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林拳正宗达摩《洗髓经》全套练法*

 飘影23号 2016-12-09
洗髓经

何为洗髓?髓就是骨髓、脑髓、精髓之统称,髓能生筋,筋能活气,气能通神,髓又来源于血肉之躯,来源于先天和后天的各种生长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局限,使得髓质不纯,气血不通而生百病,洗髓就是洗去烦恼尘缘,修禅悟道,见性成佛




如是我闻时,佛告须菩提。易筋功已竟,方可事于此。

此名静夜钟,不碍人间事。白日任匆匆,务忙衣与食。

三餐食既竟,放风水火讫。抵暮见明星,燃灯照暗室。

晚夕功课毕,将息临卧具。大众咸鼾睡,忘却生与死。

明者独惊醒,黑夜暗修为。抚体叹今夕,过去少一日。

无常来迅速,身同少水鱼。显然如何救,福慧何日足?

四恩未能报,四缘未能离,四智未现前,三生未皈一。

默视法界中,四生三有备,六根六尘连,五蕴并三途,

天人阿修罗。六道各异趋,二谛未能融,六度未能具。

见见非是见,无明未能息。道眼未精明,眉毛未落地。

如何知见离,得了涅槃意? 若能见非见,见所不能及。

蜗角大千界,焦眼纳须弥。昏昏醉梦间,光阴两俱失。

流浪于生死,苦海无边际。如来大慈悲,演此为洗髓。

须侯易筋后,每于夜静时,两目内含光,鼻中运息微,

腹中宽空虚,正宜纳清熙。朔望及两弦,二分并二至,

子午守静功,卯酉干沐浴。一切惟心造,炼神竟虚静。

常惺惺不昧,莫被睡魔拘。夜夜常如此,日日须行持。

惟虚能容纳,饱食非所宜。谦和保护身,恶疠宜紧避。

假惜可修真,四大须保固。柔弱可持身,暴戾灾害逼。

渡河须用筏,到岸方弃诸。造化生成理,从微而至著。

一言透天机,渐进细寻思。久久自圆满,未可一蹴企。

成功有定限,三年九载余。从容在一纪,决不逾此期。

心空身自化,随意任所之。一切无挂碍,圆通观自在。

隐显度众生,弹指超无始。待报四重恩,永减三途苫。

后人得此经,奉持为宗旨。择人相授受,叮咛莫轻视。


练  法

预备势


两脚并拢站立,两臂自然下垂于体侧,挺直下肢;全身放松,下颏微收,百会虚领,唇齿合拢,舌自然平贴于上腭;目视前方,掌心向下与肩平。


第一势:韦驮献杵第一势(十二经脉之手阳明经


左脚向左侧开半步,约与肩同宽,两膝微屈,成开立姿势;两臂自然垂于体侧,双足立定外八字,夹角成90 °,左足在右足前方三寸许,双目平视。侧两臂自体侧向前抬至前平举,掌心相对,两手与肩平,指尖向前,双肘与肩同高,双手心斜向相对,慢慢左右打开。两臂屈肘,自然回收,指尖向斜前上方约30 °,两掌合于胸前,相距约一拳距离,掌根与膻中穴同高,虚腋;目视前下方。


要诀立身期正直,环拱平当胸,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内腰脊要直,头领身松,目视前方,松肩虚腋;两掌合于胸前,稍停片刻,以达气定神敛之功效。


经筋(经脉)运行:手阳明经筋(经脉)分布于食指、臂的外侧前缘、肩前肩胛及面颊。初站此桩,首先是肩前和上臂前缘酸麻热胀,常练自然消失,渐会感到手阳明经筋(经脉)循行部位有通畅之感,并且掌上生出向前之真力。


第二势:韦驮献杵第二势(十二经脉之手太阳经


两脚开立,略宽于肩,双足成外八字。两肘抬起,两掌伸平,手指相对,掌心向下,掌臂约与肩呈水平。侧右足比左足向前三寸许,上身前倾30 °,两掌向前伸展,掌心向下,指尖向前,双目平视。侧双肩侧平举,两臂向左右分开至侧,平举至胸前,掌心向下,指尖向外;五指自然并拢,坐腕立掌;头正,目视前下方。


要诀身体前倾,不可弯腰驼背,腰脊要直。是以髋关节为轴前倾上身的。足趾拄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两掌外撑,力在掌根;坐腕立掌时,脚趾抓地;自然呼吸,全身放松,气定神敛。


经筋(经脉)运行:手太阳经筋分布于手小指、臂的外侧后缘、耳周围及面颊。初站此桩,肩后侧、上臂后侧会出现酸麻热胀等现象,久站自然消失,随后出现通畅轻快之感,双掌生出向左右开的真力。


第三势:韦驮献杵第三势(十二经脉之手少阳经


心平气和,放松手腕,同时两臂向前平举内收至胸前平屈,掌心向下,掌与胸相距约一拳;目视前下方;丁八步,右足比前足前三寸许;两掌同时翻动,内旋,翻掌至耳垂下,掌心向上,虎口相对,两肘外展,约与肩平;双臂前平伸,双手心向内(向自己的颈部),指尖向上;身体重心前移至前脚掌支撑,脚后跟上提;同时,两掌上托至头顶,掌心向上,展肩伸肘;微收下腭,舌抵上腭,咬紧牙关,运功过后,静站片刻。


要诀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力周骸肋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舌可生津将腭抵,鼻能调息觉心安,两拳缓缓收回处,用力还将挟重看。年老或体弱者可自行调整两脚提踵的高度;两掌上托时,前脚掌支撑,力达四肢,下沉脊柱竖直,同时身体重心稍前移。腰背要直,上托时,想象通过“天门”观注两掌,目视前方,自然呼吸。


【功用】可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及提高上下肢的肌肉力量,促进全身血液循环;通过上肢撑举和下肢提踵的动作导引,可调理上、中、下三焦之气,并且将三焦及手足三阴五脏之气全部发动。


经筋(经脉)运行:手少阳经筋分布于无名指、臂的外侧中间(介于手阳明和手太阳经筋之间)、肩上颈侧与面颊两侧。初站桩,肩上端易酸胀,久之自然消失。劲到一定程度,手少阳经筋循行部会出现通畅轻快之感,随之掌上生出向下之真力。


第四势:摘星换斗势(十二经络之手少阴经


左摘星换斗势:左足向前三寸许,左手置于臀后,掌心向下,臂要伸直;两脚跟缓缓落地;同时,两手握拳,拳心向外,两臂下落至侧上举。


随后两拳缓缓伸开变掌,掌心斜向下,全身放松;目视前下方。身体左转;屈膝;同时,左手翻掌心向上,向外旋转呈摘星状,左右两掌上下撑开,右掌自然张开;左臂经体侧下摆至体后,左手背轻贴命门;两眼看右手心。


双膝站直,身体转正;同时,右手经体前向额上摆至头顶右上方,左手掌背贴腰椎向下推至尾椎。手腕放松,肘微屈,掌心向下,手指向左,中指尖垂直于肩髃穴;左手背轻贴命门,意注命门;右臂上摆时眼随手走,定势后目视掌心。静立片刻,然后两臂向体侧自然伸展。右手置于头顶,掌心向上,臂要伸直。头面向右侧,下颏微抬起。


右摘星换斗势:右摘星换斗势与左摘星换斗势动作相同,唯方向相反。


要诀只手擎天掌覆头,鼻端吸气频调息,更从掌内注双眸,用力收回左右眸。转身以腰带肩,以肩带臂;自然呼吸,全身放松;动作幅度的大小依照个人情况灵活掌握;目视掌心,意注命门。


【功用】对颈、肩、腰等部位活动功能的增强有所帮助;通过本势阳掌转阴掌( 掌心向下) 的动作导引,目视掌心,意存腰间命门,将发动的真气收敛,下沉入腰间两肾及命门,可达到壮腰健肾、延缓衰老的功效。


经筋(经脉)运行:手少阴经筋分布于小指、臂的内侧后缘及胸肋部位。初站此桩,小鱼际会有酸胀感,久之手少阴经循行部位则生通畅感,掌上生出向内相合之真力。


第五势:倒拽九牛尾势(十二经络之足太阴经


右倒拽九牛尾势:双膝微屈,两脚开立,下蹲成马步,两手握拳,身体重心后移,左脚向左侧后方约45 ° 撤步;右脚跟内转,右腿屈膝成右弓步;同时,左手内旋,向前、向下画弧后伸,小指到拇指逐个相握成拳,拳心向上;右手向前上方画弧,伸至与肩平时小指到拇指逐个相握成拳,拳心向上,稍高于肩,目视右拳。


右手拇指、食指指向自己的印堂,其余三指自然握拳,右手距头约一尺,右肘与肩同高,左手置于左胯后,小指、食指伸直,指向身后,中指、无名指回勾,拇指扣在食指指端,掌心向右。左足为虚步,足尖点地,足趾向左侧,足跟提起,重心在右足,身体重心后移,左膝微屈;腰稍右转,以腰带肩,以肩带臂;右臂外旋,左臂内旋,屈肘内收;目视右拳。身体重心前移,屈膝成弓步;两手握拳左右分开,腰稍左转,以腰带肩,以肩带臂,两臂放松前后伸展;目视右拳。


重复以上动作三遍。


侧身体重心前移至右脚,左脚收回,右脚尖转正,成开立姿势;同时,两臂自然垂于体侧;目视前下方。


左倒拽九牛尾势:左倒拽九牛尾势与右倒拽九牛尾势动作、次数相同,唯动作相反。


要诀两髋后伸前屈,用力在于两膀,小腹运气空松,观拳须注双瞳。以腰带肩,以肩带臂,力贯双膀;前后拉伸,松紧适宜,并与腰的旋转紧密配合;腹部放松,目视拳心;后退步时,注意掌握重心,身体平稳。


【功用】通过腰的扭动,带动肩胛活动,可刺激背部夹脊、肺俞、心俞等穴,达到疏通夹脊和调练心肺之作用。通过四肢上下协调活动,可改善软组织血液循环,提高四肢肌肉力量及活动功能。


经筋(经脉)运行:足太阴经脉分布在足大趾、下肢内侧前缘及胸腹部。常练此桩,足太阴经筋所循行部位 生通畅感,并且足下生出向后之真力。


第六势:出爪亮翅势(十二经络之手厥阴经


两脚并拢,身体重心移至左脚,右脚收回,成开立姿势,身体自然放松;同时,右臂外旋,左臂内旋,摆至侧平举,两掌心向前,环抱至体前,随之两臂内收,两手变柳叶掌立于云门穴前。掌心相对,指尖向上,双手置于头顶,右掌比左掌略在前寸许,腰脊要直,头要领,身要松;目视前下方。


 展肩扩胸,然后松肩,两臂缓缓前伸,并逐渐转掌心向前,成荷叶掌,指尖向上;瞪目。两臂从体侧慢慢收于两肋,依次放松肩、肘,两臂垂直时放松手腕,立柳叶掌于云门穴;目视前下方。


重复以上动作三到七遍。


要诀挺身兼怒目,用力收回处,推手向当前,功须七次全。双肩不可端,要沉肩。出掌时身体正直,瞪眼怒目,同时两掌运用内劲前伸,先轻如推窗,后重如排山;收掌时如海水还潮;注意出掌时为荷叶掌,收掌于云门穴时为柳叶掌;收掌时自然吸气,推掌时自然呼气。


【功用】可使胸背部及上肢肌肉力量增强;通过伸臂推掌、屈臂收掌、展肩扩胸的动作导引,可反复启闭云门、中府等穴,促进自然之清气与人体之真气在胸中交汇融合,达到改善呼吸功能及全身气血运行的作用。


经筋(经脉)运行:手厥阴经筋(经脉)分布于中指、臂内侧中间(介于手太阴与手少阴之间)、腋下及胸肋间。初站此桩,掌根手腕内侧酸胀,久炼则手厥阴循行部位有通畅感,掌上生出向上之真力。


第七势:九鬼拔马刀势(十二经络之手太阴经


右九鬼拔马刀势:两脚并拢,自上而下放松,咬牙,躯干右转。同时,右手外旋,掌心向上;左手内旋,掌心向下。随后右手由胸前内收经右腋下后伸,掌心向外;同时,左手由胸前伸至前上方,掌心向外,躯干稍左转;同时,右手经体侧向前上摆至头前上方后屈肘,由后向左绕头半周,掌心掩耳;左手经体左侧下摆至左后,屈肘,手背贴于脊柱,掌心向后,指尖向上;头右转,右手中指按压耳廓,手掌扶按玉枕;目随右手动,定势后视左后方。右手臂靠后脑,右手无名指勾嘴角,左掌背贴后心,身体右转,展臂扩胸;目视右上方,动作稍停。


膝盖弯曲,上体左转,右臂内收,含胸;左手沿脊柱尽量上推;目视右脚跟,稍作停顿。


重复以上动作三遍。


伸直膝盖,摆正身体;右手向上经头顶上方向下至侧平举,左手经体侧向上至侧平举,两掌心向下;目视前下方。


左九鬼拔马刀势:左九鬼拔马刀势与右九鬼拔马刀势动作、次数相同,唯方向相反。


要诀侧首弯肱,抱顶及颈,自头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轮,身直气静。注意事项:左足在右足前三寸许,右手置于头后,掌心向后,拇指侧在上;左手置于背后,拇指在侧下,掌心向前(向自身),腰脊要直,头面向左上方。动作对拔拉伸,尽量用力;身体自然弯曲转动,协调一致;扩胸展臂时自然吸气,松肩合臂时自然呼气;两臂内合、上抬时自然呼气,起身展臂时自然吸气;高血压、颈椎病患者和年老体弱者,头部转动的角度应小,且动作轻缓。


【功用】此势可通过身体的运动来提高颈肩部、腰背部肌肉力量,有助于改善人体各关节的活动功能;通过身体的扭曲、伸展等运动,使全身真气开、合、启、闭,脾胃得到摩动,肾得以强健,并具有疏通玉枕关、夹脊关等要穴的作用。


经筋(经脉)运行:手太阴经筋分布于大拇指、上肢内侧前缘及肋间。初站此桩,臂前肩下发酸发胀,久之自然消失。若常练此桩,手太阴经筋循行部位会有麻热的感觉,进而畅通轻快,随之掌上生出向后之真力。


第八势:三盘落地势(十二经络之足少阴经


两腿开立,左脚向左侧开步,自上而下全身放松,两脚距离约宽于肩,脚尖向前;目视前下方。膝盖弯曲下蹲,同时沉肩、坠肘,两掌逐渐用力下按至约与环跳穴同高,两肘微屈,掌根用力,掌心向下,指尖向外;目视前下方,同时,口吐“嗨”音,音吐尽时,舌尖向前轻抵上下牙之间,终止吐音。翻掌心向上,肘微屈,上托至侧平举;同时,缓缓起身直立;目视前方。


重复以上动作三遍。第一遍微蹲;第二遍半蹲;第三遍全蹲。


(右势)右足在左足前三寸许,双足之间相距约一足,双足成外八字,屈膝下蹲,收臀,腰脊要直,头要颔起,双手置于两胯旁,五指自然张开,虎口向前,手心向下,双肘由后向外,向前翻拧,与双膝向后翻拧相对。右手比左手略向前寸许。


要诀上腭坚撑舌,张眸意注牙,足开蹲似踞,手按猛妙拿,两掌翻齐起,千斤重有加,瞪睛兼闭口,起立足无斜。下蹲时,松腰、裹臀,两掌如负重物;起身时,两掌如托千斤重物;下蹲依次加大幅度。年老和体弱者下蹲深度可灵活掌握,年轻体健者可半蹲或全蹲;下蹲与起身时,上体始终保持正直,不应前俯或后仰;吐“嗨”音时,口微张,上唇着力压龈交穴,下唇松,不着力于承浆穴,音从喉部发出;瞪眼闭口时,舌抵上腭,身体中正安舒。


【功用】此势通过身体运动增强腰腹及下肢力量,可壮丹田之气、强腰固肾;通过下肢的屈伸活动,配合口吐“嗨”音,使体内真气在胸腹间相应地降升,达到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经筋(经脉)运行:足少阴经筋循行于足小趾、足心、下肢内侧后缘及脊柱前侧。常练此桩,可以强脊柱,经筋(经脉)循行处有通畅感,足下生出向下之真力。


第九势:青龙探爪势(十二经络之足少阳经


左青龙探爪势:全身放松,双目平视,左脚收回半步,约与肩同宽;两手握固,两臂屈肘内收至腰间,拳轮贴于章门穴,拳心向上;目视前下方。然后右拳变掌,右臂伸直,经下向右侧外展,略低于肩,掌心向上;目随手动。左臂屈肘、屈腕,右掌呈爪式探出,指尖向左,经下颏向身体左侧水平伸出,目随手动。躯干随之向左转约90 °;目视右掌指所指方向。


右手由爪状变掌状,随之身体左前屈,掌心向下按至左脚外侧;目视下方。躯干由左前屈转至右前屈,并带动右手经左膝或左脚前画弧至右膝或右脚外侧,手臂外旋,掌心向前,握固;目随手动视下方。上体抬起,直立;右拳随上体抬起收于章门穴,拳心向上;目视前下方。


右青龙探爪势:右青龙探爪势与左青龙探爪势动作相同,唯方向相反。


要诀青龙探爪,左从右出,修士效之,掌平气实,力注肩背,围收过膝,两目注平,息调心谧。动作重点:年老和体弱者前俯下按或画弧时,可根据自身状况调整幅度;右足外摆,双足成90°,左手半握拳;伸臂探“爪”,下按画弧,力注肩背,动作自然协调,一气呵成;目随“爪”走,意存“爪”心。


【功用】此势可通过身体运动改善腰部及下肢肌肉的活动功能;通过转身、左右探爪及身体前屈,可使两胁交替松紧开合,达到疏肝理气、调畅情志的功效。


经筋(经脉)运行:足少阳经筋分布于足第四趾、足背、下肢外侧中间、身体的左右两侧及头的侧部。常站此桩,足少阳经筋循行部位有酸麻胀热及通畅感,足下生出外开之真力。


第十势:卧虎扑食势(十二经络之足阳明经


左卧虎扑食势:全身自上而下放松,双目平视,右脚尖内扣约45 °,右脚内侧成丁步;同时,身体左转约90 °;两手握固,左脚收至于腰间章门穴不变;目随转体视左前方。


左脚向前迈一大步,成左弓步;同时,两拳提至肩部云门穴,两手内旋成虎爪状,向前扑按,如虎扑食,肘稍屈,目视前方。躯干由腰到胸逐节屈伸,重心随之移动至手掌和脚趾;同时,两手随躯干屈伸向下、向后、向上、向前绕环一周。随后上体下俯,两手呈虎爪状下按,十指拄地;后腿屈膝,脚趾着地;前脚跟稍抬起;随后塌腰、挺胸、抬头、瞪目、张口;


动作稍停,目视前上方。起身,两手由爪变拳,双手握固收于腰间章门穴;身体重心后移,左脚尖内扣约135 °;身体重心左移;同时,身体右转180 °,右脚收至左脚内侧成丁步。


右卧虎扑食势:右卧虎扑食势与左卧虎扑食势动作相同,唯方向相反。


要诀两足分蹲身似倾,屈伸左右髋相更,昂头胸做探前势,偃背腰还似砥平,鼻息调元均出入,指尖着地赖支撑,降龙伏虎神仙事,学得真形也卫生。左足为虚步,重心在右足,双手十指并拢支地,双手与肩同宽,腰脊要直,头要抬,要有倾起全身之意;用躯干的蠕动带动双手前扑绕环;抬头、瞪目时,力达指尖,腰背部成反弓形;年老和体弱者可根据自身状况调整动作幅度。年老和体弱者可俯身,两手爪状向前下按至左膝前两侧,顺势逐步塌腰、挺胸、抬头、瞪目。动作稍停。


【功用】此势通过身体运动改善腰腿肌肉活动功能,起到强健腰腿的作用。通过虎扑之势,身体的后仰,胸腹的伸展,可使任脉得以疏伸及调养,同时可以调和手足三阴之气。


经筋(经脉)运行:足阳明经筋分布于足二趾、三趾、四趾、下肢外侧前缘、胸腹、面颊等部。常练此桩,足阳明经筋循行部有通畅感,足下生出向前之真力。


第十一势:打躬势(十二经络之足太阳经


自上而下全身放松,咬牙,起身,身体重心后移,双目平视,随之身体转正;右脚尖内扣,脚尖向前,左脚收回,成开立姿势;同时,两手随身体左转放松,外旋,掌心向前,外展至侧平举后,两臂屈肘,胸前翻掌,两掌掩耳,十指抚按枕部,指尖相对,以两手食指弹拨中指击打枕部7 次( 即鸣天鼓);目视前下方。


身体前俯由头经颈椎、胸椎、腰椎、骶椎,由上向下逐节缓缓牵引前屈,躬身下探,两腿伸直,目视脚尖,停留片刻。


由骶椎至腰椎、胸椎、颈椎、头,由下向上依次缓缓逐节伸直后成直立;同时两掌掩耳,十指扶按枕部,指尖相对;目视前下方。


两臂下垂时依次放松肩部、肘部、手腕,松开两拳呈还原式。


重复以上动作三遍,逐渐加大身体前屈幅度,并稍停片刻。第一遍前屈小于90 °,第二遍前屈约90 °,第三遍前屈大于90 °。


年老和体弱者可依据自身身体条件适度行动。


要诀两手齐持脑,垂腰至膝间,头唯探胯下,口更啮牙关,舌尖还抵腭,力在肘双弯,掩耳聪教塞,调元气自闲。右足略宽,右足略前,重心在左足,双足相距一横足宽,俯身下腰,双手十指交叉,手指交于对侧手的手背,置于头后,掌心向上。体前屈时,直膝,两肘外展。体前屈时,脊柱自颈向前拔伸卷曲如勾;后展时,从尾椎向上逐节伸展。年老和体弱者可根据自身状况调整前屈的幅度。


【功用】中医认为“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阳经之气。通过头、颈、胸、腰、骶椎,逐节牵引屈伸,背部的督脉得到充分锻炼,可使全身经气发动,阳气充足,身体强健。可改善腰背及下肢的活动功能,强健腰腿。“鸣天鼓”有醒脑、聪耳、消除大脑疲劳之功效。


经筋(经脉)运行:足太阳经筋分布于足小趾、下肢外侧后缘、腰背及头顶等处。常站此桩,足太阳经筋循行部位会有通畅之感,足下生出向上之真力。


第十二势:掉尾势(十二经络之足厥阴经


接上势。起身直立后,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两手猛然拔离开双耳( 即拔耳)。


手臂自然前伸,十指交叉相握,掌心向内。( 图47) 弯曲肘部,翻掌前伸,掌心向外。


然后屈肘,转掌心向下内收于胸前;身体前屈塌腰、抬头,两手交叉缓缓下按;目视前方。年老和体弱者身体前屈,抬头,两掌缓缓下按可至膝前。


头向左后转,同时,臀向左前扭动;目视尾闾;两手交叉,不动,放松还原至体前屈;头向右后转,同时,臀向右前扭动,微摆尾椎,目视尾闾;两手交叉不动,依次放松肩部、肘部、手腕,还原至体前屈。


重复以上动作三遍。


要诀膝直膀伸,推手至地,瞪目昂头,凝神一志。动作重点:双足外分呈180 °,双足尖向外,足跟向里,双足跟相距约一足,弯腰,抬头,双手十指交叉,手指交于对侧掌心而非掌背,掌心向下。转头扭臀时,头与臀部做相向运动。高血压、颈椎病患者和年老体弱者,头部动作应小而轻缓。另外,应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身体前屈和臀部扭动的幅度和次数。配合动作,自然呼吸,意识专一。


【功用】此势通过身体运动可强化腰背肌肉力量的锻炼,有助于改善脊柱各关节和肌肉的活动功能;通过体前屈及抬头、掉尾的左右屈伸运动,可使任督二脉及全身气脉在此前各势动作锻炼的基础上得以调和,练功后全身舒适、轻松。


经筋(经脉)运行:足厥阴经筋循行于足大趾、下肢内侧中间,介于足太阴与足少阴之间。常练此桩,可使经筋所过之处生通畅之感,足下生出向内相合之真力。


收势


两脚开立,两手松开,两臂外旋;上体缓缓直立;同时,两臂伸直外展成侧平举,掌心向上,随后两臂上举,肘微屈,掌心向下;目视前下方。


松肩,屈肘,两臂内收,左右交替伸膀,两掌经头、面、胸前下引至腹部,掌心向下;目视前下方。


重复以上动作三遍。


两臂放松还原,自然垂于体侧;左脚收回,并拢站立;舌抵上腭;目视前方。


要诀第一、二次双手下引至腹部以后,意念继续下引,经涌泉穴入地;最后一次则意念随双手下引至腹部稍停;下引时,两臂匀速缓缓下行。


【功用】通过上肢的上抱下引动作,可引气回归于丹田;起到调节全身肌肉、关节的放松。


功法阐释

长期修炼能易筋通脉,洗髓生筋,滋阴壮阳,健脑强心,以至脱胎换骨、返本还原而成内清虚、外托换。易筋经、洗髓经修炼的关键就在于修、练、调、养四字诀。修为内修,练为外练,调为紧调,养为慢养,即内修外练,紧调慢养。功夫靠养,少林功法讲究三分练、七分养,说明养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佛教说行、住、坐、卧,皆是修行。禅宗说,吃饭,穿衣,睡觉,都是禅。修炼少林功夫正如参禅修佛,只要用心,行、住、坐、卧都能练功,只要呼吸标准,动作到位,坚持修炼,就一定能够功德圆满,通达易筋经、洗髓经养生法的最高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