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对乳腺癌术后患者上肢淋巴水肿的预防价值及护理体会 刘玉 乳腺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中早期患者经手术、放化疗等合理治疗后患者预后得到明显改善,但术后早期常出现上肢淋巴水肿影响患者肢体功能,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既往多以改进手术方式或物理疗法为突破点,护理技术未受到广泛重视。 我科近年来对乳腺癌术后患者给予艾灸护理,在上肢淋巴水肿的预防中取得确切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河南省郑州市中医院肿瘤血液科2011年12 月—2014年12月收治的 100例乳腺癌患者,所有患者年龄<50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46例:年龄32 ~50 岁,平均(39.6 ±4.8) 岁;Ⅰ期 9例,Ⅱ期27 例,Ⅲ期10例;伴患侧腋窝淋巴结转移者39例。 观察组54例:年龄31 ~49岁,平均(39.7 ±4.6)岁;Ⅰ期11例,Ⅱ期31 例,Ⅲ期12例;伴患侧腋窝淋巴结转移者45例。 1.2 护理方法 两组均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给予放化疗。
功能锻炼:术后开始,循序渐进,以患侧上肢主动锻炼为主。 术后前3d 活动腕关节,伸缩手指,每天至少锻炼2次,每次5min,第4d 开始进行屈肘运动,上臂保持不动,每天3次,每次5min,拔除腋下引流管后开始进行握拳、屈肘、转动肩关节、患肢抬举、摸耳、爬墙运动等功能锻炼操 ,每次4个8 拍,每日 2次。患肢静止时间可放置于胸前,也可抬高30°放置于垫枕上。 艾灸:术后取患肢手厥阴心包经循行路线进行艾灸,采用悬灸、温和灸法,自劳宫穴依次灸至天泉穴,每穴5min。 温度以患肢适宜为度,勿灼伤患者,每日1次,每周艾灸5d。
①淋巴水肿程度:用软尺测量双侧腕上1寸、肘下1寸、肘上4寸周长,计算上肢体积,上肢体积 =(肘上4寸周长+腕上1寸周长+4×肘下1寸周长)/6,根据手掌厚度、宽度、长度测量手掌体积,手掌面积与上肢面积之和为总体积,术前及术后第8周分别测量1次,计算差值。 患肢肿胀体积 =患肢总体积差值 -健肢总体积差值。 ② 淋巴水肿发生率:术后第8周统计。 患肢体积增加 <1%、无明显肿胀表现定义为淋巴水肿未发生,患肢体积增加 <10%为轻度,患肢体积增加10% ~79%为中度,患肢体积增加≥80%为重度。 2、 结果 2.1 两组淋巴水肿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无中重度淋巴水肿,未发生淋巴水肿的比例为68.5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9.13%,轻度淋巴水肿发生率31.4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4.35%。 对照组46例,无水肿18例,轻度25例,中度3例。 观察组54例,无水肿37例,轻度17例。 2.2 两组患肢肿胀体积对比 观察组患者肿胀体积平均(357.22 ±31.76)ml,明显少于对照组的(437.91 ±33.53)ml。 3、讨论 乳腺癌患者术中必须进行的腋下淋巴结清除、乳腺切除及术后放疗伴随的炎症或臂丛神经损伤,可导致上肢淋巴回流通路受阻及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进而因血浆蛋白、体液积聚而出现淋巴水肿。 现代护理多以功能锻炼、抬高患肢等预防淋巴水肿,其在术后早期一定疗效,但部分患者反复发作或长期不愈,可导致上肢组织纤维化,破坏肢体功能而致残。
艾灸为常用中医护理操作之一,其易于操作、经济实惠、无明显不良反应,经指导后家属可自行操作。 《 灵枢· 禁服》 曰:“ 陷下者,脉血结于中,中有着血,血寒,故宜灸之”,指出灸法具有温阳通络之效,可温阳除湿、通脉止痛。 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络三焦,出胁部,走腋下,入掌中,出中指之端,其循行部位正是上肢淋巴水肿发病所在,以艾条循经灸之,可强化上肢气血,疏通津液运行,消肿止痛。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无中重度淋巴水肿发生,且未发生淋巴水肿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肿胀体积明显少于对照组,说明艾灸可明显减少乳腺癌术后患者上肢淋巴水肿发生风险,减轻淋巴水肿者水肿程度,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