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的算理,经历竖式的形成过程,理解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
2.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初步的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50X6= 7X90= 400X8=
33X2= 43X2= 3X13=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师:(出示例1的情境图)同学们,看了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预设1:有3盒彩笔,每盒12支。
预设2:每盒彩笔都是上面6支,下面6支。
师:3盒彩笔一共多少支?怎样列式解答呢?
预设1:求3个12是多少,可以列12+12+12。
预设2:求3个12是多少,也可以列12X3或3X12。
预设3:从图上看出一共有6个6支,可以列6X6。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算出结果的?
预设1:12+12+12=36。
预设2:用已经学过的乘法口算解决,要求12X3,可以用10X3=30,2X3=6,30+6=36。因此,12X3=36。
预设3:6X6=36。
出示情境图。
师:从这幅图里,你发现了什么信息?
预设:从每个盒子里拿出2支,每个盒子里剩下10支。
师:刚才有位同学说2乘3等于6,其实就是指哪一部分呀?
预设:是从3个盒子里拿出来彩笔的总支数。
师:如何计算出所有彩笔的总支数?
预设:把6和30再相加就是彩笔一共的支数。
师:这个计算过程,我们还可以列竖式来表示。教师板演列竖式计算过程。
师:谁能说一说每一步计算出来的结果表示的是什么?
预设:第一步先用3去乘12个位上的2,得到6个1,是6,求出的是盒子外面的彩笔的支数。第二步用3去乘12的十位上的1,得到3个10,是30,求出的是盒子里剩下的彩笔的支数。最后,把这两次求出的结果相加,就是彩笔的总支数了。
师:像这样的算法你们想试试吗?我们一起来用竖式计算34X2、12X4。
请两名同学上台板演,其余同学自己尝试计算。
师:我们来看黑板上的竖式。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预设1:它们都是两位数和一位数乘。
预设2:第一次乘下来的积都是一位数,第二次乘下来的积都是两位数,而且都是整十的数。
预设3:得数个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就是第二次乘得的数。
师:大家观察都很仔细。那么你觉得像这样写竖式怎么样呢?
预设1:比较清楚。
预设2:清楚是清楚,不过有点繁琐,有些好像不需要写两次的。
师:是啊,要是能简单些就好了。其实这个竖式的积里十位上的数字可以移动到个位数字的左边来,其余可以擦去。这样写原来是不是简单多了?
教师板演竖式的简便写法。
师:我们以后列竖式时,要用简便的方法来写。请把刚才计算的两道竖式改成简便的写法。
小组讨论:比较乘法笔算和口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都是分别用个位和十位的数乘一位数,然后把两个乘积相加。
不同之处:书写形式不同,口算直接写得数,笔算要写乘法竖式,体现计算过程。
总结算法: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时,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每一数位上的数,乘到哪一位,积就写在哪一位的下面。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60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63页1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
五、布置作业
教材63页2题。
板书设计
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
12X3=36(支)
1 2
X 3
———————
3 6
答:一共有36支彩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