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

 零极限2015 2016-12-05

   再看教材65页,也就是[理论阐释]的第二条“生病起于过用”,我们在串讲时已经谈到,“生病起于过用”,这是中医发病学的一个重要观点。同学们,在这段里我们看到,所谓的“起于过用”,它本身具有相对性。也就是人和人不一样,春夏秋冬四时阴阳不一样,因此这个“过用”又是有一定的相对性,是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的,这可是中医认识问题的一个基本方法。如果违反这个方法,如一定定到零下10度就算“过用”,就做不出科研成果来,也不符合临床实际。所以这个相对性这个原理是非常正确,但是在使用的时候要根据情况,那才叫科学。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科学的,而不根据具体情况就死定了,那是不科学的东西。

   在“生病起于过用”这个[理论阐释]条件下,我们列了这样五个方面。第一,最常见的是四时气候的过用。四时气候失常容易使人发病,有太过、有不及,当温而寒,当寒反温,这都容易生疾病。所以“五运六气”讲这方面讲得很多的,那就是失常了,有太过、有不及。太过、不及对于生物、对于人体而言,都可以引起“过用”。为什么有些疾病要流行呢?主要是环境的异常。特别是气候的异常,容易导致某些致病因素的发生,对人体造成影响。同时由于气候的异常,又使人体的抵抗力下降,所以才有疫病的流行,这有病因的问题、外因的问题,也有人体受影响,导致自己内因出现了一些问题。当然即使是这样,也还不是所有的人都感染病,即使是流行病与传染病流行,也还有人有病、有人不病,因此这又是相对的。对于不病的那个人应该说,还没有“过用”。虽然整体上来说,气候失常了,太过了或者不及了,某一气太过,某一气不及,整体来说他是属于“过用”。但是相对于每一个人,每一件具体的事上,他还有一个说法,也不是人人都得病。我刚才说过了,尽管很多人得病。因此气候有“过用”,那么就应该研究运气,每一年该有什么样的气,该有什么样的运,应该适当地做预防,估计、分析这一年,或者是明年,应该出现什么样的病情比较多,他哪一气太过了嘛,应该做适当的准备,免得临时措手不及,这是四时过用。

   第二,精神情志过用。精神情志过用在《内经》中,强调的是很突出的,所以精神情志的问题,出现了很多的疾病。所以在《内经》中,特别要求要注意精神的调适,要尽量地做到心平气和,心情愉悦,就是高高兴兴的,心气平和的,这样就少得很多的病。如果精神不能自我调和,又受到很多刺激,调和不了的,过用了,就会产生很多病态。所以《素问.举痛论》有“九气为病”,九种气为病,其中七个是主情志的。当然《举痛论》这一篇,将来我们要讲到的,在这里提一下,就是说主要是情志的过用。所谓“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七情都说完了。当然还有“劳动过用”,下面有,还有“劳逸过用”,就是说情志引起的问题,出现的疾病是最多的。而且我们在开始学中医的时候都知道,外感、内伤,六淫致病是外感病,七情致病是内伤病,这从《内经》就讲得非常突出,这一点西医学现在也开始重视了。我记得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西医还不认为精神因素会引起疾病,当时我们上大学的时候,学了中医学西医,学中医特别强调内因,学西医课的时候就基本不谈。那时候最先进的理论还是巴甫洛夫学说,就是说狗看到饮食,再加个铃声,刺激刺激它,就可以得个溃疡病,那是最先进的学说了。那是学西医学要学的东西,巴甫洛夫学说,就是狗条件反射。我们《内经》里讲的不是这个问题,讲的是人的情志问题。但是应该说人家西医的东西,西医的理论,西医的学说,进步也是很快的。现在你再看西医《内科学》,把精神因素放在很重要的致病因素上去了。这类的事情并不少见,把人吓病的,吓死了,没病成吓死病,没死也给吓得八成死,或快死的样子都有。
   我讲一个实例,我们一个解剖教授的朋友,也是学医的,在东北,大概当时将近六十岁,误诊了,误诊是什么什么癌症了,当时诊断条件比较差,这是八十年代的事。诊断了几个月了,说是癌症了,那还能活吗?这个人就动也动不了了,吃也吃不下了,找人抬着,出来就要用担架,轮椅都不行,坐不住,吃不下饭。那个外阜的说条件不好,到北京来吧,就到北京来。我们那个教授陪着到一个大医院,名医院一检查,告诉他误诊了,这就不是癌症,回来之后到家就吃两馒头了,几年都吃不下饭了,你说这心理因素有多大?如果不再确诊,他保证是活不成了。这可不是笑话,也不是一般的讲故事,确有其事,所以人的心理因素非常重要。当然,如果这人心态好,因癌症也有自己好的,并不少见,医生判断说只有半年了,还有半年生命,你爱吃什么吃什么,爱玩什么玩什么,你走吧。他就以为会走,过半年,一年没死,再查,癌细胞找不到的都有,这种实例也是有的,所以心理因素作用是很大的。当然,并不排除用药,并不排除用其它治疗方法,我们强调的是心理、精神因素,对于疾病的形成,以及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这是精神情志的过用。
   第三,饮食五味的过用。这个不要说了,太常见了,“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内经》上讲,“高粱之变,足生大疔”,成天吃膏粱厚味常爱长疮。为什么爱长疮?因为它有湿热。这话一联系到现在,不一定都是这样,膏粱厚味吃多了易得糖尿病,糖尿病很容易长疮,就是“高粱之变,足生大疔”。不是糖尿病的人,老吃膏粱厚味,也容易长疮,对不对?《生气通天论》还讲了“五味所伤”的问题,酸苦甘辛咸五味,不管是水谷也好,水果也好,还是肉食也好,还是蔬菜也好,都具备五味,每一种东西对人体都应该是有利的。但是如果太过了,每一种味太过了,都会伤害人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东西。所以饮食五味也好,多么好的饮食,过量了、偏嗜了,过量和偏嗜都是引起疾病的原因。所以饮食五味的过用,当然某一味的过用,某一种气味的过用,容易得某一方面的疾病,这在《内经》里记载也是相当丰富的。所以对指导现在的饮食疗养,或者是饮食保健,都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四,劳逸过用。66页,“劳”指劳动,又指房劳,太过就会伤害人体。体力劳动、形体劳动,精神智力的劳动,太过都会耗人的正气。房劳太过,首先伤人肾气,过劳,所以有“劳则气耗”。就拿这形体劳动来说,首先是耗气,“劳则气耗”。这是我们刚才说的《举痛论》里,“九气为病”其中有“劳则气耗”,“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怒则气上”等等,其中有“劳则气耗”,形体劳动过多了就耗气。另外思想、精神、心里的劳动,精神上的劳动、思考等等这些方面,过分也伤人身体。有“思则气结”,思想思想老不能休息,气就结了。因此我们主张学习也不要太过,学习太累了,气结了,气结了也成病态了,所以要劳逸结合,这是“过劳”。“过逸”也不行,所以久逸,老不劳动,老躺着,老坐着,照样气血不通。所以咱们教材引了《宣明五气篇》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卧还不是逸吗?没事老躺着行吗?就耗气、伤气。“久坐伤肉”,老坐着不动,脾气也结了,就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这是劳动很过了。所以劳逸太过都可以导致疾病,都是致病的原因,劳逸太过,所以要有劳有逸,劳逸结合,这是锻炼身体、保持健康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这是有理论依据的。
   第五,是讲的药物的过用。药物是用来治病的,但是要知道,药物都有阴阳之偏,正是利用了药物的阴阳之偏,来纠正人体内的阴阳之失调,才有治病的作用。如果用得太过,药物的阴阳之偏就导致人体的阴阳进一步失调了,出现另外的问题了,所以也是引起疾病的一个原因。所谓“药源性疾病”,老百姓的话叫“是药三分毒”,尽管说中药毒性少,毒性少也有有毒的,也有毒性小的。当然对于治病而言,相对来说,我们还得挑选得当,得有这个前提,配方适宜,可以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这是可以做到的。但是有些中药照样有毒,谁说蝎子、蜈蚣无毒?谁说黑锡(就是铅)无毒?它们都是有毒的。这在我们传统方剂里都有,也有有毒药,其它就是所说现代概念上的无毒,在古人看来它也还是有毒。怎么有毒呢?它跟饮食不一样。跟一般的饮食都不同了,相对有它剧烈的作用那方面,那就叫有毒。所以就这个意义上说“是药三分毒”,倒也是对的。因此,用药不但要准确,选药要恰当,用理还要适当,服药的时间还得适当。象我们教材上引的,《至真要大论》所说的,“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吃某种东西,产生某种气,这是正常现象。如你吃温热的药物多了,吃的时间久了,肯定是阳气盛,“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但是话说回来,如果气增而久,气已经增够了,还要持续地补下去,温热下去,那是“天之由”也,那就成为疾病的缘由了。因此不但要选药得当,用量适当,服药时间还要适当。适当到什么程度?你看《五常政大论》里面引的话,说“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大毒”这里是指的作用剧烈的药物。“十去其六”,把病十分去六分,就开始不要再吃了。即使是最平稳的药,所谓无毒草之药,“无毒治病,十去其九”,十份去掉九份,也不是说把所有的病都治没了,再不吃药,那是不正确的。最平稳的药,“十去其九”就算了,其余那点病靠人体的正气恢复,自己痊愈。所以说“无毒治病,十去其九,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要吃太过了,太过了把人正气伤了,这是不好的,所以我们要随时注意,那么剩下那个十分之一(的疾病),不吃药了。不吃药了怎么办呢?下面还有话,叫“骨肉果菜,食养尽之”。还剩下十分之一的病,不吃药怎么才能好呢?说是应该饮食调养。“骨肉果菜,食养尽之”,靠用食养的方法让它完全地去掉。尽去掉,说还是不行,就是留下那点病不好。还不好怎么办?“复行如法”。还是“大毒治病,十去其六”,“无毒治病,十去其九,果肉蔬菜,食养尽之”,这样再用点药。再用点药你还是要这样,不要一下子给狠狠地用,所有病都治完了,把人也治完了。对不对?刷刷刷刷地把毒药都下去,把病倒是治了,但是把人气血也败了,没病了,人也死了,这不行的。所以要掌握适当的度,适当的量,不要使药物过用,导致所谓药源性、医源性疾病,人家本来还不至于到什么程度,治来治去的,反而给治出这个病来。所以虽然说“生病起于过用”这句话,听来很简单,看来也没什么了不起,又不是太具体,到底哪个病使多少算“过用”,好象是没什么、看不出有多么重要。其实仔细体会,在行医当中,在临床实践的不为认识中,就会觉得这个问题,越认识就越觉得它是重要的东西。这个[理论阐释]就是这样,下面讲[临证指要],关于“喘、汗与五脏的问题”,可以自学,自己读一下,我在这里就不讲了。
   下面我们讲本篇的《经脉别论》的第二段,就是67页的那段原文。那段原文我们可以给它命个题,就是“水谷精微输布,合于四时五脏阴阳”,与四时五脏阴阳相合。现在我们读一下:“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入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入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伤。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这段经文好象在学中医基础课的时候,老师经常引用。在讲其它课时老师也有时候引用。当然不一定是全段,一句一句的,经常引用,说明这段理论的重要性。水谷精微的输布,还不单是讲输布问题,特别提出来,还要“合于四时五脏阴阳”的问题,这就是理论的特点所在。饮食输布,谁不讲?所有的医学都得讲这个问题,饮食精微在人体内输布,凡是谈医学都得谈这个问题。但是不见得凡是谈医学,这个问题都要和四时阴阳联系在一起,这就是中医的特点所在,要和四时五脏阴阳作为一体来分析。
   “食气入胃”,谷食之气首先入于胃。“散精于肝”,水谷精微之气输布到肝脏。输布到肝脏起什么作用呢?可以起到“淫气于筋”的作用,这个“淫”就是流溢的意思,满溢于筋,营养筋脉,因肝主筋。所以说水谷精微之气输布到肝脏,肝脏就可以营养人的筋脉,筋才能够柔,柔韧。“食气入胃,浊气归心”,这个“浊气”是指的营养浓厚之气,不是糟粕。“浊气归心”,才能够产生营气,产生血脉,特别是形成血,才能产生血液。食气入胃,归到心脏的时候就可以化生血液。“淫精于脉”,化生血液之后可以充实于脉中,血脉之中、脉管之中,形成血脉嘛,它叫心主血脉,使得脉管充盈,营血在脉中可以流动。“脉气流经”,水谷的精微化生了营血,或者是化生营血之后在脉气里流动,这就叫“脉气流经”。“经”就是指的经脉,在经脉里流动,这个“脉气”就指精微之气。营气,营血之气,脉气在经脉里流动。“经气归于肺”,同时经脉之气又可以上输于肺,到肺脏。到肺脏的意义就很重要了。“肺朝百脉”,肺受百脉之朝会,而联系到全身各个经脉。水谷精微之气、营气、血脉、血液,通过肺脏作用(因为它联系百脉),到达于全身各处,(这就是)“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把精微之气输送到皮毛。精微之气输送到皮毛,就说明输送到全身各处了,不单五脏六腑、骨骼肌肉了,皮毛都受到精微之气的滋养,输布于全身。“肺朝百脉”,把精微之气输布于全身,当然也输精于皮毛。当然也还可以理解为“肺主皮毛”,肺把精微输送到皮毛,当然不止是皮毛,肺朝百脉,全身都可以接受到营养的,精微之气的滋养。
   “毛脉合精,行气于府”,这个“毛脉”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是说“毛”是指的气,肺主皮毛,肺主气。心生血,心主血脉,所以“毛脉”有人理解就是气血相合,可以,气血相合。“精”就是精微之气,气血相合而成精微之气。也有人理解“毛脉”就是很细微的脉,微细之脉汇聚起来。怎么样呢?行气于府。府是大的经脉。诸微细的经脉逐渐汇合成大的经脉。所以对于“毛脉合精”,一个理解为是气血相合,而成精微之气,行到大的经脉之中。有人理解是微细的经脉,逐渐汇合成大的经脉,(这就是)“毛脉合精,行气于府”。但是我记得有的同学念到这段的时候,就想办法要画一个水谷输布的循环图出来,画不出来,这段不具备那个水谷精微从哪到哪成一循环。就像我们学生化,那个三梭酸循环那个循环法,循环不出来,不用特别费那个劲。当然你作为理解方法,你可以画个什么图我都不干涉你,不要希望能画出一个那样完整的循环图来,画不出来。我说了你作为学习方法,你画就画,画个什么图,反正自己理解,是可以的。“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是大的经脉,脉者,血之府也。脉是什么?脉是藏血之府。所以“府”是说的经脉、大经脉。“府精神明”,“府精”就是府的功能正常,脉的功能正常。“神明”也就是说精气的作用很充沛,或者说叫“神气精明”。经脉的气血旺盛叫“府精”,“府”是脉,“精”可以理解为旺盛。“神明”就是精气神明,或者神气精明等等的意思,(这就是)“府精神明”。
   “留于四脏”,这个“留”可以作流通的“流”,与“流通”的“流”相同的意思。那么这个流通、流行,流于四脏,流到四脏。什么四脏?肝、心、脾、肾四脏。因为前面讲到“肺朝百脉”,朝百脉经过一段的运行,一段的输布,到达全身,当然也输布到四脏,肝、心、脾、肾四脏当中。“气归于权衡”,归,到达的意思。权衡,是协调。全身的气血、经脉之气到达了平衡,达到了协调。权衡以平,这等于是加深用语,经脉协调,经脉平衡,表现在气口上才可以有“气口成寸”,气口构成寸脉。如果没有气血协调,没有全身经气的充沛,那就谈不上气口脉正常。那么通过气口脉,就可以“以决死生”了,来判断疾病的吉凶,来判断疾病所在的部位,来判断疾病的程度。关于“气口成寸”的问题,我们在上次讲《五脏别论》的时候,已经讲过了。那么气口脉诊断疾病,是和肺、脾气、肾气都有关系的。从这里看到,同样是脾和肺的问题,水谷精微之气通过肺朝百脉,宣发到全身各处,才可以有“气口成寸”。上面这一小段是讲“食气入胃”,下面讲“饮入于胃”,水饮、饮水或者饮料,“饮入于胃,游溢精气”,“游溢”也是流动、满溢、充盈的意思。“游溢精气”,饮入于胃之后,把它化生为精微,然后流通,精气旺盛起来,这就是“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还要上输到脾脏。“脾气散精”,经过脾气的作用再把水饮的精微,也就是精液之气散开,散布精液,经过脾气散布。散布到哪?“上归于肺”,还得到肺。上面讲的食气要“经气归于肺”,这个“饮”、津液之气,也要通过“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我们说过“肺朝百脉”,这个精微之气都要通过肺脉,才能散布到全身去。
   下面说“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通过肺气的作用,再通调水道,“水道”就是指三焦,也有的医学家解释是下焦。也就是说肺气的宣降作用,可以协调下焦把津液布散开,三焦是气化的,是水谷之道路,“三焦者,水谷之道路”,也就是布散水谷作用的。三焦气化作用是非常强大的,所以在《内经》中三焦又叫“孤府”,孤者,大也,没有比它再大的了。就像过去皇帝叫“孤家”一样,天下就他最大,三焦也是最大,三焦功能也是很强大的,所以通过三焦气化,水液才能布散。因此,我们在讲一些其它篇章的时候,好象谈到三焦是水道。讲《灵兰秘典论》的时候我们讲过,“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所以“通调水道”是说肺的气化作用,和三焦气化作用相合,使得三焦通畅。水道,这里说的是三焦,使三焦通畅。“通调水道”,可以把多余的水液,水液之糟粕,下输膀胱,输布到膀胱中去。这个水液代谢问题,水液在这里不但是个肺,还提出个三焦。下输膀胱,也不但是个三焦问题,又有肾阳之气的协同,所以这个事情是很复杂的,肺气在那里起的作用,使得三焦水道通畅。三焦水道在水液代谢方面作用很大,同时又借助于肾阳的气化,所以“下输膀胱”,本身就要借助肾阳的作用,因此我说你要画那个线,那是不好画,特别画不出循环来。
   肺的宣发作用,还可以起到“水精四布”,水的津液四输于全身表里内外,同时要五经并行,肝、心、脾、肺、肾五经,同时要有津液的运行。换句话说,津液的运行要和肝、心、脾、肺、肾五经都有密切的联系。你说脾、肺、肾三经对水液的代谢,有重要影响。对不对?对的。是不是仅此脾、肺、肾三经?不是的,五经都有影响。脾、肺、肾三经只不过相对来说比较重要,不要忽略心对水有影响,肝对水同样也有影响。为什么肝有病照样要去水?要利湿?龙胆泻肝汤里有木通、有车前子。那是做什么的?肝有问题了,水液代谢不调了。所以要想治疗肝病,必须去水,去水肝脏才行,肝脏功能正常了,水也去掉了。所以脾、肺、肾三脏是对水液代谢有重要影响,但水液代谢绝对不止是这三脏,心脏、肝脏对水液代谢都有影响,因此才说“五经并行”,要合于四时五脏的阴阳嘛。所以我们学习的时候,不要听到一部分就以为是全体。听到脾肺肾三脏对水液代谢作用重大,就认为只有这三脏才与水液代谢有关,其他全无关,不是。三脏重要,另两脏也有关,这样理解才是全面的理解。不要希图你告诉我一个最简单的,我记住不就完了吗,那不是科学,事情本身就不是那么简单的,没法告诉你一个最简单的,今天教完了,明天就会看病去,谁不愿意这样?但是做不到这样。“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所以这个津液的布散,饮食物的消化呼吸收,津液布散,要合于四时五脏阴阳,相合,和这些是一致的,和春夏秋冬、和阴阳变化,是相协调的,不是单单的吃了饮食就化生津液,这个化生还要和四时、阴阳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季节津液的代谢就不一样,天热就多汗,天冷就多尿,不同的季节饮食就该有一定的调整。冬天应该吃些温性的,夏天应该吃些偏于凉性的,对于一般人体而言,当然对于病人来说就是另外一回事,阳虚的病人夏天赶紧给他温阳,好补,要不就补不起来了,冬天寒冷了再给他补阳就补不起来了,所以也有“冬病夏治,夏病冬治”之说,那是指的病人。但正常的一般人的饮食,也要调节四季,四季应该有所改变。所以从人体内的代谢,津液输布与排泄,要和四时阴阳一致,也必然是一致。从我们有意识地作为一种饮食疗养,也要和四时阴阳相协调,这才有益于人体的健康,“合于四时五脏阴阳”。而且“四时五脏阴阳”这个词,或者说这样一个短语,我们在讲《六节脏象论》的时候,就提过。《六节脏象论》讲“脏象”就突出了,是四时五脏阴阳的脏象。我说过“四时五脏阴阳”这句话,是出自于《经脉别论》,在这里就看到了,“揆度以为常也”。“揆度”就是测度,就是测量,从诊断上也好,从观察人体的健康状态也好,不只诊病,都以上面所说的,“合于四时五脏阴阳”这样一个关系,作为一个基本的方法,以此为准。以什么为准?以“合于四时五脏阴阳”为准。这才是你诊断疾病、观察人体的一个最基本的方法,“常”就是最基本的方法、常规。“揆度”就是测度、测量。换句话说,这不单是说的精微输布正常与否,是合于四时五脏阴阳,观察人体、观察疾病,同样是要合乎四时五脏阴阳的,作为一个最基本的常规,最基本的方法。在医学里面观察很多问题,都应该考虑到四时五脏阴阳的基本观点,以此为常法才能正确地分析医学理论。所以我们学习《内经》,就要提高这方面的认识,在分析具体问题的时候,不要忘记四时五脏阴阳的基本规律,用四时五脏阴阳的观点,去分析一般的问题,把这作为一个常规,基本方法来使用。不要局限于看到什么就是什么,想不到这个基本理论,那就不对了。所谓特点、特色,这就是理论问题,这就是中医特色问题。我们在临床上也好,观察其它某些医学中的实际问题也好,必须要有个具体东西。但是在分析具体问题的时候,必须要具备这样一个全面的观点,四时五脏阴阳的观点。不然就得不出一个正确的中医的认识来,你可能得出个别的认识,那是另外一回事。你得出来结论,不是个中医的结论,或者说得不出一个正确的结论,这就是我们讲的这一段,“水谷精微输布,合于四时五脏阴阳”。
   翻过页来的[理论阐释],[理论阐释]的第一点,是说饮食物的运化及其代谢的问题,其中根据教材就是两个自然段,分了“食物的运化及代谢”。这里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什么?就是第二个问题,“水液运化及代谢”,里面特别应该注意的就是,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问题。肺主调通水道。对不对?对。但是不是肺把水给运到膀胱去了?不是肺运的。只是说和肺有关系,必须通过水道的作用,这个水道是指的“三焦”,也有人认为是指的下焦。注意“通调水道”的“水道”,是指的“下焦”或“三焦”,而不是说肺的气化作用,把水给运到膀胱里了,这样理解是错的。只是说肺气的作用,可以使三焦气化作用更好地发挥了,所以才把水液输到膀胱。宣肺可以不可以利水?可以。道理还是宣肺之后,使三焦气化作用旺盛了,才能下达于膀胱,并不是肺直接利尿了,这点说清楚。因为我昨天在审一个稿子,有一个医生写出一篇文章,就批评了某某中医基础教材,说是它说的,肺通调水道,把水液给输到膀胱去,是肺气给输送过去的,把三焦这段给忽略了,他提出批评,这个批评是对的。但是我们好象在讲《内经》的时候,都提到了三焦问题。你看我们在[注释]里,也是这么注释的,67页第[13],“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气宣降,可将水液布散全身。又可将代谢后的水液,通过三焦而下输膀胱。所以这“三焦”,我们《内经》教材从来没有忽略过。所以我建议那个作者,那个作者好象是说的肺通调水道,肺气把水送到膀胱去,这是中医理论界都这么认为的。我说不是都这么认为,《内经》从来都不这么认为,只是那本书是那么认为了。但是你要作为分析可以,我同意把这文章写一写,分析分析。但是你说话的时候,不要把所有的中医理论界,都给搁进去了,我劝他。我们各位也是,咱们发表文章,写论文,不要为了强调我自己的观点,而把所有人都说得不对,那不行。你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所有人都不对,你一个人最正确,那你发表之后,我想对我来说,对很多老中医来说,他们一定非常高兴。但是要是不是呢?不是人家都不对,只有个别人不对,那你说人家都不对,以偏概全,那是思想方法也不妥当。所以我们在议论问题,各位在发表文章的时候要注意确切,用语要确切,不然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所以我在这里特别要强调一下,“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问题,是肺气通过三焦的作用,肺气的宣发肃降有助于三焦的气化,使三焦把水液输送到膀胱。但是这里还要借助肾阳之气,这是第一。第二,寸口诊脉的原理。这个我们上次课,在讲《五脏别论》的时候已经讲过了,所以这里就不多讲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