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书法 明季的历史人物,袁崇焕持续引发后人的关注,原因大约有两个:第一,该不该杀?第二,即便该杀,该不该“千刀万剐”? 袁崇焕死于“凌迟”(亦称“陵迟”),史称“磔刑”,民间称之为“千刀万剐”。有史料称袁崇焕遭凌迟3357刀,其实这就错了。 袁崇焕书法 凌迟是最残忍的一种死刑,见于五代时期,辽时列为刑名。凌迟是用刀割人犯,见有8刀、16刀、32刀、64刀、128刀等。生理原因,能割数十刀,人的生命特征基本上就没有了。据称明代有个技艺超群的刽子手,割了人犯3543刀,从而创下“历史记录”。袁崇焕死于凌迟,但《明史》及相关史料上都找不到割了多少刀。3357刀,大概是源于凌迟的“历史记录”。此外,就是满足当时百姓的需求。 袁崇焕书法 有关袁崇焕的历史真相非常迷茫,曾参加过“反清复明”活动的学者朱舜水,在其著《朱舜水集》中将袁崇焕定性为“卖国贼”。梁启超在《袁崇焕传》中,才将袁崇焕定性为“爱国英雄”。《剑桥中国明代史》采用了后一种观点,但在明朝老百姓的眼里显然不是这样,而是前者。老百姓十分痛恨袁崇焕的卖国行为,争相生食刽子手一刀一刀割下的肉。《明季北略》载:“昔在都中,见磔崇焕时,百姓将银一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啖之。食时必骂一声。须臾,崇焕肉悉卖尽。”至法场时“崇焕已气绝,骨肉无存,只余一首(头颅)。”从这里可以看出,袁崇焕被割了3357刀,似乎又有可能。 袁崇焕书法 历史上的袁崇焕,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清《明史》总裁张廷玉在《明史》卷一百四十七《杨镐传》中,是这样评价袁崇焕的:“崇焕智虽疏,差有胆略,庄烈帝又以谗间诛之。” 张廷玉的评价中可以看出,袁崇焕谈不上有多杰出,但将其凌迟处死又有不妥。其中的玄机,又在哪里? 袁崇焕书法 袁崇焕所处的时代十分复杂,如果生在太平盛世,袁崇焕可能是个不错的文官。但明朝内外交困的局势,在崇祯朝骤然升级:既要对付后金,又要对付流寇,两个敌人一起打。崇祯帝有数次将李自成赶尽杀绝的机会,但每当李自成等被官军逼到绝路时,如同事先约好了似的,后金的大军总是出手,让明军难以招架,崇祯帝不得不抽出平定内忧的手,紧急去按外患问题。按下葫芦浮起瓢,最后一个问题都没有解决。腹背受敌,两个拳头打架,为什么不稳住一个,先解决一个呢?不是没有,而是没成。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崛起,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起兵,开始进攻大明。明朝的态度是,“大彰挞伐,以振国威”,“务朝殄灭,以奠封疆”。谁闹揍谁,不给会哭的孩子奶喝,绝不谈议和之事,万历帝的态度,证明了他并不昏庸。 此时的后金统治者,并无鲸吞辽东之意图,更未有问鼎中原的宏愿。即便到了皇太极时期,他一生也没有夺取大明江山的明确目标,他与袁崇焕的往来书信不下十封,谈的也是议和。但他们攻城略地,抢劫财物,还自己跟自己吹牛皮倒是真的。努尔哈赤最大的志向,是希望明朝承认他的存在,封其为王,为此他曾数次派遣喇嘛携书给明辽东官员“言和”。“和”不成就打,双方这一打就是八年,努尔哈赤处处得手,想议和的一方,积极性也没了。 袁崇焕书法 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袁崇焕于宁远重创努尔哈赤。这次胜利对双方都太重要了:明朝要战胜后金,实在不容易;后金要吞掉明朝,也不想的那么简单。于是,双方开始了第一次和谈。 与侵略者坐在一起谈买卖,政治风险等级极高。宋金和谈,高宗成了投降派,秦桧由此遗臭万年。大明朝谁出来干这桩事?大名鼎鼎的袁崇焕! 袁崇焕像 袁崇焕(1584—1630),字元素,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任邵武知县。天启二年,因御史侯恂的赏识而任职兵部,又因孙承宗的器重而镇守宁远。 和谈与劝架是两回事,不是讲通道理大家消消气事情就过去了。和谈的关键是谈条件,并且要双赢:出钱的一方,要感到掏出银子的价值,必须远远大于不花银子的结果;收钱的一方,要感到得到一纸“合同”的利润,远比拼命更划算。为了改变对方的预期收益,双方都要让对方知道自己拳头的厉害。 天启六年的和谈,时机对明朝相对有利,因为刚刚打败了后金,努尔哈赤没有被当场击毙,回去之后也医治无效。这年九月,当死讯传至宁远后,袁崇焕派镇南木锉(李喇嘛)等三十四人的庞大队伍,前往后金吊唁努尔哈赤,祝贺皇太极继位。皇太极自然也客气起来,“欲两国通好”。最后的核心问题当然是“价码”:前提是大金国皇帝,改称金国汗。见面礼,是明朝先送给后金金十万两、银百万两、缎百万疋、青蓝布千方疋。然后双方关系正常化,以后每年后金给东珠十颗、貂皮一千张、人参一千斤,明会金一万两、银十万两、缎十万疋、青蓝布三十万疋。明方还价,见面礼砍掉一半,其他的既然国际贸易,就不算具体的细账了。 这笔交易倘若达成,什么李自成、张献忠恐怕早就被逮捕,或早已死不见尸。明军虽已腐败,但收拾一群闹事的老百姓,实力还是没问题的。 朱由检手迹 利润从来都是诱人的,为了哄抬“价格”,五月份皇太极率军至辽西攻掠,进攻锦州、宁远。为了压价,袁崇焕也早有准备,谈判桌之外明朝占了上风,取得“宁锦大捷”。这一败一胜,竟把双方的“生意”搅黄了:天启皇帝太高兴,和谈的事凉到了一边。但相关官员加官进爵,作为和谈一号主角的袁崇焕,官只升了一级,奖金只拿了三十两银子。袁崇焕极为恼怒,辞职不干了。皇太极更是傻了眼:拿着“账单”,找不着签字的了。 崇祯元年,明朝国内的日子开始难过起来,主要问题是灾荒加重,造反的太多,迫切需要宽松的国际环境。退休在家的袁崇焕,又被崇祯皇帝请到了京城。 崇祯帝给袁崇焕交待工作的地点,不是他的正规办公室,而是紫禁城里的平台,参加的工作会商的也只有几个人。这一天,是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十四日。面谈之后,袁崇焕最终给了崇祯一颗定心丸:“计五年,全辽可复。” 崇祯帝与袁崇焕都很高兴,也都很有把握。但许誉卿觉得不太可能,因为他是兵科给事中,情况太熟:后金的事拖了十几年,皇帝都拖死了三个,怎么可能那么容易? 袁崇焕告诉他:“聊慰上意!” 袁崇焕书法 逗皇帝玩?不可能。胆子再大,也不能拿自己的脑袋和盍家性命开玩笑。袁崇焕是不能跟许誉卿聊得太多,因为有五年的机动时间,袁崇焕认为自己能把辽东的事情摆平。 但是,袁崇焕从平台召对到最终被拿下,既未狠揍皇太极,也未收复寸土,唯一真抓实干做的一件事,就是杀了毛文龙。 毛文龙是各方都不喜欢的人。他是辽东的东江总兵,东江的几个海岛,在当明就是明朝伸进后金与朝鲜之间的一个楔子。朝鲜是明朝的附属国时,经常向明朝告毛将军的状,因为他时常借东西不还。后金从明廷手里抢走朝鲜后,恨毛将军的又多了个皇太极,因为他不好甩开膀子与明军干。袁崇焕到任后,毛文龙又不断“讨薪”,要袁崇焕解决欠饷问题。 毛文龙的实力不是很强,但战略威胁太大,被人从背后插一刀的感觉,谁都受不了。袁崇焕的军事素养很高,战略、战术都不是外行,居然把毛文龙给杀了。袁崇焕要杀毛文龙,直接原因是他不服从调动,并且无法正面沟通。但不经审判,当场把一个总兵给杀了,袁崇焕当时也没有受到任何追责——这与他有尚方宝剑,拥有先斩后奏的特权没有关系。按照明制,尚方宝剑只能杀总兵以下的将官,这个袁崇焕清楚,毛文龙也清楚。袁崇焕杀毛文龙时,用的是“圣谕”——崇祯皇帝要杀毛文龙,所以袁崇焕心安理得,毛文龙无话可说。 究竟什么原因,崇祯与袁崇焕为什么要杀毛文龙?碍事。毛文龙的人头,很能证明明廷和谈的诚意,此时的袁崇焕,与皇太极谈出了成果。后金方面有些诚意,皇太极与袁崇焕的往事书信中,主动去掉了自己的天聪年号,只写己巳年(崇祯二年,1629年)。这年四月,皇太极致书袁崇焕,要求明朝铸给“金国汗之印”,袁崇焕没有回复。皇太极再催,依旧泥牛入海——这么大的事,袁崇焕应该是作不了主的。 袁崇焕不答应,可能是认为皇太极开价过高。为了证明这个价码属于“优惠价”,皇太极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作出说明。这年十月,后金军绕过宁远、山海关,由大安口毁长城攻入内陆,占领遵化、滦州、永平、迁安四城,进而围困北京。袁崇焕吓坏了,赶紧去追,在北京城外追上了后金军队。皇太极没有攻下北京,但后果太严重:袁崇焕进城去跟崇祯帝解释,只是这一去,他再也没有出来。 《内阁藏本满文老档》封面 袁崇焕于次年被崇祯帝下令凌迟处死,一百多年后,清廷宣布:崇祯中了咱的“离间计”!其实,清朝《满文老档》中关于袁崇焕与后金秘密往来的记载详实,后金“离间”明朝的证据并无多少说服力,而且明朝锦衣卫的侦察水平一直不低,骗人不是一件容易事。崇祯帝要杀袁崇焕,“叛国”、“投敌”的指责,只在逮捕袁崇焕时的圣旨:“谋叛欺君,结奸蠹国。斩帅以践虏约,市米以资盗粮。既用束酋,阳导入犯,复散援师,明拟长驱,及戎马在效,顿兵观望,暗藏夷使,坚请入城,意欲何为?致庙社震惊,生灵涂炭,神人共忿,重辟何辞!” ——《国榷》中的这段记载,在八个月后对袁崇焕的正式判决与定性时,《崇祯长编》中有了重大更改:“谕以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种种罪恶。命刑部会官磔示,依律家属十六以上处斩,十五岁以下给功臣家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于二千里外,余俱释不问。” “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为崇祯帝担负秘密使命的袁崇焕,国家需要卖,又没卖上价,还造成严重后果,这才是崇祯帝恼怒的真正原因。 秦桧替宋高宗背黑锅,精神损失物质补,高宗给了他一个丞相。袁崇焕替崇祯帝背“黑锅”,最终被剁成一堆肉酱。虽然对袁崇焕家属的处理“皇恩浩荡”,但毕竟还是吃力不讨好。袁崇焕死后,这种不明不白的事,很长时间再无官员肯干了,尽管后来皇太极又多次向明朝表示,“如天朝许款情愿休兵”,甚至找大凌河战役中被俘的监军兵备道张春,让其为后金上表明朝请求议和,但明廷既没出现秦桧,也没出现袁崇焕。 袁崇焕墓 袁崇焕之死是崇祯帝误中满清的“反间计”,除了清修《明史》,明朝的官方史料中是根本找不到的。该杀还是错杀,罪该万死还是千古奇冤,都不过是明、清统治最高者指导思想上的差异罢了…… |
|
来自: 唯我英才 > 《各种人物事非功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