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健康术语

 飞龙在天2r7y7c 2020-06-06

解读

十一脉是指人体十二经脉中除手厥阴心包经以外的其它十一经脉,即:手太阴、手少阴、手太阳、手阳明、手少阳;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足太阳、足阳明、足少阳十一经脉。十一脉现存最早记载见于1973年湖南省长沙市郊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学著述《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等。在马王堆医书的十一脉和《黄帝内经》的十二经脉理论之间有以下显著差别,反映了经脉学说逐步发展的历史原貌。①脉的名称不同。②走行方向不同。③手厥阴心包经的出现首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④衔接方式不同。马王堆医书记载十一脉互不连贯,而《内经》则言其“阴阳相贯,如环无端。”⑤与脏腑络属关系完备与否不同。⑥主病不同。⑦十一脉均无穴位记载,而十二经脉各有穴位。⑧分支的有无不同。⑨附属成分的有无不同。十二经各有经别、经筋、皮部、十五大络。⑩十一脉中全部向心(足臂阴阳九条向心二条离心),而十二经脉六条向心六条离心规律分布。⑾奇经八脉,均首见于《黄帝内经》。

十一脉的循行分布特点:

在“脉”的循行方向上,《足臂十一脉灸经》中的11条脉都起始于四肢末端,走向胸腹或头面,全部属于向心性的。在《阴阳十一脉灸经》中,有9条脉仍是起于四肢,走向躯干和头面,但肩脉和足太阴脉则相反,分别起于头或腹部,走向四肢的末端。各经脉之间彼此独立,相互不衔接。每条脉以分布身体表面为主,只有少数几条脉与数个脏器相连,包括:《足臂十一脉灸经》中的臂太阴脉“之心”,足少阴脉“出肝”;《阴阳十一脉灸经》中的臂太阴脉“入心中”,足太阴脉“被胃”,足少阴脉“系于肾”等。有些脉的循行不连贯,呈跳跃式,有的脉甚至是只有起点与终点的两点连一线的最简单形式。如《足臂十一脉灸经》对手少阳脉的描述为:“臂少阳脉中指,循臂骨下廉,走耳”,在臂骨(桡骨)下缘到耳之间是空缺的。

从脉的名称上看,与《灵枢·经脉》相比,马王堆十一脉系统缺少手厥阴脉。但从两部脉书所记载的经脉循行看,手少阴经与后世的一致,手太阴脉则具有手太阴、手厥阴两条经脉的特点,如说“起于手掌”是手厥阴脉,而“上骨下廉,筋之上”,则是手太阴脉。事实上,无论是两部脉书还是《灵枢·经脉》,对手三阴经的描述,其中一部分都是在臂内两骨之间的。《阴阳十一脉灸经》记载手太阴肺经在“臂内阴两骨之间,上骨下廉,筋(扰侧腕屈肌腱)之上”;手少阴心经在“臂两骨之间,下骨上廉,筋(掌长肌腱)之下”。《灵枢·经脉》谓手厥阴心包经“行两筋之间”。

应用领域

1、十一脉的病候

在《足臂十一脉灸经》中,每条脉的循行后面都有一组病候,共记载约78个病症,《阴阳十一脉灸经》的每条脉的病候则被分为两组,共记载147个病症。除去相互重出的名称外,两部脉书共记病症约200个左右。这些病症涉及内科、外科、皮肤科、五官科等,其中以各种疼痛为主的病症是记载最多的,又以躯体各部位的疼痛最多,也有少数内脏疼痛,如心痛、肝痛、肠痛、心与胠痛。

对比两部脉书所记载的病候,可以看出不仅仅病候数目有增长变化,而且病候的具体内容也有明显地修订或增补。如在《足臂十一脉灸经》中,足厥阴脉的病候为“(月坒)搔,多溺,嗜饮,足跗肿,疾痹”,而在《阴阳十一脉灸经》,该脉的病候却变为:“丈夫则(疒颓)疝,妇人则少腹肿,腰痛不可以仰,甚则嗌干,面疵,……热中,癃,偏疝,**,为五病”,除最后一个病候因缺文不能确认为何种病症外,其他所有病症均不相同。

2、十一脉病的诊断

《阴阳十一脉灸经》在叙述每条脉的病候时,第一组症候是从“是动则病”开始的,“是”为指示代词,指这条脉,“动”有动摇、不宁的意思,指脉的异常跳动,也就是说古人认为每条脉的病候是由于这条脉的异常跳动所致。判断脉跳动是否异常的方法就是“相脉”。根据《脉法》的记载,古人在施灸之前,必须要切按动脉,并且根据脉搏的变化诊察“有过之脉”。诊察脉象的部位和方法是:医者将左手手指放在患者足内踝上方5寸处的动脉应手处切按,同时将右手手指放在患者足内踝相水平的动脉应手处切按。通过对比两手脉象的差异诊断疾病。如一处脉充盈而另一处脉虚空,一处脉滑利而另一处脉滞涩,或一处脉宁静而另一处脉跳动不宁,都表明被诊察者患有疾病。另外,古人发现在人体体表可以触摸到的跳动的脉有3条,即骭少阴脉、臂太阴脉、臂少阴脉。这些脉在正常情况下应该跳动,即所谓“脉固有动者”,但如果跳动加快,也是病态。通过“相脉”可以诊查出与病症有关的脉,治疗上也就应该治疗发生变动的脉。

3、十一脉病的治疗原则

在马王堆古医书中,针对脉病的治疗原则共有3条。《脉法》云:“治病之法,视先发者而治之。数脉俱发者,则择其甚者而先治之。”这条原则是针对发病先后及严重程度制定的。也就是说治疗脉病的基本原则是治疗最早出现病症的脉,如果有数条脉同时出现异常,则首先治疗变动最严重的脉。第二、三条治则是针对病症的性质制定的,“治病者取有余而益不足也”(《脉法》),以及“脉盈而虚之,虚而实之,静则待之”(《阴阳脉死候》)。这是后世“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最早描述。

4、十一脉病的治疗方法

针对十一脉病的治疗,《足臂十一脉灸经》在每条脉的循行与病候之后都提出了“诸病此物者,皆灸**脉”的施治原则。也就是说,当某一脉出现与其相应的病候时,就在该经脉上施灸治疗,并且灸法是唯一的治疗手段。《五十二病方》在治疗“肠(疒颓)” (男子阴囊睾丸肿胀)时,就指出要“灸太阴、阳明”。在《阴阳十一脉灸经》中,虽然没有指出具体的施治原则,但根据足少阴经脉病候后面所附的灸疗时应该配合饮食起居等事项,可以推断所采用的治疗手段也是灸法。

在《脉法》中,针对“气一上一下”的情况,提出要“当郄与肘之脉而砭之”。这是采用砭石刺破血管放血的方法,但没有提及具体的病症。

参考文献

1、主编:袁钟、图娅、彭泽帮、艾景录.《中医辞海》: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年1月

2、主编: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张志斌、区永欣、邓铁涛、欧明.《中医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5月

3、主编:王宏才、白兴华.《中国针灸交流通鉴·历史卷上》: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所有非原创文章,版权归权利人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编辑:四川省中医药适宜技术研究会秘书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