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了一辈子手法,为何自己浑身是伤?

 文章都是转载的 2016-12-04

可能大家对于“身法”这个词还有点陌生,伤科当中所谓的身法就是我们做手法者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我们自己身体的“形”与“态”,也就是姿势与体态。在伤科的治疗中对身法是非常重视的,但是这又是很多人比较容易忽视是地方(甚至很多人连听都没听过)


记得我之前刚毕业去医院工作的时候,主要是做软伤,平均每天要做三四十个针灸和推拿,前面有三个月的时间每天下班都是腰酸背痛,我当时就去问老师,我说老师,这个怎么样做治疗才能让自己不累?老师说:师兄师姐都不怕累,就你怕累,他觉得我很懒。

因为其实我早就发现身边的师兄师姐岂止是累,还浑身是伤(其中慢性疼痛比较常见)有些自己身体的问题比患者的还要严重!

当然像这种情况我同样在很多做手法的老前辈身上也看到了。


后来!

直到工作半年以后我遇到了另一位教我伤科的老师,我从他那里第一次听到身法这两个词,而且他说身法的目的就是避免自己受伤和让触诊更加准确,跟他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再加上自己的体会,慢慢的发现身法真的使我们做治疗必须要掌握的基础与核心。

身法是根本,是一切治疗的根本,身法是操作手法的时候,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身形与姿势来发力。而身法的基本核心包括两点:

1.做手法者如何避免力量留在自己的身体上导致自己受伤(避免老了浑身是伤)

2.通过身法的应用来达到更加清楚和准确的触诊


以前那些做的伤科师傅往往都是镖师出身或者武师出身,他们把自己的身体练的非常清楚,知道如何发力,如何卸力,保护自己身体不受反作用力的伤害,但是像这些体悟与大量实践得来的经验,很少被记录下来,因为以前的很多从事伤科的大多数都是文盲,还有就是很多体悟的东西他不知道怎么写,因此这些东西在很多中医院校也几乎失传也毫不奇怪。


身法细讲

1.节节贯穿,力达涌泉

我们在做手法及针法的时候,这个从患者身上回传的反作用力肯定有要我们通过身形的转换将力卸到脚底的,只有这样我们身上肌肉与关节才不会被这个力伤到。这就是我们内家拳当中讲的“节节贯穿,力达涌泉”。

就像我们在做下压的手法时切记不要用蛮力,膝盖和腰要松开,身形顺着跟下去;将身形下沉引力向下,就不会使自己的身体受力。就像我们在做腰椎复位的时候扳腰时候在发力的瞬间身形随着屈膝松垮将力量直接泄到脚底,而不留在自己身体上。

2.脚下生根,顺势而动

除了沉肩坠肘、屈膝松垮以外,还要“脚下生根”,太极大师陈长兴人送外号“碑位先生”,就是他的脚可以向树根一样扎到地上,因为我们只有站稳才能真正意义上让身体松开,也就是“气沉涌泉”。

还有一点就是当我们在发力的时候最好是手与脚同边(也就是说当我们左手施力的时候就是左脚在前)那为什么要这样子呢?大家看一下下面这个动图当中李小龙六寸拳的发力

可以在如此短的距离间将一个中年男性打到双脚离地弹开数米远,这个力量是非常吓人的,之所以他发出那么大的力而不承受反作用力的伤害就是因为他在发力的时候是同手同脚,这样子的话回返的力量才能泄到另一只脚而不是由同侧的关节来承受。


我们再来看一下第二点:通过身法的应用增加触诊的准确性。


以前和老师学习伤科的时候老师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搭手便是,我每次问老师这个患者是什么问题?他总是说,来搭手便是,我一搭手什么也不是,所以说伤科对触诊是非常重视的。

我专门细心观察过,发现身边有很多医生在做触诊的时候自己肩膀架的很高,一口气憋在胸腔里,而且触诊的时候显得很急,患者痛的咬牙切齿,其实这些都是不求身法的结果,如果在触诊的时候肩膀是架起来的,自己的呼吸沉不下去,那患者感受到的这个力一定是像一根棍子在戳她身体的感觉,她的感受会很差,这个时候她不可能完全放松,她也就不可能把身体的“信任”交给你,这个“信任”不是来自意识,而是来自身体。


而当我们松肩坠肘,把呼吸沉下去,轻轻的屈膝松胯,想象自己的手和一股水流一样流进患者身体的时候,以这样的感受去做触诊的时候,患者的感受会非常好,这个时候他会松下来把身体交给你,而正好是这个时候,我们才能清楚的感受到患者身体上张力的传递与大小。还有就是身法告诉我们在做触诊的时候我们自己的身体一定是很正的,如果自己都站的歪七扭八的,那么在这种体位下的触诊意义不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