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曾石仓藏书 【原文】 曹曾,鲁人也。本名平,慕曾参之行(1),改名为曾。家财巨亿,事亲尽礼,日用三牲之养(2),一味不亏于是。不先亲而不食新味也。为客于人家,得新味则含怀而归(3)。不畜鸡犬,言喧嚣惊动于亲老。时亢旱,井池皆竭。母思甘清之水,曾跪而操瓶,则甘泉自涌,清美于常。学徒有贫者,皆给食。天下名书,上古以来,文篆讹落者(4),曾皆刊正(5),垂万余卷。及国难既夷(6),收天下遗书于曾家,连车继轨(7),输于王府(8)。诸弟子于门外立祠,谓曰“曹师祠”。及世乱,家家焚庐,曾虑先文湮没(9),乃积石为仓以藏书(10),故谓曹氏为“书仓”。 (选自王嘉《拾遗记》卷六) 【注释】 (1)曾参(前505~前432),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山东平邑县)人。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著述《大学》、《孝经》等,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2)三牲:《孝经·纪孝行》:“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不为孝也。”邢昺疏:“三牲,牛、羊、豕也。” (3)含怀而归:怀藏;携带。 (4)文篆:文字。讹落:错漏。 (5)刊正:改正。 (6)夷:平。 (7)连车:车子连接不断。继轨:跟上前面的车辙。 (8)输:输送。 (9)湮没:毁灭。 (10)仓:储藏物资的建筑物。《国策》注:“圆曰囷,方曰仓。”《说文》:“仓,榖藏也。仓黄取而藏之,故谓之仓。从食省,口象仓形。” 【译文】 曹曾,山东人。本名平,因钦佩孔子学生曾参之品行,改名为曾。家财巨亿,按照礼仪规定侍奉父母亲,平时三牲之奉养,一样也不少。有新的食品,父母不先吃,自己绝不会先吃。在人家做客,如果得到新的食品,就带回家。家里不养鸡犬,说鸡犬吵闹会惊动父母。在天旱时,井里和池塘里都没有水。母亲想喝甘甜清澈的水,曹曾拿了瓶子归在井边,甘泉就自己涌出来了,比平时的井水更清凉甜美。学徒中有生活困难的人,他都提供食品。天下著名的书,自上古以来,有文字错误和遗漏的,他都一一纠正,共有万余卷书。等到国家动乱结束,他把天下留下来的书都收集起来,用大批的车子源源不断的送到王府。他的弟子在门外建立了祠堂,名叫“曹师祠”。在社会动荡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被烧毁了,曹曾考虑到前世的文章会被毁灭,于是用石头见了仓房来藏书,所以人家把曹氏叫做“书仓”。 【人物小传】 曹曾,字伯山。济阴(今山东定陶、菏泽一带)人。东汉藏书家。本名曹平,因敬慕曾参品德,遂改平为曾。其家产颇富,对招收学徒有贫者,皆提供饭食。家收藏图书甚富,多达万余卷。当时天下名书,自上古以来,文字有讹误者,均予以勘正。光武初(25年左右),天下兵乱,他唯恐因战乱而湮没典籍,乃积石为仓以储藏书籍,史称“曹氏书仓”。后官至谏议大夫,门徒达3000人之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