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报告文学新里程碑——记徐迟

 汐钰文艺范 2016-12-08

  徐迟早年以诗入文坛,生于1914年,二十岁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文学院,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二十岁人》。后来到香港当记者,抗战胜利后,回故乡浙江当中学教员。这期间,他不断写作和翻译,先后出版了诗集《最强者》、散文集《美文集》、小说特写集《狂欢之夜》,译著有《明天》《托尔斯泰传》《瓦尔登湖》等。新中国成立后,徐迟从事编辑工作,先后任《人民中国》编辑与《诗刊》副主编,写出了大量报告文学与特写。

  我了解徐迟先生,大都是听我的忘年交冯亦代先生讲的,他们是多年好友,一起办过杂志。谈起徐迟的才情,冯亦代也深为他惋惜,徐迟在文坛资格虽老,但没有一部惊天动地的传世之作。

  七十年代末的春风,给徐迟的文学生命带来了蓬勃的活力。他写出了《哥德巴赫猜想》,一举惊动文坛。这部作品用独特的叙事方式、华美抒情的文笔,凸现了数学家陈景润的生动形象,他呼唤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人的价值的深刻主题,引起了强烈反响,被誉为“报告文学的新里程碑”,后又写出了《地质之光》《刑天舞干戚》,先后获全国报告文学奖,并成为新时期报告文学的一面旗帜。

  1993年春,我与徐迟先生巧遇于广州,79岁的徐老刚与陈彬彬女士结婚,他告诉我,刚用电脑写作完成了一部自传体小说《江南小镇》,徐老应该是最早使用电脑写作的著名作家。

  1995年秋,我得到他的签名本《哥德巴赫猜想》。徐老在电话里告诉我,他每天能用电脑写三千多字。当我问起陈彬彬女士,他说:“已分手了。”看来黄昏之恋,既有甜蜜也有痛苦。我曾作一文,愿从烦恼婚姻中解脱出来的徐迟先生写出更多的好作品。不料文章发表之际,获悉徐老在孤寂中自尽,引起我和众多文学爱好者的无限感慨与无比惋惜,但在我们的心中,徐迟将永远占有一个重要的位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