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放大内镜诊断早期胃癌的简易程序(MESDA-G):之一

 duyongzhe1977 2016-12-05

放大内镜诊断早期胃癌的简易程序(MESDA-G

DigestiveEndoscopy 2016; 28: 379–393

 

简介

胃癌位于世界范围内癌症致死原因的第三位,在早期阶段有效的内镜诊断有助于经根治性治疗而降低其死亡率。既往研究显示放大内镜(ME)为发现早期胃癌(EGC)的有效工具,越来越成为有效诊断和根治性治疗的关键。不过,由于存在EGC诊断和分类的多种不同的标准和程序,应使用哪一种仍存在争论。

因此,一个临床适用的统一的程序对于提高ME诊断EGC的效率是必要的,日本胃肠病协会(JGA)成立了一个工作组,提议日本胃肠内镜学会(JGES)、日本胃癌协会(JGCA)和世界内镜组织(WEO)联合在循证医学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统一的ME诊断EGC的国际化流程(放大内镜诊断早期胃癌的简易程序[MESDA-G],图1)。


1 放大内镜诊断早期胃癌的简易流程(MESDA-G)。L,分界线;IMVP,不规则微血管结构;IMSP,不规则微表面结构


癌定义和大体分类

癌定义和大体分类见图2EGC定义为局限于黏膜和黏膜下层的癌,伴或不伴区域性淋巴结转移。EGC的组织学诊断对应于维也纳分类法的4类(黏膜高级别瘤变)和5类(黏膜下侵犯)。

内镜下筛查有助于发现EGCJGCA的大体分类将浅表性肿瘤(0型)定义为EGC的典型大体形态。0型进一步分为隆起型(0-I)、浅表隆起型(0-IIa)、浅表平坦型(0-IIb)、浅表凹陷型(0-IIc)和凹陷型(0-III)。隆起<>的肿瘤为0-IIa,高于此类者为0-I。本文主要描述的0--IIa0-IIb0-IIc型,因为大部分证据均来自这些病变。


2.早期胃癌的大体类型



放大内镜诊断EGC的简化流程:MESDA-G

1显示了MESDA-G流程。要诊断EGC,首先要发现可能为肿瘤的所有可疑病灶,仔细观察胃黏膜表面的颜色变化(发白或发红)或形态变化(隆起、平坦或凹陷)。当发现可疑病灶时,鉴别EGC与非癌性病变的第一步为病变与背景黏膜间有无分界线(DL)。如果无DL,可以诊断为良性病变。如果存在DL,随后应判断有无不规则的微血管(MV)结构和不规则的微表面(MS)结构。如果在分界线内存在不规则MV/MS结构,可以诊断EGC

 

非肿瘤性胃黏膜的内镜下表现

了解非肿瘤性胃黏膜的内镜下表现的重要性在于:(i 判断可能发展为胃癌的高风险个体;(ii)区分肿瘤性与非肿瘤性病变;(iii)判断肿瘤边界,决定治疗方式。胃癌,尤其是非贲门型,常常发生于慢性Hp感染患者,因此周围黏膜大多数受炎细胞浸润、萎缩或肠化影响。Hp相关的慢性胃炎可影响非肿瘤性胃黏膜的MVMS结构。

 

正常胃底腺黏膜

正常胃底腺黏膜指的是无病理改变的胃体黏膜,如无Hp感染所致的炎症或萎缩,穿过黏膜肌层的小动脉使黏膜毛细血管在黏膜内形成网络,这些毛细血管包绕胃底腺及腺凹的表面上皮。毛细血管进入上皮下的静脉丛,汇合成集合小静脉,垂直向下穿过黏膜肌层(图3a)。

正常胃底腺黏膜的ME-NBI特征为:沿腺凹开口排列的表面上皮表现为卵圆形白带样结构,称为腺凹边缘上皮(MCE)或白色区(图3b)。围绕每个腺凹开口的毛细血管形成蜂窝样毛细血管网,毛细血管汇合成集合小静脉,垂直穿过黏膜肌层汇入主静脉。集合小静脉表现为海星样,呈青紫色。


3 aME-NBI下正常胃底腺黏膜的微血管和微表面结构示意图,微血管结构由毛细血管和集合小静脉组成,每个毛细血管的形态为多边形的闭合环样。这些环相互吻合,形成一个规则的蜂窝样上皮下毛细血管网状结构。微表面结构由腺凹边缘上皮/白色区(MCE/WZ),以及相互之间的间隔部分组成。上皮形态表现为半透明的白色带状结构(MCE/WZ),呈圆形或卵圆形,中央为腺凹开口;(b正常胃底腺黏膜的ME-NBI


正常幽门腺黏膜

正常的幽门腺黏膜指的是无病理改变的幽门区黏膜,如无Hp感染所致的炎症或萎缩,幽门腺黏膜的腺凹形成沟槽样,沟槽之间的间隔部分形成嵴。穿过黏膜肌层的小动脉使黏膜毛细血管在黏膜内形成网络,这些毛细血管位于腺凹包绕的嵴样结构的表面上皮下(图4a)。正常幽门腺黏膜的ME-NBI下间隔部分排列成白色带样结构,即MCE/WZ。线圈形上皮下毛细血管网可在间隔部分的上皮表面观察到(图4b),幽门腺黏膜的ME表现与胃底腺黏膜完全不同。


4 a)正常胃幽门腺黏膜的微血管和微表面结构ME-NBI下所见的表面形态的示意图。微血管结构由毛细血管和集合小静脉组成,不过后者很少能从黏膜表面观察到。每一毛细血管呈线圈形的开放性环状。黏膜表面结构由MCE/WZMCE/WZ所围绕的间隔部分组成。MCE/WZ形态通常表现为多边形结构,不过可为弯曲形或线性。(b ME-NBI下正常的幽门腺黏膜


Hp相关性慢性胃炎的黏膜

持续性Hp感染可导致胃黏膜炎症、萎缩和肠化。本文不讨论其他原因所致的慢性胃炎,如自身免疫性胃炎。胃底腺黏膜炎症在ME下表现为腺凹开口的异常形态和排列(图5a),白色的椭圆形或沟槽样(图5b)。沿腺凹开口可见或不可见毛细血管(图5a,b)。黏膜萎缩在ME下表现为包含扩张的、蜷曲的上皮下毛细血管的嵴状或绒毛-颗粒状间隔部分(图5c)。萎缩常常伴肠化,ME-NBI下表现为亮蓝嵴(LBC)(图5c,黄色箭头)。

本文不讨论幽门腺黏膜,因为无炎症的正常黏膜和慢性胃炎的ME特征的差异尚未完全明确。


5 a ME-NBI下胃底腺黏膜炎症表现为腺凹开口的异常形态和排列;(b M-NBI下胃底腺黏膜炎症呈白色的椭圆形或沟槽样;(c ME-NBI下胃底腺黏膜萎缩改变,黄色箭头为LBC


化生的黏膜

Hp的慢性感染导致胃黏膜的生物分子学改变,使之类似于肠黏膜表型(肠上皮化生),肠化常意味着胃癌的高风险。

在白光内镜下,肠化表现为轻度的隆起(图6a)或白色的平坦区域,也可表现与周围黏膜颜色一致的平坦黏膜(图7a,b),或为浅表的凹陷的发红的区域。NBI可清晰显示化生的与非化生黏膜的色彩差异(图6b)。在放大图像下,正常胃黏膜的MS结构在胃体为孔穴样,胃窦为沟槽样,而肠化的MS结构通常表现为类似正常胃窦或肠黏膜的沟槽型或绒毛型结构(图6c,7c)。在ME-NBI图像中,上皮黏膜或沟回的嵴上可观察到一根亮的蓝白色细线(即亮蓝嵴LBC,图6d,7d中黄色箭头所示)。LBC推测来自于肠上皮化生表面的纤毛结构(刷状缘)的反光。此外,肠化的上皮(图6d中的单星号)看起来就非化生黏膜更模糊(图6d中双星号)。


6 a 胃窦的肠上皮化生显示为白色的轻度隆起的区域;(b NBI强化显示了白色的肠上皮化生;(c ME-NBI下,化生黏膜表现为沟槽样黏膜(显示b图中方框部分);(d放大显示c图中方框部分,在黏膜表面/沟回的嵴上,可见亮蓝嵴(黄色箭头);注意化生黏膜的腺凹边缘上皮(白色箭头,单星号),较非化生黏膜处(白色箭头,双星号)增宽和更模糊


7 胃体肠上皮化生显示为平坦的黏膜,在(a 白光和(b NBI下均无特殊的表现;(c ME-NBI下,黏膜呈绒毛状MS结构(放大显示b中方框结构);(d绒毛状上皮表面可见亮蓝嵴(蓝色箭头)(放大显示c中方框结构)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