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

 华书馆 2016-12-01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著,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中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现代养生宝典。
 长按指纹扫描处识别图中二维码点关注

黄帝内经

42




原文摘自:《黄帝内经》第四十四课·素问·五藏生成篇·第二节



【原文】

色味当五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

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支八溪之朝夕也。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

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谓五决者,五脉也。





白话文:

色、味与五脏相应:白色和辛味应于肺,赤色和苦味应于心,青色和酸味应于肝,黄色和甘味应于脾,黑色和咸味应于肾。因五脏外合五体,所以白色应于皮,赤色应于脉,青色应于筋,黄色应于肉,黑色应于骨。

各条脉络,都属于目,而诸髓都属于脑,诸筋都属于骨节,诸血都属于心,诸气都属于肺。同时,气血的运行则朝夕来往,不离于四肢八溪的部位。所以当人睡眠时,血归藏于肝,肝得血而濡养于目,则能视物;足得血之濡养,就能行走;手掌得血之濡,就能握物;手指得血之濡养就能拿取。如果刚刚睡醒就外出受风,血液的循环就要凝

滞,凝于肌肤的,发生痹证;凝于经脉的,发生气血运行的滞涩;凝于足部的,该部发生厥冷。这三种情况,都是由于气血运行的不能返回组织间隙的孔穴之处,所以造成痹厥等症。全身有大谷十二处,小溪三百五十四处,这里面减除了十二脏腑各自的逾穴数目。这些都是卫气留止的地方,也是邪气客居之所。治病时,可循着这些部位施以针石,以祛除邪气。

诊病的根本,要以五决为纲纪。想要了解疾病的要关键,必先确定病变的原因。所谓五决,就是五脏之脉,以此诊病,即可决断病本的所在。




●子言解读

十二经脉是中医经络学说最丰富、最关键的基础,也是《黄帝内经?灵枢》的核心所在。由于对其认识须体悟为基础,而经脉之无形部分运行的实相历来被国内外很多所谓权威视为天机秘而不宣或是说无中生有的存在,因而古今医书之论述或悖谬失当,或语焉不详,鲜有准确、完善的阐释。人体十二经脉的运行是阴阳双向、左右对立的,而《素问》《灵枢》中只简述了其中一个侧面的“正运机理”,对另一侧面的“负运机理”则隐而不言,致使后世之学者多不明究竟,从而形成死板教条式的“经络学说”。所以一定要把经脉应用于临床实践,不但自己受益也可帮助身边人,辅助治疗一些疾病的疗效大大提高,所以坚持学习吧,哪怕是皮毛,都受益终身!





黄帝内经42今日题目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只做公益分享,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不代表本平台意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