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修身是已发边,正心是未发边。心正则中,身修则和。

 liyh65 2016-12-04
【原文】 “工夫难处,全在‘格物致知’上。此即诚意之事,意既诚,大段心亦自正,身亦自修。但正心、修身工夫亦各有用力处。修身是已发边,正心是未发边。心正则中,身修则和。”

【译文】 阳明先生说:“功夫的难点,全在‘格物致知’上。这实际上也就是‘诚意’的事,‘意’只要‘诚’了,心大多也能正,身也就能修。但是‘正心’、‘修身’的功夫也各有各的用力之处。‘修身’是就已发之处用功,‘正心’是就未发之处用功。心正了,就是未发之中,身修了,就是发而中节之和。”

【解析】 这句话的第一层意思,先点出来功夫的难点是“格物致知”,这四个字前面已经探讨良多。接着点明“格物致知”实际就是“诚意”的事情,因为按照《大学》原文的思路,是“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如果再往下说就是,“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学》中的这个逻辑顺序就像多米诺骨牌,只要推倒了站在最前面的“格物”这张牌,其后面的其他牌会应声倒下,所以“格物”是最关键的第一张牌。而按照“万事开头难”的这条普世适用的定律,打头的那张牌“格物”必定是最难推倒的,所以,阳明说,这是难点。

这句话的第二层意思,“正心”和“修身”这两张牌本来是排在“诚意”这张牌的后面,现在阳明把这二者作为一体单独拎了出来,开了个小灶,分别圈点了一下。顺着阳明以前的一贯作风,正心和修身完全可以看作就是一回事儿,所以说阳明将他们作为一体看待完全没有问题。

这里却又分别讲“正心”和“修身”,其实是就做功夫的次序而言的,并不真的是将其分别开来谈的,否则,总说别的儒者流于“支离”的阳明岂不是自己打自己嘴巴。 “修身”是“已发” 之处用功,“正心”是“未发”之处用功。关于“修身”时所用的“已发”的功夫,比较容易理解,在事理发见的地方循理而行,就是“修身”。难点还在于“正心”的“未发”功夫,该如何认识呢?

号称明代最后一位儒学大师的刘宗周,曾经虚拟着这样反问阳明先生:阳明先生说过,如果意在于事亲,则事亲即是一物,那么意不在事亲时呢,(比如阳明先生正忙着剿匪,他的意正在如何剿匪的事上呢)那么侍奉父母双亲的这份孝心是不是就没有在阳明先生的心里呢? 这问题够狠,够尖锐,够刺激公众们的兴奋点。大家都用期待克林顿回答有关莱温斯基女士问题时的目光注视着忙碌的阳明先生,想看他如何回答这个烫手山芋般的问题。但没等阳明先生亲自回答,刘宗周先生已经自行将答案找出来了,他说(不是刘宗周先生的原话,只是其意思的转述),此时的孝心在阳明这里依然存在啊,和其他天理一样,这种状态时(没有当下存在于自己意中)的天理,阳明统一称他们是“未发之中”。

确实是披着“滑头”外衣的天才解答,正忙着剿匪的王阳明分出了一秒钟的神对刘宗周先生说了声“谢谢”,就又接着忙去了。 按照阳明先生对于“未发之中”这四个字在不同场合下的诠释,可以这样认为,他思路中的人心就像是瑞士军刀,瑞士军刀大家都见过吧,一个刀壳的外衣里面,有着各种各样的工具,有刀子了,螺丝刀了,开瓶器了,剪子了等等许多工具。

人心在当下意念所在的物,就像是那些你正在使用的瑞士军刀中的工具,而那些心体具有却没有当下显示被称为“未发之中”的东西,就像是瑞士军刀中其他那些没有被使用的工具,虽然没有正在使用,但是却并不能说没有,因为你如果要用,随时可以切换出来用。

这其中最吃紧的是你一定要具有,不能说,我现在要用螺丝刀了,切换吧,却发现刀壳中没有这项功能。这种情况就不是“未发之中”了,而是“私欲”犹存了。而要确保“未发之中”常用常有,其功夫就非要在“正心”上下不可, 其实也就是静中不落空,动处有受用(《菜根谭》语)的意思。“未发之中”在前面其实也不止一次提到过,这次虽然是从这种角度探讨,但是和前面提到的那些“未发之中”其实是一样的,无非是论述角度不同,这还需要大家用心体会才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