献县汉墓群(汉.国保)

河北 <wbr>献县汉墓群(汉.国保)

河北 <wbr>献县汉墓群(汉.国保)

河北 <wbr>献县汉墓群(汉.国保)

河北 <wbr>献县汉墓群(汉.国保)

河北 <wbr>献县汉墓群(汉.国保)

河北 <wbr>献县汉墓群(汉.国保)

河北 <wbr>献县汉墓群(汉.国保)

河北 <wbr>献县汉墓群(汉.国保)

河北 <wbr>献县汉墓群(汉.国保)

河北 <wbr>献县汉墓群(汉.国保)
河北 <wbr>献县汉墓群(汉.国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