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国学视域下的领导特质:三重人格境界

 酹樽 2016-12-11

领导学除了有领导风格、权变等理论外,其中领导特质理论,即研究领导者具有哪些个性、品质或特 性,可以预测什么样的人可以当领导,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领导力的核心是来自非职位权力的影响力, 是让下属心甘情愿追随的领导者身上渗透出的个人魅力。美国领导力专家库泽斯和波斯纳认为领导特质 有五点:以身作则、共启愿景、挑战现状、使众人行、激励人心〔1〕。中国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领 导力特质的精神资源取之不尽。本文从动态的人格发展角度,结合中国国学中独特的修行境界与人格概 念,专门针对领导者提出了领导者应具备的特质:外我、大我、无我的人格境界,以丰富领导者的特质理 论,进而能够弘扬中国特色的领导学理论。 

一、领导者与人格境界

几乎每个领导的研究专家都有一个对领导者或领导的不同的理解,本文遵从管理学名家孔茨的定 义,认为领导是一种影响力,从而可使人们心甘情愿地为实现群体或组织的目标而努力〔2〕。从事这种工 作的人都可以被称之为领导者。 

人格一词来自英文“personality”的翻译,它源于拉丁文的“persona”,本意是指面具。人格可以定义为 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 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 色的心身组织〔3〕。

境界一词,最早指的是疆域, 《后汉书·仲长统》曾记载“当更制其境界,使远者不过二百里” 〔4〕。后来 被用来翻译佛教教义名词,是梵文“Visaya”的意译,亦作“境”,指佛教徒在修行、认识上达到的某种境界 〔5〕。简言之,人的社会阶层、地位、贫富贵贱等外在条件的差异,我们称它为档次;人的内心、大脑、灵魂、 智慧、精神等的思维层面,对宇宙世界和人体生命的本质的觉解认识结构,我们一般称为人的境界的层次 或层级〔6〕。 

关于人的境界层次,国学中有过许多精妙的分类。以儒家而言,把人分为圣人、贤人、君子、小人等几 种,比如孔子曾说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7〕。道家把人分为天人、神人、至人、圣人、君子等,如《庄子》 中有“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 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 〔8〕。释家把人分为凡 夫、阿罗汉、菩萨、佛等,人因为有妄想、分别、执着,所以是凡夫,去掉妄想便是阿罗汉,再去掉分别心,则 成菩萨,最后去掉执着,则成佛。除此之外,在国学视域下,对事业、人生等境界,都出现过诸多论述,但专 门针对领导者特质,又从人格境界角度阐述递进的境界层次的论述却不多见。 

领导是“领”,而不是“管”,是“导”,不是“控”,是领导、带头,而不是管控、管理〔9〕。作为一个国家、一 个组织、一个公司、一个团队的领导者,有什么样的人格,具备什么样的人格境界,就会对其所领导的整个 国家、组织、公司、团队产生什么样的人格魅力,而整个国家、组织、公司、团队就会具备什么样的格局。 

如果领导者一方面局限于自己的“小我”境界,另一方面又不能找到突破这种境界的路径,很可能其 领导功能就不能正常发挥,甚至因此而误人误己。那么,领导者应该如何在人格上进行突围,不断提升自 己的人格境界呢?

二、领导者的三重人格境界

(一)领导者 “外我”人格境界 

一般来说,儿童不会观察自己,他们的言语、行为、心情、态度等出现了问题,父母、老师要起到观照 (观察、照顾)儿童的作用。儿童也因为父母、老师的观照,不断地改进,自己的人格也得到了不断的滋养、 成长。当然,如果父母和老师自己的境界问题没有解决,可能给儿童带来的伤害也是巨大的。

按照社会约定俗成的法则和人成长的规律,父母、老师对自己成年的儿女、学生已难以进行细致的管 教。因此,成年人必须自己学会对自己所思、所行、所言随时观察校正,尤其是做了领导者的成年人,更应 该如此,否则就会由解决问题的人变成制造问题的人,就会造成更大、更多的管理问题。因此,领导者需要 一个 “外我”随时来观照自己。所谓“外我”,就是指领导者把自己分成两个“我”,一个“我”在正常地活动, 另外一个“我”则在“我”之外随时随地反观、反听、反思自己。 

1. 反观。反观的目的是为了破解领导者“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困局,这就要求领导者自己做自己 的旁观者,也可以借助外力或者制度来帮助自己完成“外我”的反观功能。首先要观察自己的心理活动、言 行,反观自己的所作所为对他人可能产生的反应、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等,就像手持一面镜子在不断地 照自己一样,这样自己对自己也就会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做到知己。其次,要借人观己,观察身边的同 事、合作伙伴、甚至竞争者、敌人等的内心与行为,观察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心理和行为及其结果,做到以人 为镜。最后,要观万物,即观察客观世界里的规律、观察人间的规律,做到知周万物,供自己工作和人生的 决策参考。以古代范蠡为例,范蠡知道越王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富贵,故而在成功打败吴王后,毅然离开 了越王,绝不留恋,可谓观人之准;观察并领悟到了人间财富的规律,十九年期间发了三次大财,却每次都 捐给自己的朋友。时刻观察自己,无私为、无妄为,可谓观己之明; “与时逐而不责于人”、“能择人而任时”、 “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于粪土,贱取如珠玉” 〔10〕,观察当时货物市 场的规律,范蠡就可以提前预知并做好买、卖的准备,可谓观万物之智。再以《易经》的观卦为例,其中包括“观我生,进退”、“观我生,君子无咎”、“观其生,君子无咎”,乃至“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 〔11〕。也就是 说,不但要观自己的进退、自己的一生,还要观他人,借人观己,最后还要观天地万物的规律。如此这般,领 导者才能有全局观,才能把控全局。                                                                          2. 反听。反听就是为了破解领导者只顾自己说话,不知道倾听对方心声的困局。首先,领导者要反听 自己在说什么,哪些话说了之后听众能够理解接收,哪些是属于观众很厌倦的官话;哪些话说到对方心里 去了,哪些是属于自言自语。领导者在说话时发现苗头不对时,能否马上停止,调整自己的说话方式与内 容,然后再以按摩对方的心灵的方式来跟对方说话。其次,领导者身边要有几个正直的“直友”、“谏官”,他 们能在领导者旁边向其提出真实的状况和中肯的建议。领导者因为善于倾听他们反馈的真实意见,因此 可以确保管理中真实信息的畅通,避免决策失误或者言论失当。比如,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 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12〕,可以看出唐太宗因为能听取魏征等这一班正直 大臣的谏言而对自己管理大唐帝国获益匪浅。                                                                                                                          3. 反思。领导者除了用眼睛反观、用耳朵反听之外,还要更进一步反省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我们如果 不及时反省,就会让想法变成行为,就会出现错误的结果,对结果没有及时地反思,就会让恶果不断地扩 大,最终可能会走向万劫不复的绝境。《论语》中曾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 〔13〕。如果我们时时反省自己,随 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把耳听、目视的事情与心连在一起,先搞明白它们的因果关系,再把它们用文字 写明白,再用语言把它们讲明白,最后通过实战把它们做明白,这样就可以做到“人人是老师,事事是教 材,处处是课堂,时时是考试”的境界了。                                                                                        领导者就像手持一面镜子,通过随时随地“照”自己,反观、反听、反思自己所作所为、起心动念,达到 “外我”的人格境界,进而提升自己的领导水平。       (二)领导者 “大我”人格境界                                                                                      领导者在 “外我”的人格境界中,随时反观自己,慢慢缩小人我之界,承载天地之本色,借人心之力、借 客观规律之力帮助他人成功,即为“大我”人格境界。就如《论语》中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 人”, “立”、“达”就是两个超出“小我”而进入“大我”的概念,把“己”与“人”的关系处于“仁”的关系〔14〕。换 言之,领导者想要的,也要想着下属也可能想要,再推广到众人身上;领导者不想要的,要想着下属可能也 不想要,就不要推及到别人身上。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大欲与大智两点。                                                                                        1. 大欲。何谓大欲?在《孟子·梁惠王下》中,齐国的最高领导人齐宣王告诉孟子自己的内心有很多欲 望,包括好乐(喜欢听流行歌曲)、好勇(喜欢发动战争)、好色(喜欢美女)、好货(喜欢金钱、物资)。孟子却 教导齐宣王拥有这些欲望并非坏事,关键是齐宣王他能否把自己的欲望推广到自己的国民身上。齐宣王 好乐,如果能突破齐宣王一个人“独乐乐”,而“与人乐乐”、“与众乐乐”、“与民同乐”,有何不好?齐宣王好 勇,如果只是“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当然不可取,但是如果能像周武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有何不 可?依次类推,齐宣王好色,如果能做到 “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齐宣王好货,如果能做到“王 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15〕领导者做到了上面的好大乐、好大勇、好大色、好大货,此谓大欲。领 导者有了这种人格境界,欲望大也不至于完全是坏事。                                                                               2. 大智。何谓大智?领导者具有了上述的大欲之后,事事只要自己想到就马上想到下属,那么这样的 领导者就拥有了大智。就像老子说的“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16〕,不是说圣人 “无心”、“缺心眼”,而 是说圣人“无私心”、“无小心”、“无伪心”“无死心”,而拥有一颗为大众的“公心”、“大心”、“真心”、“百世活 心”,这样天下人就会主动协助领导者,主动为领导者观察、主动为领导者聆听、主动向领导者汇报,然后 主动为领导者谋划,领导者获得的就不只是自己的反观、反听、反思而得的小智,而是通过大众的大观、大 听、大思而得的大智。                                                                                                          领导者凡事只想着自己,也就只能靠自己,小欲获小智;领导者凡事先想着大家,就能聚集众人的智慧于己一身,大欲获大智。因此,领导者只要多设身处地思考下属的利益点、思考下属的痛苦,就能多获得 一份智慧。反之,就会少获得一份智慧。常怀悲悯之心和原谅之心,对待自己的下属〔17〕,就能获得下属的 原谅与理解,反之,就会增加彼此的误解与对抗。这就是领导者的“大我”人格境界和由此产生的力量。                                                           (三)领导者 “无我”人格境界                                                                                    在佛学概念中, “无我”指的是远离世俗之“我执”、“我见”等而达到的自由自在境界的无所不在的 “我” 〔18〕;在道家看来,就是道家所说的“天人合一、物我两忘”以及自我修养上的知“四不”—— —“不自见、 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在儒家看来,就是孔子所说的戒 “四毋”——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不仅只 限于个人自我的修养,也是所谓帝王学—— —领导哲学最重要的信守,最基本的修养〔19〕。因此,领导者到了 “大我”的境界,而不以我为大,破掉我执,破掉人我之界,居上反自贱,居下反自尊,光而不耀,功成身退, 最终达到 “无我”人格境界:将自己与众人、天地融为一体,万般皆我,我即万般。自己不再做孤独的英雄, 而去做缔造英雄的人。具体而言,领导者“无我”的人格境界包括“无我执、无我身、无我名”三个要点。                                            1. 无我执。无我执就是指领导者不要执着于自己的所有,既包括物质财富,更包括思想观点。在物质 财富方面,领导者要明白人生只有对财富的有限使用权,却没有对财富的绝对和持久的拥有权,即使拥有 财富,也是暂时的“占有”,不能使自己成为物奴。否则,物质财富带来的风险和损失可能会大于清贫带来 的问题。对于思想观点,领导者保持一个空杯心态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领导者只有自己保持谦卑,才能 有空间去学习、欣赏、激发、运用别人身上的优点,成为一个“法器”或道器,而不是“覆器”(有东西装不进 去)、“漏器”(装进去就漏了)、“垢器”(装进去后被污染了)。大海正因为自己的卑下才成其博大,人因为谦 卑而善于从不同的人身上学习故能成其伟岸。“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路”。领导者 唯有破除自己的傲慢和自以为是,把自己个人的爱恨、喜恶等私情置于一边,让自己拥有从不同的人那里 吸纳经验、智慧和美德的能力,并用来提升自己,并运用在自己生活工作中,才能化解小我私情,才能破除 自己与他人之间的隔阂,达至我与人一体、人我不分的境界;才能超越自我俗心,用自己博大的心胸变成 事业的“聚宝盆”。领导者把从别人身上学来的优点与能量,无偿地输出分给别人,将这些宝贵的能量注入 别人身上,造就别人,却又不期待别人感恩。如此这般,也就成就了我即众生、众生即我的无我境界。                                                                                       2. 无我身。无我身不是指字面上的没有我自己的身体,而是指“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20〕。 对于权力,领导者要明白,权力只是众人的委托,是领导者服务于众人的工具。如果把权力当作自己的专 利品,用来作威作福,权力则马上变成一把双刃剑,伤人,更伤己。所以,作为领导者,要学会分工、授权和放 权,让下属有发挥的空间;领导者自己要学会退后而让部下有向前的机会,下属才好有所作为。领导者学着 将表演的舞台让给部下,自己去做人生这场大戏的编剧,甚至连导演的角色都分配让下级去做,舞台上的 主角、配角大家轮流做,于是,大家都有扮演各种角色的机会,领导者的职责是做一个有品位、会欣赏的观 众。此时,因为众人有机会表演,也体会各种角色的感觉,最终就可达到众人自治则无不治!众人成为了英 雄,领导者则是英雄的缔造者,于是领导者无为而勿需强为,而又无不为,最终无以为,这就是大境界。                                                                                                                             3. 无我名。无我名是指领导者不要特意强调自己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在事成之后,所谓“功成,名 遂,身退,天之道也哉” 〔21〕。对于名声与荣誉,领导者要明白这是用来造就下属成为英雄的利器,而自己要 做的只是一个造就英雄的“催化剂”。所以,功成之后,领导者要效法天道,及时的身退,不可揽名于身,否 则,一人独享则众人失落,大名之下,难以久居,居久必变。这也是庄子说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 名” 〔22〕,因为这些高人不需要人们感谢他、赞美他、怀念他,他自己也不认为有功、有名、有己。他人的功、 他人的名就是自己的功、自己的名,就像天地抚养、滋润了万物,却从不要求万物的回报,他与我之间、我 与他之间已无分别。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遇到灾难与失误时,领导者要主动承担责任,才可以解除部下 做事的忧虑。否则,就会成为现实中常见的两种领导者:一是与部下抢功,于是没有人拼死效力;二是有过 则全部推诿给部下当事人,于是,干事的人伤心。领导者只有做到了争过让功,而不是争功让过,下属内心才可能为其人格境界所感动,从而出现团结一致、一心一意干事业的局面。                                                             三、结语                                                                                                                      总之,领导者只有突破了这种狭隘的“小我”人格境界,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才有可能承担起 领导者的使命。本文在国学视域下,论述了领导者如何通过“外我”观照自己,通过“大我”消除我与人之间 的隔阂,最后通过“无我”完全突破我与人之间的界限,使自己的人格提升到国学视域下领导者可达到的 高度。领导者的这种“外我”、“大我”、“无我”的人格境界,又会对组织内的群体人格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也 印证了《易经》中“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23〕的事业观,也就达到了“无我”而又“无不我”的领导者 最高人格境界。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 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24〕,领导者的工作是人生中高风险的工作,只有不断修行、提高自己的人生 境界,才可利人、才可全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