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声乐的基本方法

 georgelixb 2016-12-12
    摘要:声乐是音乐,诗歌,和演唱技巧完美结合的艺术。好的歌唱必须建立在科学的演唱方法,真挚的情感表达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就声乐学习中常见的基础问题进行了探讨,为声乐学习者在学习声乐的初始阶段提供关于发声,呼吸,咬字吐字和共鸣等技术技巧方面的知识,为声乐爱好者提供平台。
关键词: 声乐呼吸气息共鸣
声乐是通过美妙的歌声来传递和表达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也就是说学习声乐就是建立好的“歌唱乐器”。人体本身就是一种乐器,但又与任何器乐不同。我们要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训练这个“发声器”。尤其是初学者,在发声训练时,必须同时开始制造歌唱的“乐器”,因为人体的歌唱器官不是生来就符合歌唱要求的,所以说声乐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训练人体上某些肌肉去担任一种特殊的工作,明确的说就是把平时用来说话的各部分器官经过调整和节制,使其成为符合歌唱要求的“乐器”。学习声乐者必须了解发生器官、气息和咬字的运用及共鸣腔的训练等。
一 、了解发声系统
发声器官分四个部分:呼吸器官,即发声动力器官,包括肺、气管、胸廓、横隔膜、腹肌、腰肌、肋肌等;振动器官,即声源器官,包括喉部及声带;共鸣器官,即声腔器官,包括喉腔、咽腔、鼻腔和口腔;咬字器官,即语言器官,包括唇、齿、舌、腭等。振动器官中的喉部是发声系统的重要器官。喉部位于颈前部,上接咽部,下接气管,是由软骨、喉肌、韧带和粘膜等构成的。喉软骨主要有甲状软骨、环状软骨、状软骨和会咽软骨,是喉部结构的支架。甲状软骨由两块方形软骨前方连接构成。环状软骨如戒指环状,前狭后宽,位于甲状软骨下方,以环甲关节与其相连接。状软骨是成对软骨,呈不规则三角锥体形,软骨底部位于环状软骨板上方,构成环 关节与其连接。会咽软骨呈叶状,其部连于状软骨角内面。
各软骨连接一起组成外壁。二片声带癖状,由粘膜、韧带及声带构成。两声带之间缝隙称声门,吸气时声门打开,发声时闭合与声带平行,其上有一对皱癖,叫做室带,声带与室带之间叫喉室。室带上为喉腔前庭部,前上方为会咽,上通咽腔,声带下方称声门下腔,与气管相连。人类发声的全部过程是在大脑控制下,发声系统各部器官高度协调、自动反馈运动的结果。发声时大脑发出指令以后,首先呼吸器官运动产生呼气气流,作为动力,使喉部的声带闭合振动产生声音,此声经过声腔,及咽喉、口腔、鼻腔的共鸣扩大,再由唇、齿、舌等咬字器官的作用,最后形成人类最有语言性的声音。
二 、了解呼吸意义——学会呼吸
声乐的根本是气息的运用。把握声乐中的呼吸是歌唱的重要基础。1、吸入气息。它由两个动作组成,第一是由于吸入了充足的气息引起肺的扩张从而带动肺下的横膈膜垂直下降,横隔膜是一个大而有力的肌肉把胸和腹分隔开。它处于休止状态是像一个倒置的盆;第二是下肋骨向两侧扩张。因而这两种动作是垂直和水平的,在一个平滑的动作过程中第一过程紧跟着第二过程。这样就把胸部的容量在高度、深度和广度上加大。
2、呼出气息。这一过程同时把肋骨和横膈膜逐渐恢复到开始的休息状态的两个动作过程。当呼出气息的时候,横膈膜和肋骨恢复到它们正常位置的动作必须是完全平滑和有规律的。因为在这个呼气过程中,被压平的横膈膜再度成为倒置的盆形,使肺的下部产生一种逐渐向上的压力,同时,横向扩张的下肋骨水平向内陆恢复到它们正常的位置时,从侧面对肺部施加压力。这一过程必须要保持平缓而持续。从而保持歌唱时对气息的需要。
从吸气到呼气是个有机的整体,气息吸深后就转入送气,只要胸扩及上下腹继续保持扩张状,吸入的气息是不会自行排出的,所以在练习呼吸时,一定要把吸气、送气有机的结合起来,不能添加多余的动作。那么如何控制气息才是最重要的,在自然呼吸中,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吸和呼是毫无意识均匀交替出现的。歌唱时的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而意识的。歌唱是在短吸气、长呼气的状态下形成的。因此歌唱呼吸的特点就是呼气时间要比吸气时间长几倍或十几倍
从事物的矛盾方面来分析,其实歌唱时的呼吸是一种矛盾现象,没有吸就没有呼,吸和呼双方既矛盾又统一,它们是互为条件而存在的。所以在发声的训练时,必须加强训练吸气肌肉群具有对抗呼气从群的响应力量,但一定要小于呼气肌肉群的力量,才能控制住气息,以使气平稳而持续的流出。在两群肌肉相互关联又制约的情况下,形成一种双向的气息运动,在这运动中,求得平稳,使呼出的气流平稳流畅。这样的平稳就是确保歌唱发声稳定、持久、自如的关键所在。所以控制气息的技巧必须通过发生训练,形成歌唱呼吸的一种习惯后才能真正获得技巧。
三 、了解的语言技巧——咬字吐字
在歌唱的发声过程中呼吸,共鸣,咬字吐字缺一不可。他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歌唱是富有情感的艺术,它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体现人类情感表现的自我创造与追求。声乐演唱中还有一点是很重要的,那就是语言。声音艺术是音乐艺术范畴中,唯一直接运用语言和音乐相结合来表达思想感情,塑造艺术形象的艺术形式,歌唱是文字语言与音乐语言相结合的一种独特的产物,语言是歌唱的基础,演唱者通过歌唱,咬字吐词与发音创造出各种内容深刻,丰富而又感人的音乐形象,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咬字吐词的清楚,使人闻其音即解其意,从而引起人们心灵的上的共鸣,否则就失去了音乐艺术的意义。在我国民族音乐中,历来十分强调语言的清晰动听,讲究以字行腔。因此是否“自正腔圆”,也就成了衡量演唱者高低的水平的准绳。从歌唱的角度看,语言是声乐艺术的造型基础和创造艺术形象的核心,任何一个国家的民族声乐艺术都是根据本国和本民族的语言规律来进行咬字吐词和表达思想感情的,不同的民族声乐流派所形成的独特的色彩风格,起主导作用的是语言,中国语言不同于欧洲语言的不同点,使得中国民族唱法的发声基础比西洋的要复杂许多。因此,在初学声乐发声时就应该懂得咬字、吐词及情感表达之间不可分割的特殊关系。中国语言和文字结构都非常复杂,都是有一个个单音组成,而每一个音节又决大多数是由数个独特的因素构成。所以不能企图完成每个单元音的训练。就以为解决了发声的基本功问题,而必须将发声的训练与全部语言的训练相结合起来。
在唱歌的咬字吐字上,出字之前以声为主,出字后以韵为主。延长,美好音质主要是韵母所起的作用,就是我们常说的字头—字腹—字尾。上咽腔发音的部位感觉以及构音器官关节的状态各有差异,所以在歌唱中韵母不可能绝对静止不动,但为保持韵母相对的稳定与连贯,必须加强咽壁的竖立,如果做得非常不好,那么唱出的歌曲让人听起来感觉声音就委“扁”,如果他咽壁竖立的好,这样声音就非常“饱满松弛”,听起来也很舒服。做到这一点。声母的变化也就不会影响韵母的发音。要达到这个目的,在演唱时首先就必须做到在发声练习过程中,结合字声练习有意境,有想象,语气有表现,声音有乐感有感情的去唱。力求做到字正腔圆,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漫漫的象完整歌曲过度。,只有这样一首歌曲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建立歌唱通道——共鸣
由于每个人的生理条件的不同,嗓音也有差异。从开始练习发声起,就要和音乐结合起来。因为它是肌肉,音准,气息,共鸣等方面的综合练习。人体的主要发声器官是声带,声音的好坏,是由声带的条件决定的,而声带的变化是喉头软骨运动引起的。由于声带松紧、薄厚以及振动部分的长短不同,而形成了声音高低不同。声带紧、薄、振动部分短声音就高,声带相对松、厚、振动部分长,声音就低。单由声带发出的声音是软弱、单薄的,既不能传远,也不能变化音色和音质,更不会有声音的穿透作用。我们所能听到的那些具有较大音量和各种美好音色与音质的声音,就是于经过了喉腔、咽腔、口腔、鼻腔、胸腔、头腔、两鹳与其腔调节的结果,这些部位都是共鸣的腔体,但这些部位的共鸣必须靠口、咽、鼻腔三个共鸣室掀起共鸣,声音扩大到一定程度,制造成极强的音量,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也就是说必须在加强训练口、咽、鼻腔 共鸣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所有腔体等部位的共鸣。
共鸣腔体可分为上、下共鸣,在软腭以上也就是鼻腔以上称为上部共鸣。在软腭以下也就是口腔、咽腔、喉和胸腔以下是下部共鸣。在这些腔体中,口腔中舌头可以前伸和后缩、抬高或降低、平伸或翘卷;嘴唇可以圆也可以扁;下巴可开可闭或前伸后缩;软腭后部可上提或下垂,这些动作的互相配合与协调,形成了许多不动的共鸣腔,故而产生了许多不同音色和音质的声音。此时要注意体会上与下,前与后,宽与窄,横与竖,松与紧区别,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音色,从而掌握良好的,科学的演唱状态。
从声带发出声音到口腔透出,在这过程中遇到配合共鸣的腔体越多,得到共鸣的肋力就越大,声音就越洪亮,音色就越富有魅力。所以调节人生共鸣得到一个合乎理想音色的声音,是要通过许多复杂的声音训练才能获得的。
开始时可用哼鸣的方法找到深呼吸支持头腔位置,建立了歌唱通道后,用哼鸣的状态来带动汉语音韵的十三辙,进行声音扩张练习,进而达到从“真声”到“假声”到“混声”。这样顺利的通过换声点,达到字`声`情`表`形统一,声音悦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邹本初著.《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11月北京第一版.
[2]喻宣萱著.《声乐学习的几个重要问题》.东方复兴文化发展中心,2004年

牛bb文章网欢迎您转载分享:/article/1230317-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