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痰证之诊断

 山水知音7 2016-12-10
痰证的诊断在“痰证的病因病机”一节中多已述及。今再约略言之。 一、因性诊断
大凡痰,人所易知者,肺中所生,咳唾而出,或白或黑或黄,稀稠不等,此为痰。除此之外,凡与此相类者皆为痰。概括痰证之特性,大约有三:其一,痰性污浊;其二,痰性结聚;其三,痰性粘着;其四,痰性阻滞。据此特性,结合其他表现,综合分析,诊断则不难矣。简述如下。
1、痰性污浊
污浊者,与光洁相反者也。在发,则头发油腻。在面,则面部污秽不洁,粘腻,或生斑片。在眼,则眼屎甚多,或两目昏然,若雾若蒙。在鼻,则鼻涕多而浊。或缘涕而塞,亦有原本不见鼻涕,而仅觉鼻塞,服药后鼻涕出甚多,而鼻塞之病遂愈者,后附有病案可参观。在耳,则耳垢不断。在口,则流涎不止。在身,则粘汗不绝,衣衫易污。在气道,则吐痰频仍。在咽喉,则口多浊唾。在前阴,则尿浊、带下、阴囊潮湿。在谷道,则大便溏或不成形。在手,则多汗。在足,则潮湿糜烂,所谓脚气之类,多缘于此。
2、痰性结聚
结聚者,成块成团,有形之病变也。如:皮生囊肿,组织生肿瘤,腮腺肿大,前列腺肥大,肛生痔疮,脏器结石,器官肥大或肥厚,椎管狭窄,管道肿粗、管腔变窄。
3、痰性粘着
粘(Nian)者,与滑利相反,如身体发粘,此当长夏之时,身有痰湿者,恒有此感觉。如口中发粘,此乃痰涎上溢所致。如阴部发粘,此乃痰湿下溜所致。粘反于滑利,而不远于涩。故极易导致留着。留着于目,则眼眵多而粘,以致晨起两目难睁;留着于胃,则胃脘不畅而痞满;留着于经络,则经络为之不畅:或麻,或痛,甚则发木乃至坏疽矣;留着于心脑血管,则血行不畅而蹇涩:轻则供血不足,重则引发栓塞。
4、痰性阻滞
阻滞者,阻挡、滞留而不通也。痰性既粘腻,粘腻则留着,则极易阻滞。如在鼻,则鼻窍不通。如在咽,则咽喉生堵塞感,俗称梅核气是也。如在肺系,则呼吸为之不畅。如在心,则心前如有物压。如在动脉,则血气为之不畅。如在胸,则胸为之憋闷。如在胃脘,则胃脘为之痞塞。如在大肠,则大便为之难排。如在尿道,则小便为止淋漓不尽,或点滴而难下。在女子月经,则淋漓不断,日久不停。其他如椎管狭窄症,静脉炎,动脉炎亦多缘此。
二、痰性举例
痰既有此四性,则病呈相应表现。兹例举如下:
1、胃中所呕之粘浊涎沫,大便所排之粘沫
如上所述。兹举一例:魏某,男,39岁,无极县里家庄人。初诊时间:2001年7月20日。患者主因大便时下坠,便下白沫,似痢非痢就诊。伴有:食则吐痰,额部胀痛,耳鸣目昏。脉弦滑,苔白腻。此为典型之痰证。食入则吐痰者,痰本脾之实证,食入则土更实,故上达于肺而作痰吐出。痰随胃下,至于大肠,则便下白沫;痰阻其经则额痛;痰侮胆经则目昏、耳鸣。处方:苏子10克、广藿香8克、陈皮8克、桔梗12克、焦神曲10克、瓜蒌15克、清半夏10克等,1星期后食后吐痰之表现消失,但平时吐痰却增加,所吐皆粘沫,大便亦有好转。据证略作加减,加入旋复花10克、川大黄8克、山栀子7克、枳实15克、厚朴10克等,2个星期后大便正常,不再下白沫。据证略作加减,加入麦芽10克、茵陈蒿15克、北柴胡8克、地龙6克,等,以调肝胆通经,2个星期后痊愈。
2、痰湿结滞,凝成结核
痰蕴于内,聚结凝滞,可生痰核。兹举一例。史可,女22岁,河北经济贸易大学学生。初诊时间:2002年6月28日。患者近日发现左腋窝下有肿核出现,疑虑而来诊。触之,左腋窝中部有一肿核,大如小枣,中等硬度,兼见:月经前乳房胀痛,形体丰腴,脉沉滑细略数。考虑为左腋下淋巴结肿大,中医属于痰热结聚。处方:瓜蒌15克、北柴胡8克、黄芩8克、郁金15克、桑枝10克、威灵仙8克、丝瓜络5克、六路通10克、当归12克、木通3克、鸡血藤30克、地龙3克、地鳖虫5克、竹茹13克,服药5剂,感觉已不明显,停药。至8月2日,月经前又有感觉,再来就诊,复以上方化裁而愈。
3、痰湿结滞,凝结成石
痰蕴于内,聚结凝滞,可化为石。兹举一例:高某,男,33岁,无极县东东门村人。初诊时间:2001年12月8日。患者经B超确诊为肾结石,不能过劳,劳则心悸。苔腻,脉濡,尺弱甚。心电图显示T波低平,心肌缺血。处方:苏子10克、桔梗10克、竹茹13克、枳实15克、厚朴10克、金钱草12克、木通3克、石菖蒲10克、萆薢7克、地龙3克、瞿麦6克等,2个星期后,尿出浊物,内有结石,舌苔腻减,症状减轻,再加扶正之品调理2个星期,B 超复查未见结石,心电图T波明显改善。此尿中所出之浊物即痰也。由是知结石之初,因痰而成。
4、痰湿蕴积,结成囊肿
痰蕴于内,日久聚积,可结成囊肿。兹举一例:寇匆盐,女,52岁,无极县东东门村人。初诊时间:2004年7月10日。患者发现左甲状腺囊肿半年,自觉咽塞,舌苔腻,脉弦滞。处方:瓜蒌15克、清半夏10克、苏子10克、桔梗10克、竹茹13克以化痰,远志肉8克、广藿香8克、石菖蒲10克、地鳖虫5克、地龙6克以开通之,服药两周,脉转滑,咽塞减。继服两周,囊肿变软,停药。
5、痰湿不降,滞气为聚
痰湿中阻,当降不降,阻滞气机,可发聚证。兹举一例:周摧面,女,35岁,无极县贾庄村人。初诊时间:2004年10月30日。患者素有便秘之疾,近日,脐腹时觉有气攻冲,腹之局部为之隆起,按之甚软,肛门有下坠感。兼见脘痞。舌红,苔黄腻,脉滑而弦,尺弱。此为中痰积聚化热,气机不降。处方:枳实15克、厚朴10克、榔片8克、三棱8克、莪术8克、清半夏10克、苏子10克、瓜蒌15克、竹茹13克、广藿香8克、桔梗10克,服药一周症减,继服一周痊愈。
6、痰湿留着,胃如物粘(Zhan)
痰湿留着于胃脘,不上不下,如物粘在该处。兹举一例:符爆朱,男,42岁,无极县南汪村人。初诊时间:2004年8月7日。患者主因脘部不适,如有物粘(zhan)而来诊。兼见:纳呆,厌油腻,脉滑,右脉分为两叉。考虑痰湿中留粘着不去。处方:清半夏10克、桔梗10克、苏子10克、瓜蒌15克、竹茹13克以化痰,焦神曲10克、麦芽10克、鸡内金8克、陈皮8克以和胃,枳实15克、厚朴10克以降胃,广藿香8克、石菖蒲10克以化浊,北柴胡8克以木疏土,服药一周症状减,三周痊愈。
 7、痰湿留着,晨目难睁
痰湿上于目,留着而粘涩,可使其两目难睁。兹举一例:杨璀落,女,57岁,无极县店尚村人。初诊时间:2004年11月14日。患者主因眵泪多,晨初醒目粘,难以睁开来诊。兼见:腹胀,双上肢及右下肢时有麻木,脉沉滑实,左脉近滞。考虑痰湿粘滞。处方:黄芩8克、清半夏10克、瓜蒌15克、苏子10克、竹茹13克繁木以化痰,枳实15克、厚朴10克以降浊,石菖蒲10克以开窍,地龙6克、威灵仙8克、桑枝10克以通经,服药一周症减,三周痊愈。
 8、痰阻阳明,面生黑斑  
痰浊生于中焦,循经而阻于阳明。阳明主土,土则遏水,水困于土中,发为黑色,故见黑斑。兹举一例:卢坚纺,女,34岁,河北省农机公司职工,初诊时间:2002年10月11日。患者原本为时发昏迷来诊。主诉:气短,上午尤甚,而后觉气从少腹上至胸,即发昏迷。尚能知人,但不能说,亦不能动,移时复醒。兼见:腹皮拘急而痛,心烦,咽如物塞,便秘,望之,满面黑斑,切之,脉来细弱,尺弱尤甚,左关滞涩。夫短气者,故属于虚,亦为肾虚不纳;上午肝木之气上行,肾既不纳,阳气上逆,故而致厥。腹皮拘急而痛,咽如物塞,便秘者,痰阻所致也。心烦者,痰上气逆,扰心所致也。面生黑斑者,痰郁阳明之面,肾水之色泛而致也。此病属厥证,原因病痰,痰阻既久,气血匮乏,肾虚不纳,逆气致厥。当先治厥。处方:桔梗15克、苏子10克、竹茹13克、黄芩8克以化痰;北柴胡8克、生麦芽10克、茵陈15克、鸡血藤20克合竹茹、黄芩以调肝木;郁金12克、枳实15克、厚朴10克以降逆;焦神曲10克以调中。经治疗3周,厥证消,仍心悸、气短,黑斑仍明显,左关见弦象。加瓜蒌15克、浙贝母8克(碎)、石菖蒲10克去柴胡、生麦芽、茵陈,服后黑斑渐减,中间因月经期等原因停药2周,服至2002年12月27日,面部黑斑近干净。
三、因症诊断
痰在体内,痹阻淤滞,气血津液缘是而不得畅通;碍肝之疏泄、谋虑,误觉、误判由此而发,故见诸种怪症(以肝风之类,善行而数变;且肝胆主谋虑判断也,谋虑不定,而数变之,则怪证出矣);痰既为土家之实,故长夏土盛之时,感觉最为不适。
兹举例如下。
1、局部发凉
痰之体为阴,然阴阳互根、互引,故痰最易与热相合。但痰热之为病,所觉或非热,甚至反觉凉,此又须知。缘痰邪阻滞,阳气当伸者不得伸,当通者不得通,当外达者不得外达。于是感觉凉矣。读者且不可轻言畏寒则为寒凉之证,而径用热毒之药,否则,病邪上攻,病必加重。若误热为寒,大加温热,正必受伤。兹举一例:范瑞民,女,37岁,无极县东东门村人。初诊时间:1999年3月7日。患者主因右下肢凉就诊。伴有:腰痛,头晕,月经后期,恶心,饥而不欲食,苔白,脉弦。余考虑为痰湿于寒阻滞所致,处方:清半夏10克、苏子10克、枳实15克、厚朴10克、竹茹13克、地龙3克、威灵仙8克、苏梗8克,等,6剂后,患者诉:效果不快。于是余加桂枝6克、苍术8克,患者服后腿凉反加重,恶心更甚,心烦不寐。余恍然而悟:此痰热也。阴邪恋阳所致也。盖头晕、恶心者,痰热在中而欲上也。饥为热,不欲食者,以有痰在中阻滞之故也。月经后期者,非为寒致,实由痰阻。据证略作加减,去苍术、桂枝,加黄芩8克,继服二周病愈。
2、口部干渴
痰热结滞于中,水津受阻而不得上输,可致口渴。此渴非中焦乏水,乃水谷结聚而成痰也。饮亦如之。治疗此渴,若只见热,而惟用寒凉之剂,则热虽去而渴不得解也。以痰得寒凉,或化为饮也。若只升津液,渴未必去,而变证作矣。若以为水乏竭,属饮水自救,只是助水,此渴亦不得解也。如:仲圣之小青龙汤中就有“或渴”之记载,《伤寒论》第40条曰:“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此段言表证未解,而出现中焦留饮阻滞。故见种种“或证”:干呕者,饮停心下(心下者,胃也,中焦也),胃气受阻,而不得降,逆而作呕也;发热者,表证仍在,且饮阻中焦,阳气郁而热自生也;咳者,肺胃同源,胃不降则肺难肃,且饮留于中,本科游溢、上输,由脾达肺,《内经》所谓“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也。肺受饮邪,复加寒束,遂失宣肃,咳必作也;或利者,饮欲降下也(所谓“清气在下,则生飧泄”也);或噎者,饮塞,气与食均下降不畅也;小便不利、少腹满者,饮下而阻于膀胱,膀胱气化不利,津液难以出也;喘者,外寒伤肺,复加饮阻,宣肃失职也。通观其所列九种表现,均在一个“饮阻”之病机。饮阻如此,痰亦如之。所异者,饮证寒多而痰证热多,饮善降而痰易升。但论其阻滞,痰之与饮,并无二致。故仲景之文,实启迪痰证之病机也。兹举一痰证作渴之病例。张书染,女,48岁,余之同村人。初诊时间:2003年3月22日。主症:口渴,饮水而不解,反愈加口渴。脘腹满痛,咽堵塞感,音嘶哑,脉沉滑急。治当以木疏土,化其痰热。处方:枳实15克、厚朴10克、瓜蒌15克、桔梗10克、苏子10克、地龙3克、郁金15克、杭白芍15克、黄芩8克、北柴胡8克、茵陈蒿15克、竹茹13克,一周后症状减轻,二周后除声音仍稍嘶哑外,无其他不适感,停药。
3、苦于长夏
痰为土家之实,土之主时,在季节为长夏,在时辰为午后。试观长夏之时,天气壅闷,风气难起,气机不畅通,此由土性使然。土主化,故长夏之时,万物之化最著:天气由炎热升温而欲变凉爽降温,诸活物由盛而变衰,由花而实,由亢奋而变沉静,由生机勃勃而变为寂静停顿。主死物则腐烂变质,诸衣物则霉烂生污。以其化也,故传统发酵,或作酒、或作醋、或作酱,多取此时。故凡属不耐长夏,每至长夏或午后即病者,实证则责之以痰,虚证则责之于肾肝。以痰为土家之实,逢土盛之时,则病加也。而若肝肾亏乏,木水为衰,逢土盛之时,则肝木受土之侮而肾水受土之克伐也。兹举一例。刘答抽,男,71岁,无极县东门营村人。初诊时间:2003年7月27日。患者双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冠心病、心律失常,现自觉双髋关节处疼痛,心悸,又兼不寐,心口懊恼,午后加重。脉滑弦促(早搏频繁),考虑:痰热生于中,上实其心,下伤其肾。实其心则懊恼、不寐;伤其肾则下肢为之病。处方:秦艽8克、黄芩8克、广藿香8克、石菖蒲10克、地龙3克、地鳖虫5克、威灵仙8克、川芎10克、麦芽10克、竹茹13克、瓜蒌15克、鸡血藤30克,六剂后疼痛减,寐可,心律之早搏明显减少。
4、痰多怪症
前贤有痰多怪症之论,余临床体会,此为确论。余思其理:盖缘痰属土实,木则困郁,风木既困,“变”则作矣。谋虑不佳,罢极失准,不中不精,误觉误判,则怪症发矣。余临床以来,遇诸怪证(症),恒加细思,属痰作祟者,常予载录,以备课余自省。今将诸多怪证(症),详附于后,读者可参观后之《怪症录》。
四、因藏诊断
五藏各司其职,各有所主。痰在五藏,各有特点。概括如下:
1、痰在脾胃
脾胃处人之中州,位当大腹。脘腹满闷,痰浊阻滞所致也;呕吐痰涎,痰阻不下,逆而上出也;脾合于肉,痰属脾实,故痰盛之人,实证阶段表现为形体丰腴,或大腹便便;后期因实转虚,亦可见形体枯羸,肌肉瘦削;脾合长夏,在时为午后,痰阻于脾,是为脾实,故可见诸症状午后加重,或病人不耐暑季、伏天,每至长夏则病;脾之味甘,土之性粘腻,痰属脾实,故痰证患者发病或因嗜食甘甜粘腻,或病后厌恶油腻;酒属湿热,性合于土,痰证属于脾实,故痰证患者,每于酒后发病,或病情加重;牛为土畜,性可补益脾土。痰为土实,故痰证患者每因食牛肉发病,或致病情复发,或致病情加重;脾主升清,升之太过,胸部为之满,心脉中遂浊,宗气、营气为之阻遏,可见胸闷、甚则心痛;肺为之失肃,可见咳嗽、痰多,甚则气不肃降,金无以生水,气不得下纳,而发喘、上气、吐吸;胃主降浊,痰阻于中,浊不得降,则胃脘胀满,纳食为之障碍,或胃脘疼痛,或嗳腐、干噫食嗅,下降不得,反逆于上,可见反酸、烧心、食道灼热,甚则咽塞、发梅核气之病。
2、痰在肝胆
肝部于胁肋,环于外阴,气升于左,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胁肋胀满者,痰浊阻滞,木失调畅、疏泄也;郁郁寡欢,怒火时发,性情暴戾者,木为痰困,气机郁结,而欲化火也;肝司谋虑,胆主决断。反映迟钝者,痰浊困木,肝失谋虑也;遇事无断,犹豫不决者,痰浊侮胆,胆失决断也;妄言妄语,误觉误判,是非混淆者,痰浊困木,罢极失准,不中不精也。肝主疏泄。凡人之排泄,舒畅与否,责之于肝胆。大便粘腻,排之不爽,时欲蹲厕,下如不净,此缘痰盛,肝胆疏泄不畅;大便虽溏,排则不爽,日久生痔,大便带血,肛外生物者,痰浊困阻,木失疏泄,血为之瘀也;小便淋漓,点滴而下,洒淅难尽者,痰浊困阻,肝木难疏,气机不畅也;肝藏魂,恶梦纷纭者,痰热内蕴,魂不得安也;卧而难寐者,痰热扰动,魂难守舍也。
3、痰在肺与大肠
肺居胸中,循于喉咙,气降于右。肺主清肃,而主降气。咳吐痰涎者,痰阻于肺,肺失清肃也;吼吼作喘,吐吸息高者,痰伤于肺,日久及肾,金不生水,气不下降也;大便稀溏,排下不畅者,痰滞大肠,大肠传导不利,或痰阻肺家,肺失肃降,表里相及,大肠受累也;肺开窍于鼻。鼻塞不通者,风犯肺窍,与痰相搏,阻滞窍道也;鼻涕淋漓,或粘稠腥臭者,痰阻肺窍,欲出而不尽也;鼻衄时作者,痰阻肺窍,蕴积化热,热伤脉络也;肺合皮毛。皮疹反复,历久不断者,痰热内结,而欲外发,发而不尽也;感冒不断者,痰热阻肺,金气受伤,外卫不固,引风招邪也;声音嘶哑者,痰热伤金,金污声浊,金破不鸣也。
4、痰在心与小肠
心居胸中,其位在左。胸闷疼痛,以左为甚者,心受痰阻,心气不畅也;心主血脉,脉见浑滑者,痰壅于脉也;浑滑变滞者,痰欲阻滞脉道也;脉见结、促者,痰阻脉中,挟寒挟热,心气受遏也;脉律不齐,三五不调者,痰阻脉中,乖乱气机也;舌为心窍,舌强语蹇者,痰蒙于心,窍道不利也;舌上生疮,边、尖糜烂者,痰阻心窍,蕴积化热也;心藏神,心烦不寐者,痰热扰心,神不得安也;心主神明,面色晦暗,目光呆滞,亲疏不分,善恶莫辨者,神明淆乱也;小肠主泌别清浊,清浊不分,混沌而下,小肠失职也。
5、痰在肾与膀胱
肾居下部,而主腰脚。腰腿疼痛,痹而不通者,痰浊伤肾,肾受脾伐、水被土克也。膀胱为津液之府,津液从此进出聚散。排尿不利,尿下不爽,小腹满胀,尿液混浊者,痰浊下溜,土来乘水,水受克伐也。肾主生殖发育,而主胞室、精宫。男性不育,女性不孕者,痰浊伤肾,肾水不生也;月经淋漓,日久不绝者,痰阻胞宫,经血不畅也;肾主封藏。女子血崩者,痰热伤肾,封藏失职也;肾主藏精。带下淋漓者,肾精不藏也;肾主作强。阳痿不举,举而不坚者,痰浊伤肾,肾不作强也;肾主藏志。健忘失志者,痰浊伤肾,肾水亏乏也;耳为肾窍,耳鸣耳聋者,痰阻肾窍,清窍蒙浊也;肾主纳气。喘促短气,动则尤甚者,痰浊伤肾,肾难受纳也;肾主衡稳。情绪不稳,时喜时怒,易寒易热者,痰浊伤肾,肾水亏乏也。
   人合五行,而有五藏,五藏之职,各有所司。明其职,察其司,凡职司有失,循而察之,分而责之,诊断不难矣。设或痰浊作祟,同伤数藏,诸藏皆病者,其理亦同。分而析之,各归其类,诊断有方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