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说明瓷4-洪武瓷器的风格和元瓷彻底决裂

 自华居 2016-12-10

细说明瓷4-洪武瓷器的风格和元瓷彻底决裂

okallmight2016-10-122评

世界上的民族还像都排外,特别是落后的国家和村落,就怕陌生人的出现,警惕性极高,生怕别人夺了您的江山。

只有中国民族不排外,中华民族的传统,最伟大之处就是包容,特别是在皇权的年代,唯我独尊。谁来到中国,都是仰慕而来。这种自尊延续至今,今天依然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为什么中华民族有包容心,还是中华文明的底蕴,文明的基础就是包容。汉民族生生不息,就是靠着包容。

元朝统治的短命,还是意识形态的狭隘,滥杀无辜,引起了汉民族的顽强反抗,物理学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就是相等的。所以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就是颠簸不破的真理。

朱元璋能够推翻元朝的统治,有其必然的结果,全国普遍的农民起义,朱家军获得最后的胜利。换成了汉人掌控天下,必然有一番作为,任何方面都要有所作为,包括瓷器的烧制也要和元代划清界限。

改朝换代了,文化的痕迹也要彻底的改变,所以明代的艺术强烈表现出汉民族文化的意识,和蒙古统治的文化决然不同,而且有鲜明的区别。

说到洪武瓷器,一定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他的青花、釉里红都有着典型的时代特征,就是和元代极端的不一样。工匠还是那些工匠,原料还是那些原料,唯一的区别,文化内涵要和元代区别开来,烧制自己的风格,是当时的首要问题,大家认为是退步了,其实是进步了。“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雄才大略的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第二年就建立了御窑厂,资料所证:“洪武二年,在景德镇建新窑二十座,专供烧造御用器皿,只求出品精良,不计成本多寡,故瓷业进展急速,数年间即完全恢复宋代之繁兴”。

如果此观点成立的话,洪武瓷器应该不输给元朝浮梁瓷局的窑器,但是我们看到的洪武青花、釉里红发色和画工均不及前朝。

单从青花的发色和画工来讲,洪武青花似乎不及元青花的色正和画工精美。但是它比元青花瓷有了厚朴感和古拙美。 这也是洪武帝刻意追求的一种与元朝极为不同的效果。

但是釉里红的表现超过了元代釉里红,甚至大大提升了。红色更能表现汉民族的意志和决心,红色也是朱色,那时的釉里红为皇家独享,所以洪武明朝的的釉里红个个都是宝。

关于洪武青花瓷特有的风貌,野史中有如下的传说: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从小丧父母,孤苦中以乞讨为生,常饿得双眼昏花,视物模糊。

有一次洪武帝三天没有讨到食物,到处是避乱的流民,连嫩些的树皮也不能幸存,他实在支撑不住,一头栽在路边,昏厥过去……不知道过去了多久,只依稀感到有人在用力推他。他睁开眼,发现一位年轻漂亮的女人,把自己搂在怀里,一手端着一只青花瓷碗,碗里是稀薄的米汤。

当他的眼神痴痴地从女人脸上移到青花瓷碗上时,那青花是晕散的,跳动的,色泽是灰黑的……这是他有生以来見到的最美的一只碗,那碗上模糊的灰色的图案深深地刻在他脑海里……据说,这女人就是年轻寡妇胡氏,也是朱元璋明史有记载的初恋情人。

当他成为元朝开国皇帝后,为激励自己永远不要忘了那段刻苦铭心的苦难日子,就命御窑烧制昏化状态下呈现的样式——那碗上的模糊的似乎在晃动的青花发式。

这是世上最美的图案。他要解开久存的这个心结!虽然是传说,但还是多少符合洪武帝性格的逻辑性。

近年来,随着景德镇珠山御窑厂大量出土了明洪武,永乐,宣德官窑残器后,洪武瓷的类型和特征基本明确了:带着混濁的玉质感的釉面,青花或釉里红晕散较重,发灰的青花,花瓣边縁留白,青花中密布点点黑斑……

洪武官窑的青花主要使用含铁量低、含锰量高,且淘炼欠精的国产青料,呈色青中带有灰色调,偏浅灰色,有部分铁锈斑深入胎骨,这是由于钴料中含有金属锰、铁等杂质的缘故。一部分呈现淡蓝色,色泽稳定,无晕散,色泽浓密处常能见到散布着一些小杂质点,反倒表现出青花的层次。还有一部分是浅淡色中含深蓝点,有少量晕散。

但是洪武青花的呈色大多偏灰或偏黑,或略带蓝意;晕散严重,呈模糊的晃动状;胎体类似元朝窑器,比永宣时显得厚重。洪武青花不同于典型的至正青花的背翠艳丽,也不同于典型永乐、宣德青花的浓艳色译,而有自己的特点。

明代永乐、宣德青花多采用进口苏麻离青料烧制,色彩浓艳的背花纹饰泛出点点银黑色结晶斑。这种青料比国产青料铁的含量丰富,锰含量低。

以上的传闻多少有些根据的。如果洪武帝要仿元朝之瓷,无论从胎釉到发式,均没有多大难度,元朝制作御瓷的匠人大多仍在,制瓷材料也不缺。

所以只能理解,洪武帝是要烧制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瓷器,他要独创一种格局,一种特有的式样,以追忆那最美好的一瞬。他不愿意步元朝的后尘也在情理之中了。

他在御窑瓷型制上也有了一定的突破,大器见多,盘碗直径大到60-70cm,将军罐也以大的居多,除了尺寸上超越元朝外,还在外型上做了创新,多以瓜棱取胜。据说,这也与他曾食不果腹的经历有关,对瓜的向往和追忆!

总之,如果没有它的创新,也不会出现成化窑特有的玉质感釉面,近年对明代瓷器的化学测试发现,唯有洪武瓷和成化瓷釉中所含的石灰钙量最少,故而呈现特强的玉质感——致密、温润。可见,成化瓷的釉汁配方受洪武瓷的影响。

明洪武的瓷瓷是汉族陶瓷艺术的珍品,明洪武朝(公元1368-1398年),历时30年。虽然馆藏少有带“洪武”款识的瓷器。

但是近期,民藏中出现了不少有“洪武”款的瓷器和“建文”款识的瓷器,通过科技手段的检测,将大大提高对明代早期的瓷器的研究和认识,所以研究明瓷离不开民间收藏。

明代建立后的第二年,明太祖就在景德镇珠山设立御窑厂,成为明代景德镇最早的官窑,总体来说,洪武朝的瓷器将元代的制瓷技术发挥的更加自如,没有了战争,和平发展的大环境,景德镇制瓷业获得了空前的繁荣。这个时期的瓷器器型粗大,胎体厚重,青花色泽偏灰,图案装饰线条粗疏豪放,改变元代层次多,花纹满的风格,趋向多留白。

随后的永乐、宣德把制瓷产业推到新高,成为明代帝国最强大最富裕的时期,并将汉文化传播至海外,强大的明代帝国再次成为世界的佼佼者。

如果没有明洪武瓷的大胆创新,也不会有永宣瓷的高峰期,更没有成化瓷的特有风貌。洪武瓷起到了很好的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它在古陶瓷史上的历史地位是不容抹杀的。


点击展开全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