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文鹏:如何读《老子》这本书?

 风过竹笑 2016-12-05

王文鹏:如何读《老子》这本书?

读吕思勉先生的书,其中《论读子之法》篇中谈到如何读《老子》,读着受益颇深,录之思之以给大家读《老子》之门径。

我的12345读书方法有一个重要的原则:读书求本源。想要了解《老子》这本书怎么读,先要看看《老子》的源流。

中国哲学汉初提“黄老之学”,提倡“无为而治”,出现了“文景之治”。魏晋之初,谈玄者把老庄并举。道家学说以老子为始,至庄子大成。老子和黄帝、庄子分别成为两派哲学,可见其地位。但是为什么先黄老,后老庄呢?

原因是《老子》《庄子》虽然同属道家,宗旨却不同。

老子全文不断称圣人如何,说“知人者智”。而庄子开始“绝圣弃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庄周“齐物”之理所由立。百家之学,其流异,其源固无不同;然其流既异,即不得因其源之同,而泯其派别也。

道家其学实当分二派:一切委心任运,乘化以待尽,此一派也。现存之书,《庄》《列》为其代表。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一派也。现存之书,以《老子》为最古 。

《老子》全书之旨,可以两言括之:(一)曰治国主于无为,(二)曰求胜敌当以卑弱自处而已。

予(吕思勉)谓《老子》书并不难解,读者苟具哲学常识,(凡研究中国古哲学及佛书者,必须先有现在哲学常识。此层最为紧要。否则研究中国哲学者,易致貌似玄妙,而实无标准;研究佛学者,更易流于迷信)即不看注,义亦可通;而一看注,则有时反至茫昧。初学读此书,可但涵咏本文,求其义理;诸家之注,一览已足,不必深求也。

《老子》原书,本无道经、德经之分,分章更系诸家随意所为;读者但当涵咏本文,自求条理,若一拘泥前人章句,则又滋纠纷矣。姚氏此书,即以前人分章为不然,以意重定;虽不必执其所定者为准,然其法自可用也。

我总结了下:读《老子》要有基本的哲学常识,先读原典,涵咏本文,自解义理,自求条理,不通之处再借助注本。

《老子》书解者最多,而其附会曲说亦最甚。欲求《老子》之义于本文,姚鼐《老子章义》,却可一览。

《老子》其书玄妙无比,看似简单可解,解之却各有其间,多有谬误,需要不断纠错,重新理解。

比如“无为”,不要理解为什么也不做,这么理解难免消极。至少无为后面还有个无不为。那么什么时有为,什么是无为呢?

欲违逆之使如吾意,即所谓“有为”;

一切随顺天然之律,而不参以私意,则即所谓“无为”也 。

万物同出一源,则现象虽殊,原理自一。此形形色色之现象,老子喻之以“器”;而未成万物前之原质,则老子喻之以“朴”。

其曰“朴散而为器”者,犹曰原质分而为万物耳。《老子》一书,反复推阐,不外谓朴散为器之后,仍当遵守最初之原理。其曰“见素”,欲见此也;其曰“抱朴”,欲抱此也;其曰“守中”,以此为中也;其曰“抱一”,以此为一也。

以上皆为吕思勉先生之理解,器,朴之理解,结合了素,中,一。似可打通关节。“道法自然”,他解释“自然”为“自成”,读之又别有一番味道了。

每个人读书观点固不同,解释各异,但是还是请记住吕先生的那句话吧——读书固贵以意逆志,不可以词害意。

王文鹏:如何读《老子》这本书?

作者:王文鹏

源自微信公号 不做什么(loveclub52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