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尔 什么是水乡文化呢?似难下一个定义。可只要看一个场境:粉墙黛瓦的农家房屋旁边,时浓时淡的炊烟正在升腾,柔风轻拂,袅袅依依;夕阳的余辉中,一位荷锄的老农正从田边缓缓走来;屋前是一大片葱笼的庄稼,屋后是一条清悠的小河,河里,鸭子在游弋,白鹅在嬉水;岸边,鸡飞狗吠欢奔迫逐,“咩、咩”羊儿的叫声不知从何处传来……这是许多人多么熟悉的生活场境啊!千百年来,水乡农民就这样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一切显得那样唯美,那样纯朴,那样恬静。也许,这就是水乡文化的一个方面吧。 去年秋,学校换届,朱宏斌老师就任直塘小学校长。农民出身的校长准备在学校教科研上有其自己农村特色,做一篇创新教学的“文章”。直小校舍以被农田包围的地理特点,以直塘发展相对滞后从而保留原汁原味的水乡文化这一“有利条件”,决定以“依托水乡文化,拓展课程资源的研究”为题,让学校成为既定特色。这样,我便重新“上岗”走进教室,成了乡土文学社的辅导老师。 清明前后,市场上开始出售青团子。翠色诱人,糯而不腻,更有豆沙的甜馅,芳草的甘味,食之,齿间留香回味无穷。这就是家乡的青团子,也是家乡的民俗。一代一代的农民以其勤劳与智慧,为现代人留下一份口福,也留下一种没有任何添加剂的绿色食品。 于是,我决定教学生写一写青团子。 百度搜索,制作青团的原料各地都不同。那么,本土青团子的颜色是从什么草中提取呢?通过一次次走访始知。原来,我们这一带乡间,青团的颜色是用一种叫浆麦草的青草制作的。 为了指导好作文,我开始寻找浆麦草。 浆麦草类似小麦,约半尺多高,叶子柔软,最明显的特点是茎呈红色。春回水乡,芳草遍地,拔了不少草,一问都不是做青团的那种。 原来,浆麦草步了马兰头的后尘。这些年来,除草剂的广泛应用,青青芳草均遭劫难,可怜原生态的浆麦草,在现代科技面前遭此大劫,正慢慢消失。村民告诉我,要到竹园、渠道边平时打不到药水的地方去找。终于,在电站旁的路边寻觅到了浆麦草。我把青草给老农民看,得到确认。“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看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嘛。 有了浆麦草,又买了青团子,当我走进教室时,心中底气大增。 青团子是这样制作的。把草切去根须,洗净;再将草捣烂,揉搓,加水,加少许石灰;把泡沫去掉,沉淀掉杂质;再将青浆与米粉拌和,用豆沙做馅,做成团子后,放蒸架上蒸熟。 我把了解的过程告诉同学们,孩子们的笔在纸上沙沙地书写着。下课了,我把唯一的那个青团子给了学生周程程。小姑娘来自安徽,那儿没有此民俗。她说,这是第一回品尝第二故乡的美食。 娄东大地,气象日新。马兰头,浆麦草,这可怜的芳草,愿你们凤凰涅磐,浴火重生,年年岁岁花竞开,岁岁年年再相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