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家】人保寿险现在最缺什么?总裁傅安平首谈“人、估值、转型”这些事】

 文野 2016-12-09


欧阳晓红 姜鑫/文


人!人!漫漫变革转型路,怎一个“人”字了得。


人力资源改革必须要做,其肯定会触及既得利益人的利益,会有很多人反对它,但这无碍改革的推进 。”人保寿险总裁傅安平。


这位堪称中国精算领头人、曾参与中国第一张“经验生命表”编制工作、出身监管部门的企业高管,最近被各种“人事”缠扰。“ 人保现在什么都不缺,就缺人才。 ”他坦承。


包括此前媒体报道的“核心层大换血”、“离职潮汹涌”,人保寿险正在推进的“五七七”转型发展工程之首——人力资源改革等等,都剑指“人”。


有人来,有人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平素低调的傅安平这样告诉自己之时,亦同样知会他人。至于人保寿险转型效果,其心中的评估尺度是数据。


人保寿险提前达成的“三年见效”业务转型目标让傅安平倍感欣慰,正如,他下基层后,看到地方支公司职工满面笑容后的心情。他的想法是, 要让所有员工慢慢分享改革的成果。分享路径为:先基层后总部,先员工后干部


如此,并非所有人都能理解傅安平的选择。人保寿险自2014年启动的转型大幕——需要从昔日“规模效益化”转为“价值导向”的业务结构,当其剖析个中原由与变革挣扎时,不难体恤其改革阵痛无处无时不在。就在不经意间,转型发展初见成效,接下来的变革目标也逾发清晰。


至于敏感的估值问题、转型阵痛等,首次接受媒体专访的傅安平亦逐一道来。


让数据告诉市场

傅安平暗示当市场热衷追捧公司的人事变动时,不妨静下来,认真看看量化的数据。


“1000亿+130亿” 的话外音或是——人保寿险的转型初见成效。


原来,2014年,接棒李良温后,傅安平组织新的领导班子进行了“稳增长,重价值,强基础”的战略转型——稳定现金流增长,重视业务价值,调整业务结构,关注基础建设。为了护航业务结构调整,还制定了“三年见效,六年达标”的转型目标。而与之对标的数据是, 2017年规模保费要达到1000亿元,新单期交保费要翻两番达到130亿元。


殊料, 截止2016年8月31日,人保寿险实现规模保费1014亿元,新单期交保费137.59亿元。换言之,从2015年年初到2016年8月,公司用一年零八个月完成转型目标


一度衔枚疾进过后,人保寿险难免在转型路上“舟车劳顿”: 薄弱的基层销售能力难以适应由趸交向期交的转变,总部的服务、管理、咨询能力有待加强,IT系统需要升级 ……


面对这些,人保寿险的做法是——逐步实现机构与机构之间、渠道与渠道之间价值贡献可量化、可比较,加大期交业务考核得分和费用奖励。其结果是,2014年底新单期交保费为32.01亿元,2016年8月底为137.6亿元,增速为329.8%。2014年底销售渠道规模人力为14.61万人,2016年8月底为24.99万人,增长71%,增加10.4万人。


殊不知, 支撑数据向好的要素还有转型发展的“五七七”工程,即五项改革、七个创新、七大能力;问及“五七七”的进程状况,傅安平隐而不答。但其频频“剑”指排在首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人事人事,事在人为。自我变革,“动”人是第一步


“人、估值、转型”这些事

而“动”人也好,人“动”也罢,不管主动还是被动,其都会量化成企业的人员流失率。就此,有人欢喜有人愁。


近期一份业内调查报告显示, 2015年企业人员平均流失率在17%左右


如此,傅安平认为, 人保寿险2015年约6%的流失率相对行业并不高 。“ 我反而觉得目前的流动太小了,该留的要留住,该流出的要流出。”他说。因为,在人员流动过程中,人保寿险的战略、文化、人才之内核没变,业务数据也在向好。相反,人才流动更有利于激发企业建立良好的造血机制。


傅安平直言,创办十年有余的人保寿险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对于这些骨干一定要善待,且将其用至适宜岗位上,这是党委班子的责任也是自身的责任。他说, 这其间,人保寿险特别重视精算和IT的人才。“考虑市场化特点,改革之后,类似关键部门将会定岗定薪,践行市场化人才机制 。”


按照傅安平的话说,“ 人力资源改革”对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而言至关重要。人事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彻底进行改革,当然,这种改革会触及既得利益人的利益,肯定会有很多人反对。“我们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阵痛不难想象——尤其是国有企业的人事改革。即使如此,还是会稳步推进它。


具体看, 为推进人力资源改革,人保寿险聘请人力资源中介机构,围绕公司转型发展战略和目标,完善员工招聘程序和考核办法、修订管理序列和专业序列晋升办法,开展“定岗、定编、定人、定职、定薪”人力资源改革工作,对不适应转型发展需要的机构和部门负责人进行调整


人才之外,是与“财”有关的估值,亦备受市场关注。话说,中国财险(02328.HK)的H股市值(截止2016年10月28日)是1862亿港元,而持有中国财险近7成股权的中国人保集团(01339.HK)的H股同期市值是1302亿港元。 那么,集团麾下的人保寿险,包括人保健康险等子公司的估值何在呢?


精算出身的傅安平有不同观点。他认为, 按H股的估值逻辑对上市的集团公司估值,如果采用分板块加总估值的方法,首先需要考虑母公司股权比例,同时母公司由于分红、集团经营的复杂性等原因,需要在分板块加总估值的基础上打折,也就是说要对子公司的估值打折。另外,在H股中,母子公司同时上市而母公司没有主营业务,打的折扣将更多,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因此并不是将各子公司估值简单的加总起来就是母公司的估值,要考虑到其中的折扣。另外,估值方法也有很多,每个机构投资人的估值逻辑也不完全一样,目前也在进一步研究中


曾记否,人保集团上市之际,贡献现金流的人保寿险可谓功不可抹。国泰君安就认为,人保集团的市场价值取决于其寿险和健康险业务前景,其主要估值上升动力包括人保寿险的保费增长潜力和新业务价值改善幅度。如今,人保寿险的新业务价值提升,或许也有助其估值评估的升级。


转型成效而言,傅安平认为,上述数据已说明一切。


人保寿险的回答是,公司聚焦转型、聚焦期交,不再追求规模保费的高速增长,依靠价值业务带动业务持续稳定增长。主要业务转型路径如:构筑价值业务为主的产品策略;完善以价值贡献为核心的考核体系;此外是深耕销售队伍和渠道建设。


尽管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会经历短期的增速放缓等阵痛,但这不会影响或打乱公司的改革进程 。”傅安平说。


对话

目前,低增速、低利率、低资产回报更是成为了常态,这样的背景下,寿险企业面临着怎样的挑战?怎么看待行业的发展?


傅安平 :因为利率下行,使得投资压力增大,这个过程中,寿险公司面临三大类主要的风险:利差损风险、信用风险、现金流管理风险。过去经济好、投资环境好的时候,很多风险都没有暴露,环境生变,各种风险也开始凸现。但对于保险行业的发展来说,却是机遇,转型的难得机遇。在这样的经济金融形势下,寿险公司正好可以抓住时机进行价值转型,在业务结构进行调整的同时,还可以提升管理服务能力,目前公司正在进行一系列的工作,例如升级IT系统,拓展基层员工销售队伍等。


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多次提到,未来10年是保险业发展的黄金期。这是因为经济平稳发展以后,老百姓都有钱了,开始更多的关注自己的健康、长寿问题,使自己活得更有尊严一些,这样就会拿出一部分钱来关注这些。所以说寿险的发展是无量的,但发展的方向,首先是健康和养老,这或许会成为未来中国最大的市场。


近年来,保监会多次强调保险要姓保,要回归本源,并发布了关于中短期存续产品的限制性措施,你对此怎么看?


傅安平 :从某种意义上讲,市面上的产品都是有保障性的,按不同产品分类有不同的理解。保监会强调保险姓保,意在保险行业更多的关注保险保障,而不是去做跟银行一样的事情。其实,寿险公司是资本市场的主体,而银行资金期限都比较短,它是资金市场的主体。目前给国内的情况是,有的保险公司抢了银行的业务。


:今年以来,偿二代全面实施,在新的监管体系下,公司是否受到影响?


傅安平 :这个问题可以从偿付能力指标来看,2015年年末,公司的偿付能力是303%,在几大寿险公司里处于中上水平,今年第二季度这一指标降为176%。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去年年底偿付能力数据是按偿一代方法计算,今年二季度按保监会规定用偿二代方法计算,因偿二代与偿一代相比,更多关注价值导向和风险导向,人保寿险过去做趸交业务较多,价值业务比重相对较小,受此影响,偿付能力数据有较大下降,而市场上其他主要寿险公司由于过去积累的期交业务比较多,业务价值比重大,偿付能力数据变化不大。另一方面,伴随着公司转型发展初见成效,业务结构逐渐改善,这种情况会发生改变,偿付能力数据将逐渐趋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