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街
现今京城,唯一仍依清代规格保留下来的古老标志的街巷,仅存于安定门内国子监街(又名成贤街)。横贯街巷四座一间式彩绘牌楼,将这条浓荫蔽日的小街,点缀的分外古朴庄肃,著名的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就坐落在这条街巷的东端。 下马碑 由于孔子被誉为圣人,明代以后还享有某些与皇帝相等的待遇,故而在孔庙大门外东西两侧二十米处,各设一座清代下马碑。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即便皇帝亲临,也要下辇步行,以表庙门森严、圣贤至上,孔子地位之尊。 国子监街边小店 这个地方我并不陌生,已经是我第三次来这里了。第一次是我还很小的时候爸爸带我来的。那时的我只对街旁的小店感兴趣,特别是那些专给人们起名字的小店。有老北京特色的小商店,特别多好玩的东西都让我深深的喜欢上了这里。第二次来是3年前了,那次来是带着相机开始走街串巷,满北京的钻胡同走故居的时候。最近我开始了解和关注这里的文化和历史,感觉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带着故事,都带着历史的气息。所以我带着一些疑问和更高的求知欲望再次来到了这里,希望我的镜头带您一起详细的了解中国古代最高学府的文化魅力............
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孔庙:
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始建于元代,合于“左庙右学”的古制,分别作为皇帝祭祀孔子的场所和中央最高学府。两组建筑群都采取沿中轴线而建、左右对称的中国传统建筑方式,组成了一套完整、宏伟、壮丽的古代建筑群。
北京孔庙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大德十年建成(1306)。历代多次重修,为元、明、清三代祭孔建筑,又名'先师庙'。庙坐北朝南,大门称先师门,仍保持元代风格。
进士题名碑 先师门和大成门东西两侧是元、明、清三代进士题名碑,共198通,刻有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和名次。其中,元朝3通,明朝77通,清朝118通,它们已经成为研究我国科举制度的珍贵资料。 进士题名碑 北京孔庙的进士题名碑,不仅记录了五万多名进士,更承载了元、明、清三代无数学子的金榜题名梦。一旦高中进士如鱼跃龙门,从此步入仕途,登上历史舞台,风流才子纪晓岚,三代帝师翁同龢,新中国第一、二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沈钧儒在这里都留下了他们的名字。 孔庙大成门 进入先师门,迎面看到的便是大成门。大成门创建于元代,整座建筑坐落在高大的砖石台基上,中间的御路石上高浮雕海水龙纹图样,五龙戏珠,栩栩如生。大成门前廊两侧摆放着10枚石鼓,每枚石鼓的鼓面上都篆刻一首上古游猎诗。这是清乾隆时仿公元前8世纪周宣王时代的石鼓遗物刻制的,那难辨的文字和深邃的诗意恐怕只有学识渊博的孔老夫子才能完全理解吧。 石鼓
走进大成门内的第二进院落是孔庙的中心院落,每逢祭孔大典,这里便钟鼓齐鸣,乐舞升平,仪仗威严。砚水湖和触奸柏都是很有意思的景点。
砚水湖 砚水湖在大院西侧,实为一口小古井,水质清甜甘冽。相传如果封建文人喝了此井的圣水,并用此水磨墨,便能文思如泉涌笔下生花,金榜题名。
位于北京孔庙大成殿的月台右前方,据说其为元代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今天的校长)许衡所植,至今已700多年,仍枝繁叶茂,苍劲挺拔。 相传明代奸相严嵩曾代嘉靖皇帝祭孔,因大成殿只有皇帝祭孔时才能进入,严嵩本应在殿外代为祭祀,而嚣张跋扈的严嵩却硬要显示自己的威风,感受一下做皇帝的滋味,当他路经这棵古柏树下,突然狂风骤起,柏树枝叶摇动,一个伸展出来的古柏枝杈刮掉了他的乌纱帽,严嵩吓得仓皇逃走。后来他果然因子获罪,被摘了乌纱帽,最后饿死街头,不得善终。百姓因其平时专横跋扈、作恶多端,都深受其苦,遂认为是此古柏有灵性,能辨忠奸,故称此树为“触奸柏”或“辨奸柏”。 大成殿
成殿是第二进院落的主体建筑,也是整座孔庙的中心建筑,是孔庙内最神圣的殿堂。大成殿始建于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后毁于战火,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重建,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将殿由7间扩建为9间。殿内金砖铺地,内顶施团龙井口天花,其规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建筑等级,堪与故宫太和殿媲美。殿中供奉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木牌位,神位两边设有配享的“四配十二哲”牌位。神位前置祭案,上设尊、爵、卣、笾、豆等祭器均为清乾隆时的御制真品。大殿内外高悬清康熙至宣统9位皇帝的御匾,均是皇帝亲书的对孔子的四字赞语,是珍贵的文物。
崇圣祠 崇圣祠,是祭祀孔子五代先祖的家庙。殿内供奉孔子五代先人的牌位及配享的颜回、孔伋、曾参、孟轲四位先哲之父的牌位。东西配殿坐落在砖石台基上,面阔三间,进深五檩,单檐悬山顶,内奉程颐、程颢兄弟、张载、蔡沈、周敦颐、朱熹6位先儒之父 莫言题匾 十三经:儒家的十三部经书,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孔庙的十三经刻石共有189座,1956年修缮国子监时移至孔庙和国子监之间的夹道内。
蒋衡(1672~1742)名振生,祖皆精书法,他自幼临摹,尤工行楷,成年浪迹江湖,临摹碑帖300多种,刻成《拙存堂临古帖》28卷,在西安观碑林时,发现唐代《开成石经》出于众手,书杂又失校核,下定决心重写《十三经》,历时12年,至乾隆二年(1737年)始告成。由江南河道总督高斌于乾隆五年转呈朝廷,收藏在懋勤殿。为此乾隆皇帝授蒋为国子监学正。翌年,谕旨以蒋衡手书为底本,刻石太学,于五十九年(1794年)刻成,定名《乾隆石经》。一生还著有《读易私记》、《拙存堂诗文集》、《易卦私笺》等。
国子监
国子监又称“太学”,“国学”,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行政教育机构。国子监占地有28000平方米,有三进院落,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坊、辟雍殿、彝伦堂、敬一亭。 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的学生,还接纳外国的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和促进国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积极作用。 太学门
进入国子监的第二门—太学门,就是国子监的第二进院落,里面有琉璃牌坊,辟雍和彝伦堂。
琉璃牌坊 走过太学门,就是国子监二门内大型琉璃坊牌坊,它是北京唯一一座专门为教育而设立的牌坊。正反两面横额均为皇帝御题,是中国古代崇文重教的象征。位于集贤门内,是三间四柱七楼庑殿顶式琉璃牌坊,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 辟雍大殿
国子监辟雍是国子监的中心建筑,建于中轴线中心一座圆形水池中央的四方高台上,是一座方型重檐攒尖顶殿宇。四面开门,设台阶六级。辟雍周围环绕著长廊,四面架设精致的小桥横跨水池使殿宇与院落相通,这种建筑形制象征着天圆地方。乾隆皇帝之后,每逢新帝即位,都要来此做一次讲学,以示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 六堂是位於辟雍左右两侧的33间房,合称为六堂,分别为: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是贡生、监生们的教室。 辟雍大殿内皇帝讲坛
辟雍大殿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专门供皇帝教学的地方。建筑形势独一无二,是一座四四方方的建筑,四周建有围廊,红色檐柱,廊柱多达数十根。四面开门,水池环绕,构成“壁雍环水”的古代形制。
彝伦堂位于辟雍大殿以北,元代名为崇文阁,明代永乐年间予以重建并改名为彝伦堂,早年曾是皇帝讲学之处,兴建辟雍之后,则改为监内的藏书处。 封建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 科举制极大程度改善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 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对中国在内的汉文化圈诸多国家,以及西欧国家启蒙影响深远。 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科举考场为江南贡院,占地超过30余万平方米。另辟有的中国科举博物馆是中国唯一反映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为内容的专业性博物馆,也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心、中国科举文化中心和中国科举文物收藏中心。 率性堂场景
率性堂是国子监的高级班,有助教和学正两位老师,学生恭敬站立在老师身侧,向老师请教问题。如果学生对老师的讲授有所质疑,为表示尊敬,学生则要跪在老师面前提出质疑。 明代监生学习时间表 准考证 准考证上注明了应试者的名字,面向特征,以防作弊。 金榜题名 金榜:科举时代殿试揭晓的皇榜;题名:写上名字。指科举得中。
文字,摄影:一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