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提分技巧】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

 美丽的泡沫阳光 2016-12-11

在分析评价诗人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时,既要看所赏析的诗作对当时社会的价值,也要看其在今天依然具有的现实意义。


尽管古代诗歌数量庞大,抒发的思想内容多种多样,诗人的观点态度丰富多彩,但同一类型的诗歌还是具有一些“共性”的,将之分类,复习时把握了这些“共性”,考试时从确定考查的诗歌所属类型入手,解题的针对性无疑会更强。



解题
技巧



1. 由“点”及“面”,挖掘诗歌意蕴。

高考诗歌鉴赏题一般都会遵循文学鉴赏“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基本规律。由“点”及“面”是我们鉴赏诗歌的可行方法。“面”,指的是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点”嘛,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关键词  指诗歌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2011年高考重庆卷《渡江》(明·张弼)“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中的“愁”字,就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也为我们的答题明确了方向。


关键句  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议论性的句子。

2010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雨雪曲》(南朝陈·江总)“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这句,便可想到该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诗歌题目   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类型和内容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孟浩然之广陵》中的“送”字,表明该诗属于“送别”诗;《越中览古》中的“览古”,说明它是一首“怀古”诗;《出塞》《从军行》则显示此类诗歌应是“边塞”诗。

再如2009年高考江西卷《喜外弟卢纶见宿》(唐·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如果只看诗歌内容,就很可能从“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等诗句得出诗人的感情是悲伤的。但如果再将诗题“喜外弟卢纶见宿”与诗歌内容结合起来看,会惊奇地发现诗人的感情其实是复杂的,是悲喜交加的。相反,如果忽视诗歌题目,有时便很有可能因失去落脚点而盲目答题,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只看诗歌内容而把本诗理解成咏物诗,则很难把握这首诗的主旨是“谈读书”。


意象   意象是含有情感的物象,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分析时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2009年高考福建卷《江行》,其颔联“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通过“残雪”“雁断”“新月”“潮生”等凄迷景致,联系意象“雁”的“传书,传乡音”的传统喻意,很容易得出颔联所表达的是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注释   特别强调注释这一有效信息。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信息的解释或提示,对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2. 借助表达技巧,揣摩诗歌内容和情感。

有些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的分析需要借助某些特定的表达技巧如比喻、用典、反衬等来表现的。因此,把握诗歌中的表达技巧,分析它们的表达特点,也是诗歌鉴赏的有效方法。

尤其注意“以乐景写哀情”这种表现手法。解读诗歌时,不能被诗歌中明快的景象所迷惑,从而误解诗人的真实情感。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这首诗就是以“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的热闹、繁华之景(乐景)来表达盛衰无常的慨叹(哀情)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