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到底何谓修身正心?立人的核心,一是防于未萌之先的《中庸》‘戒慎恐惧’的正心功夫;一是克于方萌之际的《大学》‘致知格物’的修身功夫

 读原著 2023-02-12 发布于四川
    弟子问先生能不能将成圣的功夫一言以蔽之的说清楚,先生道:“圣人跟一般人最大的区别是圣人之心纯乎天理良知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一般人要想使此心纯乎天理良知而无一毫人欲之私,无非也多只是用两个功夫:一个是防于未萌之先的《中庸》'戒慎恐惧’的正心功夫;另一个是克于方萌之际的《大学》'致知格物’的修身功夫,舍此之外,再没有别的功夫。 
  只不过,正心修身这两种功夫,各自的用力处有所不同。修身多是针对已发的这一边来说的,而正心则多是针对未发这一边来讲。
    先说格物致知的修身功夫。
   往根本上讲,耳、目、口、鼻及四肢等器官组成身,想要'修身’,就是要做到身体每一个器官的发动都要循理而为,动容周旋无不中理,也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说,非礼勿动’。视听言动一旦发出来不正,就要及时在具体的事上正其不正以归于正。
   显然,此时修身正身已经是不得已的治已病了,也就是说只能在已经发生的视听言动,以及事上及时克制,及时止损,及时收敛,及时正其不正以归于正,好比一个人开车快了碰到路上行人了,这个时候的修身就是在这已发的行为,事上致其良知,第一时间反躬自省,认错,道歉,改错,补偿,比如及时停下来关心伤者,尽自己该尽的所有责任,绝不逃避,良知上只能尽得多,绝不能做得少,这样才能让自己不慊,心安。
  这个时候,明眼人一下子就能看得出来,这个过错本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假如先前开车能心能戒慎敬畏一些,不那么快,不是就没有后面这伤人的问题了吗?确实如此,所以接下来就要说到源头上的,能直接帮人治未病,助人为之于其未兆,治之于其未乱的正心功夫。
   身的主宰是心,或是讲身是臣,心是君,如果一个人能从源头上让心君先正起来,那下面的身臣不就自动'不令而行’,'天君泰然,百体从令’了吗?王阳明先生即道——
  “虽然是眼睛在看,但让它看的是心;虽然是耳朵在听,但让耳朵听的是心;口与四肢虽然能说能动,但让口与四肢说和动的是心。所以,想要修身,主要在于自己的心体,让它常常廓然大公,没有不中正的地方。心一旦中正了,眼睛就自然能够非礼勿视;耳朵就能非礼勿听;口和四肢就不会有不合于礼的言行。这就是《大学》中的'修身在于正心’。”
  接着问题就来了,如何正心?
  正心在诚意,心生来即是正的,自其意念发动,而后有不正,因此想正其心,必就其意念之所发处而正之,很多人后天做事时碍于习染,成见或私欲,才导致了意念发动不诚,意念发动不诚自然就要诚其意,如何诚意?诚意即致其良知之所知,不欺自己的良知,即无论有事无事,都要让自己的每一个起意动念无时无处无有不诚,无不是良知作主,这就是'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谨慎小心的对待那些只有自己独知的每一个起意动念,做到'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无欲其所不欲,无为其所不为’,'善即知即行,恶即知即去’,'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念念不忘存天理’,王阳明先生对此更细致的阐述道——
   “汝若将货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盗之心一般,都消灭了,光光只是心之本体,看有甚闲思虑?这便是'寂然不动’,便是'未发之中’,便是'廓然大公’。自然'感而遂通’,自然'发而中节’,自然'物来顺应’。”
  “须教他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廓清。到得无私可克,自有端拱时在。”
  '戒慎恐惧’的正心功夫足了,则视听言动,喜怒哀乐未发时即已经'中’了,'致知格物’的修身功夫足了,则视听言动,喜怒哀乐也不过是'七情顺其自然之流行,皆是良知之用,无有善恶,无有所着’,动而皆中理,发而皆中节,也自然得理之用,——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是本,是心之虚灵明觉处的良知处在无一毫人欲之私沾染的莹彻之状态,和,是中的发用流行,也是大道通达的景象。心正自然身修,身修自然有后面的家齐,国治,天下平。'致中和’,即是心已正,身已修;'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即是'家齐,国治,天下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