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常艾灸疗法

 小小灰59dkrjjy 2016-12-11

  2016年11月28日,广安门医院健康大课堂如期举行,本节课由我院针灸科专家徐海蓉讲授《艾灸疗法》,并与患者现场互动,进行相关答疑、咨询。

  下节课于12月5日下午2点,由我院内分泌科专家李鸣镝讲授《如何识别糖尿病早期并发症》,授课地点在广安门医院行政楼八层报告厅,欢迎对此感兴趣的人士前来听课。

针灸科专家徐海蓉讲授《艾灸疗法》

针灸科专家徐海蓉讲授《艾灸疗法》

针灸科专家徐海蓉讲授《艾灸疗法》

课后答疑

课后答疑

艾灸疗法

概述

  艾灸(moxibustion)是用艾绒或药物为主要灸材,点燃后放置在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和熏熨,借其温热刺激及药物作用,温通气血、扶正袪邪,以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灸法是与汤药、针刺并列的三大中医药疗法之一。《医学入门》说:“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艾属草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国各地均有生长。选用干燥的艾叶,捣制后除去杂质,即可制成纯净细软的艾绒,晒干贮藏,以备应用。


艾灸功效

1 温散寒邪 2 温经通络 活血散瘀 3 回阳固脱 4 消瘀散结 5 预防保健

(一)温散寒邪

所谓”寒邪”,就是引起疼痛或不适的寒气。灸法属于热疗法,可以驱散寒邪,消解寒冷。

“通则不痛,不通则痛”在中医上,艾灸常被用来灸治因寒邪所致的、偏于阳虚的各种病症(如因脾胃虚寒所致的脘腹冷痛、久痢、久泻)以及因虚寒引起的痛经等症。

(二)温经通络 活血散瘀

艾叶味辛而性温,最适宜于温经散寒。在中医临床上,艾灸常用于治疗因寒湿而引起的疼痛,如因寒气而引起的肩周炎、腰痛、坐骨神经痛及四肢关节疼痛等。

(三)回阳固脱

凡气虚下陷或阳气欲脱之危证,皆可用灸法,以扶助虚脱之阳气。临床常用于治疗亡阳虚脱证和中气不足、阳气下陷而引起的遗尿、脱肛、阴挺、崩漏、带下、久泄、久痢、痰饮等。《扁鹊心书》记载:“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

(四)消瘀散结

“瘀”指瘀积不通,多由寒邪而致,艾灸能散寒,故能消瘀;“结”指的是由于气血瘀滞形成的结块,一般可以通过温化来消解。用治乳痈初起、瘰疬、手术后刀口周围形成的包块以及寒性疖肿未化脓者。

(五)预防保健

无病施灸,可以激发人体的正气,增强抗病的能力,使人精力充沛,长寿不衰。可调理亚健康状态。《扁鹊心书·须识扶阳》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也。' 《医说·针灸》说:“若要安,三里莫要干。”


常见适应症

1  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

2  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便秘

3  痛经、排卵障碍性不孕、盆腔炎症、阳痿

4  偏头痛、面瘫、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疱疹后神经痛、脑梗塞、失眠、荨麻疹

5  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膝关节骨关节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网球肘


艾炷(moxa-cone) 

  是将艾绒做成一定大小的圆锥形艾团。临床上根据不同的灸法,使用大小不同的艾炷,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如半截橄榄大。每燃烧尽一个艾炷,称为一壮。施灸时,即以艾炷的大小和壮数多少来掌握刺激量的轻重。


艾条(moxa-stick) 

  指用艾绒卷成的圆柱形长条。即用桑皮包裹艾绒卷成圆筒形的艾卷,将其一端点燃,对准穴位或患处施灸的一种方法。根据艾绒内是否添加其他药物,一般分为清艾条或药艾条。


(一)艾炷灸

1直接灸:将艾炷直接放置在施灸的方法

(1) 化脓灸:用黄豆大或枣核大艾炷直接放置在腧穴进行施灸,局部组织经烧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灸疮)的灸法。因灸疮愈合之后,多有瘢痕形成,故又称瘢痕灸。

(2)非化脓灸法:主要是麦粒灸(稍大的艾炷亦可)。即用麦粒大的小艾炷直接在腧穴上施灸,灸后不引起化脓的方法。又称为无瘢痕灸。


2 间接灸:又称为隔物灸、间隔灸、间接灸。

是在艾炷与皮肤之间衬垫某些药物而施灸的一种方法。具有艾灸与药物的双重作用。

隔姜灸——将鲜姜切成直径大约3~4厘米,厚约0.3~0.4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温胃止呕、散寒止痛。治疗因感寒而致的呕吐、腹痛、痛经以及风寒痹痛等。

隔蒜灸——鲜大蒜切成厚约0.3~0.5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捣蒜如泥亦可。将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清热解毒、杀虫。用于治疗淋巴结核、肺结核及初起的肿疡(未溃疮疖、乳痈)及虫、蛇、蝎、蜂蜇咬伤等病证。

隔盐灸——将纯净干燥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艾炷燃尽,易炷再灸,连续施灸,不拘壮数,以期脉复、肢温、证候改善。回阳、救逆、固脱。治疗急性寒性腹痛、吐泻并作、中风脱证、四肢发凉等。


(二)艾条灸法

1悬起灸

(1)温和灸

操作步骤 将艾条燃着一端,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离皮肤2~3 cm,进行熏灸。

对于局部感觉减退的受术者或少儿,施术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以通过施术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受术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距离,掌握施灸时间,防止烫伤。

操作时间 每次灸 10 ~ 15 min,以施灸部位出现红晕为度。每日 1 ~ 2 次。

适应证 主要用于腰腿痛、风寒湿痹、肘劳、漏肩风、面瘫、胃痛、腹痛、泄泻、咳嗽、哮喘、心悸、胎位不正等及其他多种慢性病的防治,还常用于保健灸。

(2)雀啄灸

操作步骤 取清艾条或药艾条 1 支,将艾条燃着端对准所选穴位,采用类似麻雀啄食般一起一落、忽近忽远的手法施灸,给以较强烈的温热刺激。

操作时间 每穴灸 10 ~ 15 min,以施灸部位出现红晕为度。

适应证 主要用于感冒、急性疼痛、高血压病、慢性泄泻、网球肘、脱肛、前列腺炎的防治以及某些少儿急慢性病证等的预防保健。

(3)回旋灸

操作步骤 平面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端先在选定的穴区或患部熏灸测试,至局部有灼热感时,即在此距离做平行往复回旋施灸。螺旋式回旋灸,即将灸条燃着端反复远离穴区或病灶最近处,由近及远呈螺旋式施灸。

操作时间 每次灸 20 ~ 30 min,以施灸部位出现红晕为度。

适应证 主要用于病损表浅而面积大者,如神经性皮炎、牛皮癣、股外侧皮神经炎、皮肤浅表溃疡、带状疱疹、褥疮的防治,对骨性关节炎及面神经炎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2 实按灸

(1)太乙针灸  

(2)雷火针灸

操作步骤 在施灸部位铺上棉纸 10 层左右或棉布 5 ~ 7 层,取雷火针两支,均点燃一端。

将其中一支作为备用,另一支以握笔状执住艾条,正对穴位,紧按在棉纸或棉布上,稍留 1 ~ 2 s,使温热之气抵达皮肤,至病者觉烫不可忍,略提起艾条,待热减后再次按压。

操作时间 每次灸 20 ~ 30 min,以施灸部位出现红晕为度。

适应证 主要用于风寒湿痹、痿证、腹痛及泄泻等的防治。

(3) 温针灸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

操作步骤 先取长度在 1.5 寸以上的毫针,刺入穴位得气。在留针过程中,于针柄上或裹以纯艾绒的艾团,或取长约 2 cm 艾条,套在针柄之上,无论艾团、艾条、均应距离皮肤 2 ~ 3 cm,再从其下端点燃施灸。

操作时间 每次灸 20 ~ 30 min,以施灸部位出现红晕为度。

适应证 主要用于寒盛湿重,经络壅滞之证,可缓解关节痹痛、肌肤不仁等。


(三) 温灸器灸

  温灸器是一种专门用于施灸的器具,用温灸器施灸的方法称温灸器灸。施灸时,将艾绒点燃后放入温灸筒或温灸盒里的铁网上,然后将温灸筒或温灸盒放在施灸部位即可。适用于灸治腹部、腰部的一般常见病。


单孔灸盒:用于单穴位,适用于腹腰背部等宽区域穴位,火力适中

多孔灸盒:用于多穴位,适于任督脉、腹腰背部,火力较猛、节省时间,烟大

随身灸盒:用于关节、身体的小区域部分,火力温和、携带方便,烟小,适合保健灸


体位选择

以体位自然,肌肉放松,施灸部位明显暴露,艾炷放置平稳,燃烧时火力集中,热力易于深透肌肉;便于医生正确取穴,方便操作,患者能坚持施灸治疗全过程为准。


施灸顺序

先阳后阴、先上后下、先少后多

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头部,后灸四肢;施灸壮数先少后多。


晕灸(fainting during moxibustion) 

  受术者在接受艾灸过程中发生晕厥的现象,表现为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心慌,四肢发凉,血压下降等症状,重者出现神志不清,二便失禁,大汗,四肢厥逆,脉微欲绝。

  晕灸现象处理——立即停止艾灸,让受术者平卧于空气流通处,松开领口,给予温白糖水(糖尿病者慎用)或温开水,闭目休息即可。对于猝倒神昏者,可以针刺水沟、十宣、中冲、涌泉、百会、气海、关元、太冲、合谷等穴以急救。


水泡处理

  施灸后皮肤出现红晕是正常现象,若艾火热力过强,施灸过重,皮肤易发生水泡。如因施灸不慎烧伤皮肤,局部出现小水泡,可嘱患者保护好水泡,勿使破溃,任其吸收,一般2~5日即可愈合。

如果水泡较大用消毒针刺破后消毒,保持创面洁净防止感染,数日内可痊愈,1 个月内局部可能留有色素沉着。


禁忌

禁灸部位 

部分在头面部或重要脏器、大血管附近的穴位,应尽量避免施灸或选择适宜的灸法,特别不宜用艾炷直接灸。另外,孕妇少腹部禁灸。

禁忌病证 凡高热、大量吐血、中风闭证及肝阳上亢头痛,一般不适宜用灸法。


禁忌人群 

对于过饱、过劳、过饥、醉酒、大渴、大惊、大恐、大怒者,慎用灸法。皮肤过敏者禁用。


防火

注意防止艾灰脱落或艾炷倾倒而烧坏衣被。

艾条灸毕后,应将剩下的艾条套入灭火管内或将燃头浸入水中,以彻底熄灭,防止再燃。如有绒灰脱落床上,应清扫干净,以免复燃。


常见疾病的艾灸疗法

(一)感冒

感冒常由外感风寒,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苔薄白、脉浮等为主要表现,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普通感冒。

治则:疏风解表散寒。常用悬灸法,隔姜灸法。

操作步骤:

1、取穴:风池、大椎、曲池、合谷、尺泽。

2、配穴:风寒加风门、肺俞、列缺;气虚加足三里;身痛加大杼;腹痛、腹泻加神阙。

悬灸法: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以施灸部位有温热舒适感为度。每次选取2~4穴,每穴每次艾灸15~20分钟,以灸后穴位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2次,至治愈。

特别提示:对于体虚易感冒者,可在夏季进行预防性治疗。在感冒流行季节可按上述方法预防性治疗一周。


(二)面瘫病

面瘫常由风寒外袭,入中面部经络,以一侧面部肌肉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增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周围性面瘫。

治法:疏风通络,行气活血。常用悬灸法、隔姜灸法。

操作步骤:

1、取穴:翳风、颊车、地仓、合谷、阳白。

2、配穴:风邪胜者加灸太阳、风池;气虚者加灸足三里。

悬灸法: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以施灸部位有温热舒适感为度。每次选取2~4穴,每穴每次艾灸15~20分钟,以灸后穴位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2次, 7~10次为1疗程。

特别提示:面瘫早期,应重灸翳风穴,悬灸时间在30分钟以上为佳。面瘫恢复期,可增加悬灸神阙穴以补益正气。面部皮肤娇嫩,应避免灼伤皮肤。患者在治疗期间应避风寒。


(三)泄泻病(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

泄泻亦称腹泻,常有脾胃虚弱、湿邪内盛而致,以致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为临床表现。本病相当于西医的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

治则:健脾化湿。常用悬灸法、隔盐灸法。

操作步骤:

1、取穴:天枢、足三里。

2、配穴:胃脘胀痛者加中脘、内关;湿盛者加上巨虚、阴陵泉;脾胃虚弱者加脾俞、公孙、气海;命火虚弱者加命门、肾俞、关元、神阙;肝木乘脾者加脾俞、太冲。

悬灸法: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以施灸部位有温热舒适感为度。每次选取2~4穴,每穴每次艾灸15~20分钟,以灸后穴位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 10次为1疗程。

隔盐灸法:取神阙穴,用纯净食盐填敷于脐部,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中间以针刺数孔,上置大艾炷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当艾炷燃尽,易炷再灸,每次艾灸7~10壮。每日1次,5~7次为1疗程。

特别提示:隔盐灸前应清洁神阙穴局部,艾灸时时刻询问患者的局部感觉,避免烫伤。


(四)痛经

痛经多因体质素弱,气血不足,冲任失调,胞宫失养,复因情志失调、或经期受寒饮冷,以致经血滞于胞宫而成。以月经期前后或月经期中发生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原发性痛经。

治则:温养冲任,通经止痛。常用悬灸法、隔姜灸法。

操作步骤:

1、取穴:中极、气海、三阴交。

2、配穴:气血亏虚加脾俞、胃俞;肝肾不足加肝俞,肾俞;寒凝加归来、地机;气滞加肝俞、太冲。

悬灸法: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以施灸部位有温热舒适感为度。每次选取2~4穴,每穴每次艾灸15~20分钟,以灸后穴位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每个月经周期,以月经前3~4天开始治疗, 5次为1疗程,共治疗三个月经周期。

灸法具有温肾暖宫、活血化瘀的功效,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较好。月经前后及行经期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忌劳累。


(五)膝痹病

膝痹常因膝关节周围软组织慢性劳损、肝肾不足、外邪痹阻经脉所致。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以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活动或天气变化时疼痛加重,常反复发作。本病相当于西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治则:通痹止痛。常用悬灸法、隔姜灸法。

操作步骤:

1、取穴:局部压痛点。

2、配穴:血海、梁丘、犊鼻、膝眼,阴寒重者加阴陵泉、足三里。

悬灸法: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以施灸部位有温热舒适感为度。每次选取2~4穴,每穴每次艾灸15~20分钟,以灸后穴位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 10次为1疗程。

特别提示:注意膝关节的防寒保暖,增强体质,肥胖者应适当减轻体重,避免久行、久立。


(六)项痹病

项痹常因督脉劳损、气血不足、感受外邪等导致经脉痹阻,以项部疼痛麻木,连及头、肩、上肢,颈部活动受限,并可伴有眩晕等为主要表现。本病相当于西医的颈椎病。

治则:活血通经。常用悬灸法、隔姜灸法、温盒灸法。

操作步骤:

1、取穴:颈部压痛点、颈夹脊、大椎、肩井。

2、配穴:督脉劳损者加命门、腰阳关;气血不足者加足三里、神阙;风寒胜者加风门、肺俞;气滞血瘀者加膈俞。

悬灸法: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以施灸部位有温热舒适感为度。每次选取2~4穴,每穴每次艾灸15~20分钟,以灸后穴位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 7~10次为1疗程。

特别提示:灸法对颈椎病的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疗效较好。同时要劳逸结合,减少颈部劳损,防风寒,适当颈项功能锻炼。


(七)腰痛

腰痛常因肝肾不足、外邪侵袭、经脉气血痹阻所致,以腰部及腰骶部的慢性疼痛、时轻时重、缠绵不愈、休息可缓解、劳累后加重、常有固定压痛点为临床表现。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慢性腰肌劳损。

治法:补益肝肾,温经通脉。常用悬灸法、隔姜灸法、温盒灸法。

操作步骤:

1、取穴:腰部压痛点、腰夹脊穴。

2、配穴:肝肾不足者加肾俞、志室;阳虚者加命门、腰阳关;寒湿重者加大肠俞、气海俞。

悬灸法: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以施灸部位有温热舒适感为度。每次选取2~4穴,每穴每次艾灸15~20分钟,以灸后穴位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 7~10次为1疗程。

温盒灸法:将温灸盒置于所选的施灸部位中央点燃艾条后,放在施灸穴位上方灸盒中的铁纱上,盖好封盖以调节温度,每次每部位灸20~30分钟,一次可艾灸数穴。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

特别提示:腰部压痛点要重灸。

课程安排

广安门医院

官方微信

微信号:gamhospital

您身边的健康养生专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