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见难点:“桂枝二越婢一汤”的“此无阳也”

 潘大夫PDF 2020-05-10

太阳篇中第28条有一小句:此无阳也。相信大家都比较难理解。而我在初读《伤寒论》时,在此部分中亦思考了好久。而且相信大家也对“桂枝麻黄各半汤、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桂枝二麻黄一汤、白虎加人参汤、桂枝二越婢一汤”这部分内容感觉到好混乱。我这次试试为大家理顺一下此部分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我重点只讲“此无阳”的解释和“桂枝二麻黄一汤、白虎加人参汤、桂枝二越婢一汤”这三者的关系。

原文: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脉微而恶寒者,此陰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24

此段分三部分:

1、“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此段讲述的是可自愈的太阳营卫病,此病症为病稍久,营卫已略虚(或营病及卫,或卫病及营),总之最后达到一个“营卫平衡的状态”(此处平衡仅仅为低水平平衡),而人身正气尚足,可自行补充已虚的营卫部分(此处才真正达到正常水平平衡),故可自愈。

2、“脉微而恶寒者,此陰阳俱虎,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细心的同学应该可以发现,此处与少阳病相类似。不错,我也将此处理解为“低水平的营卫平衡”,故不可汗下吐也,但此处的低水平平衡不能像之前一样地自愈,故本人觉得此处应是“小柴胡汤为主方,视病情与桂枝汤、麻黄汤加减”。

3、“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此处暂可简单理解为营卫双症,却因病久,仅能“小汗”之法治之。

原文: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25

此段是一种助“桂枝汤”治病的方法,此病人确诊为太阳病的桂枝汤症了,好明确的一个病,这么对症的方药为什么行不通呢,临床上就是这么千奇百怪,万物总是有一两人个例外的,不可能对症了就一定好了,所以仲景医圣对这类特殊的病人用这一种方法:刺风池风府。大家知道有这类方法就可以了,因为还有很多很多其他方法,毕竟人是活的,方药是死的,慢慢灵活运用就行。

那么长期喝桂枝汤会出现什么后果呢?就是汗出过多了,就进入了我们的下一条原文第26条。

原文: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26)

此文前半句依然是明确的太阳桂枝汤症(虽有大汗出,但主要矛盾仍为太阳桂枝汤症),故仲景仍认为用桂枝汤如前法。

而后半句就讲到:若病情有所变化呢?患者有“形如疟,日再发”的症状了,恐其汗出过多,就再减少发汗药的用量,即减少了麻黄的量。此段不难理解。

但如果患者出现“形如疟,日再发”的症状,却没有用到“桂枝二麻黄一汤”,病当然不会好,还是会继续这样一直出汗;或者病人本不该用桂枝汤,而误用桂枝汤,导致出汗过多。总之各种原因导致了“汗出过多”,那么之后会变成什么证呢?导致什么的后果呢?

“汗出过多”后导致的后果,最常见的就是“津伤”、“热症”、“伤阳”

而“汗出过多耗伤阳气”在伤寒论其他地方多处讲到,如(22)(23)(95)(96)等处,这里暂不展开讲解。下面只讲解“津伤”“热症”。

“因服桂枝汤”致汗多,导致“津伤”“热症”,仲景医圣用什么方法呢?

原文: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7

有热邪,故用石膏(病位在表,故不可用大黄)。

津伤者,故用人参、甘草、知母、粳米、补其津液。

此处不管有无太阳桂枝汤症,此时的主要矛盾为“津伤”、“热症”,故暂不与桂枝汤加减。当然,理论归理论,临床通常都是主要矛盾为“津伤”、“热症”,次要矛盾为“太阳桂枝汤症”,甚至夹杂好多亚健康体质,那么大家就视病情加减了。仲景医圣已将上述两种矛盾的治疗方法都告诉大家了,要好好灵活运用。

原文: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28

本次讲解重点在这里:“此无阳也”。

相信大家看到此处时会略过“此无阳也”一小句,认为就算有没有这句,遇到“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的情况,我就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方”呗,很简单嘛,一对一地用上。其实这样不好,这其实是西医一贯的思维,体内有什么细菌,就用对应的抗生素;体内多了块肉,就割了这块肉;体内缺少了钾,就补钾。好直接的思维,我本人不反对这样的做法,我也支持西医,我相信将来西医一定能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毕竟全世界都在为西医的发展努力,包括我,我也在学习西医。但人体不是机器,理论不等于实践,千变万化的病症不可能按着理论来出现。

我建议大家读伤寒论时,可以读不懂,但不能略过就算。

“此无阳也”有两层意义:1、无阳明证;2、无太阳营卫表症。

1、无阳明症:指的是无阳明腑实症,亦无阳明经热症。此处的热症,是津伤所致,病位为表,没里实症,热症程度远比不上阳明经热症,故不用大黄。甚至比(27)原文的“石膏加人参汤”的热症还轻,但目前此处就是用热症,不能不用清热药,所以,仅能用少量的石膏二十四铢

2无太阳营卫表症:原文中“脉微弱”,说明此时的营卫俱虚,不管是长期使用桂枝汤致汗出过多引起的,还是本身体质导致的,总之,目前该病人的情况是“营卫两虚”,并无卫气收敛过度(麻黄汤症),亦无营气疏泄过度(桂枝汤症)。而补营卫用的是“桂、草、姜、枣”

补营卫的方法原理不懂的学友可回顾本公众号的文章“常见的误解:桂枝汤的君药”。

而仲景医圣对虚病(脱症除外),通常是重病轻药,故方中桂、芍、草、姜、枣、麻用量均少之又少。大家可从方名中“婢”字慢慢嚼尝,本人挺有意思的:婢者,轻微也。

至于“白芍”的使用是恐“卫虚”致“疏泄过度”,类似于陰虚致热症的原理(例如:黄芩治虚热);同理“麻黄”的使是恐“营虚”致“收敛过度”,(类似:干姜治虚寒),此处的比喻或许不恰当,仅仅是让大家更容易理解而已

大家若将本次我讲解的原文综合一起读的话,你们会发现,“桂枝二越婢一汤”的原文,即(28),就是对(24)(25)(26)(27)的做了一次融合。

再次列出原文供大家思考:

(28)原文: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24)原文: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脉微而恶寒者,此陰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5)原文: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26)原文: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7)原文: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以上为本人见解,仅供理论参考。

若有疑问之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