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锅贴、生煎、小笼包......地道老上海们就认这几家

 萍泊远方 2016-12-05



有时候,味道是种记忆,失去了很难找回。铜川路、永康路和肇周路的消失;阿大葱油饼和梦花街馄饨的停业,好味道吃一次少一次。

这次献出了自己的私藏,带来这些记忆中的好味道。

★ 老上海心中的那一碗馄饨


在小小的江西路的一头,一家已有35年历史的馄饨铺可是我一直藏着捂着的心头好,这次也是忍痛割爱把自己私藏的食堂分享给大家。据老板介绍,这家馄饨铺最早是在1981年,由一位三林塘阿婆创立的。


▲ 馄饨当天现包限量,卖完就吃不到咯

大馄饨10元8个,胃口小的女生估计吃6个就饱了。


▲ 三林塘阿婆的大馄饨

热乎乎的一碗馄饨端上,咬一口,带着麦麸的黑面做的馄饨皮韧劲十足,夹心肉的肉馅紧实,青菜和荠菜的馅芯加了点酱油提鲜,也是正宗老上海的做法。


▲ 馅肉紧实,老上海的味道

一般吃馄饨时,加胡椒粉或鲜辣粉是必须的,不过我喜欢这家的秘制辣椒酱用辣椒粉和菜籽油慢慢熬制,香而又不十分辣。


▲ 最爱的秘制辣椒酱

“老板娘,一直开在这么个角落头里,会担心客流量不好伐?”“从没担心过,老顾客们喜欢这里的原因,是这里有不变的味道,价钱又不贵,分量足。我们也是凭良心挣钱,只要他们吃得开心就好。


▲ 三林塘馄饨-江西中路416号(近北京东路)

上海生煎的老字号

说起生煎不得不提一下大壶春,作为上海生煎的老字号,也有九十多个年头啦。区别于以前吴江路汤多皮薄的“小杨”,大壶春的鲜肉生煎一直都是“反”的,头是朝上的,生煎皮都是醒发过的,口感松软厚实


▲ 属于老上海的生煎

“阿姨,再加一两草虾生煎”“一共12块”,是不是真的草虾不得而知,好在虾肉还算新鲜大只,几口下肚


▲ 新鲜大只的虾仁

吃生煎,也是从小有的一个习惯,吃生煎必点小馄饨,就是喜欢把小馄饨放在生煎下,用勺子舀着生煎,这种吃法的好处在于,漏出的少许生煎汤汁,会顺势滴入小馄饨之中虽然汤里肯定已有味精加持,不过还是自欺欺人地认为小馄饨汤会变得更加鲜美


▲ 汤汁会为小馄饨提味

店里的阿姨爷叔嘎着“山胡”,斑驳的桌子上放着装生煎的不锈钢盘子。年代悠久,很有情怀,有一种时光瞬间倒流的感觉


▲ 大壶春(浙江中路店)-浙江中路117号

★ 再现吴江路的传奇

现在已改头换面开成连锁的“小杨生煎”已完全不是那个曾在吴江路叱咤一时的“小杨”了,听朋友爆料,在龙华地区还能吃到曾经吴江路小杨生煎的味道,赶忙驱车前往。


▲ 做好一锅马上就卖完

踩着饭点过去,大排长龙是肯定的了,不管真的好吃或不好吃,排队已然成了上海特色。排着队的我,心里想着的却是:可别让我失望。


▲ 亲力亲为的小老板

生煎一出锅就被卖光,马上新的一锅就被接上。打包的居多,不过堂吃的区域确实有点小。


▲ 生煎非常大只

生煎个头很大,轻咬一口汤汁已快满溢出来,皮薄,肉馅紧实。特地用米醋把焦脆的底部泡到入味了再一口吞下,确实让我产生了回到当年吴江路小杨生煎的错觉。


▲ 皮薄,汤汁几乎要扑出来

和老板闲聊中得知老板原是吴江路小杨生煎的员工,开店已有5年“一直好奇以前小杨生煎的汤汁怎么会那么多?”“生煎多汁并不是内馅肉冻要多。个头大,生煎的体积和内馅比例均衡,才是多汁的秘诀。”


▲ 阿德生煎-龙华西路219号(近龙吴线终点站)

★ 绍兴老板的私藏辣肉面

在离阿得生煎不远处,也有一家网红点心店。上午11点过来时,小小的店面已大排长龙了


▲ 现包小笼,每日限量

点好买单,排队等座,听说辣肉面和小笼包是特色,小笼还是限量供应。还算运气好,买到了最后一笼。


▲ 一笼十个绝对管饱

带着浓浓的绍兴口音的老板有一句没一句地和客人聊着,“老板,你这家店开了多久了?”老板边包着小笼,边用手比了一个6。“6年了?”“不止咯,是16年!”


▲ 汤汁装满了整整一勺

店不大,一共才3张桌子,人挤着人坐下,小笼先被端上,10块钱10个满满一笼。用调羹盛着一口咬下,汤汁鲜甜,皮也很薄,肉馅吃的出很新鲜,口味偏甜,调味更偏向于无锡小笼。


▲ 满满的料铺满整碗面

辣肉面搭配自制咸菜,又另加一份辣酱浇头。面条偏软不硬,酱油葱油都还舍得放,倒是有点偏咸了。辣肉是用肉糜炒的,不辣却稍甜的口感蛮对我的胃口。


▲ 越乡小吃-龙华西路31弄(近龙华西路桥)

★ 已经难觅踪影的正宗上海锅贴

胖阿姨不胖了,瘦了好多。这是我这次见到胖阿姨最大的感受。这家虹口区的网红锅贴店你不排上半个多小时是更本吃不到的。早上六点开店直到中午十二点,每人限购4两一卖光就关店,就是这么任性。


▲ 对有些人来说这就是他们心中的“米其林”

“伐晓得昨天哪个电视台,又帮我偷偷摸摸宣传过了。队又排那么长,还让不让我好好做生意了?人又休息不好,现在心一急,底也煎不好,品质又难保证,唉”,胖阿姨说着说着生气了。


▲ 已经不胖的胖阿姨

以前的胖阿姨锅贴店面非常小,排队也没这么厉害,每个月我至少会来吃一次,甚至周末可以不睡懒觉,专程早起过来吃,然后沿着祥德路到四川路,把万寿斋,虹口糕团厂等沿街小吃全都吃个遍。


▲ 造型标准的上海锅贴

胖阿姨锅贴个头大,造型标准。馅料又足,特别是锅贴底部特别好吃,焦香酥脆。还会按食材的季节性来出特色锅贴,比如草头锅贴、萝卜木耳锅贴、豆苗锅贴、荠菜锅贴等。


▲ 鲜肉和荠菜各有千秋

约摸半小时后,也终于轮到了我。招牌鲜肉是必点,遗憾的是草头还没到时候,最近只做荠菜的。鲜肉和荠菜的各来一两。因胖阿姨这里只限外带并无堂吃,赶忙从店旁拿了个小板凳坐定,端手上趁热吃!果然肉馅还是那么多汁,极为鲜甜。荠菜还未咬开已闻到一股清香,荠菜嫩而不老,好吃。不过,确实如胖阿姨所说,底部受热不均匀,有些好有些差:正是胖阿姨所担心的问题。


▲ 胖阿姨锅贴-祥德路140号(近欧阳路)

★ 儿时的那一笼小笼包

这家也是我的私藏之一,第一次对于小笼的认识也是发源于此,可以说是我从小吃到大的店铺。对于从儿时的3.5元一笼八个到现在的6元一笼六个,个人认为涨幅还算良心。


▲ 让差头司机魂牵梦绕的小笼

小笼皮没以前那么薄了,内馅的口味还是蛮喜欢的,不甜,鲜咸味为主,汤汁也很多还是小时候的味道。


▲ 味道还是儿时记忆中的那个味道

这家店还有个特色就是营业至通宵,很多差头司机把这家店选为自己的深夜食堂。记得好几年前有次很晚从浦东打车回去:“师傅,麻烦去xx路”。“喔唷小伙子,正好把你送掉我就结束生意,去吃前城酒家嗲的不得了的小笼去咯”。


▲ 只有老食客才知道的油煎三鲜馄饨

我特别喜欢在这里点三鲜馄饨再特意让店家做成油煎馄饨,馄饨很舍得用料,榨菜和肉馅的比例正好,还有大颗的开洋淋上少许米醋吃特别鲜美。


▲ 诚意十足的绿豆汤

每到夏天那6元一碗的绿豆汤也是每次必点,绿豆汤中薏仁放得特别多点好小笼坐定,赶忙喝上一碗别提有多舒畅了。


▲ 阿福饭店(原前城酒家)-唐山路567号(近昆明路)

★ 80年代的虹口回忆

位于四川北路上的三层建筑,也是居住在虹口的老一辈所爱戴的食堂,建于新中国成立后。逐步走上二楼,店中女职工的穿戴和那宛如80年代的装修风格,在这家店时间像被定格了似的。


▲ 时间定格为80年代

出名的是汤团,有甜和咸2种口味。汤团16元四个,个头非常大,可以按喜好做二甜二咸的混搭。


▲ 招牌汤团

两端带有小小尖角的是甜口的黑芝麻馅,也是上海人所称得“黑洋酥”,不过里面的猪油有点少,馅芯也比较粗,吃口稍微有点干


▲ 猪肉馅的是真爱

圆圆滚滚的是咸口的猪肉馅,汤汁很多,肉馅也比较紧致有弹性,无上海人所说的肉隔气,鲜中带少许甜味,吃两个完全不过瘾。


▲ 童年最爱的就属刨冰了

点单时竟发现了童年时的宝贝“赤豆刨冰”和“菠萝刨冰”,欣然买之,果断选了赤豆口味的,“阿姨,刨冰少一点赤豆要多帮我放一点哦!”就连杯子和勺子都是当年的同款,赤豆甜度适中,口感不算酥软,小时候对口味的记忆直到现在应该也被美化过不少吧。


▲ 四新食苑-四川北路1908号(近多伦路)

★ 汤团配着馄饨一起吃

又一家百年老字号,特意过了饭点去,还是吓一跳,小小的八仙桌上挤满了人,基本上听不到普通话,还是以附近居民为多。


▲ 每天几乎都是人挤人

“麻烦再帮我拿十个芝麻汤团打包”一位老伯头也不抬的一边说着,一边又吃得不亦热乎。


▲ 招牌全家福

硕大的蓝瓷碗中装着5个馄饨2个一甜一咸汤团的全家福,可是这里的招牌,几乎人人必点。


▲ 菜的比例稍许有点多

按个人爱好先尝了馄饨,个头很大,不过馅芯有点散,不是很紧实,菜的比例还是过多了点一口下去还爆了汤水,差点溅到旁边的客人。


▲ 这次芝麻馅的是真爱

芝麻馅的汤团倒是一个惊喜,芝麻馅细滑,甜度适中,满口的猪油为汤团加分不少,没猪油的芝麻汤团我还是蛮欣赏不来的。相比肉馅的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四新食苑的。


▲ 盛兴点心店-顺昌路528号(近永年路)

★ 冷面是上海人不可割舍的味道

据店里的阿姨说这里已有六十多年历史,之前原店址并不在大兴街上。赶到了这里时,早已过了饭点,店内空荡荡的。


▲ 阿姨冷面一抓一个准

冷面是这里的头号招牌,只见店员阿姨动作娴熟,戴上手套冷面一把抓来份量正好再逐步浇上酱油、醋、花生酱、辣油等。


▲ 吃冷面就是要浇头多才过瘾

每次吃面至少三四个浇头是老规矩,把特色的兜一圈,要不等于没来,糖醋小排听说是招牌,必点。“炒双菇有伐?”“喔唷,小伙子你来晚了,炒菜的刚午休,香菇面筋要伐?也一样很好吃的,还有最后一点,统统给你。”


▲ 面的口感还不错

先拌面让各种料和冷面充分接触入味,冷面很劲道,又滑润爽口,各种配料的搭配相得益彰,糖醋小排调味的正好,不过稍许有点老。香菇面筋确实好吃,发过的香菇滋味很浓,面筋也无那种难吃的油味,两者互相之间均没有掩盖住对方的味道那这个感觉就对了。


▲ 熏鱼有外婆做的味道

随手还点了一份本帮熏鱼,不是很甜的调味,少许的五香粉去除了鱼肉的土腥味很有我外婆做的味道。


▲ 普明面馆(大兴街店)-大兴街105号(近陆家浜路)

★ 濒临失传的葱油饼

以前卢湾有阿大,虹口有王师傅。王师傅的绝活是用手来翻饼,用手来拍饼,让人啧啧称奇,据说这才是老底子上海的本帮葱油饼的传统做法,已渐渐失传了。


▲ 手拍葱油饼——快要濒临的绝活

每一个葱油饼都包裹了满满的葱花和肉眼看得到的猪油块这个喷香的猪油块可以说是葱油饼的灵魂。再加上实实在在的揉搓捏打,又是煎又是烘的,一锅葱油饼也要做上二十来分钟。每次出炉必定一抢而空。


▲ 葱油饼回炉中稍许烘烤是必须的

本来家已动迁到通河新村的他,每天搭地铁来虬江路的店铺卖饼已经不是在做生意,而是在坚持一种情怀。不过听说王师傅好像不幸摔伤了手,已暂时关门歇业了……假如王师傅真有意闭店的话,那这门独技和口味就真的失传了,也真是一阵惋惜。


▲ 大块的猪油是点睛之处

不管现在我们的舌头变得如何刁钻,眼界如何宽广,那种藏在记忆深处的味道,是无论如何都不会被忘却的。所以每一种情怀都应该被感动,每一种情怀也都应该被铭记。


▲ 王师傅葱油饼(已暂时关店)-罗浮路142号隔壁(近龚家宅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