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脉医学第二章 古文字与出土的脉书及经脉木人

 johnney908 2016-12-04

【针灸中国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二章  古文字与出土的脉书及经脉木人

第二节  马王堆与张家山汉墓出土的脉书

  一、脉灸经、脉法与脉死候及百病征候

  (一)马王堆脉书:脉灸经、脉法与脉死候

  1973年末,从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三号汉墓里出土了14种医书。其中属于脉书的,均抄于缣帛之上,称为帛书,计有《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与《阴阳脉死候》等4种。
  该汉墓的墓葬年代为汉文帝初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认为,这些脉书为秦代(公元前221—207年)所抄录;而谈到其著作的年代,则更早,可以上溯到春秋时代,即公元前6世纪前后。
  马继兴先生曾迅速对古脉书的性质作出正确判断,除指出其为已知最早的经脉医学著作外,更看破其为“论述灸疗循感现象”的专书,从医史学角度,承认了经脉医学起源于古人观察灸法引出的循行性感觉的临床实践的这一历史事实。
  西德学者文树德(Dr.P.Wnschld)、美国学者哈珀(Dr.D.Harper)及日本学者赤堀昭、山田庆儿与猪饲祥夫等氏均曾致力于马王堆医书研究,其内容包括有古代脉书。但是,以脉书研究为专题的学术讨论会则从来未曾召开过。

  (二)张家山脉书:脉灸经、脉死候与脉法

  1983年12月至1984年1月,在湖北省江陵县张家山的古代汉墓中又出土了抄录有古代医籍的竹简,题名为《脉书》。
  张家山竹简《脉书》包括了5种古佚书,即《病候》、《六痛》、《阴阳十一脉灸经》、《阴阳脉死候》和《脉法》。其中《病候》与《六痛》为新出。
  张家山脉书5种,原本也未题书名,但在其抄录之篇首却题有《脉书》二字。因而可知,所谓古代脉书,应指包括此5种书篇在内的古代经脉医学著作。
  张家山汉墓的墓葬年代为汉代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至文帝初年年间(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70年),约相当于公元前2世纪中期左右,与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墓葬年代(汉文帝初元12年,公元前168年)相仿。书的写成年代当比此墓葬年代更早。
  张家山汉墓脉书出土后,推动了对古代脉书的研究,除江陵张家山汉简整理小组外,陆续有名家的释文发表,并被译注介绍到日本。
  从古代脉书研究的角度来看,张家山脉书的价值不逊于,或超过于马王堆脉书。

  (三)百病与征候在出土脉书中的重要性

  《病候》在张家山竹简脉书的抄录顺序中居首位。这表明,经脉医学是建立在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基础之上的。谈经脉医学离不开“百病”。通过对脉书构成的分析,我们知道,经脉医学是由疾病征候学(病候)、循脉诊断治疗学(脉灸经与脉针经)、疾病预后学(脉死候)与诊断治疗策略学(脉法)这四部分构成的。
  脉书《病候》只见于张家山出土的简书,此书的写作目的并不在于介绍各病,而是为了说明“病邪”所在的部位及应该“表现为”的疾病症候。《病候》的书写模式是“病在×(某处)为×(病名或征候名)”。
  古代医家想通过灸法以驱逐误客于身的病邪外出而还人以健康,这就是把病候列为《脉书》首篇的原因。
  据马继兴氏,“此书是现已发现我国最早的一部疾病症候学专著。全书共记有六十七种疾病或征候。大体上是按照头部、上肢、躯干、下肢及全身的先后顺序排列各病。每病则均简要记载有症状及其病名,但均未涉及有关诊断及医疗方法等内容。”
  据《病候》原文及释文,得知病邪所客于人体的部位凡有头、目、目际、鼻、耳、唇、口、齿、齿龈、喉、面、颐下、颈、肩、腋下、背、掌中、身、胃脘、肺、心、肠、生殖器、乳房、会阴、小腿、踝、足下与身内等近三十个部位。所涉及的疾病或征候为67个。

  二、两种《十一脉灸经》的特点与循行图

  (一)《足臂十一脉灸经》的特点与循行图

  脉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只有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单独一种抄本。在此书中,先描述各脉的走行路线,绝不涉及穴位,只取“脉口”为施加刺激的“俞”,即后世的“脉口穴”;然后讲外邪客于此脉时所应该出现的疾病,称为“其病”;最后以“诸病此物者,皆灸此脉”为结束语。 
  前已述及,古人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外邪入客有关,居于某脉则可引致循该脉所经过部位的各种疾病。因而,在这里,《病候》中按从头到足的各部位而分类的疾病又被按经脉的路线分布而重新作了分类。
  诸病此物的“物”字虽有物类的意思,但在此处更有对病邪的贬意称呼,包含有“形色品式”的意思,指病邪入客所造成的恶果。
  此书原分为两篇,各有“足”与“臂”作标题,可称为“足脉篇”与“臂脉篇”。足脉篇七节六脉,衍出的一节已被马继兴指出,所载为“死与不死候”。臂脉篇五节五脉,缺少“臂厥阴脉”的脉名。书末有“上足脉六,手脉五”的概括性结束语。
  《足臂十一脉灸经》可以略称为《足臂脉灸经》;也可以称为“脉书足臂经”或略称为“脉书足臂”或“足臂脉”。此书中的脉字均写作“洫”字上方加有一个“目”字。这里发表有依据大古人形的轮廓而新绘的《足臂十一脉循行图》(图2—08)。  
  足臂脉灸经只采用灸法治疗,并没有使用针刺。足臂脉只称“臂”不称“手”,说明施灸的位置在腕部的脉口,“皆灸××脉”应理解为“皆灸××脉之脉口”,脉口即后世的“脉口穴”。脉书足臂的所有十一条脉的走行方向都是“出”自四肢的远端,自下而上地呈向心性的走行。“出”字表示感觉循行的始发处。
  脉书足臂的“其病”在各脉上的分布数目不一,与脉的走行路线的长度及经过部位的多寡有关,均自下而上循经脉依顺序分布。此“循经脉病候”或“循脉病候”的数目约为77个。
  足臂脉的各脉与脏腑的关系,还没有一定的规范。足臂脉的各脉在走行途中有“其直者”与“支之”的区分。

  (二)《阴阳十一脉灸经》的特点与循行图

  《阴阳十一脉灸经》中所描述的各脉走行均无支脉。在各脉的命名上还残留有肩脉(臂太阳脉)、耳脉(臂少阳脉)与齿脉(臂阳明脉)等原始称呼。另外,在相关疾病中更分为“是动则病”与“其所产病”两类。
  《阴阳十一脉灸经》按先阳脉,后阴脉的顺序书写,所以应该分为两篇,即阳脉篇与阴脉篇。此书的阳脉篇,凡有足手阳脉六。此书的阴脉篇,凡有足手阴脉五,缺少“臂厥阴脉”的脉名。此书的篇末也有概括性的结束语:“凡阳脉十二,阴脉十,大凡二十二脉,七十七病。”这七十七病都是各脉为外邪所客而产生的,即“所产病”或“所生病”。 
  但是,臂钜阴脉的“其所产病”,在它的丙种抄本中却写作“其所之病”,这就告诉给我们一个秘密,即所产病或所生病的原始称呼可能是“所之病”。“之”者,出也,往也。表示着其病与循行性感觉的趋病走行即气至病所有关。
  在此脉书阴阳经中,足脉,只称钜阳、少阳、阳明、大阴、厥阴与少阴,略去“足”字。这说明,臂脉的“臂”字不可略。太阳称“钜阳”,太阴称“大阴”、“泰阴”或“钜阴”。各脉的始发点,也有少数始自手次指与大指(齿脉手阳明)或足大指(足厥阴脉)的;多数还是始自腕踝部的脉口处。诸脉的始发点,不称“出”,而多数称“起”。
  此书中的脉字均写成“目”字旁,或是“月”字旁加上“巛”(川)字。 
  《阴阳十一脉灸经》略称为《阴阳脉灸经》,也可以称为“脉书阴阳经”或略称为“脉书阴阳”或“阴阳脉”。 这里发表有依据大古人形的轮廓而新绘的《阴阳十一脉循行图》(图2—09)。
  在脉的循行方向上,阴阳脉同足臂脉一样,自然反映着施刺激于四肢远端腕踝处的“脉口”而循感是向心性走行的规律与特点。但是,其肩脉手太阳却“起于耳后”,终于“乘手背”;其胃脉足太阴却“被胃”,终于“出内踝”,被描写为远心性走行。
  此《阴阳十一脉灸经》的成书年代,应在扁鹊从事于医疗活动(公元前517—前513年)与黄帝学派出现之前,即春秋末年至战国中期之间。其成书可能较《足臂十一脉灸经》为晚。

  三、独缺手厥阴脉的探秘与“是动病”

  (一)有手厥阴脉却称之为手少阴脉

  在足臂脉与阴阳脉两种脉灸经中,只有十一条脉的名称,均缺“手厥阴脉”的脉名。然而,我们看到,在名为“手少阴脉”的脉名下,所描述的却正是手厥阴脉的走行路线。
  对此,我们还可以找到一条确凿的证据,那就是《灵枢·本输》所载也只有十一条脉,也缺手厥阴脉,但是,其对手少阴脉的描述(依原文整理)却是如下:

  出于中指之端(中冲),溜于掌中(劳宫),注于两骨两筋之间(大陵、间使),入于肘内廉(曲泽),手少阴也。

  以上有穴位为证,确实是手厥阴脉无疑,但却呼之为“手少阴也”。这是为什么呢?
  《灵枢·邪客》说:“手少阴之脉独无俞。少阴,心脉也,邪弗能容,故诸邪皆在心主之脉也,故独无俞焉。”邪弗能容,也就是禁灸、禁刺。因而,以手厥阴脉代之。依据禁咒的原则,施灸刺于手厥阴脉时却必须高呼:“汝!手少阴!”所以,在十一脉灸经中呼为手少阴者,其实乃是手厥阴。
  以此可见,两种十一脉灸经并不是什么“十一脉系统”,而是十二脉系统讳去一脉,对于手厥阴脉来讲,不是“无此脉”,而是“张冠李戴”。

  (二)“是动病”不属于脉灸经应该移走

  在《阴阳十一脉灸经》中新增加了“是动则病”,即“是动病”这个新门类。关于“是动病”,历代争论不止。根据以下理由:

  1、《足臂十一脉灸经》中并没有“是动病”,只有“其病”,相当于“所产病”或“所生病”。
  2、十一脉的各条文字中均以“为若干病”为结尾,并不包括“是动病”。
  3、总括性结束语“大凡二十二脉,七十七病”也不包括“是动病”。
  4、“是动病”为一个独立的发作性综合征,列入“脉灸经”中不合规范。

  是动病具有发作性特征,被称为“厥”(seizure),认为是靠切诊血脉于脉口处而得以判断的,应该称为“血脉病候”。因而认为,“是动病”乃是某一学派撰者的文字编排行为,应该将之剔出另行安置。本书已经把它剔出。
  “是动病”的原始来源可能是:从十二脉中分别抽取血样,分置于十二个葫芦里,当病人病状“厥”突然发作的时候,观测是哪一个葫芦里的血液也同时同步地振荡跳动,就可以判断病在该脉,口呼“是动”,称为该脉的“是动”之病。
  有关的文献记载是:“置其血于瓠壶之中,至其发时,血独动矣。”(癫狂)“视其络脉病过之处,刺取病血,盛置瓠壶中,至其病发时血自动”(杨上善)。“置其血于壶中,发时而血独动”,“血于壶中独动”(张志聪)。

  四、《阴阳脉死候》诊占经脉以决死生

  (一)《阴阳脉死候》新抄本的语释

  《阴阳脉死候》有甲、乙两种文本,前者出于马王堆帛书,后者出于张家山汉简。本书取其合璧互参的文字。但是,“凡视死征”句以后的内容显然与阴阳脉死候不相类,只好剔出。此外,在两种十一脉灸经及《扁鹊传》中也均有阴阳脉死候内容的衍文,今一并归纳于此。据上记原则,可以得到阴阳脉死候的新抄本与语释如下:

《阴阳脉死候》(新抄本语释)

  ◎     凡三阳,天气也。其病唯折骨裂肤一死。
  [语释] 根据循行性感觉出现于阴脉或者阳脉而判断其死生预后的方法叫做“阴阳脉死候”。凡是三阳脉,全都走行在人体的阳面并且上行到头部,与天气相通。三阳脉循行性感觉出现时,仅有颅脑或全身的开放性骨折时才会死亡,只有此一死。
  ◎     凡三阴,地气也。阴病而乱,则不过十日而死。三阴腐脏烂肠而主杀。
  [语释] 凡是三阴脉,全都走行在人体的阴面并且进入盆腔、腹腔与胸腔,与地气相通;三阴脉循行性感觉的出现被认为是死脉。沿着三阴脉走行的循行性感觉,如果离开原本的径路而呈现为紊乱的循行,被称为“三阴脉乱”,即今日的“三阴脉泛循趋病走行”,在此情况下病人不会超过十天即死。三阴脉的走行紊乱时表明其位于盆腔、腹腔或胸腔的内脏有严重的溃烂性病灶(腐脏烂肠),它是主杀,主死的。
  ◎     三阴之病乱,不过十日死。三阴病杂以阳病,可治。有阳脉与之俱病,可治也。
  [语释] 三阴之脉乱,不过十日死——这是普遍规律。然而,如果在三阴脉循行性感觉出现的同时却又伴有阳脉,即循三阳脉走行的循感出现,那则是可活,可治的。这就是所谓“阴病,而有阳脉与之俱病,可治也。”
  ◎     阳病背如流汤,死。阳病折骨绝筋而无阴病,不死。
  [语释] 前面谈到阳脉病只有“折骨裂肤”一死,那还是不够全面的。虽然是只有阳脉循感出现,但其临床表现为大汗亡阳“背如流汤”的,也判定为死候。另外,尽管是阳脉病,也有开放性骨折,只要是不出现循阴脉走行的循感,则也可能不死。
  ◎     阳入阴者生,阴入阳者死。
  [语释] 凡是三阳脉循行到身体的阴面胸腹部的,不死,可生;凡是三阴脉循行到身体的阳面即背面的,要死。凡是三阳脉循行到达阴脏而止(入)的,不死,可生。凡是三阳脉循行到达阳腑而止(入)的,要死。

  相信,上记《阴阳脉死候》所总结的规律来源于观察循行性感觉与疾病关系的临床实践,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二)三阴之脉乱与死后解剖发现腐脏烂肠

  三阴之脉乱,即手足三阴脉的循行性感觉同时出现,不是向上、向头部走行而是趋向于胸腹部的“募”,集中终止(入)于该点。对于手三阴脉来讲,即是下落而“络”于脏腑病灶处直接上方的皮肤上的一点。对于足三阴脉来讲,则是上行集中而“结”于该点。这就是“络”与“结”二字的源起。
  下行趋病为“络”,上行趋病为“结”;又,不可解者为“结”,结而可解者曰“纽”。络而可解者称为“缠”。“缠”或作“繵”。
  三阴之脉乱或阴病而乱,其预后将是“不过十日而死”。这是临床观察大数量病例而得出的结论。并且知道其胸腹腔中的内脏必然有慢性局限性化脓性病灶或伴有急性发作。这乃是在病人死后进行尸体解剖而得以证实的。也就是说,十日死亡后解剖发现有“腐脏烂肠”的病理改变。
  《灵枢·经水》有载:“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这就是说:其生,可度量切循而得知有“三阴之脉乱”;其死可解剖而视见有“腐脏烂肠”。在这句话里,“肠”代表腑。后来,到了仓公时代,循感脉法已经暗昧,但在淳于意的诊籍中仍然记载有脓肿发于肠胃之间,诊(占)曰:“五日脓肿发作,八日呕脓死”,即如期而死,不过十日也。

  五、《脉法》的当环而灸、以砭启脉与相脉之道

  《脉法》一书有马王堆甲本与张家山乙本两相对照,基本上可窥及其全貌。下记采用的原文对两种抄本各有取舍。必须注意,此处的“脉法”乃是一篇混合性的著作,基本上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讲的是“当环而灸”即“循感脉法”;第二部分讲的是“以砭启脉”即“砭石脉法”;第三部分讲的是“相脉之道”,即“血脉诊法”。不把这三部分分割开来理解,是读不懂《脉法》的。

  (一)循感脉法的当环而灸或当郄肘之脉而灸

  “当环而灸之”是出土脉书《脉法》的第一部分,其主要文句如下: 
 
  气也者,利下而害上,故气上而不下,则视有过之脉,当环而灸之。病甚,而上于环二寸益为一灸。气一上一下,当郄与肘之脉而灸之。气出郄与肘,一灸而已。 

  气:循行性感觉。下:在这里的字义同“去”,退出与结束。上:在这里的字义同“进”,继续增添。环:即佩带于手腕或足踝部的金玉之“环”,或称手镯、脚镯。今借指为肢体的部位,即腕部与踝部,该处的施灸点名为“脉口”。益为一灸:益,增益,增加;全句的意思是再增加一炷灸。气一上一下:气,仍指循行性感觉;“上”指上肢;“下”则指下肢。全句的意思是循行性感觉在上肢与下肢同时出现。郄与肘之脉:四肢上肘膝关节以远的循行性感觉。
  《脉法》的这一部分属于循行性感觉脉法,可作语释如下:

  谈到“气”,即循行性感觉,它的出现与消失,争强与退让,那是很有讲究的。它的退让与消失,对人体有益;它的争强与前进则有害。所以,如果当循行性感觉争强与前进而不能退让与消失的时候,就要找出那个不正常或“有过错”的脉而灸之。如何施灸呢?当其腕踝部的“脉口”而灸之。如果病情较重,更可以在前灸之上方二寸的地方再增加一炷之灸。代表着有过之脉的循行性感觉的出现,一条(或数条)在上肢,一条(或数条)在下肢,这时就应该分别在他的肘膝关节以远的四肢上的循行性感觉的走行径路(脉)上施灸以治疗之。如果循行性感觉走到肘、膝处即消失了,则一灸即可病愈。

  这个当环而灸或当郄与肘之脉而灸,就是在肘膝关节以远的四肢上施灸。这应该是五输脉法的原始阶段。

  (二)切开脓肿让脉前行而称启脉的砭石脉法

  用砭石切开脓肿,怎么也会与“脉”即循行性感觉发生联系了呢?原因在于古代对脓肿的理论认识。
首先,循行性感觉的出现与慢性局限性刺激病灶有关,而慢性炎性化脓性局限性病灶即“脓肿”又最为常见。
  发生在内脏的脓肿,如肺脓疡、肝脓疡、化脓性胆囊炎、腹腔脓肿……等,这在《仓公传》的诊籍中多有提及,此时多见有“三阴之脉乱”,也就是泛经脉循行性感觉的趋向募俞的现象,病人死后解剖而视之可以看到这些脏腑中腐烂的病灶,据“俞拊之为医也”可知,还曾经搦脑髓而发现过脑脓肿呢。
  如果这种化脓性炎症局限病灶发生在皮肤之上或分肉之间,那便是疖肿或痈了。这些身体表面的脓肿,经常与循行性感觉发生关系,最常见的便是“阻拦效应”(stopped effect)或“阻断效应”(blocked effect)。古人看见循行性感觉“脉”走行到脓肿处止而不行且受憋变宽,便“领悟”到这脓肿乃是因为脉气淤塞不行而形成的。把结果当成原因,因果倒置了。

  脉气郁塞不得畅行,就会在其处生成脓肿(主要指痈肿)。循行性感觉走行到脓肿处就会被阻受憋,不能前行。切开脓肿之后,循行性感觉又可继续前行,这就叫做“启脉”,所用的工具则是砭石。用砭石来切开脓肿以启脉,必须依照一定的章法。痈肿成熟有脓,要根据其大小与深浅而酌量用砭。用砭不当,可以发生“四害”。凡是有脓的部位,都不能施灸。

  正是由于痈肿在古代多发,而且又与脉的循行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在先秦及两汉时期倍受重视。

  (三)简帛《脉书》中的血脉诊法:相脉之道

  《脉书》的构成中有这个被称为“相脉之道”的血脉脉法。这是一个古老而被废弃了的诊血脉的脉法。

  “相脉”的方法是:左手离开腕部或踝部上移五寸而轻轻按压于该脉的循行径路上细心体查,右手则在腕部或踝部的相应部位的该脉上弹叩。手脉五,足脉六,都要逐一检测并相互比较,以找出“有过”或“主病”之脉。似这样可以摸到其自己在搏动着的脉的循行径路凡有三条,即是足少阴脉(搏动处在内踝后方,即胫后动脉所经之处)、手太阴脉(在挠骨茎突的内方,即挠动脉所经之处)以及手少阴脉(在豆骨与尺骨的关节部,即尺动脉所经之处)。治病的法则是,视其首先发病的那一条脉,予以优先治疗。如果数条脉同时发病,则选择其中“病甚”的一条脉优先施灸治之。

  如上述,古脉法的一个基本原则便是“百病归脉”,唯其归脉,才能施灸于该脉的脉口。分析此马王堆·张家山出土《脉法》,其第一部分“当环而灸”讲的是治疗,符合于循感脉法。但在这一部分中没有讲如何诊断。讲诊断的乃是第三部分“相脉之道”。而“相脉之道” 却是古老的四肢脉口的环诊法。从全篇统一的角度来看,此出土的帛简脉法乃是刚刚脱胎出于循感脉法的血脉脉法。因而,此脉法也应是—种循脉诊断技术失传之后的脉法,其成书应在春秋末年之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