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协和医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早期食管癌治疗的新选择

 MissU001 2016-12-05

近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消化内科科主任陈丰霖教授及其团队成功为多例早期食管癌的患者实施内镜下食管病变ESD(即: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dissection)切除术。手术过程顺利,效果满意。

患者一:52岁的肖大叔,于4年前发现“(距门齿25-28cm)食管鳞状细胞癌”。由于位置较高,不宜手术,予以行“替吉奥+洛铂”方案化疗以及放疗治疗,放化疗后定期复查胃镜,于1个月前复查胃镜及活检病理示:“(距门齿34-37cm)食管鳞状上皮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伴局灶癌变”。排除相关禁忌症后,于全麻下行胃镜下早期食管癌电切术。镜下见距门齿34-37cm处食管粘膜粗糙不平,边缘APC标记后行ESD切除,抬举征阳性,无活动性出血,APC及热活检钳处理基底血管。整个操作过程流畅、顺利,创面几乎未见出血。术后患者予禁食、制酸、预防感染等,两天后嘱冷流质饮食,并逐渐进食冷半流质饮食,目前患者无腹痛、呕血、便血等,已出院。

患者二:68岁的林大爷,于1个月前发现“(距门齿30-32cm)食管鳞状上皮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伴局灶癌变(中分化鳞癌)”,既往有“胃癌”病史1年,行全胃切除术后予FOLFOX方案化疗9个周期。排除相关禁忌症后,于全麻下行胃镜下早期食管癌电切术。镜下见:食管距门齿30-33cm见一片状糜烂,予ESD切除,APC处理创面。手术过程顺利,目前患者未出现明显相关并发症,已出院。

陈丰霖教授介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近年来治疗食管早期恶性肿瘤和较大的良性病变的新技术,它具有创伤小、住院时间短、疗效佳等优点,但其操作难度高、风险大,可能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这也就意味着对内镜医师提出了更高的操作水平要求。我院消化内科近来已成功为数十例食管早癌及食管癌早期患者行该项手术,且患者接受治疗后生存质量和术后生存率都很高。目前随访病例中没有出现病变复发,这表明ESD技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安全有效,且复发率低,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由于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国家,内镜的早癌诊断和治疗日益重要。目前ESD的优势非常明显,在我国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消化内镜领域最大的进步,就是以低侵袭性、功能保留和提高术后的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内镜下治疗,而越来越多的早期癌可以通过内镜手段进行治疗。随着消化内科内镜下治疗早期胃食管癌的开展、内镜技术的不断提升,并计划今后进一步扩大内镜在治疗上的应用,造福更多患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