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自己掷入读书的音乐世界

 bulaolindtsg 2019-04-29
2018-11-21 21:33
因为读徐迟先生的《歌剧素描》,而再去读他的《哥德巴赫猜想》。无巧不成书,读这篇的日子是 5月22号,正是陈景润的诞辰日,看来读书也存在着因缘。在孔夫子旧书网上寻找当年的人民文学,为了这一篇,需得买下1978全年的人民文学,而且是千里迢迢从新疆的克拉玛依寄来。当年读《猜想》时我还是个刚入学不久的七七级的大学生,还以为作者是大潮中的一个中年才俊,不会想到是出自一位60岁人之笔。现在再读,那也许是徐迟最圆熟的时期,否则无法担起这样一个题目。再读之时的年龄与徐迟写“猜想”的年龄相当,当然就不是“复读”而是“再读”。里面可以看到徐迟年轻时写《歌剧素描》时的情态和笔法。这本三十年代的老书,在孔夫子旧书网上被飚到了2000。
徐迟先生是作家又是编辑,有一只如椽的纪实之笔,报告文学中最著名是《哥德巴赫猜想》和《地质之光》。报告文学是纪实性的,并且有着透彻的分析与深刻的评价,徐迟先生在朝鲜战争时期就奔赴战场采访,写了许多战地通讯和特写,五六十年代又写了许多反映国家基础建设工程的纪实文学。评论家唐晓渡说过,徐迟先生的创作跨跃不同的时代,前后绵延达六十多年,且涉猎多个领域,毫不夸张地说,其作品不仅是一部连续的的个人心灵史,而且是一部打开的精神现象学,并由此折射着现当代包括文学史在内的历史进程,以及转型期一代知识分子曲折的心路历程;反过来,这些作品又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作为精神-语言存在的徐迟,一个饱经沧桑而又始终敞向未来,敏感、好奇、博学、多思、丰富而纯粹的徐迟,一个似乎永远激情充沛,且不失赤子之心的徐迟。这样的徐迟不会随着他肉体的消亡而消亡,恰恰相反,其中蕴含的生命和存在的秘密,正如他笔下曾经感动了一代人的“哥德巴赫猜想”一样,值得我们反复重新认知、品味。
徐迟先生不仅是纪实文学的先驱,而且还是一位音乐爱好者,他对于音乐不仅仅是喜爱与欣赏,更注重去体味,他说应该去创造一个“读书的音乐世界”。
“读书的音乐世界”是怎么来的?徐迟先告诉我们,这话说来却很长:
最初,中国音乐是黎锦晖的《毛毛雨》流行得太厉害了。“夹花的钢琴”是张天翼先生在《洋泾浜奇侠》中的痛快的挖苦。大都市与穷乡僻壤都迷上了这“新”音乐了。比起二胡的曲子来,它是演奏节奏与旋律活跃的多得多的。
忽然,丰子恺先生以一大堆书,掷入了“读书的音乐世界”里来。人们忽然知道了悲多纹、修斐尔脱。黎 派的《毛毛雨》立刻没落了。同时,有王光祈先生的大批音乐书涌现。但王先生的行文趣味,都不如丰子恺。所以,我说,丰子恺先生是在自己也没有知道的时候,为中国音乐界尽了最大的力了。那时,大约在民国十三、十四年。我敢相信,丰先生的这一个功绩,是在他近来致力的缘缘堂画笺之上的。中国艺术界,在民国十三年,有一个仿佛Renaissance的大转变,但是人们忽视了。
因为徐迟先生的《歌剧素描》和那些音乐旧籍,我也进入了“读书的音乐世界”。丰子恺先生写过很多音乐的书,他把乐理讲得深入浅出,让我们大致了解音乐所遵循的规律,先生用图例说明,画出一块包含八度的钢琴键板,使那些始终不明就里,找不出可以一语道破的关键词的概念变得一目了然。用手指或笔尖点数着图上的那些讲述,或者在钢琴上试弹时,貌似枯燥的乐理变得趣味盎然。先生在黄昏时分娓娓而谈,把我们轻松地领进音乐之门。进入“读书的音乐世界”,不仅停留在悦耳的阶段,而是知道音乐是什么样的,籍以举一反三衍生更多可做的是,获得再深一步的感悟。
徐迟先生说自己原本就是一个音乐的“酷爱者”,他也模仿了丰子恺先生的办法,写出了音乐书。读这些书,就可以理解徐迟先生的报告文学为什么会有那么深厚沉重的笔力,会有那样一种行文趣味,这乃是音乐锻造出来的啊!那连续的个人心灵史,始终敞开的精神世界,对历史的折射与思考,以及对人曲折心路历程的描写,无一不包含着音乐的功力,正是对于音乐的酷爱、理解与掌握,使得先生的报告文学有着独具的魅力与味道。把自己掷入“读书的音乐世界”,读的不仅是音乐,也不仅是书,所获得的是一种塑造,是对于思想的塑造,对于情感的塑造,对于丰富而又纯粹的塑造,归根结底是对于人的塑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