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研究

 静雅阁521 2016-12-05

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研究

柳河县三源浦中心校 孟祥红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是直接促进个体行为的心理动力,是促使学生达到学习目的的动因。它的产生是基于主体内部的需要与外界诱因的结合。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只来自于社会和教育的需求,那么他们就丧失了学习的自觉性,而处于被动的状态,就会影响学习效果。心理学家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一般来讲,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是一致的,学习动机积极,则学习效果就好;学习动机消极,则学习效果差。因此,在教学中,为落实素质教育,我们就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内部和外部动机。

    1. 动机-——导向成功的源泉。

    心理学把推动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动力称为动机,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和动力。它是个体积极学习的一种固有的自然倾向,因此,动机只能被激发而不能被建立。从某种意义上说,动机在非智力因素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这是因为首先动机是其他非智力因素或活动发生兴趣,诱发情绪情感,然后在情绪情感形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动机,才能对人的行为活动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

.   2  学习动机-——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人们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学生学习动机即由一种学习目标指导、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内部力量或内部机制。学习动机和学习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一种间接的促进或促退的关系,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支持性条件。

学习动机可分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人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不在活动之外,它不需要外界的诱因、惩罚来使行动的方向指向目标,因为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动力。例如,有的人喜欢数学,便上课认真听讲,课下刻苦钻研;有的人写小说可能从来没有出版过,但他从写作中得到乐趣和满足,写作本身对他而言就是一种乐趣。外部动机是指人们由外部的诱因所引起的动机。动机满足不在活动之内,而在活动之外,这时人们不是对学习本身感到兴趣,而是对学习带来的结果感兴趣。例如,有的人学习是为了取得好分数,获得奖励,避免惩罚、取悦老师等。对学习来说,内在动机和外部动机其实是互动的,是合作而不是对立的关系。很多人的学习都是在内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共同推动下完成的,既有对知识的渴求,也是为了未来有一个好的工作和收入。

.    3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的必要性。

.1 )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动机是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促进学生可持续发燕尾服的必然要求。

    学生可持续发展是指学生根据国家教学大纲的要求,能够按照一定的发展方向,延续不断的发展趋向。影响学生可持续发展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非智力因素特别是学生学习动机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学习动机作为引起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完成的重要条件,并由此影响学习效果。学习动机强的学生,必然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在学习中能专心致志,具有浓厚持久的学习热情,遇到困难时有顽强的自制力和坚强的毅力;反之,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必然学习积极性低。良好的学习动机能够对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促进内因的转化、激发学生发展潜能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够促进学生自身持续发展,为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朱熹就说过:“问为学功夫,以何为先?曰:……专在人自立志,”“有志于学者,……只看志如何?”诸葛亮《诫子书》也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些都强调“志”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是学习的前提。“志”,即“立志”(与现代的“动机激发”相当),主要是指学习者获取知识经验的动机、态度和目的。学习成果的获得,首先取决于学习者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立志是成功的第一步。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就把“引起动机”作为其五段教学法之首,现代教育家布鲁纳提出“动机原则”作为其五大教学原则之一。现代教学思想越来越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尤为重视。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把学习动机教育作为非智力因素教育的突破口。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除了在客观上必须了解学习原理并熟悉方法外,还要了解学生本身的两个主要因素-——学习能力和学习动机。从学习机动方面看,教师教学成败决定于学生的学习,在其它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学习成绩的高低将取决于学生是否努力;而努力是学习动机的表现,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动机是教学的目的之一,同时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3)动机的不自觉性和不稳定性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较低,很难自觉地为自己确立一个学习目标,并始终朝着这个目标而维持自己的学习活动。在小学生学习活动中,学习目的和目标可能是被动确实而且自己经常变换学习目的和目标。这是由小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的不稳定性所决定的。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当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它就会推动人们去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活动的动机。当需要推动人去活动,并把活动引向某一目标时,需要就成为人的动机。小学生的学习动机随着不稳定的需要而经常变换,可能今天想得到小奖品而学习,明天是害怕受到批评而学习,因此,小学生学习动机具有不自觉性和不稳定性。

4) 外因性动机占主导地位

     根据动机产生过程中需要和诱因哪个起重要作用,可将动机分为外因性动机和内因性动机。外因性动机是指主要由外在条件(即诱因)诱发而来的动机。如有的学生纯粹是为得到表扬或奖励而努力学习,表扬和奖励作为外在条件即诱因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并非对学习活动过程本身有举,这类动机就属于外因性动机。父母的奖惩,亲朋和老师的表扬,同伴的钦羡和各种竞赛荣誉如优秀学生等都是激发外因性动机的条件。作为盛典人,外因性动机对人的行为作用较小,内因性动机占主导地位,但对于处于小学阶段的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低,往往是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的基础上的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所以希望得到的表扬和受到同龄伙伴(如同学)的赏识是小学生活动(尤其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动力。

    5  近景性动机是小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

    如果根据动机的影响范围和持续作用的时间,可分为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近景性动机与活动本身相联系,影响范围小,持续作用时间短。如学生为应付老师检查而认真做好作业,有的为了应付考试而复习功课,有的因父母许诺而学习。这是一种局部的、狭隘的动机,而且容易受到偶然因素的影响,随情境改变而改变。近景性动机主要是依赖于活动本身对学生的吸引力或者外界强制力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来使学生投入精力从事某种活动,不需要学生十分强的自控能力。远景性动机与活动的社会意义相联系,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如“为中华之崛起”而学习,有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如成为科学家等,这种动机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控能力,不随情境变化而变化。小学阶段的学生缺乏自我约束能力,主要靠对活动本身的举来自与外界的压力来维持某种行为。所以,近景性动机是小学学习动机的主要动机。

4、激发及培养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策略

    结合以上学习动机的分极及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下面就来探讨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有很多,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也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和调节与控制有机的统一体。按期有效率可分为有效策略和无效策略,在教育实践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此,我提出以下六点“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策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