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提高哲学层面深化认识咏春

 tjboyue 2016-12-12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叶问咏春拳在中外文化交汇、东西方格斗术碰撞的香港崛起后,很快就走出港岛,进入国际武坛,在现代社会中得到较好的发展,其中必有它的合理成份和积极因素,因此必须很好总结,本文仅就咏春哲学理论层面进行探讨。 


  李小龙将咏春的「无招胜有招」理论提升到「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的道家哲学层面。那么,咏春自己的「无招胜有招」是不是哲学思想呢?他当时提出了无招胜有招,是咏春近体实战的理论核心,是否哲学思想未有定论。 

  衷尔钜先生是中国哲学史学会秘书长,他说咏春拳的「无招胜有招」同是道家哲学思想。他并且提到唐诗三百首中白居易著名的《琵琶行》内「此时无声胜有声」也是老子道家哲学思想。 

  中国的武术界认为道家本体论是中华武术思想认识论基础,道家「反者道之动」构成武术战略思想基本原则。道家本体论与廿世纪的宇宙论吻合,量子论和相对论描绘出的宇宙诞生是由「无」的扰动中诞生,但不是「空无一物」,而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创造的根源,「无」是天地之始。中华武术吸取了道家本体论的思想,认为「道」也是武术的最根本的本质特征,而老子就用「无」字来作为「道」的别名,李小龙同样也用「无」来作为「道」的别名。咏春拳同样也有「无」来作为「道」的别名,只不过没有明确。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认为对立的事物向其反面转化是运动的规律,意指规律性的「道」,其中一个总规律就是「反」,蕴涵了相反相成和物极必反。老子提出的「有无相生」,是咏春拳构成武术战略思想基本原则,任何格斗术在一定条件下无招胜有招,但也有转化为有招胜无招的可能。 

  学习格斗术是从「无招」到「有招」,而无穷的「有招」构成「无招」, 因此「无」是格斗术的最高境界。 

  黄淳梁1996年10月15日在北京讲手,运用蔽目快速反应的磁性战术战胜了没有蔽目的德国弟子LUTZ KOMP。他的蔽目打法不是固定在一个抬上的静态格斗,而是在跨度廿多出尺宽的大礼堂上快速移步动态真打,是在一二百人众目之下的「无招胜有招」。我记得他在赛前曾说过自己的经验,就是蔽目者常胜不蔽目者,对于六旬老人能够宝刀未老,博得全场彩声,说明叶问咏春的哲学「无招胜有招」,并非虚言也。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武术咏春拳在祖家通过了严峻的实战考试 (注)。 

    注:咏春拳讲求实战,由于中国并不鼓励比武切磋,不免有所限制。因此只有叶问咏春一支在香港有所发展。五十年代,叶问来到香港传艺,鼓励弟子多与人切磋,多去追求真知,因而发扬光大。黄淳梁在北京时,武术界对无花招的「小念头」抱怀疑,个别学员要挑战黄淳梁,当时形势是严峻的,如果处理不好,将会影响咏春在中国的名声,黄淳梁的「无招胜有招」扣动了所有人的心弦,尤其是国家武术方面领导人徐才、康戈武等,对咏春拳扫除了不了解。从此这一个在中国武术界不知名的咏春拳,经过五十年后又在中国复活了,不但在广东,而且在全国都打响了知名度,从此咏春拳填补了世界上可能是最大的和最后的空白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